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钢铁工业布局与区域布局探讨_钢铁工业论文

对我国钢铁产业配置及地域分布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域论文,钢铁产业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提要】 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部门,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同时又是需要原料和燃料高强度投入的部门,进行产业配置与布局的选择条件较高。我国钢铁工业无论在地域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都显得不尽合理,为使钢铁工业结构合理化,在完善资源型布局的同时应该发展临海型布局。除此而外,还应采取稳定老工业基地,开拓新钢铁基地,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等措施。

【关键词】 钢铁工业 分布 资源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工业。由于处于国民经济诸多产业的起点,钢铁工业对后续其他产业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对于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国钢铁工业长期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简政放权,地方经济活力逐步增强与多元投资主体的塑造,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钢铁工业水平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1989年与1979年相比,全国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而钢产值和钢材产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只有6.2%和7.4%。尤其是在经济周期性过热期间,钢铁产品的供需矛盾往往十分尖锐,表现为钢铁产品的价格迅速上扬,对国民经济的价格体系构成巨大冲击,另一方面,许多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由于钢铁供给不足而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在实行经济紧缩的1989年,我国仍然要从国外进口价值58亿美元的钢铁产品。在这种背景下更需要我们大力发展钢铁工业。

我国今后钢铁工业的发展,除了在增加投入,提高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改革企业制度等方面狠下功夫以外,也应加强对工业布局的结构与形式的调整与改善。而后者正是本文拟议的中心问题。

1949年我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居世界第26位,钢铁工业畸型分布在北方沿海地区,主要集中于距海岸100公里左右的鞍山,本溪,大连,抚顺,唐山,天津,上海等地,解放以后为改变我国钢铁生产发展落后和钢铁布局偏倚一隅的局面,在钢铁工业发展上采取了以下对策:(1)在内地建立了一批重点钢铁企业,如在五十年代又建设了攀钢,酒钢等使我国沿海与内地钢铁工业分布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2)动员各地根据本地煤铁资源的分布与组合特征,大力发展地方钢铁企业到目前为止,我国地方钢铁企业已有数千家,除西藏外,全国每个省市均有钢铁企业;(3)兴建了宝钢,为我国利用国外的富矿资源开创了先例。通过三十多年的建设,我国已形成了大中小钢铁工业相结合,以大型钢铁工业企业为骨干,布局基本合理的生产体系。1990年,我国的钢产量达6600万吨,上升至世界第四位。

尽管我国钢铁工业取得了迅速发展,钢铁工业布局得到了明显改善,但钢铁工业布局中存在的问题也值得引起重视,特别是我国实行的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要求大力发展原材料工业也提醒我们必须对钢铁工业布局中的问题有足够的认识。如果忽视钢铁工业布局上存在的矛盾,便不能寻找出调整和优化钢铁工业布局的突破口,也不利于钢铁工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制订与实施。

首先,钢铁工业的分布与国民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存在着较大偏差。由表1可见,在我国六大区范围内,除西南区钢铁工业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差别不大外,其余各大区钢铁产量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都存在着较大偏差。东北,华北钢铁生产水平超过其经济发展水平,而华东,中南和西北钢铁产量所占的比例份额都低于国民生产总值所占的份额。在经济发展的问题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华北,东北的钢铁产品相对溢出,而华东,中南和西北的钢铁需要从外地补足。在计划与市场同时发挥作用的状况下,由于地方政府能够对钢铁的市场流向上施加一定的影响,因而钢铁富足区的国民经济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钢铁得以满足的保证率较高,而钢铁亏缺区国民经济活动中钢铁得满足的保证率较差,因而在经济回升或者经济过热期间,华东,中南和西北各省区钢铁供需之间的缺口要远大于其他区域。也就是说,我国钢铁供需矛盾发生的热点地区往往集中于华东,中南和西北的有关省份。

表1我国各地区钢铁产量与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1990)

