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出农业”和“效益农业”出现在舞台上_农民论文

“产出农业”和“效益农业”出现在舞台上_农民论文

“产量农业”唱罢 “效益农业”登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论文,产量论文,效益论文,唱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部10月10日透露,预计今年夏粮、早稻比去年增产55亿公斤左右,秋粮总产量低于去年,全年粮食总产量比上年略减。而这是作为一条好消息向人们发布的,认为这是今年各地普遍加大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力度,并取得初步成效的结果。

国家统计局指出,1999年国家出台优质优价的粮食收购政策,对劣质米不再实行保护价,促使主产区加大了早稻调减的力度,全国共调减早稻种植面积18万公顷,同比减少2.3%。

质次价高农产品“卖难”

经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由资源约束转为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农业由解决温饱的需要转向适应进入小康的需要,人们对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有了新的要求。面对这一新的形势,我国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是不少农产品总量供过于求;二是农产品的品种、质量不完全适销对路,主要是低质品种多,优质品种少,普通产品多,专用产品少;三是农民增产不增收。1997年与1996年比,农民收入增幅由9%降到4.6%,1998年与1997年比,农民收入增幅又由4.6%降到4.3%。

农业部科技委办公室卢良恕以小麦为例说,小麦是我国这个人口大国最重要的粮食品种之一。前些年,为解决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我国的小麦生产主要在高产上作文章,重数量不重质量。目前我国的普通小麦积压在库,南方有的农民竟拿小麦作肥料,但优质专用小麦供不应求靠进口弥补,每年国家要花26亿美元进口优质专用小麦。如做饼干、蛋糕等面筋含量低的小麦每年约需进口50亿公斤等等。提高小麦品质,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已成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

农民增产不增收

近日,由我国著名水稻育种专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经数年攻关培育的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组合,在云南永胜县涛源乡小面积试验区,获得亩产1137.5公斤的世界最高产量。这本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但人们对其推广前景并不表示乐观,因为超级稻产量虽高,但品质却不是最好的。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村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始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如果这个大市场真正启动起来,必将对整个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形成强大的拉力。而扩大内需,启动农村市场,最重要的就是增加农民的购买力。农民购买力从哪里来增加农民收入。

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首先调整发展思路。由过去农产品短缺年代的单纯追求数量,转移到调整和优化结构,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围绕提高商品率,面向市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90年代以来,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需求约束为主,更主要地取决于商品率的高低,也就是市场销售量的多少。农业结构调整,首先应着眼于市场需求,真正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

实行优质优价 促使结构调整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副主任孔祥智博士指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精品,使农民富裕,居民满意。

粮食供给充足,无论从国家安定的角度还是从市场消费的角度而言,都具有正面效应。它既可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又可以保障市场供给,抑制通货膨胀,确保社会安定。我们必须继续切实保护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据农业部信息中心综合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和福建7省的情况,今年中等早籼稻平均收购价为每50公斤50.86元,比上年保护价下降2.8%,定购价下降13.1%。湖南、安徽等省早籼稻的等级差价由1元扩大到2元。江西劣质早籼稻价格按低于生产成本确定,原则上每50公斤45元。早籼稻价格的变化是农产品优质优价政策的体现。

最近国务院下发通知指出,当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总的指导思想是,在稳定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前提下,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着力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国务院决定,在坚持“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的基础上,调减粮食保护价收购范围,实行优质优价,进一步拉开品种、质量差价,实行合理的等级、季节、地区差价。对南方早籼稻、促进粮食生产按照市场需求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粮食作物中,要压缩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和品质差的品种,引导和鼓励农民增加市场适销的优质粮食生产。调减南方早籼稻面积,稳定中稻、一季稻和晚稻面积,重点发展优质稻。稳定发展北方冬小麦生产,适当调减南方冬小麦面积,大力发展加工专用小麦,改良东北地区春小麦品质。提高玉米品质,重点发展优质饲用玉米生产,配合加工需要发展高淀粉、高含油等玉米品种的生产,适度扩大南方地区玉米面积。扩大优良品种和高质量的大豆面积。稳定薯类面积,积极发展名特优杂粮生产。经济作物中,要下决心调减棉花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改变棉花严重供大于求的状况。适当发展油料生产,大力发展“双低”油菜生产,稳定花生种植面积。控制糖料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和品质,向适宜种植地区集中,压缩低产、分散的糖料种植面积。水果、瓜菜、特产品等其他经济作物也要按照市场供求情况适时调整生产结构。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高价值经济作物。

标签:;  ;  ;  ;  ;  ;  

“产出农业”和“效益农业”出现在舞台上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