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娉[1]2003年在《预亏公告的交易量反应》文中提出近 20 年来,理论界开始更加注重交易量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从信息的角度出发,研究者相信交易量能提供独立于股票价格之外的信息。股票市场对于新信息的价格反应和交易量反应虽然都是由于新信息的到来而引发的,但两者在机理上有着本质的不同。本文主要对公布预亏公告后市场上的交易量反应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预亏公告事件的交易量反应和价格反应关系密切;预亏公告到达市场使得原有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在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中迅速建立;在预亏公告事件发生前后,沪市样本的超额收益和交易量受到预亏公告的影响比较小;预亏公告事件发生前后,市场上的大多数投资者都能够根据新信息及时做出判断与决策,调整他们的投资决策;对于预亏公告事件,“速度调整假说”成立;投资者对预亏公告的交易量反应并不区分上市公司过去的亏损状况,但是他们比较看重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半年报预亏的交易量与年报预亏的交易量没有显着的差异,而样本的这种差异对超额交易量很重要。
刘百芳, 张秋莲[2]2006年在《股票交易量对预亏公告信息反应的实证研究——基于沪市上市公司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预亏公告传递的信息会改变投资者的投资组合和交易行为,从而影响股票交易量。文章采用事件研究方法,从交易量反应的视角,检验了股票交易量对预亏公告信息反应,发现交易量对预亏公告信息反应是显着的,超额交易量是存在的。
殷磊刚[3]2007年在《中国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的有用性研究》文中认为信息在证券市场运作和功能发挥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维护信息公平,提高信息的透明度,是保障投资者利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所在。因此,关于信息披露的“信息含量”一直是证券市场领域实证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国证监会从1998年推出业绩预警制度以来,直到今天仍在实行并不断发展完善。年报盈利预告是否向市场传递了新的信息?市场对盈利预告做出了何种反应?投资者的表现如何?新会计准则对年报盈利预告的市场反应会产生何种影响等?这些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对会计盈余信息有用性的研究一般是基于信号理论和市场有效理论展开的,其基本思路是通过研究公布的盈余信息所引起的市场反应来研究该信息的有用性。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证券市场有关盈利预测信息的研究情况,尔后确立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了盈利预测信息及其有用性的内涵,在借鉴前人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最后以2005——2006年二级市场中上市公司披露的盈利预测信息为样本,利用事件分析法对盈利预测信息的有用性做了实证分析。通过研究发现:1.上市公司披露的盈利预测信息具有市场预期效应,投资者能够利用历史会计信息以及其他非会计信息对公司的盈利情况做出较为理性的预期。2.盈利预测信息具有披露效应,并且公布“坏消息”的公司在披露目的市场反应明显大于公布“好消息”的公司。3.交易量的波动情况表明投资者之间的预期存在差异性,但随着盈利预测信息在市场的消化过程中投资者的预期逐步趋于一致。4.新会计准则颁布的对披露“好消息”的市场反应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总之,上市公司披露的盈利预测信息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在投资者决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结论支持了监管机构有关加强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的决策,为中国制定较为完善的预测信息披露框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最后,笔者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完善中国上市公司预测信息披露的建议,指出了本文研究的几点局限并对后续的研究提出了看法。
梁坤[4]2005年在《业绩预告的市场反应及其风险释放作用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在信息观下,人们认为有价值的信息是能够改变人们的某种预期,引起市场反映的,说明这种信息具有信息含量;同样,所有的可能对投资者的价值判断产生影响的信息都是有用的,都应该被及时、准确的披露。在众多的会计信息中,盈余信息是最为敏感、最受报表使用者关注,它往往被市场认为是财务报告中最富有信息含量的核心信息。因此,在财务报告公布时一般市场的股票价格会有明显的波动,而在现实中股价这样大幅度波动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因此,为了防止在盈余公布日市场的剧烈波动,减少风险,使得投资者能够更加及时地得到可靠的信息,许多国家都做出了业绩预告的规定。我国证监会从1998年开始推出了业绩预告制度,一直到今天仍然在实行,并且在预告标准、预告时间、具体的预告内容等方面已经不断完善, 那么,业绩预告是否得到市场的充分关注,市场对于业绩预告有什么样的反应,是否起到了对于正式公告日的风险释放作用呢?这也正是本文的出发点。本文以对2004年中期报告进行单独预告的195家公司为样本,利用事件研究法对它们在预告日和正式公告日的市场反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在预告日之前(我们考察了前30个交易日)市场具有明显的提前反应,说明投资者能够利用历史会计信息以及其他非会计信息对公司的盈利情况做出较理性的预期;而在正式公告日附近(我们考察了[-1,1]窗口),业绩预告具有明显的披露效应,“坏消息”(预亏、预减)具有显着的负的非正常报酬率,而“好消息”(预盈、预增)产生的非正常报酬率则显着为正。同时,为了进一步验证业绩预告对于正式公告日的影响,本文还通过各类预告公司和非预告公司组成的混合样本,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发现,非
