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纽带。班主任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对完成教育和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儿童心理学专家朱志贤说过:“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常与行为品德有关,不从根本上去抓品德教育,就不能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侧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经常结合时事政治,强化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师只有从知、情、意、行各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是学生的引路人,引导方向对了,学生就会健康、快乐地发展。
一、让学生在反思中健康成长
叶澜老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能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班主任不仅要善于反思,还应该教会学生反思。学生的成长更应该是不断反思的过程。我教育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来反思问题:不应该明知故犯,不应该犯同样的错误,应该学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做错事要主动认错,争取对方的谅解。在日常工作中,我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写检讨已经产生了抵触情绪,要么不愿写,要么敷衍了事。经过了解,我发现问题就出在“检讨”二字,他们担心“检讨”成为“罪证”传到家长手中。我反思再三,决定将“检讨”改为“反思”,并且告诉他们任何人都会反思,取得成绩和荣誉也可以写反思,有反思才会有进步。此举在班级宣布后,学生不仅能心悦诚服地接受,而且能在反思中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法。后来,我又推出了“道歉信”、“友谊信”、“期中反思”、“期末反思”等,也深受学生欢迎。在自主管理中,反思成为一种共识、一种习惯,大家通过自我反思,不断改进工作方法,班级管理日趋走向成熟,班主任也因此实现了自我减负。
二、班主任应该是学生的表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班主任首先要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意见,师生之间应是民主、平等的。事实证明,高压或许能换来学生表面的暂时的服从,但这是以伤害师生感情为代价的;而教师的循循善诱、诚恳教诲才能换来学生心悦诚服的遵从。如果教师知识渊博、德高望重,那么,学生就会遵从教师的教导,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古人云:使人畏之,不如使人服之;使人服之,不如使人信之;使人信之,不如使人乐之。班主任应以博大的胸怀感染学生,以高尚的情操影响学生,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新课改背景下的班主任应是一个素质优良的道德的感召者,应是观念超前、充满睿智和人格魅力的引导者,是学生健康心理的辅导员,是学生的“为人导师”。班主任应以平等的方式、友好的态度去对待学生,这样才能够赢得学生的理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阳光使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我的生活过得像钟表的机器那样有规则,当我的生命告终时,我就会停在一处不动了。”达尔文所说的“规则”便是指良好的习惯。当今中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受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家庭的不良教育,形成了心理上的偏差和诸多的问题。比如:生活上盲目追求享受、高消费;学习上不刻苦,得过且过;意志力薄弱,只顾自己利益,不关心他人,自私自利等等。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认真研究上述现象,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增进自我了解,减轻心理压力,学会控制消极情绪,加强人际交往与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通过心理疏导及行为矫正,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会有不同的效果
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的评价,既要积极利用一切可教育的时间,还要采取不同方式、不同角度。
一是积极利用一切教育时间,把握时机,作出评价。作为班主任,每天的晨谈时间是学校作息时间安排当中固定的行为规范教育时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时间对学生中出现的良好行为进行集体表扬,让学生有一种被认可的感觉。作为班主任,更可以抓住课堂教学时间,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加以鼓励,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学科成绩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另外,集会、做操、参观、游玩等等活动,都是教师了解学生、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进行表扬与肯定的有利时机,这样的表扬甚至会比课堂上的认真学习得到的表扬更让学生感动兴奋。除此之外,午餐、午睡、放学、值日等等,只要是教师能关注到的实际,都应该抓住对学生的评价契机,作出有效的评价。
二是评价要积极与家庭教育联合,形成合力。每个班级都有一些令班主任头疼的学生,我班也有几个,同一件事,同一种习惯,每天都必须反复提醒,一不留神就要出问题。而且有时候也很奇怪,我们越是提醒,他们就越会犯错。因此我积极利用我校开创的表扬信,对学生的优秀表现及时表扬,发放表扬信给家长。那做得不好的怎么办呢?老师亲自与家长联系似乎是一直以来的惯例,高年级学生对此举已经是望而生畏。我班黄××同学为我出了一个主意,模仿银行贷款的方式给每位同学设立“信誉卡”,在事先与父母保持意见一致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每一段时间内行为习惯的养成许下承诺,制订“信誉卡”。如果一个月内扣分超过5分,就以丢失信誉的方式让班长发放“信誉卡”,一份让孩子贴在家中的小房间里以示提醒,一份让家长签名后上交班级放在成长记录袋。如此一来,几个调皮、常会犯错的同学收敛了许多,毕竟孩子是要面子的。当然,加分超过5分了,班干部也会发表扬信。这些措施,同样使班主任少操心多了。
论文作者:张玉琴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3年12月总第13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8
标签:学生论文; 班主任论文; 使人论文; 就会论文; 教师论文; 行为习惯论文; 评价论文; 《素质教育》2013年12月总第13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