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经济和科技实力都日渐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智能电网也成为了我国配电网运行的必然模式,也基于此,我国的电力维护也为了适应智能电网的多方面需求,向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电力运行模式趋于统一,为我们带来了大量的福利,但也因此,因为地域、人才、技术等原因,出现了多种多样的不足之处。在此背景下,我们应该找出不足,对症下药,对每一个出现的问题都要尽可能的处理好才能在实现电力运行维护一体化的同时做到科学、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基于智能电网;电力运行维护;一体化建设;研究
前言
国内电网建设不断发展,供电网络覆盖了大量区域。传统电网运营离不开人力操作,所以,要结合工作内容,安排工作。传统供电规模不大,配电工作并不复杂,可通过人力操作实施配电和维护,然后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当前电力规模大,电网结构不断更新,配电种类日益增多,人力无法胜任这些复杂的内容,不能满足规模扩大化的电网配电运维要求。这就对电网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打破以往小规模运行和检修的工作模式,趋向智能化,借助科技手段,逐步提升电网的运作能力,合理优化配置资源,充分利用人力,减少运维成本消耗,保持电网配电运维工作的高效运营。
1电力运行维护一体化综述
我国的电力运行维护一体化是在我国传统的分工模式配电的不足上提出的,我国过去的配电网运行中采用的分工模式在一开始的电力结构运行中有着重要作用,但也正因之前配电网的发展并不集中,也并不是很精细,所以分工模式也就没有出现很大的不足。但随着我国电网在技术支持下日益向着智能、精密维度方向发展时,我们发现,分工模式还不足以支撑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精密电网的全部运行、维护,并且分工模式在能源消耗、分工不清等方面存在问题,导致的工作效率低、工人积极性大大降低的缺点也日益显露,制约着我国配电网的发展,基于此,国家电网公司在构建“大运行、大检修”体系中提出配电网“电力运行维护一体化”。电力运行维护一体化是打破了传统模式的电力运行调控与电力运行维护的分工模式,而是将运行与维护相结合,把电力调控与监控相结合,全天智能监控,增加两者的相互协作,在不增加员工的同时做到每个员工在收到指令后,都可以在最快的速度下准确、高效的完成指令,在不增加员工劳动强度的同时,达到节约能源、提高效率的目的,使配电网中心电力管理高度智能化、集中化、效率化。
2基于智能电网的电力运行维护一体化建设原则
电网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的建设遵循“一体化、模块化、智能化”的总体原则:1)一体化原则。全方位覆盖各级调度及厂站的运行监控与运行管理需求;全过程支持电力系统发、输、配、用各环节的一体化管控;全面协调电网运行业务和信息的横向协同和纵向贯通。2)模块化原则[1]。提供灵活开放的信息化平台和统一规范的接口方式;电网运行各类技术系统以模块化的方式“即插即用”,协同作业;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3)智能化原则。实现电网运行信息横向和纵向的自由流转与互动,打破专业壁垒;促进电网运行闭环控制,突出风险预警预控,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全面提升电网运行与管理协同作业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电网运行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3基于智能电网的电力运行维护一体化建设的意义
在智能电网的基础上建设研究电力运行维护一体化研究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经过一次次试验,一次次修改,我们所谓的也就是国的发展、家的祥和[2]。在宏观意义上来说,在配电网领域有着进一步的发展有利于在大能源消耗的现今社会里更合理的利用资源,尽可能的减少能源消耗,在我们所能节能的领域尽可能的创出新高,满足大规模电网消耗的需求。我国现阶段电力规模之大,电网结构之复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都对我们提出了新要求,人力已经不足以支撑这些复杂的结构,只能另辟跷径,从智能方向上代替人力,实现自动化,精密化,在提高技术能力的同时,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这是国的发展。在微观意义上说,电力是现如今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需求,我们只有增强对电力的进一步精密管理,才可以在人数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对电力的合理配置,在配电方面做到运行快速、安全,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成本消耗,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借助科技手段为人们在使用电力的时候增添一份保障,更加的安全,更加的方便,这是家的祥和。
4基于智能电网的电力运行维护一体化建设思路
4.1标准编制
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技术规范包括系统平台规范、应用规范、建设规范和管控规范四大类,共计44项标准[3]。其中,平台规范规定了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技术架构规范、平台技术规范、服务管理规范、数据标准、通信规约标准、统一安全防护规范等;应用规范规定了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主站四中心和电力系统运行驾驶舱功能规范、厂站四中心和变电运行驾驶舱功能规范、厂站装置功能和接口规范、智能远动机功能规范、通信运行管控规范等;建设规范规定了主站系统配置规范和辅助设施配置规范、厂站系统和装置配置规范、厂站二次接线标准、厂站辅助设施配置规范等;管控规范规定了系统设计、验收、运行、技术改造等要求。
4.2试点建设
试点建设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践验证和完善前期系统规划和标准建设的成果,打造示范标杆,为全面推广奠定基础。试点范围涵盖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建设的各个方面,主要分为主站端和厂站端两部分。主站端选择在网级主站试点电力系统运行驾驶舱和运行服务总线,省级主站试点省级主站系统模块化建设、省地互动和智能远动,地级主站试点地县一体化、调控一体化和配网主站系统模块化建设。厂站端选择在不同电压等级厂站分别试点模块化建设、二次接线标准化设计、装置整合、智能远动和广域控制保护等。
4.3主站建设重点
1)电力系统运行驾驶舱。完善电网运行KPI指标体系,深入挖掘电网“安全、经济、优质、环保”运行的关键指标,提供形象直观、灵活定制的综合性运行监视界面,提供准确高效的运行风险管控和操作控制手段,建成面向电网运行关键岗位的“一站式”决策支持系统。2)运行全景视图。实现电网运行信息的一体化采集和处理,建立多专业系统信息资源、应用资源的统一编码和规范性描述,推广“多源维护、统一管理”模式,形成全网唯一的监控和分析数字模型,建成全面覆盖的电网运行数据中心。3)智能协调控制。研究大电网运行状态感知、智能故障诊断、智能风险评估、智能调控技术,推进AGC、AVC、远方自动控制向多维协调优化目标发展,推进广域控制保护、综合稳定防御等成果应用,逐步实现协调、自愈的电网优化控制。4)开放技术架构。建设贯穿全网的电网运行服务总线,实现现有技术功能的模块化建设,支持未来功能的灵活扩展,实现运行信息的“全流通”和功能的“即插即用”;推进ICT基础设施的统一规范建设,实现运行资源的统一管控。
总结
针对目前调度与监控管辖范围存在较大差异,以及调控业务融合的迫切需要,本文认真分析当前运行模式特点,提出了一种应用于调度与监控一体化运行管理的新模式,通过融合岗位与值班管理,改变按站监控方式,调整以电压等级划分的监控新方式,统一调度与监控管辖对象,在技术与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对实现各级调控业务融合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雨.基于智能电网的电力运行维护一体化建设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29):49-50.
[2]李笑波.基于智能电网的电力运行维护一体化[J].科技与创新,2016(23):143+145.
[3]郭敏.基于GIS的智能电网一体化探讨与部分功能实现[D].西安科技大学,2012.
论文作者:韩磊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6
标签:电网论文; 电力论文; 智能论文; 运行维护论文; 模式论文; 主站论文; 系统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