褚云[5]2008年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预告的信号传递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使投资者能够及时得到可靠的信息,许多国家都做了盈余预告的规定。我国从1998年才开始实施盈余预告制度,盈余预告在我国属于强制性披露信息,在国外则属于自愿性披露信息,所以我国对盈余预告的研究还没有国外成熟。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作为提高会计信息及时性的盈余预告制度成为广大投资者关注的热点,盈余预告日益受到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阐述了盈余预告的概念及其制度变迁,然后以信号传递理论和有效资本市场理论为依据,分析了盈余预告的信号传递效应,接着选取2004-2006年对年度盈余进行预告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事件研究法对它们的股价在预告日前后的市场反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了预告性质、预告类型、公司规模对盈余预告信号传递效应的影响,同时,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是否会提高盈余预告的披露效应。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盈余预告的建议。
何乃飞[6]2004年在《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的信息含量研究》文中指出便利投资者及时、准确地判断证券的投资价值是包括业绩预告在内的一切信息披露的根本目的,业绩预告制度的制定、完善和发展都围绕此宗旨展开。我国的业绩预告制度从1998年开始实施,实施时间不长且屡经修改和完善,本文以我国2001年和2002年发布业绩预告的339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事项研究方法考察业绩预告的信息含量以及业绩预告公司在年报正式披露前后的股价反应,以期较为全面地刻画我国业绩预告制度推出后的实施效果。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得到如下一些结论:①上市公司年报业绩预告具有市场预期效应,预告之前股价往往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前反应;②年报业绩预告具有披露效应,在预告当日,公布“好消息”和“坏消息”的公司的市场反应会有所差异;③不同类型的公司在预告披露前后的股价反应有所区别;④前期已发布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年报正式披露前后的股价相对平稳,说明业绩预告提前释放了业绩大幅波动的上市公司的业绩风险,预告规则的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⑤2002年年报业绩预告提前到叁季报中披露,使得业绩预警提示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事前预告”,这大大减轻了市场各方的信息不对称,有效降低了预告期股价的波动;⑥上市地点和预告日的不同对股价的反应没有重大差别. 在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之后,作者总结出本文研究的结论,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改进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状况的建议。最后,作者指出了自己研究的几点局限。
张戈[7]2017年在《中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信息含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业绩预告制度的制定、完善和发展可以使投资者及时判断证券的投资价值,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因此从理论上讲,这样的制度设计有利于提高证券市场的信息透明度,改善信息不对称程度。那么在现实中,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的信息含量如何?是否真的可以为投资者带来新的信息,从而改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对于这个问题,国内外研究者进行了很多研究,不仅在数量上可观,而且在研究内容上也趋于从多角度进行研究,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2013年中共十八届叁中全会提出的“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这对股票市场来说意义深远。