一日生活即教育,一日环节皆课程,着力提升间隙活动的组织能力,教师之间配合的默契度,提升教师的教育艺术,将老师从力不从心解放出来。培养幼儿的秩序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及健康意识和行为,创设宽松舒适的间隙活动氛围,把幼儿从高控的氛围中解放出来,把被动变主动。
关键词:间隙环节 一日生活环节 教育艺术
一日生活即教育,一日环节皆课程,间隙活动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为了让孩子在更有趣、有序的过程中愉快的度过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我们在不断地探索优化幼儿的一日生活。
一、研究的目的
(一)教师层面
提升间隙活动的组织能力,教师之间配合的默契度,提升教师的教育艺术,将老师从力不从心解放出来。
(二)幼儿层面
培养幼儿的秩序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及健康意识和行为,创设宽松舒适的间隙活动氛围,把幼儿从高控的氛围中解放出来,把被动变主动。
二、班级存在的现状问题分析
1.?教师每时每刻紧绷神经,既要照顾一边喝水的孩子,又要关注另一边盥洗的孩子,还有不时关注活动室和走廊的孩子,面对满眼的孩子,很多年轻教师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惧怕间隙活动。
但这种为了安全过于收紧的方式,让孩子在老师掌控之中,不越雷池一步,孩子的天性也往往被压抑。
2.幼儿间隙活动时的饮水量、洗手的质量等不能很好地关注到每个幼儿,经常会有孩子潦草的淋一下手就算洗好了,拿着杯子喝了一口放下就跑掉了等等现象,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3.幼儿正处在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有些班级无序的间隙活动会造成幼儿的很多不适行为,导致很多意外的发生。如:打架、碰撞、争抢等等。
三、研究内容
立足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让间隙活动与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结合,与符合幼儿心理需求的教育艺术结合,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改变现状,使间隙活动灵动起来。
四、研究实施四阶段
第一阶段:录像观摩,发现本班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次教研,我发现间隙活动中利用各种艺术的形式十分重要,以往我们仅凭借着教师的声音来组织幼儿的间隙活动,但是从效果上看,班内幼儿的常规却越来越乱,甚至于有的孩子会故意扰乱常规,而教师面对这样的现状,大多数时候表现出来的是“无可奈何”“不知所措”。
通过分组讨论活动,我进行了思考:怎样根据我们班的孩子年龄特点来组织,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可以适合我们班的孩子?班级教师的组织如何达到一致?怎样让间隙活动“有条不紊”?活动后,我们开展了小班会,把自己班的不足摆了出来,如教师的组织语言和动作不统一、教师没有关注到全体幼儿、幼儿的倾听能力较差等等,我做到了心中有数,这样有利于下一步的整改。
第二阶段:借力现场教研活动,发现不足,提出整改措施。
通过此次教研活动,我发现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从中也认识到了自己班的不足,总结如下:
1.教师的要求缺乏一致性,有的教师用这样的组织手势,另一个老师组织的时候又换成了另一种手势,把孩子们的秩序感破坏了,影响了间隙常规的建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整改措施:要想幼儿的常规建立好,首先要建立好教师的常规,在平时的组织过程中,要互相提醒,默契配合,达到一致性,帮助幼儿建立起良好的常规。
2.教师忽略了一些细节问题,如有的孩子洗手时没有按照正确的洗手步骤把手洗干净,擦手时的方法不正确。
整改措施:在洗手方面我们在墙面上张贴六部洗手法的步骤图以及正确擦手的步骤图,让孩子们根据图示洗手、擦手,教师会不停的进行巡视,保证每一位幼儿按正确的步骤洗手、擦手,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良好的常规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好习惯是陪伴孩子们一生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运用多种形式建立好幼儿的常规。
第三阶段:现场观摩,亮点凸显。
通过一上午的间隙观摩活动,我受益匪浅,从每一个班级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感觉第一次的观摩活动大多数像在表演,而这次的观摩活动大多数班级中幼儿和教师表现的都比较自然,师幼间也更默契了,如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的交流等来自然的完成的,而没有依靠“喊”“语言的重复”等等。
在这次活动中,我发现大多数班级的内在规则已经形成,更多的是把重点放在了细节方面,比如如何使用“六步洗手法”洗手、音乐故事如何自然渗透、班级教师如何站位才能关注到全体幼儿等等。
第四阶段:“一日常规组织教育艺术大赛”的成果展示与反思
园本教研活动时,我们讨论了“如何正确地组织间隙活动”以及“怎样让间隙活动具备秩序性和艺术性”,经过实践-改进-观摩和讨论,开展了一日常规组织教育艺术大赛,通过DV形式更形象的展示出来。
当着手制作的时候,我开始思考:怎么来准备?要准备哪些方面的内容?等。经过与班内老师商量后,确定了思路,就是要把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哪怕真实中会有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把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录制,录制完后发现有的片段很模糊,光线暗等等,又赶紧进行了二次甚至三次的录制。
从观摩各班视频中,我对照自己班的常规方面进行了反思,发现了很多的不足,也确定了下一步的改进方向。
1、班级的常规工作不够细致化,比如晨检时教师观察的不够细致,工作不够到位。活动后我们就本班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做了改进,教会了幼儿来园时主动伸出双手、张开嘴巴请老师进行检查,教师必须做到“一看”“二摸”“三问”“四查”,严把入园关;
2、离园环节整理衣服时,由于班内幼儿的年龄较小,有的孩子尿了裤子羞于表达或表达不够完整清晰,教师出现了“包办”现象,这样反而剥夺了幼儿的自理能力的锻炼。
下一步的改进方向:在平时的活动中,教师要通过说儿歌等方式引导幼儿自己整理衣服,对于个别的幼儿要做到个别的指导,保证每位幼儿高兴离园,干净离园。
付出就会有收获,在间隙活动的秩序性和艺术性方面,我们会一直努力,根据本班幼儿的现状和年龄特点,制定更加合理的常规计划和策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012年9月
【2】《儿童经历的寻常时刻》乔治.福门
【3】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2002年版?
论文作者:李蒙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8月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4
标签:幼儿论文; 间隙论文; 教师论文; 常规论文; 组织论文; 孩子论文; 班级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8月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