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深化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21世纪高等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_知识经济论文

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深化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21世纪高等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_知识经济论文

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深化改革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高等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师范教育论文,知识经济论文,深化改革论文,国际研讨会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世纪之交,人才竞争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作为培养人才基础之基础的师范教育如何适应这种竞争需要愈来愈成为各国政府和有识之士关注的问题。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为探索建立一支数量适宜、结构科学、品质优良的21世纪的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教育部师范司于1998年8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首次召集国、内外专家学者, 举办了“面向21世纪高等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上,100 多位国内诸多学科的专家学者、教育理论工作者以及来自美、法、日及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对师范教育颇有研究的专家共同探讨了世纪之交我国师范教育的出路及对策。会议的主要议题是:(1)教师素质和培训模式;(2)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的改革;(3 )高师教育体制改革。此次会议国家师范教育的行政管理部门力图通过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以专家的科学研究为依托,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把充满生机、活力的师范教育带入21世纪,创造中国教育美好的未来。

此次国际研讨会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

一、总结过去,确立师范教育改革新思路

会议上,教育部师范司司长马立首先作了题为“把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师范教育带入21世纪”的主题报告,报告回顾了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的艰难历程,总结百年来师范教育积累的丰富经验,透彻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她指出中国自101年前盛宣怀建立南洋公学师范馆以来, 建立了以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为主体,其他各级各类教育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规格的师范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对中国的基础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各级师范院校为中小学培养了大量合格的教师,为中小学教师队伍学历改善,素质提高立下了汗马功劳。且20年来,政府不断增加投入,师范院校管理不断制度化、规范化,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迅速提高。总结我国师范教育发展史,马立司长指出,从我国现代教育迅速普及、发展,为我国全民族素质提高做出巨大贡献的角度看,师范教育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一整套的经验值得总结。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 )必须把师范教育作为办好基础教育的前提;(2)办好师范教育是政府的职责;(3)师范教育必须独立设置;(4)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5)必须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

在回顾历史,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马立对中国师范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以及发展的思路进行了系统阐述。她指出,世纪之交,中国师范教育面临各种挑战,既有来自科技革命,社会急剧变化、发展,国际竞争加剧带来的挑战,也有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带来的挑战,还有“普九”艰巨的任务、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对教师从数量到质量要求提高对当前师范教育带来的挑战。然而,我国由于历史上欠帐太多,经济发展又相对落后,师范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这样几方面:(1 )穷国办大教育,师范教育资金投入不足;(2)教育发展不平衡;(3)目前师范教育体制落后于经济发展要求,落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4 )师范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滞后,不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适合于“三个面向”的宏伟目标。

鉴于我国师范教育当前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存在的问题,马立提出了中国师范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加大师范教育的改革力度,把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师范教育带入21世纪。首先,在指导思想上,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三个面向”,坚持坚定不移地为中小学教育服务的方向;第二,有关改革的思路。政府主要从师范教育的外部、内部着手加速师范教育的改革。从外部,政府保证师范教育在教育事业中优先发展的地位,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法规建设。从内部,师范教育①要改革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要有大的师范教育观念,建立终身教育观;②积极推进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理顺体制,调整部局,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具体内容为:积极推进高师稳步发展,增加高师数量,扩大规模,师范专科学校要扩大功能,把原来培养初中教师拓展为培养初中、小学教师;调整中师布局,逐步削减中师数量;对职后教育部分,办好省级教育学院,调整地市级的教师进修院校;③全面启动高师院校教学改革。要以高师院校为龙头,深入反思高师当前课程体系、教学手段、方法等存在的问题。改革教学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充实高师教学内容,提高高师的专业化水平;④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努力开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局面。师范司已把这项工作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即将启动“园丁工程”和“项目支持工程”。“园丁工程”内容包括:a.骨干教师培训工程;b.加强青年教师的成长工程;c.贫困、落后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援助工程;d.针对教师进修院校教师,即培训者的培训工程;e.中小学校长培训工程;f.教师资格培训(对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工程;g.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工程。项目支持工程内容包括:a.法规建设工程;b.继续教育科研计划;c.课程教材研究计划(要实现教材建设渠道多样化——引进一批教材,删选、评审现有教材;建设一批新教材);d.中小学继续教育网络学校建设工程。