其次,钢铁生产的产品结构不合理。钢铁比与材钢比是衡量钢铁生产产品结构与效益的两个指标,前者是指生铁产量与钢产量之比,后者则是指钢材产量与钢产量之比。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由于采用了较发达的技术和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较高,因而在钢铁生产中投入的铸造生铁较少而废钢铁利用得又较多,因而铁钢比相对较低,一般约为0.6-0.8之间,而加工成钢材的比重又较高,一般材钢比为0.85以上,而我国由于企业技术进步较慢一些大型钢铁企业甚至还使用三四十年代的机器设备而又存在着许多规模不经济型的中小型钢铁企业,因而与国外相比,铁钢比较高,而材钢比又较低。1989年铁钢比为0.945:1,而材钢比却只有0.83:1从前一比例来看,我国每炼一吨钢要比国外多消耗150-350公斤生铁。1983年,我国的平均材钢比只有0.77,能够迅速提高到0.83的水平十分不易。但由于钢材的市场比价较高,因价高利大的缘故近年轧材工业扩张速度很猛,问题在于其中的低效益状况普遍存在,由于各地普遍使用小电炉来调钢坯轧材,在钢坯供应不足时又再建小电炉通过回收废钢来炼小钢锭或小钢坯,除了与重点钢铁厂争夺原料外,其物耗高,能耗高,经济效益不好的弊端严重存在。

再次,一些钢铁企业内部的生产结构很不协调。首先,是许多钢铁企业缺乏稳定而可靠的原料来源。在全国现有的十二大钢铁基地中,除本钢,鞍钢,首钢,攀钢,马钢,包钢的原料可以自给外,其余各大钢铁企业的原料皆需从外地调入。相当一部分中小型钢铁企业的原料来源更是无法保证。其次,是许多钢铁企业生产内部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不协调,一般来说,钢铁企业内部在炼铁—炼钢—轧钢之间应维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样才能使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协调起来,既不造成不合理的长途运输,也不造成大的效益损失,但在我国现有的钢铁工业企业中,企业内部生产环节中间比例不和谐的情形倒是常可见到的,比如,上海,天津,唐山,青岛等地的钢铁厂都需要调铁炼钢。唐钢的炼钢能力达150万吨,炼铁能力只有30万吨。因而仅仅凭借唐钢本身是保证不了其炼钢需要的,同样的,本(溪)钢的炼铁能力达300万吨,炼钢能力为150万吨,而轧钢能力只有30万吨,炼钢能力过剩就需要把大量的生铁调运出去。问题在于,化铁炼钢是一种很不经济的冶炼方式,据估计,每化一吨铁需耗用200公斤焦炭,同时又损失2%的金属料。以此为估算,我国一些重点钢铁企业仅化铁炼钢一项每年就多用焦炭200万吨以上,而损失的金属料达20万吨以上,这还不计由于运输带来的损失和成本。另外本钢和唐钢的轧钢能力远小于炼钢能力说明,又需要把大量的钢调出轧材,从而又需要运输和开二次坯,从而带来新的成本问题。再次,是钢材品种的不配套。突出表现在板材,管材等钢材品种的加工能力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也与企业加工设备与能力的布设不无关系。

钢铁工业是受资源制约的限地型生产的产业。由于钢铁生产过程的主要原料是铁矿石和焦炭,因而铁矿石与焦炭的特性与供给能力便对钢铁企业布局的可能性及规模影响极大。从铁矿石的供应来看我国累计探明的铁矿石储量达490多亿吨,居世界第五位,但品位较低,平均品位只有32%,而贫矿又占95%以上,加上难选矿与共生矿较多,也深刻地影响到对现有铁矿资源的利用,为此国家不得不配置大量密集型的资金投入,用于矿石入炉前的采选工作。现有的大型矿区主要集中于鞍山,本溪,攀西,冀东,五台,宁芜,包白,鄂西等区域,除鄂西外,大部分区域的铁矿资源都得到了大规模地开发利用。钢铁生产中的另一个主要投入原料是炼焦煤,从分布来看,全国炼焦煤在各省都有分布,但在数量上差别很大,保有贮量在50亿吨以上的有山西,河北,内蒙古,河南,山东,安徽,黑龙江,贵州,陕西,新疆10个省区,在炼焦煤的组成结构中,气煤占57.7%,肥煤占12.1%主焦煤占15.7%,瘦煤占13.2%,这说明在我国炼焦煤利用中,要注意各煤种的搭配使用,尤其是要多使用气煤,少使用其他煤种,在我国南方各省区煤炭资源不很丰富的情况下尤应注意这一点。由分析可见,从煤铁的组合上来看,山西,河北,内蒙,安徽的煤铁组合相对比较好,其他一些省份要么是铁矿资源相对丰富而煤炭资源相对不足,如辽宁,湖北,四川,要么是煤炭资源相对丰富而铁矿蕴藏相对贫乏,如陕西,贵州等。