2015年后,注册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指导下渐渐开始实行,这对业绩预告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旨在在我国业绩预告制度背景下研究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的信息含量问题。根据研究需要,本文收集了2013-2014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业绩预告相关信息,利用事件研究法,对样本公司在业绩预告发布前后10个交易日内的累计超额收益率(CAR)进行了实证分析,从整体上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的信息含量。在事件研究法的基础上,以业绩报告性质和预告类型为自变量,累计超额收益率(CAR)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对业绩预告包含的信息进行了进一步分析。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整体上看,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具有良好的信息含量,能够引起市场反应。其中,好消息类业绩预告呈现影响持续时间长,波动幅度小的特点;坏消息类业绩预告呈现影响持续时间短,但是市场反应强烈的特点。第二,从业绩预告包含的信息看,业绩变动幅度具有较好的信息含量,尤其是以数值形式披露的业绩变动幅度,能够引起市场的显着反应。基于众多文献的基础上,本文的创新点如下:第一,多数对业绩预告信息含量的研究止步于事件研究法结合T检验,本文在这个方法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文献提出了回归模型,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进一步来说明业绩预告的信息含量问题。第二,本文在建立回归模型时,本文选择业绩预告中最重要的披露内容,即业绩变动幅度作为控制变量,研究业绩变动幅度对市场产生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引入了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现金总资产比和公司规模等作为其余的控制变量,利用回归模型研究不同报告性质和预告类型的业绩预告的信息含量。
薛燕[8]2009年在《信息对我国证券市场收益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中国证券市场正处于市场化向国际化转型阶段,市场信息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信息传导不畅、信息决策效率下降,单纯依靠市场自身的调节尚不能解决信息向交易决策传导中存在的问题。关于信息对市场收益作用机理的研究,传统方法主要以公司信息为样本,分别从披露、传递到反馈至交易决策展开分析,试图从中找出阻碍信息作用的因素。然而,已有的研究忽视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政府信息、机构信息和市场情绪信息对交易的影响。本文认为,构建以政府信息、公司信息、机构信息和市场情绪为主体的信息分析体系,能够更全面地认识我国当前证券市场的信息影响特征,并可以此为线索实施有效的市场信息监管。.文章首先分析了信息对市场收益影响的一般性机理和影响信息决策效率发挥的主要因素,在比较中外证券市场信息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广义方差自回归模型测定我国市场收益变动速度,从总体上检验了我国市场的信息影响特征。根据理论分析,采用市场实际数据对政府信息、公司信息、机构信息和市场情绪信息的披露、影响因素和影响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政府信息对市场收益存在明显的影响作用;政府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博弈造成了政府信息的决策效率下降;持续性政府信息(以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为主)对市场交易收益产生正向影响,其中货币供给信息的作用周期更长,利率调整信息对市场冲击幅度更大、周期较短,比较而言,临时性政府信息(政策事件)给市场收益造成直接冲击,“利好”信息较“利空”信息对市场交易的影响更大,随着中国股市的发展,政府信息的影响力度呈下降趋势。第二,公司信息与市场收益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本文所建立的财务指标与市场收益间的多元线性模型在各年度的综合解释力大多都很强,但每年进入反应方程的财务指标具有不确定性;此外,上市公司临时信息披露中的策略性选择(如披露时间、频率和准确性性)是对公司信息决策效率造成影响的重要因素。第叁,对于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交易信息,个体投资者表现出显着的羊群行为特征;其中买方羊群行为强于卖方羊群行为,时间因素没有对投资者羊群行为造成显着影响。最后,不同规模组合的收益与市场综合情绪指标间表现出同向变动特征,情绪指数变动越大,市场收益波动越大,其中,小盘股组合收益受情绪信息影响更为明显。最后,本文从制度缺陷、公司治理、信用缺失、投资者教育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传导中存在的障碍与梗阻因素,并对提高市场效率和加强市场信息监管提出政策建议。
