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金融支持战略研究_新型工业化论文

重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金融支持战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庆论文,战略研究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将研究重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型工业化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战略,归结其选择的各重点产业(行业、企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需求;以期通过以商业银行信贷为主的金融(资金)支持在数量、结构及来源方面的优化调整,支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地方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新型工业化产业发展战略重点:一是做大做强汽车摩托车产业。构建融制造、研发、商贸服务为一体的“中国汽车名城”。力争到2007年全市整车生产能力达到100万辆,2010年达到150万辆,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15%。形成比较完备的整车,发动机和零部件研发能力,主导车型达到20世纪末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产品达到当期国际水平。形成3—5个国际著名品牌,建设国内规模最大、配套能力最强、技术水平最先进的“摩托车之都”。2007年产销摩托车700万辆,2010年达到900万辆,整车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50%,整车出口占全国比重达到60%。二是振兴发展装备制造业。大力提升装备制造业的研发设计、工艺装备、系统集成化水平,把重庆建成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三是择优发展资源加工业。加强宏观调控和产业引导,坚持保护环境,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及清洁生产工艺,相对集中布局,合理开发优势资源,促进资源加工业有序、可持续发展。四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建设长江上游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为目标,加快培育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三大先导产业,发展壮大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两大优势产业。

一、产业(企业)发展生命周期及金融需求的机理分析

(一)产业(企业)的生命周期机理分析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思(Ichak·Adizes)博士于1989年提出来的。该理论主要从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分析企业成长与老化的本质及特征,其核心是研究企业如何通过将“内耗能”转化为“外向能”,引发管理创新从企业内部到外部的扩散。他在其名著《企业生命周期》(Corporate Lifecycles)中认为,企业与自然界生物一样都遵从“生命周期”规律,它们都会经历一个从出生、成长到老化直至死亡的生命历程。爱迪思提出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爱迪思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

资料来源:[美]伊查克·爱迪思著《企业生命周期》第9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开始研究企业生命周期问题,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这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陈佳贵教授提出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较有代表性(如图2所示)。他以企业规模作为纵坐标,分为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两种情形,并依次把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蜕变期。他按照企业的规模扩张将企业的成长方式划分为A、B、C三种类型,A型为欠发育型,B型为正常发育型,C型为超常发育型。所谓欠发育型是指企业在建立时是一个小企业,经过多年的成长与发展,虽然素质可能提高了,但始终没有成长为大中型企业;所谓正常发育型,是指企业诞生时只是小企业,经过多年发展,不仅素质提高了、实力增强了,而且成长为一个大企业,甚至成长为一个超级大企业;超常发育型是指企业诞生时就是大中型企业,成长的起点高,实力强,它们中的不少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发展为超级大企业和跨国公司。

图2 陈佳贵企业的生命周期和成长类型

最普遍的企业生命周期类型,其形状类似于正态分布曲线。但企业是由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要素组合而成的经济实体,虽然它有活动能力和生命形态,但它本身并不是真正的生物体。因此,纷繁复杂的企业生命周期现象可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较有代表性的有夭折型、突败型、双峰或多峰型、台阶型等(如图3所示)

图3 企业生命周期的其他几种形态

夭折型的企业生命周期曲线如图3(a)表示。这一类企业在创业不久,在初生期阶段就倒闭或者破产。主要原因有:创业者缺乏管理经验,业务方向选择错误或由操作失误导致企业失败;企业缺乏足够资金、人才等而导致失败;新产品或新业务开发失败导致满盘皆输等等。

突败型的企业如图3(b)所示,这类企业前期发展十分迅速和顺利,当进入成长期以后,不切实际地盲目扩张或搞多元化,最终导致失败。

值得关注的是以下2种:一是双峰型或多峰型的企业如图3(c)所示。这一类企业在企业开始出现衰退迹象时及时实施管理创新,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换代等手段退出新产品、新业务;或运用资本运营实现战略方向调整、主业变更,使企业业绩再度上升,形成又一个高峰。这个过程还可以反复发生,形成多峰状态。目前最具实力的跨国企业集团以及国内各行业的龙头企业大都经过此类过程才逐步壮大起来。