二、知识经济的挑战与教育及师范教育的改革

随着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逐渐走向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作为人类历史上少有的重要经济转型时期,知识经济代替工业经济并由此引发的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冲击已引起各国政府和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对此,此次会议的专家、学者将我国教育及师范教育改革置于知识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之下,畅所欲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代表们认为知识经济的根本在于知识的创新、加工与传播、应用。而知识的传播、应用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来源在教育。一个国家的教育能否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是这个国家能否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或者说能否在知识经济时代生存的关键。不少专家指出,我们必须把眼光着眼于未来,“能否看到明天决定事业能否成功”。我们不仅要培养现在合格的教师,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培养能培养出知识经济时代所需人才的师资。会上,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福家教授专门作了题为“知识经济与人才培养”的报告,给代表们许多启示。他在报告中指出:“人类历史上经济转型期不多,能否抓住机会,对今后的发展很重要”,而如何抓住这个机会,关键在教育。不少人认识到知识经济的实质是教育经济。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第二任期中明确提出要把注意力放在发展教育上。我国政府也明确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那么,知识经济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他认为:知识经济依靠的是创新,靠的是通力合作。因而,只有拥有广泛的知识背景,极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很强的适应能力,与人相容、与人合作的合作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的人才能担负起知识创新这样的艰巨使命。那么,怎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他认为最起码要给学生施以通才教育,给他们提供广泛的知识背景;进而他提出:“我们的毕业生不应有改行之说”,要打破如今狭窄的专业概念;并且,要给学生终身教育的观念和相应的知识能力基础。他认为如今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难以适应这种需要,如分数至上;考试成为选用人的唯一手段,也成为今天学校教育的指挥棒;目前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模式、手段等对学生的创造力都有消极的影响。因此,他认为师范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教师,更要对教育活动进行研究,研究今天与明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予以回答。同时,他认为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制是一种封闭的培养模式,不利于人才的培养;综合性大学需要师范教育,师范教育也需要综合性大学。杨福家院士的报告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教师的使命给予极大的肯定和关注,引起了与会代表热烈的反响和深思。

香港大学副校长程介明教授作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专题报告,对信息时代的性质、教育的任务、师生关系及教师面临的挑战等问题予以详细的论述。他指出,在信息技术时代,“一个不懂信息技术的人就无法生存”。但科技的普及和尖端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教育的功能并非仅仅是高科技,还应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的技能,使他能适应未来社会。就电脑而言,不是让学生掌握庞大、深奥的电脑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使用电脑,获得通过网上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一点应深值今天教育工作者和电脑设计者关注。他进一步指出,信息时代会带来如下变化:①信息的数量、质量发生变化;②信息的加工、传递模式发生变化;③知识不等于智慧。这些变化会给教育、师生关系带来一系列影响:如教师和学生获取知识的机会平等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的权威,师生关系发生变化;由于更容易获取信息,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人际关系、道德问题(如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产生,从而打破了目前的正规教育和课程体系。对此,我们应予以深入思考。由于这些变化和影响,给今后的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①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获取、使用知识;②教师在这样的时代能否更成熟的形成自我是教师成功与否的关键;③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发生变化;④学生有了更大的空间发展自我,学生的社会性更加突出了,既有良性一面也有负性的一面。这种情形下,“教育的功能并不是信息加工,而是认识生活本身的意义。”这就意味着教师的工作更加复杂和具有使命感。程介明的报告使我们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教育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手段,还正在促使教育科学在思想观念、师生关系、教学模式、德育问题等方面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简而言之,教育活动本身正在出现许多新特征,教育的诸多理论将需要进行重新审视和评判。程介明教授的报告对深入思考信息时代教师教育问题有很多启迪。

三、跨世纪教师素质的内涵

教师的素质是此次会议讨论的热点问题。与会代表认为,无论是高师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还是高师教育体制的改革,其目的是提高教师的素质。这就涉及到许多专家提出的教师专业化问题。而只有解决了教师的专业化的基准、内容,教师教育才能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教师的专业化问题也是当前世界师范教育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不少专家学者对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育学院院长Ruth Thomas指出,教师的专业化, 并非以学历为唯一标准,要考虑教师职业本身的性质特点。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指出,教师的专业基准存在两方面的问题:①教师的知识水平是否与他所教学科有关,答案是肯定的。因而,首先应提高教师的专业学科的知识水平、素质;②教师不仅仅应有学科方面的素养,还应有其他方面的素养,即教师的专业素养问题。叶澜认为,目前国外发达地区更多地关注教师多方面的素养,认识到不能把教师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她认为国内教师这两方面的问题都存在。教师到底是传递者还是创造者,其更深层的问题是教师是教书还是育人。不言而喻教师的职责当然是育人。进而叶澜指出目前从事教学科研的人应把研究重点放在他“所教的学科与培养人的关系”问题上。

