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海州”实践论文

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海州”实践论文

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海州”实践

姜先亮1薛 胡2

【摘 要】 加快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是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的基础工程。近年来,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统筹推进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但也存在区域学位、优质资源、教师编制不足等问题,下一步将积极构筑更加均衡、更有质量、更具活力、更有温度的教育。

【关键词】 区域教育现代化;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体制改革

近年来,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高度重视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以全市率先、苏北争先,高位均衡、轻负高质“双先双高”为目标,着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全区获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区、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等50余项表彰。

在造林结束后的一个月实施相应的检查操作,倘若造林的成活率小于百分之九十五,则应及时采取有效的补植操作。同时,应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所种植的植株进行合理的施肥、灌溉以及修剪操作,有助于其更好的进行生长和发育。

一、统筹推进教育协调发展,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一是办好各类教育,教育体系更加完善。近年来,全区学前教育在全市优势地位进一步强化,通过新建小区配套园等措施,新增公办园22所,公办园占比达到52.4%,打造四个教育集团,省优质园比例达75%,毛入园率达97.5%。义务教育学校达省现代化办学标准的比例达9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高中全部达省三星以上标准,高中段毛入学率达9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3%。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100%。89%的社区教育中心达省定标准,终身学习网络覆盖率达92%,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53%,均超过省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以文字的形式教授理论知识,长时间的文字学习容易造成课堂氛围枯燥,学生记忆能力下降,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教学效果较差。进入数字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引起了传统教学方法的颠覆式变革。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理论知识信息化、数字化,通过多种途径多样化教学手段,丰富知识传递方式,将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吸收。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条分缕析,各知识单元变为一个个结点,各结点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灵活多变,交互演示各知识点间相互关系,理论知识成为数据信息,更加贴切当下数据化信息化大轰炸情形下的知识接受效率,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1)跨中加速度:采用东方所941B竖向拾振器。为测试行车过程中试验梁跨中加速度时程,在试验梁跨中混凝土板顶面布置竖向传感器,并通过微型拨动开关选择加速度档。

三是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品牌更加响亮。高层次的教育质量是人民群众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深化市区融合、城乡互动、内培外引,聚集合力、挖掘潜力、借助外力,三力发动,实施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高中特色办学与市直学校实现错位发展,初中构建“集体优化课堂”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小学品质办学推进优质均衡发展,学前教育游戏化项目普特融合。全区省级课程基地18个,3项教学成果获省一等奖,名列全市第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优良率达96%,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93%。中小学生学业省级监测合格率平均达90%,三所高中荣获市教学质量奖和教学特色奖。中等专业学校强化产教融合、合作办学,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人才培养模式问卷调查,满意率达82.9%。

二是强化教育帮扶,教育公平更加彰显。目前,在我区就读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达1.4万人,占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2%,全部与户籍人口子女享受同等入学待遇。在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就读幼儿比例达67%。所有残疾儿童少年全部享受15年免费教育。加强乡村少年宫建设,在农村学校普遍建立留守儿童工作站。全区困难学生按省定标准接受帮扶补助的比例达68%,身心发展困难学生受帮扶比例达99.5%。统筹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办学条件校际均衡差异系数优于省定标准,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比例达25%,高中阶段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达82%,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都能享有优质教育。

三是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建成省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与江苏师大合作,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打造十名名家进海州、百名校长进名校、千名教师进考场“十百千”工程。全区今年新增6名特级教师,在职特级教师总人数达22名,建成5个市级名师工作室,490余名教师获“港城名师”“优秀教育园丁”等市级荣誉称号,区级以上骨干教师比例达40%。幼儿园教师专科以上学历比例达98%,全部达“两教一保”标准。小学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达82%,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达99%,高中阶段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达24.8%,中等专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42%,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师资保障。

一是切实加大财政投入。近年来,财政教育支出预算增长比例均高于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增长比例,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比例均高于地方生产总值增长比例,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增长,各类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全部达到或高于省定标准。2015~2017年教育财政投入总额达30.35亿元,保障教育优先发展。2017年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增长比例为13.6%,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为3.3%,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中等职业学校增长2.9%,普通高中增长9.4%,初中增长17.3%,小学增长11.2%。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为34.5%,乡镇学校财政投入为4.1亿元,增幅为51%,乡镇学校增幅高于城区学校增幅。