从世界范围来看,钢铁工业的布局不外乎两种基本形式:即资源型与临海型两类。所谓资源型是指钢铁工业在布局上应靠近原料产地也就是说应靠近煤炭基地或铁矿石产地,苏联乌克兰,美国匹兹堡的钢铁工业都是这种布局形式,以乌克兰为例,这个基地内有钢铁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原料:顿巴斯煤田的煤产量占全苏的一半,另外,刻赤和克烈缅楚格等铁矿区也生产大量的铁矿石,石灰石与耐火材料也都可就近供应。除了接近原料或燃料区外,资源型布局的主要特征在于原料从矿山进入钢铁厂和产品从钢铁厂输往消费地主要借重于内陆铁路输运。临海型主要是指钢铁工业布局在海岸带附近,原料的运输主要靠海洋运输来解决,原料产地与钢铁企业为大洋所分隔,在许多情况下,原料产地与钢铁企业生产分属于不同的国度。日本的钢铁工业为临海型布局的典型代表。其绝大部分钢铁厂分成在面向太平洋的带状工业区内,形成长达1000公里的沿海钢铁工业带,原料,燃料全靠海外市场台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等国供给,而产品主要用于出口。临海型钢铁工业布局的基本特征是:接近主要消费区,拥有较为阔深的海港条件以利用方便而廉价的海运,易于取得生产设备,劳动力和部分废钢,用水用地能得到解决。本世纪以来,临海型钢铁工业发展很快,特别是二战以后,钢铁工业向沿海地区集中已成为世界上一种带有普遍性的趋势。据统计,在现今全世界五十多个大型钢铁生产公司中,有3/5分布沿海地区,其中半数以上又都是50年代以后建成的除日本以外,法国的福斯,敦克尔克,德国的不来梅,意大利南部的塔兰托,美国的雀点厂都是有代表性的临海型钢铁工业企业。以临海型钢铁企业设备能力占全国钢铁工业企业比重作为指标,许多国家的临海率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出现倍增(参见表2)

表2 世界一些国家钢铁工业临海布局的变化

就我国来说,钢铁工业的资源型布局与临海型布局两种形式都存在,其中资源型布局为主而临海型布局的企业很少,在全国主要钢铁工业企业中,只有宝钢可以称得上是临海型布局。由于我国的铁矿资源在全国较为分散,铁煤组合的聚集程度较小,因而资源型布局在我国其实是包含了多种类型的。按离资源的远近距离,我国的钢铁工业可以分为:(1)既靠近铁矿石基地又接近煤炭基地的企业,如本钢,攀钢,邯钢;(2)靠近煤炭基地的企业:如太钢,唐钢,抚顺钢厂等。(3)靠近铁矿石基地:如鞍钢,马钢,武钢等;(4)既远离铁矿石基地又远离煤炭基地的,如上钢、天钢等。按照资源在地域上的移动特征,我国现有资源型布局又可分为以下几种:(1)移铁就煤:铁矿石从远处输入,钢铁企业傍煤炭基地而建,如抚顺钢厂,太原钢厂,(2)移煤就铁,钢铁企业依据铁矿石基地的基础而建,煤炭由外地输入,如鞍钢,包钢,马钢;(3)钟摆式布局:在煤炭基地与铁矿石基地同时布局钢铁工业,由铁矿石产地向煤炭基地输送铁矿石,然后下行列车再将煤炭产地的煤炭带回铁矿石基地。我国的攀钢即属于这种类型。(4)就煤就铁型:煤炭基地与铁矿石基地同时重合于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因而钢铁工业也就倚煤铁基础就近建立。如本钢即属此种类型;(5)煤铁并移型:远离煤铁供给基地而建立的钢铁企业。但此种类型的钢铁工业一般靠近主要消费区。如上钢,天钢即属此种类型。