二是台阶型企业如图3(d)所示。这一类型的企业在进入第一个成熟期后,通过新产品的开发或市场拓展再次进入成长期,企业的业绩呈台阶式不断增长。国内这类企业大都为国有控股的行业垄断性企业——尤其是垄断性的高科技企业,如中国网通等。

(二)产业(企业)生命周期中的金融需求及其风险分析

本文结合图2进行分析:

1.孕育期企业的金融需求及其风险

孕育期企业的法人实体尚未形成,有时还仅仅是创业者的大胆设想,因此,孕育期的企业还不能产生现金流量,相反对外部资金的投入有着巨大的需求。

对于B类起点的中小企业,其资金一般来自创业者的自有资本或合伙、合资人的股本投入,幸运的创业者则可以得到风险投资的支持。银行一般并不了解也不感兴趣这类企业的创业信息,即使知道,也会由于其前景的完全不确定性不符合银行经营原则而不会提供任何融资便利,也就是说在B[,0]点之前没有银行提供融资的可能。

对于C类的大中型企业,由于其规模巨大,对于资金的需求是巨大的,往往是个人投资者所不能提供的。因此,这种企业往往是有企业法人投资设立或建设,其资金可能来自三种方式:一是完全由企业的发起股东的直接融资投入,此时一般不需要银行的资金参与,但为发展客户和今后的业务发展,银行往往会充当企业财务顾问的角色;二是由企业的发起股东作为借款人,以自身的信誉和实力取得项目建设资金。主要是企业发起股东的业务银行基于对企业信誉实力的认可以及项目本身的良好前景而向企业股东发放的项目贷款(或基建贷款),其实质是进一步扩展与股东企业的业务关系,支持企业的发展;三是进行项目融资,即以项目本身的未来收益作为还款来源,以项目自身的资产作为担保而取得银行融资。这时银行的参与既可以是保持与原股东企业的业务联系,也可以是开拓新的业务领域,融资的前提是项目评估的结果符合银行的信贷政策和未来现金流量足以还本付息。即对于C类企业,在C[,0]之前就有了融资的可能和多种融资选择。

2.生存期企业的金融需求及其风险

此时企业的现金流量大部分时间是负值,寻求合理的资金渠道支持企业营运是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对于B类企业来说,此时取得外部融资依然是困难的事,除了创业者的资本外,其现金流主要来源于产品销售或者是对上下游企业的商业融资。如果营运资金不足或过度透支商业信用,企业往往会很快陷入困境,相当数量的企业就此“夭折”。因此,大多数情况下,银行仍然不会为企业提供融资,但是有远见的银行家已经开始在用发展的眼光来筛选成长型企业,甚至会发放一部分创业贷款,但可能条件严格,融资方式选择余地小、金额也较小。

对于C类企业,大部分除了项目建设资金外可能已经得到了银行的营运资金支持,方式可能是营运资本贷款(流动资金),也可能是承兑汇票支持或其他融资便利。因为一方面这种营运资金的支持本身就是孕育期贷款的承诺之一;另一方面也只有支持企业度过这一动荡的时期,企业才能进一步生存和发展下去,银行才能取得其预期收益,此阶段是银企休戚与共的时期。同时,原来没有银行介入的企业,此时也开始有银行介入业务了,此时银行在银企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3.高速发展期企业的金融需求及其风险

企业的现金流量此阶段急剧扩大,资金紧张的状况得到缓解,但由于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张,企业的融资需求依然旺盛,融资选择也是多样化,通常以与企业的现金流入风险相匹配、保持财务灵活性和良好的资信等级为选择标准,而且更倾向于内部融资,长期性债务融资和现金红利支付比例都较低。但是,由于购销两旺的局面和较好的发展预期,企业成为银行竞争的对象,也逐步成为银企融资关系中的主导者。银行则逐步提供全方位的融资便利,既有营运资金贷款,也提供设备购买和改造贷款,还会支持企业购并等等。对于B类企业,B[,1]点是银行进入的最佳时刻。对于先期支持企业的银行则由于原来的正确投入而开始进入收获期,不但能够取得预期的收益,而且可以拓展与企业的融资关系和全面合作关系。