外国专家提出从观念上应把教师从一种职业转变为一种专业。那么,教师的专业特点是什么?目前教师群体是否达到这样要求?需做什么方面努力? 大家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美国卡内基教学基金会主席Lee Shulman对教师的专业特点进行了归纳, 他认为应有六个特性:①服务社会的责任感;②理论体系;③实践技能;④判断力;⑤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⑥保证工作质量,维护继续学习的能力。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全美教育改革中心主任Ann Lie—berman 专门作了题为“改变教学的社会现实性:新时代的专业化发展”的报告。报告指出,在提高教育效益的因素中,就增加教师知识、经验、薪水、减少师生比等因素相比,增加其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比后者各因素作用的收效更加明显。因而,在增强教师的专业化方面应着重丰富教师的知识,增加教育教学技能。而且,同时,应改变教师在教学中角色意识,由目前以教师为主、孤立的仅以传递知识为目标的角色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合作的、探索性的帮助者的角色。具体转变内容如下:

教师目前现状

→教师应为的状态

个人主义

→专业团体

把自己看作教学中心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把教学看作技术性工作

→探索性实践

把教学看作控制学生的工作

→受学生信任的实践

只关心本班 →关心全校以至校外

薄弱的知识基础 →宽广的知识基础

孤立的工作 →相互支持的工作

据此,她指出在师资培训中应:①培训内容与实际需要相结合;②让教师参与进修计划;③以教师间相互学习方式取代仅向专家学习的方式;④给教师创造既感到压力又受到支持的培训环境,即把教师由被动受训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

国内诸多专家学者在讨论中指出,中国教师的素质、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应从21世纪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发展的趋势、学生的特点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重点应研究教师的素质结构、功能、培养途径、评估体系等,在此基础上才能考虑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不少人指出就全面而言,教师的素质内涵很宽,若把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均列出来,只能给教师教育造成无所适从的局面。北京师范大学彭聃龄教授认为教师素质应从教师的基本品质培养着眼:面向21世纪,我们需要的是具有创新、适应、自我完善、与人合作品质的教师,这是我们目前应培养的教师的基本品质。有代表提出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奉献精神、人道主义精神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是21世纪教师应具备的最重要品质。北京师范大学吴志功教授还对师范生素质教育目标进行设计,认为师范生素质教育目标应分为三个层次:核心素质(必须达到的)、基本素质(应该达到的)、综合素质(努力的方向)。这些思考给教师素质结构研究一些启迪。

在如何培养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符合时代精神的教师上,大家提出以下建议:①文理渗透,提倡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训练;②调整课程结构,加强教学科研的实践活动;③处理好隐与显、内与外的课程关系。此外,代表们认为诸如政府加大投入,建立各种科学、艺术中心,创造提高全民素质的文化氛围;进行考试制度改革;规范资格证书制度,把教师的进修与晋升待遇等结合起来,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等等,均与教师素质提高至关密切。

四、建立全新的师范教育教学模式

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是当前高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已着手布署这方面的工作,始于1996年底,以专家指导,科研立项的方式,调动全国高师院校的教师从事适应时代需要的师范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此次会议有关课题项目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就该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达成如下共识:

第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应以转变思想观念,转变教学模式为前提,否则改革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二,从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应注意以下关系:

1.正确处理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关系。过去认为这二者是对立的,学术性是师范性的奢侈,师范性是学术性的妨碍。这种观点是绝对化、片面化的表现,两者并非是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关系。

2.基础学科的相对稳定性与跟踪前沿的关系。

3.加强基础与面向应用的关系。

4.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

5.必修与选修的关系。在加强基础,上好专业课的同时,也要办好选修课。选修课是培养学生个性、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除了处理好以上各关系外,高师课程设置应注意以下原则:适应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第三,教学手段的改革,应把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教学上来。以计算机为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对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积极作用。因而,应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改革、优化教学过程。