二、切实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完善布局优化师资

四是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办学更加清晰。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学校特色建设,将育人模式着力点放在课程建设、特色打造上,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推动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实施“教育+”工程,致力发展“一校一品,一校一特”,打造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多元发展的适合的教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发展模式全面形成。目前,我区形成以“童乐”“国学”“智慧”“数字”为代表的一批在省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精品课程。58所中小学校获“全国篮球特色学校”“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等称号,中小学艺术展演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我区获评“省级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

二是大力建设现代校园。对照省教育现代化标准,修编中小学布局规划,实施现代化建设工程,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学位供给。2015年以来,共投入12.5亿元,新改扩建校舍42万平方米,添置教育装备总价1.2亿元,80%以上项目安排在农村学校。2018年初排定的15项重点工程全部按序推进,8所中小学的改扩建工程竣工交付,2所学校校安工程实施内部装修,4所学校异地新建或加固工程项目加快推进,新增学位5000余个,改薄五年规划全面完成,改薄工作在教育部网站展播。90%的义务教育学校达省现代化办学标准,教育信息化达标率92%,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

秘色瓷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其在当下年轻群体的传播度与认知度并不是非常高。年轻人是时代的主力军,也是秘色瓷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我们必须要加强对于年轻人秘色瓷文化的宣传教育。越窑秘色瓷作为一种地方优秀传统,可以尝试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了解秘色瓷传统文化,并且提升对秘色瓷传统文化的热爱。学校可以聘请一些专业的秘色瓷文化专家学者、传统工匠来为学生讲解秘色瓷文化,让学生对于秘色瓷文化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知。同时,学校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编写一些教学教材,并且为学生提供一些体验的机会。这种熏陶教育可以让更多的人可以走进秘色瓷文化,让秘色瓷文化不再高冷,而是成为大众所亲近并且认可的。

三、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开放服务社会

一是完善管理体制。实施教育“去行政化”改革,启动校长职级和区管校聘制度,推进市区教育深度融合,教师交流巩固率在20%以上。率先在全学段实施“学校第三方评价”。率先建立接收小区配套幼儿园长效机制。以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多维督导评估力推优质均衡”为抓手,实现城乡中小学挂牌督导全覆盖,率先建成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促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规范社会培训机构、民办幼儿园审批管理。建立健全对校外办学机构的管理机制,采取疏堵结合的分类管理模式,规范教育培训秩序,切实减轻学生课后负担。

二是坚持依法治教。严格规范管理,全区学校全部建成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全部设立家长委员会。完善财务、食堂管理、教辅用书、校服征订、医疗保险参保等相关管理制度,从源头上防范,做好依法治教和政务公开工作。组织进校园访校情、进课堂访教情、进家庭访民情“三进三访”活动,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专项行动,对在职中小学教师违规从事有偿补课进行专项督查。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管理机制,把职业理想、道德教育融入培养、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构建全方位评价体系。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加强各类学校章程建设,全区中小学实现“一校一章程”全覆盖。

三是推进教育开放。加强教育国际交流,组织校长、骨干教师赴日本、韩国学习交流。近期又连续举办幼儿园园长、中小学分管校长两期境外研修班。目前有境外培训进修经历的教师比例达5%,与境外学校建立友好学校关系或国际交流项目的学校比例达16%,中等专业学校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核心课程比例达24%。推进学校体育资源与社会教育资源互通互用,大部分城区小学的体育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社会公益性体育文化科技设施免费向学生开放。

四是增强服务能力。主动应对群众关注的“三点半”问题,在全市率先实施弹性离校和中午配餐制度,惠及近万名学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服务。海州中等职业学校结合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三新一高”产业融合,主动对接社会需求,培养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强化校企合作,与鹰游纺机、太阳雨公司、天明机械等企业合作,发挥订单式培训的优势,实现100%学生进厂实训。加强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旅游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深度合作,联合打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等特色专业,畅通职教升学通道,“3+3”项目由1所高校2个专业增加到3所高校6个专业。每年面向行业企业职工开展学历继续教育800余人次、培训1200余人次。

【中图分类号】 G527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5-6009(2019)26-0035-03

【作者简介】 1.姜先亮,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教育局(江苏连云港,222000)督导办公室主任,高级教师;2.薛胡,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00)办公室主任,一级教师。

标签:;  ;  ;  ;  ;  

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海州”实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