4.成熟期企业的金融需求及其风险

此时企业的现金流量比较稳定,企业开始通过增加长期债务或回购公司股票的方式增加财务杠杆的作用,以便在不明显降低资信等级的情况下明显降低成本,从而在维护与债权人关系的同时增加股东价值。此时,企业与银行的合作关系已经相对稳定,企业从伙伴银行(当然不一定是一家)得到融资支持比较容易,需要时从其他银行的融资也不困难,因而银行采取的融资方式通常是按授信额度管理,即在授信额度内企业可以灵活使用。银行与企业合作关系平稳发展。

5.衰退期企业的金融需求及其风险

在这个阶段,企业的现金流量逐步下降、萎缩,甚至出现赤字,财务状况日益恶化,企业资金周转发生困难,负债不断加重。开始,银行在信息不对称时还会发放贷款,但随着问题的逐渐暴露,不但银行要停止新的融资,而且还会催收原来的贷款,迫使企业走向死亡的边缘。此时银行的选择有二:一是诉诸法律促使企业破产清算还债,银行必然面临较大的损失;二是救助,贷款展期、免息或减免、提供新的融资,寄希望于企业的重生或蜕变。此时在银企之间银行处于主导地位,银行出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大多会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在某些情况下行使控制权,对企业进行全面控制,主导其重组或蜕变的过程。

6.蜕变期特征及金融风险

根据陈佳贵教授的定义,企业改变形体而存续下去就是企业的蜕变,包括经济形体、实务形体和产品三方面的蜕变。蜕变的方式多是通过资本运作方式进行业务重组。企业的蜕变又有以下3种形态:一是企业经济形体的蜕变(企业法律形态的变化或企业组织形态的变化);二是实物形态的蜕变(企业的技术创新,即使企业在不断的创新过程中取得发展);三是产品的蜕变(放弃原先经营方向,转向别的事业、产品或经营重点)。

对于主动性蜕变,如扩张性兼并、技术创新、产品蜕变,银行大多能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中获益,因而出资方所要做的是提供灵活的多样化的融资工具、支持企业尽快完成蜕变,在企业的主动性蜕变过程中,出资方的作用是被动的。对于被动性蜕变,由于企业可能面临死亡的威胁,蜕变成为急迫的问题,蜕变的方式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是不同的,银行通常从维护债权利益出发主动参与企业蜕变过程,甚至主导企业的蜕变方案。

7.企业的死亡与金融链条的断裂

如果企业不能蜕变重生,就要走向死亡,企业停产清算,经理人员遭解聘、职工失业,开始按照法律程序清算,变现收入依法定顺序按比例清偿。企业死亡,银行可能是最大的损失者,因为清算变现收入相对于银行债权而言往往是微不足道的。企业的死亡可能是渐进的过程,主要体现为资不抵债,而银行往往由于种种原因被“套牢”而难以退出;也可能由银行提出破产清算诉讼引起,由于企业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引起,银行出于对企业前途失去信心而强制企业破产,以期能在情况继续恶化之前尽可能挽回损失。银行在企业死亡过程中充当主动或被动的角色,主要取决于银行“套牢”的程度和对企业前景的判断。

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过程来看,企业的现金流量呈现由少变多、再由多变少的过程。从融资的难易程度(包括融资的可得性和数量、条件等)看,则呈现由难到易,再由易到难的过程。融资风险也表现为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的过程。因此,企业的金融关系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交替出现主动与被动的情况。以上是对个体企业的分析,对企业的聚合——产业而言,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

二、重庆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的生命周期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原则,本文结合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研究的《重庆产业发展和金融需求——以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分析及预测》课题有关结论,归结重庆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及相关行业的生命周期特征及市场前景;并拟籍此探讨相对应的金融支持现状、缺陷;提出促进重庆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发展的相关金融支持战略构想(见表1)。