第四,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反对灌输性的教学,采用发挥学生主动性、个性、创造力的方法;提倡以自学为主的方法。

第五,理论是实践的前提,为了加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改革,必须加强理论的指导。因此,要加强高师教改理论的研究,进一步加大高师教改理论研究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五、高师教育体制的改革

自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决定》以来,高师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有许多方面应加大改革力度,向纵深发展,才能适应知识社会及教育发展对于师范教育的要求。会议上代表们就以下几方面对此进行广泛的探讨:

第一,高师教育体制改革的依据

代表们认为高师教育体制改革应遵循四个客观性原则:①反映社会需要的原则;②符合师范教育客观基础的原则,包括文化基础、经济基础、认识基础。大家认为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国家,统一的培养模式是不适合教师培养的;③依靠客观条件的支持;④要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时代特征及对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需求

与会代表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及对师范教育要求变革的问题引起了代表们的浓厚的兴趣,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首先他们认为知识经济时代具有以下特征:

1.知识经济是创新的经济、更新的经济、升级换代的经济,这个时代注定是否定自己、更新自己的时代。

2.知识经济是以人为中心的经济,它依靠人而发展但同时又服务于人,是强调多样性的经济。但只有人的多样性才能带来经济的多样性。

3.知识经济是开放性的、全球化的、国际化的经济。

4.知识经济时代是个数字化的时代。

代表们认为知识经济对师范教育提出如下变革要求:

1.师范教育的终身化。

2.师范教育体制的多样化。这种多样化表现在学校设置的多样化,学校层次的多样化,培养规格的多样化。

3.师范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应以提高师范教育的质量效益为前提。

第三,当前师范教育体制改革中应予关注的重要问题

1.建立开放性的大师范教育概念

代表们认为师范教育是个开放的概念。综合性大学也应当举办师范教育,而师范教育本身可以转制(如转一部分公办为民办)、收费(在经济发达地区收纳一定的教育费)、综合化(逐步开设一些非师范专业)。综合性大学举办师范教育的模式可以有以下形式:a.设立实体,如综合性大学设立培养师资的教育学院、师范学院;b.虚实结合;c.取消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等专门培养师资机构,把师资养放到各系自己培养等等。

2.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设置模式

代表们认为职前、职后师范教育分开的模式不利于师资的培养、培训,在实践中应把两者结合、衔接起来,制定统一、持续的培养、培训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地培养、培训教师。

3.学术性和师范性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学术性和师范性之争由来已久。不少专家认为目前师范教育一方面学术性不高,另一方面师范性不强。其实作为师范教育培养机构两者不应偏废。对具体什么是师范性,大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师范性是教师教育专业能力的体现;②师范性是把知识形态转为教育形态的体现;③师范性要体现对人的关怀。

第四,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

代表们指出必须建立外部、内部相结合的质量保障机制,即政府建立外部对高师院校质量监控的保障机制和师范院校建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相结合的科学的管理体制,确保师范教育健康实施。

除了以上内容外,境外代表也介绍了各自地区师范教育的情况,如各国教师教育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倾向;另如香港地区探讨教师教育中的案例分析、研究;注重探讨教育价值的倾向;注重探讨师资培训机构与学校建立伙伴关系的倾向;注重教师继续教育及注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及彼此关系研究的倾向。美国教师教育中注重自主性、多样性、创造性的特点及强调研究生水平的高层次教师教育、强调临床实践(即实习)、集体教学的特点和分层次培养教师(如校长、改革实验的教师和专门从事教学的教师)的规划等等。这些教师教育的新趋势、新特点对我国目前的师范教育改革有许多启发。

总之,此次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是“在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迈出的重要一步”。会议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师范教育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和疑点,确定了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教师专业化问题,对教师专业化方向、教育方式作了建设性的探讨,提出师范教育改革要面向21世纪的知识经济社会、面向基础教育这一根本性问题,提出建立学术性与师范性相结合,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师范教育办学模式和政府、全社会形成一系列师范教育发展的支持、保障系统的改革建议,对我国当前的师范教育改革具有积极意义。可以预见,本次会议对我国21世纪高等师范教育从改革和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标签:;  ;  ;  ;  ;  

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深化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21世纪高等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