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李兆基中学 528000
摘 要:学生在写作社评类作文时,普遍存在理由肤浅、单一,论述空洞的问题。近几年高考,作文已经从话题作文顺利转换到新材料作文,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思想上必须革新。本文是笔者教学中对社评类作文如何阐述理由的方法总结。这些方法的总结,并不是要把学生教成写“八股文”的高手,而是希望能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考的窗口,帮助他们拓宽思路。
关键词:作文教学 社评类作文 理由阐述
初接触评论类的文章,不少学生困惑于文章的结构组织、论述思路。其实,在笔者看来,把结构脉络写清楚容易,把理由说透彻却不简单。而一篇好的评论,在观点确立之后,它的主要任务正在于把“为什么”写好。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议论文作文,凡是得高分的文章,大多数以说理见长。对文章进行道理分析,可以增加论证的深度,更能显示出作者思维的缜密。“讲道理”是议论文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讲道理可以使论点旗帜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给人以清醒的认识。下面,笔者准备针对社评类材料谈谈写作时怎样才能把理由阐述清楚。
一、社评类材料的特点
请看以下几个材料(下面的举例将会围绕这三个作文材料进行):
材料一:在一档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上,由一向以雷人妆容吓人的歌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渔鼓道情”传承人一同演绎三国演义名段“要荆州”。而一向不爱按常理出牌的歌手,一开嗓子竟是法语演唱。评委李谷一老师对她的法语演绎提出质疑:你是中国人,对于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该唱中国传统音乐,为何要唱法语歌?歌手反驳道:听众不是只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
对此,你怎么看?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二:这个春节,央视最火的节目是《中华诗词大会》第二季,最火的女孩是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飞花令”的才思敏捷,让很多粉丝惊呼这位00后美少女“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1月7日晚总决赛,武亦姝最终胜出,成功登顶。这几天,朋友圈被诗词大会及其年度总冠军武亦姝刷屏。武亦姝被赞为行走的诗词库,圈粉无数。
对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材料三:广佛中学前门对着闹市区,有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学生家长请求学校打开学校锁着的后门,方便学生上学。学校后门与绿茵小区后门相连,学校和小区都反对打开后门,认为会加大管理难度并带来不利影响。协调会上,街道张主任提出了一条大家都觉得可行的建议:学校和小区都向对方开放行人专道,凭卡放行,这样,小区居民上街、学校学生上学都安全方便了不少。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从题目看,社评类材料,一般有两大特点:第一,材料是当前的一种社会现象;第二,让学生谈看法、谈思考。
所谓“看法”,其实就是明确自己对这种现象持有的观点。根据上面三个题目,学生要回答的是:对于用法语演唱“要荆州”,赞成还是反对?对于武亦姝因《中国诗词大会》而走红的现象,赞成还是反对?学校、小区、家长、街道主任的做法,你赞成谁的?
二、目前学生在论述时存在的问题
1.理由肤浅,论述无层次。排除了审题的问题,学生在观点明确后,往往缺乏深刻的思考。如材料一,为什么不赞成法语演唱非物质文化遗产?理由仅仅是,只有中文演唱才能使文化得到传承,我们的文化需要传承;如材料二,为武亦姝走红点赞,只因我们需要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如材料三,赞成街道主任的建议,因为可以双赢,既方便了小区居民,也保护了学校的安全。这些理由自然都成立,只是,假如一篇文章里只有这一个理由,就会显得有点肤浅。毕竟这样的理由,80%的学生都能想到。