表1 重庆主要产业(相关行业)生命周期及市场前景情况表

产业(方向)生命周期

市场前景

轿车+SUV+MPV生产

成长-成熟期 前景较好,竞争激烈

普通载货车生产 成熟期 轻型前最较好,中型下降

专用载货车生产 成长期 前景很好

重型货车生产

高速成长期 前景好

大中轻型客车生产

成长-成熟期 前景较好

微型客车生产

成熟期 前景很好

汽车、摩托车零部件生产 高速成长期 前最很好

中小排量摩托生产

成熟期 市场稳定

大排量摩托车生产

成熟期 市场稳定

汽车、摩托车试验场建设 孕育阶段市场前景不明朗

车用内燃机生产 高速发展-成熟期 前景很好

通用汽油机生产 高速发展-成熟期 前景较好,国际市场看好

环保成套装备研发生产

孕育-高速发展期 前景较好

仪器仪表研发生产

成熟期 部分产品优势明显,市场竞争激烈

输变电成套装备研发生产 成熟-成熟期 前景较好,优势明显

数控机床研发生产

成熟-蜕变期 整体前景不看好,部分产品有发展潜力

电子、通信设备研发生产 成熟-蜕变期 前景一般,部分产品有发展潜力

轨道交通设备生产

孕育-发展期 无忧势,但前景较好

船舶及配套产品生产 成熟-蜕变期 无忧势,竞争激烈

建筑工程机械及大型结构件

成熟期 无优势,部分产品有前景

水、风力发电成套设备研发生产

成长-成熟期 无忧势,有一定市场

模具生产

成熟期 无优势,有一定区域市场

医疗成套设备研发生产

成熟期 无明显忧势,有一定市场

钢铁冶金

蜕变期 规模大,前景不乐观,竞争激烈

铝加工 成熟-蜕变期 目前市场稳中有升

天然气化工 成长-成熟期 前景较好且稳定

煤炭生产

成熟-蜕变期 规模小,技术落后,前景谨慎看好

矿物开采

成长-成熟期 资源垄断,前景很好

建材生产

成熟期 总体竞争激烈,地方市场较稳定

食品加工

成熟期 有区域优势,前景较好

中药材及制药

成长-成熟期有一定市场优势,前景一般

林业产品生产

成熟-蜕变期 前景一般,有一定政策限制

普通化工产品生产

成熟期 市场稳定,市场竞争较强

电力生产

成长-成熟期 有垄断优势,前景很好

汽车摩托车科技电子产品开发 高速成长期 有优势,前景很好

生物工程及生物制药 孕育-生存期 中药研发有优势,其余无忧势,前景很好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

成长期 无忧势,前景很好

新材料研发 孕育期 前景很好

高科技通信设备研发制造 孕育-成长期 无忧势,部分产品前景较好

机电一体化研发 成长期 有一定优势,前景很好

环保工程研发

孕育-成长期 有一定优势,区域市场很好

光电产品研发

成长期 有一定优势,前景很好

数字化智能化仪器研发

成长期 有一定优势,前景很好

新型医疗仪器研发

求生存期无明显忧势,有一定市场前景

软件开发

求生存期无明显优势,市场前就较好

旅游业 成长-高速成长期 前景很好

金融业 成长期 有一定风险,前景很好

商贸服务业 成熟-蜕变期 区域市场前景很好,竞争激烈

房地产业

成熟-蜕变期 有风险,区域市场稳步上升

传媒业 高速成长期 有政策限制,前景很好

轻工(服装日化类) 成熟期 有一定区域市场前景

轻工(烟酒类) 成熟期 有区域市场优势

轻工(纺织化纤类) 成熟期 无忧势,有一定市场

轻工(印刷、包装制品类)

成熟期 无忧势,部分产品有一定市场

加工制造业 成熟期 有一定区域市场

现代物流业 孕育期 区域前景很好

建筑业 成熟-蜕变期 有区域市场,竞争激烈

批零餐饮业 成熟-蜕变期 有区域市场,竞争激烈

社会中介服务业 求生存期有区域市场,竞争激烈

注:R&D投入促进下,我数市场比较优势企业生命周期可通过创新实现蜕变。

三、重庆新型工业化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一)金融支持的总量概况——存贷增长快速、资金渠道单一、直接融资欠缺、比较劣势突出

根据表2可以看出:

表2 重庆银行业短期货款结构

单位:亿元

年份 合计 工业 商业 建筑业 农业乡镇企业

三资企业私营及个体 其它

2001 1043.8313.1 219.625.2 116.6 71.0

30.4 14.3249.6

2002 1191.7304.5 218.253.9 143.1 76.3

27.7 16.6351.5

2003 1378.9342.9 221.082.0 158.1 85.1

26.5 21.6441.5

1-9 1367.3325.9 209.494.6 169.7

83.7 23.5 51.8408.5

数据来源:重庆市金融统计月报

其一,从银行业短期贷款总量来看,基本保持了年均15%左右的增幅,与GDP增幅基本同步。但2004年9月后,短期贷款余额有绝对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状况。其二,从短贷结构来看,比例较大的依然是工商业贷款,合计年均占比达43.3%;显示金融机构短期信贷支持的重点依然是工商企业。其三,农业贷款增长平稳,略高于GDP增速,显示金融机构对农业支持力度正在逐步加大。其四,近年金融机构对私营及个体企业短期贷款及流动资金支持力度虽仍然不大,但增长迅猛,特别是截止2004年9月,增幅同比高达1.4倍,这必然对重庆民营经济发展起到相当的推动作用。

根据表3可以看出:其一,目前重庆各类外部融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银行贷款;其次是国债项目资金的支持;境外融资近年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有巨大的潜力有待挖掘。其二,直接融资比例极小,企业债难以持续,说明资本市场对重庆新型工业化的支持力度严重不足,且造成了融资结构的不合理,对此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打破重庆新型工业化发展中的直接融资“瓶颈”。其三,创业(风险)投资对处于孕育期——发展期的新型工业化产业及支柱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但目前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方面工作有待进一步推进。

表3 重庆企业外部融资来源构成单位:亿元

年份银行贷款 IPO再融资

企业债国债项目境外融资

2001236.9

8.880

63.515.0

2002307.4

3.1615.044.817.0

2003584.1

3.610

46.1不详

数据来源:重庆市金融统计月报,表中数据均为当年增量。

表4 重庆金融资源比较优势(2003)单位:亿元

存款总量

贷款总量 上市融资

债券

占全国 占全国 占全国 占全国

余额 余额 余额 余额

比重比重

比重 比重

重庆 3512.8

1.6 2976.7 1.83.610.26 46.1

不详

北京 20505.0 9.3 1208.0 7.6241.9

17.8 不详

不详

天津 4329.0

2.0 3686.0 2.13.880.28 不详

不详

上海 17319.0 7.9 13175.07.864.04.7 不详

不详

数据来源:重庆市金融统计月报,直接融资为当年增量,用于比较全国份额。

根据表4可以看出:其一,从存款总量来看,重庆仅有3512.82亿元,占全国的1.6%,远远落后于京、津、沪(为北京的17.2%,上海的20.2%,天津的80%),反映出经济实力的巨大差距。其二,从贷款总量来看,重庆也仅2976.7亿元,占全国的1.8%,同样远远落后于京、津、沪(为北京的23.7%,上海的23.1%,天津的85.7%),反映出金融支持最主要手段——银行贷款支持的巨大差距。其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重庆直接融资2003年仅3.61亿元,为全国的0.26%,仅为北京的1.4%。从累计融资额来看,重庆截止2003年底累计融资120.1亿元,仅为北京当年融资额的49.8%;虽然债券(企业债及国债等)、境外融资、创投等尚未有完整的统计,但可推断其差距亦同样会十分惊人。

(二)金融支持的产业特点——产业集中加快、利税贡献突出、贷款支持不足、其他融资匮乏

根据表5分析:

表5 重庆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金融资源配置情况单位:亿元

产值

利税 贷款 贷款 IPO全国

行业 产值 利税 企业债

占比

占比 余额 占比 再融资 占比

2 汽车摩托车 386.4 22.1 31.0 30.5 155.6

7.90 0 0

0 装备制造

155.5 8.9 3.4

3.3 141.4

7.10 0 0

0 资源产业

481.5 27.5 60.9 59.9 494.1 25.10 0 0

1 高新技术

240.1 13.7 36.0 35.34.2

0.32 0

年 合并数据 8.9(其它) 0.35 0

2 汽车摩托车 457.5 23.5 28.8 21.8 159.2

6.83.16 0.32 0

0 装备制造

173.5 8.8 8.7

6.5 150.8

6.50 0 0

0 资源产业

539.4 27.3 78.2 59.2 543.5 23.20 0 0

2 高新技术

299.3 15.2 42.9 46.90 0 0

年 合并数据3.16 0.32 15.0(其它)