造成我国钢铁工业主要为资源型布局的主要原因是:(1)我国有地域辽阔,煤铁资源均较丰富,钢铁工业的发展应立足于开发利用本国资源;(2)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地位,外汇有限,加上西方长期对我国实行的封锁性政策,难以指望象日本那样通过外贸获得必要的外汇,也难以指望象日本那样从国外获取钢铁工业发展的必要的原燃料。(3)我国工业化历史较短,技术不甚发达,几十年钢铁工业的起步与发展都在相对隔离的状况下摸索着前进,产品主要满足国内市场,因而无论是产品质量,产品类型和产品销售上都决定其为应立足于发展资源型钢铁工业。

以此来说,我国这种以资源型布局为主,分布遍及全国的大中小型钢铁基地相结合的钢铁工业布局包含着某种历史性地必然选择。迄今为止这种以内陆的资源型为主的钢铁工业布局形式也正确的,合理的,但在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发展,对外经济交流和对外贸易出现新的成长的今天,也要打破躲避沿海的旧的思维框架,积极发展临海型钢铁工业企业。宝钢是我国临海型钢铁工业的第一个尝试。除了在具体选址上的地基问题,转运矿石码头和进口生产设备上花费过多等问题上的教训应值得记取外,宝钢在企业定在主要消费中心,利用澳大利亚的富铁矿来发展我国钢铁工业的出发点无疑是正确的。

诚然,我国钢铁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人均钢产量只有60公斤,只相当于世界人均产量的1/3,与工业发达国家人均500公斤以上的指标相比,差距更大。国家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要求大力发展钢铁工业,将我国钢产量到本纪世末提高到8000万吨。从我国过去十年发展历程来看,完成这一指标不会成为太大问题,但我们决不能仅仅只满足于8000万吨的水平。按我国现有的钢铁工业生产条件和基础,首先应立足于提高钢铁产量,使钢铁不致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其次,也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发展钢铁产品出口,使我国钢铁工业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从这两方面的要求出发,需要我们在钢铁工业的发展上要有新的视角和新的动作。调整和改善我国现有钢铁工业布局并使其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应是发展我国钢铁工业的一个切实步骤。

首先,应积极利用我国现有的老钢铁工业基地,稳定钢铁生产。这些老钢铁基地已处发展中的成熟阶段,如鞍本,上钢,武钢等,扩大规模的弹性不很大。这些钢铁企业的发展应立足以下三点:第一,应积极引进更新现有的生产设备,应充分利用国际上八十年代以后的先进技术来推动钢铁工业的发展,对那些四五十年代的旧的生产设备应果断淘汰。第二,对各钢铁基地的生产环节与产品进行结构调整。对于各有关基地铁、钢、材按比例的应予配套建设,以造成能源和运输上的节约,尤其是对化铁炼钢,调钢轧材的弊端逐步予以根除。在钢材生产上应逐步增加板管的品种与数量。第三,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采取开源与节流两方面来解决。除了挖掘现有铁矿石基地的潜力外,还应积极利用废钢铁生产。武钢的资源不足部分可以通过进口铁矿石来解决,从长远来看,还应开发利用鄂西的铁矿。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使老工业基地的生产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使老基地的钢铁工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其次,应开拓发展现有的新的钢铁工业基地,这些钢铁工业基地一般建成较晚,现正处于成长阶段,现有的生产能力很有提高和扩大的必要,如攀钢,包钢等。以攀钢来说,这个钢铁基地既有丰富的铁矿石和煤炭资源,又有大量的辅助原材料和水力资源,因而发展条件相对完好。根据发展规划,攀钢的最终规模将达250-300万吨,而1985年攀钢的产钢量才175万吨,因而扩大生产能力的弹性很大。今后的发展应实现技术上的突破,达成铁与其他金属原料的分离,把黑色冶金与有色冶金工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包钢的磁选技术已经过关,今后的任务应着眼于在提高产量和扩大品种上下功夫。