沈冰[9]2012年在《中国股票市场内幕交易的形成机理与识别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内幕交易在中国股票市场十分严重,干扰了股票市场的正常秩序,违背了股票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不利于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内幕交易问题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从内幕交易的度量、策略、影响、监管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而对于内幕交易的形成机理和识别机制方面研究较少,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而进行研究的。本文利用信息空间理论和数理模型,对股票市场内幕交易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采用知情交易概率和买卖不平衡比率两种度量方法,对中国股票市场内幕交易的程度进行了度量,并对内幕交易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多个角度揭示了影响中国股票市场内幕交易的主要因素,并利用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内幕交易的市场反应,进一步利用基于粒子群优化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内幕交易进行识别。最后,在提出内幕交易防控原则的基础上,对内幕交易的监管进行了博弈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内幕交易的防控建议及措施。1.研究结论(1)内幕交易在上市公司信息公告期间时有发生,信息公告前期最为严重。论文通过知情交易概率和买卖不平衡比率两种度量方法,利用沪深两市2009年进行了重组、高送转、业绩预增和业绩预亏的A股上市公司的高频数据,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内幕交易程度进行度量,发现内幕交易行为在我国上市公司信息公告期间时有发生,尤其在信息公告前期最为严重,说明内幕人员主要是在信息公告之前利用内幕信息进行内幕交易。另外,还发现中国股票市场内幕交易具有几个特征,即参与主体复杂化,交易方式多样化,交易行为具有隐蔽性,不同市场环境的内幕交易存在差别,内幕交易与其他违规违法行为时常同时发生,内幕交易以资产重组为主。(2)机构投资者和大户是内幕交易的参与主体和受益者。论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机构投资者和大户通过各种途径能够获取内幕信息,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并利用内幕信息进行股票交易,以获取非法收益或规避风险,是我国股票市场内幕交易的参与主体和受益者;而中小投资者则在内幕交易过程中处于明显的信息劣势,是内幕交易的受害者。论文还从机构投资者和大户资金流向的角度,从实证方面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内幕交易的监控对象重点应该集中在机构投资者和大户上,以提高内幕交易的监管效率。(3)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信息透明度低、信息不对称、法制环境不佳是影响我国股票市场内幕交易的主要因素。论文利用行为金融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微观市场结构理论等,揭示了影响我国股票市场内幕交易的主要因素,包括: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较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法律制度环境不佳等。另外,还发现在缺乏卖空机制的我国股票市场中,内幕人员利用利好信息进行内幕交易的概率大于利空信息。(4)内幕交易可以提高股票市场的信息效率,降低市场流动性,增加市场波动性。论文在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内幕交易虽然可以通过信息在市场中传播和扩散来提高信息效率,但会降低股票市场的市场流动性,增加市场波动性。并利用我国股票市场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内幕交易的程度与股票市场的信息效率呈显着的正相关,与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呈显着的负相关,与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呈显着的正相关,从而验证了上述观点。(5)从多方面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才能降低内幕交易的发生。论文提出了防控内幕交易的叁个原则,即“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与事后查处相结合的原则,政府监管与自律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认为要从构建内幕交易的预警机制,建立内幕交易的动态监控机制,加强对内幕交易的查处力度,构建多方联合管理的多层次监控体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开展投资者教育,引导理性投资行为等方面来进行防控,才能降低内幕交易行为的发生。2.主要创新(1)建立了基于信息空间理论的内幕交易形成机理的分析框架。针对学术界对内幕交易形成机理研究的薄弱,论文探索性地把信息空间理论运用其中,建立了基于信息空间理论的内幕交易形成机理的分析框架,拓展了研究的新视野,能够对内幕交易的形成机理有新的认识和理解,使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2)从多个角度揭示了中国股票市场内幕交易的影响因素。论文将信息不对称理论、行为金融学理论、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与中国股票市场的实际相结合,利用相关上市公司的高频数据,从多个角度剖析了中国股票市场内幕交易的影响因素。