2 汽车摩托车 635.9 28.3 68.4 35.8 202.0

6.80 0 0

0 装备制造

219.1 9.7 16.7 8.7 155.9

5.20 0 0

0 资源产业

669.0 29.7 102.2 53.4 525.0

17.6

3.61 0.26 0

3 高新技术

427.0 18.9 59.1 22.5 0

0 0

年 合并数据 3.610.26 0

总计

15.6(其它)0.35 16.0(其它)

注:1.本表数据根据重庆市经委新型工业化办公室相关口径汇总、整理得出。

2.银行贷款为当年余额;其余为当年增量。

3.产值占比为GDP比重;利税占比为全市企业利税占比;贷款占比为全市银行贷款余额占比。

4.四大产业数据有交叉,尤其高新技术业中含其它行业,合并数据去掉交叉部分。

其一,近年四大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产值、利税额均稳步快速增长。其中:就产值而言,汽车、摩托车业年均增长28.5%,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长19.5%,资源型产业年均增长18.1%,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长33.6%;就利税而言,汽车摩托车年均增长64.0%,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长173.5%,资源型产业年均增长29.4%,高新技术业年均增长28.4%,显示产业实力迅速增强。

其二,从产业贡献度来看,近年四大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产值及利税份额不断增大,显示产业集中进一步加快,其在重庆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其中:汽车摩托车业十分突出,产值占比达28.3%,利税贡献占比达35.8%,已成为重庆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资源型产业利税贡献占比超过50%,成为重庆财政收入的最大来源;高新技术产业虽然产值利税增长较快,但就其发展的生命周期特点来看,还有待进一步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实力和发展后劲。

其三,就金融支持中的间接融资现状而言,四大重点产业获得银行贷款支持仍然比例偏低,总和亦不足30%(高新技术业统计口径原因,归于其他三类中),有待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就金融支持中的直接融资现状而言,四大产业IPO、再融资等融资渠道依然十分狭窄,即使加上其它行业融资,近三年占全国份额总和仍不足0.5%;同时,高新技术产业的国债项目投资数额十分有限,三年累计不足1亿元,支持力度十分微弱;此外,企业债方面四大产业总和竟然为0,在此方面未获任何支持。上述严峻局面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四、重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金融支持战略构想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将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核心助推器。无论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转化,还是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支柱产业)的打造及长足发展,都需要完善、便捷的金融服务;需要健全、稳定的金融环境;更需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具前瞻性和全局性的金融支持战略和配套政策。

(一)战略目标——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支持新型工业化(产业)发展

本文认为,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战略目标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力争用5—10年左右的时间,将重庆建设成为金融市场规模可观、金融环境安全优良、金融资源配置优化、金融机构实力雄厚、金融人才储备丰富、金融开放成效显著、对周边区域经济支持与辐射作用突出的,适应重庆新型工业化(产业)发展需要的长江上游金融中心。

(二)总体原则——二二三五原则

本文认为,制定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战略,应当基于“二二三五”的总体原则:即二个基础、二个把握、三个协调、五个综合。

二个基础:一是以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新型工业化金融支持工作指导思想的基础;二是以重庆市委二届五次全会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作为指导金融业务开展的原则基础。

二个把握:一是应准确把握重庆产业格局及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生命周期特点,根据其资源禀赋条件、价值创造能力、市场比较优势采用不同的金融支持手段;二是应准确把握重庆产业结构调整及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发展趋势,根据未来市场竞争特点——特别是对外开放造成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金融支持策略。

三个协调:在制定具体金融支持策略与模式时,应当充分协调好即期与长远、整体与局部、政府推进与市场主导的关系。

五个综合:以多元化融资手段、多层次市场体系、串种类金融创新产品,多样性对外开放、多行业、部门通力协同的综合手段,适于时机、适于产业、适于规模、适于方式地支持重庆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支持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及其相关支柱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快速做大做强。

(三)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策略

1.加强政策支持,规范市场环境——以完善金融业协同联动体系、制定金融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为突破重点。

