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观察分析替莫唑胺临床使用的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我院从2013 年1 月1 日到2015 年1 月1 日口服替莫唑胺患者共23 例,男13 例,女10 例,平均年龄(41.8±2.9)岁,23 例患者在放化疗期替莫唑胺口服剂量为75mg/㎡/日,维持42d。9 例患者在辅助治疗期替莫唑胺口服剂量为150mg/㎡/日,维持5d。结果 23 例患者在同步放放疗期有22 例发生头痛症状,发生率为95.6%;17 例发生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73.9%;12 例出现皮疹,发生率为52.2%;7 例发生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30.4%。9 例接受辅助治疗的患者中有9 例发生头痛症状以及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100%;9 例现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00%;7 例出现皮疹,发生率为77.8%;2 例发生骨髓抑制,发生率为22.2%。结论 替莫唑胺口服剂量增加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临床使用时应综合考虑患者实际情况酌情增加替莫唑胺剂量,增加临床治疗的安全性。
【关键词】替莫唑胺;临床使用;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6-191-01
替莫唑胺为一种新型口服咪唑并四嗪的烷化剂,口服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生物利用率高达100%,且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可在中枢神经系统达到有效药物浓度,所以对脑胶质瘤有很好的疗效,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脑胶质瘤的治疗,除此之外临床上也有用于淋巴瘤、黑色素瘤的治疗。脑胶质瘤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因脑类手术的局限性很难被全部切除,目前临床多采用放化疗联合替莫唑胺进行治疗。本文回顾分析本院口服替莫唑胺患者不良反应,现将资料总结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基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3 年1 月1 日~2015 年1 月1 日口服替莫唑胺患者共23 例,其中男13 例,女10 例,平均年龄为(41.8±2.9)岁,其中19 例为脑胶质瘤,2 例为恶性黑色素瘤,2 例为淋巴瘤。23 例患者血液检查,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均为正常,绝对白细胞计数≥1.5× 109 /L,血小板计数≥100× 109 /L。
1.2 治疗方法 23 例患者均给予替莫唑胺75mg/㎡/日,同时接受放射治疗,总剂量为60Gy,分30 次完成,持续治疗周期为42d。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前1h 给予口服替莫唑胺,同时给予地塞米松和昂丹司琼,同期会给予患者服用保肝、生白细胞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视患者白细胞计数,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如有严重不良反应反生及时给予减量以及停药。放疗治疗结束后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开展替莫唑胺辅助治疗。本组患者中有9 例接受辅助治疗,在放化疗结束4 周后给予替莫唑胺150mg/㎡/日,持续周期为5d。同时,密切检测患者白细胞计数以及临床不良反应症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23 例患者在同步放射治疗期有22 例发生头痛症状,发生率为95.6%;17 例发生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73.9%;12 例出现皮疹,发生率为52.2%;7 例发生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30.4%。9 例接受辅助治疗的患者中有9 例发生头痛症状以及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100%;9 例现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00%;7 例出现皮疹,发生率为77.8%;最为严重的是2 例发生骨髓抑制,发生率为22.2%。
3 讨论替莫唑胺作为治疗脑胶质瘤一线口服药物,从数据统计中可看出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症状与其他抗肿瘤药物相比较少[1]。且其可使患者生存率得以一定的提高,有研究调查指出使用替莫唑胺配合放射治疗,患者两年的生存率提高到27.2%,五年的生存率高达9.8%[2]。所以临床上医师对替莫唑胺治疗脑胶质瘤越来越青睐,这也导致很多医师对替莫唑胺的滥用,对于很多可以不用替莫唑胺的患者也给予使用。从本医院数据中就可看出,有2 例淋巴瘤患者也给予替莫唑胺配合治疗,替莫唑胺作为治疗脑胶质瘤的首选药物但并不是所有恶性肿瘤的首选药物,因为替莫唑胺价格昂贵,对于一般患者不容易接受,而且对于并不需要透过血脑脊液屏障治疗的恶性肿瘤就不需要使用替莫唑胺,所以医师完全可以使用其他药物,减轻患者经济压力。
从此次数据中可以看出在辅助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远远高于放射治疗期间,且辅助治疗期间反生严重不良反应率很高。所以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替莫唑胺用量也有一定关系的,替莫唑胺剂量越大越容易发生不良反应。虽然替莫唑胺与一般烷化剂有所不同,因其不联结DNA,所以对人类造血细胞的毒性比较小,发生骨髓抑制的程度也会相对较低,而且在停药以后使用升白细胞的药物如利可君等,患者血象就会逐渐恢复。但药物不良反应带给患者的不适与痛楚是不可消除的,所以医师应当谨慎提高替莫唑胺的剂量,在各个治疗阶段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中所标示剂量,且患者如果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处理。
从数据可看出放射治疗期间白细胞减少率为30.4%,辅助治疗期间骨髓抑制发生率为22.2%,单从数据显示此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此是因为本次数据研究对象量比较少,比率相对比较高,这是数据误差。根据国内相似研究显示替莫唑胺在整个治疗阶段白细胞减少率在10%左右[3]。所以本次数据还存在一定缺陷,仅作为参考,需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4 讨论此次数据中可明显反应出辅助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放射治疗中发生率更高,而且在辅助治疗中出现了骨髓抑制现象,说明增加替莫唑胺的剂量会造成更多的不良反应,而且不良反应严重性会增加。替莫唑胺虽与其他烷化剂有差别,但是其还是会对造血细胞造成一定影响,所以医师在增加替莫唑胺剂量时需综合考虑患者情况,并且实时监控,如出现异常症状应立即采取措施,必要时应采取停药处理。综上所述,替莫唑胺虽是一种相对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脑胶质瘤药物,但其剂量增加还是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所以医师在增加替莫唑胺剂量时,医师应综合考虑患者实际情况,以临床安全性为重。
参考文献:[1]王计伟,张春智,陈步东,等.替莫唑胺治疗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长期疗效观察[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57-60[2]Nateleon EA,Pyatt D.Temozolomide-induced myelodysplasia[J].Adv Hematol,2010,2010:760.[3]Stupp R,Gander M,Leyvraz S,et al.Current and future develop-ments in the use of lemozolomide for the treatment of braintumours[J].Lancet Oncol,2001,2:552-560.
论文作者:秦兴贵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0
标签:患者论文; 发生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率为论文; 白细胞论文; 剂量论文; 发生率论文; 《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