2.理由单一,论述空洞。这个问题的产生与第一个问题的存在脱不了干系。由于思考不深,无法拓宽思路,所以文章论述部分空洞且字数不足。匆匆说完一点理由,就进入了“怎么办”的讲述。这样的后果是文章详略不分、重点不明、流于平庸。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必须找到拓宽思路的方法。
三、关于理由阐述方式的思考
思考一:善于联想相关事例
首先,学生可以在话题范畴内进行联想。以材料一为例,主要话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个范畴内,学生可以联想到美国百老汇的音乐剧、意大利的歌剧、巴西的桑巴舞……通过这些联想,说明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人民的骄傲。从而进行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用本国语言,这样才能激起我们心中不变的民族情怀。学生还可以联想到一些具体的例子,例如2008年中国歌手萨顶顶以藏语和梵语专辑获得BBC世界音乐大奖,在全球展开巡回演唱会。萨顶顶能坚持用自己的语言去表演,并且取得了成功,“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尚雯婕为何要刻意改变演唱的语言呢?这些联想都是在话题范畴之内的事例,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联想,学生的文章内容会更加充实,说理更加有力。
其次,学生可以从题目提及的社会现象联想到相反或相似的社会现象。就如材料二,从《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学生可以联想到当今社会不少节目靠秀下限和拉仇恨博得关注。从武亦姝走红,联想到“朋友圈被娱乐圈统治,娱乐圈被大小明星刷屏”。这些都是一些与材料相反的社会现象。通过这种联想,下文就更容易展开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又如联想到与《中国诗词大会》相似的《中国汉字听写大赛》《中国成语大会》这些节目,意在说明自己对社会现象的乐观态度。
再次,善用比喻和类比。以材料三为例,把开放学校的利弊比喻成硬币的两面;把张主任的建议比喻为过滤器,使可进出学校与小区后门的人群少了不少杂质。比喻的使用,使得论述生动形象,说理更为透彻。再说善用类比。所谓类比,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从开放校门,类比联想到“古人治河,尚知疏导为重”,联想到当年中山大学保安禁止人们进入草坪一事,校方和学生从西方草坪文化入手共同守住了这片可学习可休憩的“伊甸园”。
思考二:分析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善于分清概念
此现象为何出现?我们需要抽丝剥茧,找到深层的原因。如材料一中,法语演唱现象的出现,原因是“改变语言的确能让他人更直观地理解唱段内涵”, 李谷一反感用法文演绎“渔鼓道情”,“应该不完全出于艺术的口感,还包含了对传统戏曲在传播过程中的盲目自信”。材料二中,武亦姝等才子佳人的出现“证明了新一代青少年并非垮掉的一代,她们同样对中华文化有着充足的文化自觉,凭借着对诗词的热爱展现了新人的英姿”。
把原因说清楚后,还可以把一些概念辨清。诸如:“文化创新不是抛弃自己的特色,而是用更为现代化的方式将其推广出去。”这就说清楚了为什么尚雯婕法语演绎不是我们提倡的文化创新。又如:“但把关不是挡关,不是为声音越来越小甚至濒临消失的传统艺术守灵,而是应该与今天活跃在舞台上的一代一代更加年轻的艺术工作者,一起寻找擦亮传统艺术、激发光芒的各种可能性。”肯定“把关”的作用,但同时也把“把关”和“挡关”区分开,这深刻地说出了要保护年轻艺术工作者的创新精神的思想。
在分析原因和概念的时候,一些论述词语的运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论述。选用“是”“不是……而是……”“究其根本”“其实”“从根本上说”这类词语,更便于他们揭示本质,进行辩证思考。
思考三:分析现象产生的影响
在分析影响之前,不妨先看看材料主人公的初衷,这样便于学生辩证思考问题。如材料一,李谷一老师批评歌手的行为初衷必然是想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这是否会扼杀了歌手的创新精神呢?毕竟“中国的艺术舞台上,想要扼杀一个人、灭绝一项创新,有时候只要有一个位高权重、固执己见的‘老人’就行”。材料二中,谈到“诗词盛会固然可喜,但文化不是花瓶器皿,不是一年一度展览之用,而是要深入每一颗心灵,令整个社会形成崇尚知识文化的风气”。假如我们只把“刷屏”和“圈粉”当作重点,那么我们的文化之路只能越走越偏离正道啊!