一是应完善政府与人行及银证保各监管部门间的协同联动体系。二是应在协同联动体系的基础上,共同制定重庆金融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三是应在协同联动体系的基础上,共同形成区域金融风险监测防范及应急反应机制。四是应在协同联动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对市场主体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管,规范其治理结构和市场行为。五是应在协同联动体系的基础上,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净化执法环境。六是应在协同联动体系的基础上,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投资环境。七是应高度重视、积极鼓励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并进入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

2.完善投融资体制,拓展融资平台——以建立上市资源储备库、建立和引进产业投资基金、壮大产权交易市场为突破重点。

一是应尽快建立发行上市、债券融资、争取国债项目的企业(项目)资源储备库。二是应当出台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大力引进或建立新型工业化(产业)发展需求的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及区域投资基金等。三是应当尽快发展壮大重庆产权交易市场。四是应借鉴北京、上海经验,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工程。五是商业银行应提高服务水平,加大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的贷款支持力度。六是通过金融手段进一步支持各类园区建设。效仿苏州、昆山等地经验,在重点园区根据资源禀赋条件、市场比较优势,通过金融支持,引进整条产业链,形成完整的生产体系和物流支撑体系,壮大生产能力,扩大新型工业化产业(行业)优势。

3.整合金融资源,增强金融实力——以建立金融投资(控股)集团为突破重点。

一是应适时建立金融投资(控股)集团,优化重庆金融资源配置。二是应支持优质资产、优惠政策、优良项目向内在质量好、管理规范、扩张能力强的企业集团、上市公司集中,支持其通过并购提高核心竞争力,发展成为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的龙头和支柱。三是应支持通过资产重组等方式推进重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通过并购等方式合理处置历史债务和不良资产。

4.推进金融改革,促进金融创新——以人民银行“窗口指导”创新为突破重点。

一是应大力推进人民银行“窗口指导”创新,加强对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的货币信贷政策支持力度。二是支持本地金融机构通过改革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增资扩股,上市融资。三是争取金融市场优先试点权。一方面,应争取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发银行中小企业融资等在西部地区的试点权;同时建立用于调控的财政风险补偿基金;另一方面,应争取ABS、CBS、CDO等在重庆的率先应用。四是重视以信托带动各类金融中间创新业务开展。五是支持本地重点产业、龙头企业与投资银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其在人才、信息、资金方面的综合优势,推动新型工业化(产业)发展。六是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通过发放央行票据等手段落实资金支持,花钱买机制,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微观机制改造。七是建立更多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鼓励、支持其正常运作。八是大力发展融资租赁、典当、汽车服务、基金管理等金融业务,以及面向西南的金融结算(清算)、票据交换等业务,大力拓展重庆金融市场的业务品种、业务范围和业务规模。

5.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利用境外金融资源——以推进境外融资为突破重点。

一是应大力推进境外融资,充分利用境外金融资源。一种是可以采用境外直接上市的方式融资。第二种是可以争取用发行境外企业债方式筹资;第三种是可以在境外交易所收购壳资源或进行反收购等,利用国外金融市场开放的特点多方、多点进行融资;第四种是引进外资设立或在境外发起设立投向重庆的基金;也可建立立足国外的风险投资基金,而将募集资金投向在国外(合资)建立的科研机构或项目等,将最终的研究成果用于重庆新型工业化产业(产品),利用重庆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组织生产。二是应利用WTO、CEPA各项政策,推动重庆金融机构引进境外(外地)投资集团、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中介机构等参股或在重庆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三是应推动重庆金融机构与境外(外地)相关机构协作,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运作经验;也可争取到境外开展业务,积累经验,提高服务水平。四是推动本地金融机构利用各种政策,争取实现境外融资的突破,拓宽多种融资渠道,获得超常规快速发展。五是加强与境外(外地)的金融合作,争取国际(外地)金融组织来渝设立分支机构、办事处、联络处或开展业务,如举办高层次的论坛、召开高层次国际会议等,积极扩大重庆金融业的对外信息交流渠道和影响力。

执笔人:袁卫

标签:;  ;  ;  ;  ;  ;  ;  

重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金融支持战略研究_新型工业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