同时,本文还实证检验了在缺乏卖空机制的我国股票市场中,内幕人员利用利好信息进行内幕交易的概率大于利空信息。(3)从资金流向的角度揭示了机构大户是内幕交易的参与主体和受益者。关于内幕交易的参与主体和受益者问题,学术界大都是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和研究的,缺乏实证的支撑。论文利用机构投资者和大户的资金流向,从实证的角度揭示了机构投资者和大户是内幕交易的参与主体和受益者,而不知情的中小投资者则是受害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内幕交易的监控对象应重点集中在机构投资者和大户上。(4)建立了基于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的内幕交易识别机制。论文利用基于粒子群优化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内幕交易行为进行识别,这在同类研究中比较罕见。为了检验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有效性,还利用网格优化算法和遗传算法进行比较,发现该模型的识别效果最佳。同时,论文还发现该模型比Logit模型具有更高的分类精度和更好的泛化性能,对内幕交易的识别效果更好。此外,在解释变量的选择中,尝试性把股价信息含量引入其中,提高了内幕交易的识别效果。
徐振兴[10]2007年在《我国上市公司季度财务报告盈余信息的有用性研究》文中认为自2002年我国上市公司披露季度财务报告以来,季度财务报告在证券市场上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他逐渐成为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季度财务报告披露时间较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季度财务报告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较差、季度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充分等,这使得信息使用者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公布的季度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对他们的决策缺乏价值。因此,我国上市公司季度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是否有用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考察季度财务报告披露前后股价和交易量的变化来检验季度财务报告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有用性。从股价反应角度的研究过程中,首先对我国上市公司季度财务报告会计盈余信息进行了平均超额报酬率分析,来考察季度财务报告会计盈余信息是否具有有用性。然后,对我国上市公司季度财务报告会计盈余信息进行盈余反应系数分析,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全面摊薄的未预期每股收益作为会计盈余的衡量指标,定为自变量,超额报酬率定为因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定量分析。从股价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股价对我国上市公司季度财务报告披露的反应显着,并且股价在季度盈余披露前能够提前做出反应,我国股市效率接近半强势有效。从交易量反应角度的研究过程中,首先对平均超额交易量进行定性分析,研究得出,所有季度在盈余公布前平均超额交易量逐渐上升,而在盈余公布之后平均超额交易量逐渐恢复正常。这表明季度盈余公布使新的有用信息到达市场,从而产生了超额交易量。然后以累计超额报酬率作为自变量,累计超额交易量定为因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定量分析。交易量对季度盈余公告反应的回归结果表明,季度盈余的公布引起超额报酬率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超额交易量显着增加,超额报酬率与超额交易量显着正相关,季度财务报告具有有用性。
参考文献:
[1]. 预亏公告的交易量反应[D]. 杨娉. 北京大学. 2003
[2]. 股票交易量对预亏公告信息反应的实证研究——基于沪市上市公司分析[J]. 刘百芳, 张秋莲. 经济师. 2006
[3]. 中国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的有用性研究[D]. 殷磊刚. 江苏大学. 2007
[4]. 业绩预告的市场反应及其风险释放作用的实证研究[D]. 梁坤. 吉林大学. 2005
[5].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预告的信号传递效应研究[D]. 褚云. 苏州大学. 2008
[6]. 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的信息含量研究[D]. 何乃飞. 暨南大学. 2004
[7]. 中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信息含量研究[D]. 张戈.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
[8]. 信息对我国证券市场收益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薛燕. 中国矿业大学. 2009
[9]. 中国股票市场内幕交易的形成机理与识别机制研究[D]. 沈冰. 重庆大学. 2012
[10]. 我国上市公司季度财务报告盈余信息的有用性研究[D]. 徐振兴. 沈阳工业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