在进行这种辩证论述时,学生可以使用诸如“固然……但是”“诚然……不过”这类关联词,既不会让观点显得偏激,也不会让人感到观点不明确,很好地达到辩证论述的效果。
思考四:对他人的质疑进行反驳
反驳一些不同的观点,也是强化自己观点的一种表现。如材料三,提到学校和小区之间开放行人专道的做法,就可以想到有可能引起的质疑:施行会不会很难?针对这一质疑,反驳道:“恰恰相反,它是校方管理的创新之举,将为管理能力的提高提供动力。一方面,它让校方领略创新管理方式的魅力,从此必将不断更新思维,为也许滞胀已久的校园管理注入鲜活细胞;另一方面,假设这一新举真的造成不便,它也会像弹簧一样让学校在压力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动力与勇气。且看创新管理模式的谷歌,岂非日臻成功?再看张铁志笔下台湾的‘后物质时代’,岂非蒸蒸日上?”
这样一来,就更加肯定了街道张主任的建议。尽管在实施路上会遇到困难,但也会因为这个困难让学校获得解决问题的动力和勇气,会促进学校在创新的路上继续往前走。因此,开放行人专道的做法更是必然之行。
四、这些阐述道理的方式还能适用于何种材料
1.以上的思考是从社评类材料引发出来的,自然适用于各种社评类作文的写作。诸如这种作文题:
某航空公司赵社长搭乘自家的班机回国。登机后,赵社长因一名空姐没有把坚果放在盘子里,而是整包给她而十分生气。她认为自己应该严格要求属下,于是开始训斥空姐,还让乘务长拿来服务手册,以便她查看相关规定。但乘务长一时找不到手册。乘务长的行为再次让她暴跳如雷,一气之下命令机长将飞机掉头,要把乘务长赶下飞机。尽管飞机已经进入跑道准备滑行,但机长面对这个有权就任性的上级,还是服从她的指示返回登机口,让乘务长下飞机。这一来一往浪费不少时间,班机也延误11分钟。后来,赵社长被解职,因为她在飞机上没有做好角色定位,没有意识到自己只是一名乘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虽没有“对此,你怎么看”这类字眼,但其中的“选好角度”,同样离不开“你怎么看”的问题:对赵社长的行为,你怎么看?对乘务长的行为,你怎么看?对机长的行为,你怎么看?从中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论述。
又如2016年的高考全国卷啊漫画作文题:
作文材料虽然是一幅漫画,但其实是当今社会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分数的看法的一种反映。写作时,不外乎也是扣住:你对教育者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2.对于哲理性和寓言式的材料作文,也有借鉴意义。高考作文在命题上强调贴近生活、社会,注重思辨性,注重给学生传播正能量。即使是哲理性和寓言式的材料作文,也必定是能反映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的。只要能从哲理和寓言中联想到相关的社会现象,那么就能套用上面的论述方式。
试题再现:院子里有两棵榆树,一棵直榆,一棵弯榆。为了建房,父亲带着两个儿子砍掉那棵直的,留下了弯的,一个儿子看着倒在地上的直榆想了一会儿说:“长得直的遭到砍伐,长大了我得学做一棵弯榆。”另一个儿子看着身旁的那棵弯榆说:“长成一棵没用的树,长到千年也是白活,即便要受刀斧之刑,我也愿做一棵直树。”听了两个儿子的话,父亲深思了一会儿说:“弯有弯的活法,直有直的道理,该弯时弯,该直时直,不可泥于一理。”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中表面谈的是要做直榆还是弯榆的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中人们选择做一个正直、无畏的人还是选择做一个圆滑、灵活应变的人。做出选择之后,联系社会上人们的做法,探讨这些做法产生的原因、影响等,最后还是回归到社评的模式上来。
以上是高考作文从话题作文过渡到新材料作文后,笔者在作文教学上不停摸索,总结出来的些许看法。也许有些地方仍需雕琢。文无定法,不代表教师在作文教学上可以无作为。总结上面的方法,并不是要把学生教成写“八股文”的高手,而是希望能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考的窗口,帮助他们拓宽思路。作文教学之路很漫长也很艰难,作为一个语文教学者,笔者依然在这条路上前行。
注:文中所举写作事例均引自学生作文或网络作文。
参考文献
[1]王洪梅 事实重要,雄辩更重要![N].学知报,2010,01,26,(D03),中国知网。
[2]姚珊 高考作文命题与教学研究[G].上海师范大学,2015,(01),中国知网。
论文作者:李艺韵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8
标签:材料论文; 社评论文; 论述论文; 学生论文; 现象论文; 理由论文; 学校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