再次,坚持以现有工业为基础也不排斥新的钢铁工业的布局建设。目前冀东建厂的呼声较高,不过我以为除冀东以外,在新疆和黑龙江都可以择优布点,通过吃进苏联富铁矿石来发展钢铁生产,就这方面来讲,新疆和黑龙江的煤炭是有保证的,而铁路运输又比海运更迅速,而另一方面,苏联的铁矿储量达1100亿吨,居世界第一,且富铁矿的分布比较集中,仅库尔斯克磁异常区的储量便多达384亿吨,其中富铁矿占252亿吨,达65%以上。这样,随着中苏经济关系的不断发展,进口苏联富矿发展我国钢铁工业的条件已经具备。这种内陆边境型的布局完全可以与临海型布局相媲美,围绕于此的论证工作可以立即着手进行。临海型钢铁工业企业的布局也应进行,可以选择湛江作为建立大型钢铁工业基地的候选地点,这是因为:(1)广东省近年来经济发展十分活跃,而钢铁工业发展又十分不足,1988年广东生产钢材107.3万吨,而物资系统组织购进的钢材即达171万吨,外贸部门组织购进的钢材达55万吨,后二者合计为广东本省生产钢材量的2倍以上,今后广东经济的继续扩张对钢材的需求会更大,如果不作新的布局考虑,则会造成巨大的人力,财力的付出与浪费且带来运输上的麻烦。(2)海南岛有优质铁矿石,石碌铁矿的储量达3.7亿吨,矿石品位为51%,以往海南岛的铁矿石都用以供应偏北的有关省份的钢铁厂,造成过远运输,在经济上很不合理,湛江是大陆上距海南岛最近的港口。(3)湛江处在西南地区物资下海的一个门户地位,贵州丰富的煤炭资源的开发,可通过黔桂铁路线经过柳州,玉林等市进入广东湛江,煤炭运输方便而且钢铁用煤可以得到保证。(4)湛江钢铁工业的发展,对于广东省经济乃至港澳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其涉及面也可延伸至西南钢铁工业不甚发达的广西和云南等省份。(5)湛江港的港口条件较好,码头泊位20多个,万吨级泊位也近20个,是我国八大港口之一,港口运输的条件十分优越。由此可见,在我国南部湛江市,发展临海型钢铁工业的基本条件都能得到保证,而且地方发展钢铁工业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因而可以研究在近期内早日上马湛江钢铁工业项目的具体分析与论证工作。

又次,对现在分布于全国的中小型钢铁工业企业进行结构上的调整。我国数量众多的钢铁工业企业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产物,有其客观必然必,虽然这些钢铁工业企业规模较小,与最佳规模年总量80-100万吨的水平相距甚远,带有明显的规模不经济的性质,但其中一些企业生产国家和地方急需的特种钢材或其钢铁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于其他钢铁企业且经济效益较好的,也应鼓励其发展,对那些产品市场需求量不大,经营不善,企业经济效益较差,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应采取政策措施限制其发展,必要的话可以采取关停并转的措施改变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集中资源,减少浪费与损失,通过要素的流动与重组,有益于经济社会效益较好的钢铁工业企业的发展。

我国钢铁工业布局的合理化,除了以上措施以外,还必须实施一些其他具体的改革措施来予以配合,比如,可考虑对我国钢铁工业企业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推行股份制,使企业除了形式动员与组织社会资源的能力,理顺国家与企业,地方与企业的经济关系外,也能建立企业产权流动与重组的机制,使钢铁工业企业在互相竞争中优胜劣败;也可考虑组建企业集团,使企业之间形成密切的经济与技术联系,一些技术条件较好的大型企业可以通过技术转移,产品扩散或对技术条件较差的中小型钢铁企业的技术改造等方式,促进其生产流程与产品结构的改善,促进各钢铁工业企业的共同扩张;应切实贯彻落实企业法,破产法等法规,使企业与国家,企业与职工的经济关系法律化,企业的权利能够真正体现出来,企业也能够在较为公平的原则竞争,扩张或衰败乃至破产;应调空钢铁工业产品的价格,使钢铁工业产品与其他加工工业产品的比价趋于合理,使钢铁工业生产的投入与收益能够与其他工业同等条件下的投入产出率相接近,以改善钢铁工业生产的外部环境。这样的措施可列许多。这些措施除了影响到各个钢铁工业的经济效益外,也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钢铁工业的区域发展,换言之,各地区钢铁工业会因为这些措施的实施产生不同的发展效果。由此可见,如果把这些措施与前面所言的具体的布局措施相结合,则无疑会有利于我国钢铁工业布局不断地合理化,有助于推动我国钢铁工业迈向新的台阶。

本刊收到稿件时间:1994.04.06。

标签:;  ;  ;  ;  ;  ;  ;  ;  ;  

我国钢铁工业布局与区域布局探讨_钢铁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