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都市经济区发展战略中的几个问题_国家中心城市论文

京津都市经济区发展战略中的几个问题_国家中心城市论文

关于京津大都市经济区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区论文,大都市论文,发展战略论文,若干问题论文,京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引起世界关注的三大经济热点地区,一是长江三角洲, 二是珠江三角洲,三是京津大都市地区。目前,三大经济热点地区的经济总量已占全国 经济总量的36.9%左右。但是,三大经济区发展并不平衡,京津地区明显落后于长三角 、珠三角地区,且有进一步拉大差距的趋势。北京、天津两市加上河北全省的经济总量 只占全国经济总量的8.9%,不及长三角地区的一半,与珠三角地区相差300多亿元[1]。 京津地区这种状况与本身的区位优势、城市地位、各种资源优势相比,极不适应。

如何加快京津地区发展步伐,使京津地区真正构成能与长三角、珠三角相竞争的三足 鼎立格局,尽快实现京津地区在我国北方地区的龙头经济主导地位,有很多战略问题需 要探讨,有很多战略对策需要调整。

一、京津经济区的概念应该明确定位

对一个区域热点地区概念的准确定位,很重要,一旦定错了,或者定位模糊,就会给 一个地区城市功能带来混乱,城市功能定位不准确,一个地区的发展就失去方向,热点 地区就热不起来。

京津地区的经济区域概念,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很好明确定位。学术界和政界对此有多 种说法,最早有“黄淮海地区”一说,后来有“大北京都市区”、“环渤海经济区”、 “京津唐经济区”等多种提法。

对于这几种提法,笔者认为,“黄淮海地区”范围太大,这是一种地理学的学术概念 ,如果从地理经济学角度,尤其是与现代流行的“大都市圈”理论相对照,显然有失个 性和特点;“大北京都市区”,忽略了天津直辖市,不可取;“环渤海经济区”提法, 主要是想借用“渤海湾”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大江、大海相对应,这 种提法有点牵强附会;“京津唐经济区”与其他几种提法的区别,主要是带上了北京、 天津两市以外的唐山市,尽管唐山市经济总量是北方继北京、天津以外的第三大强市, 但唐山市的城市功能和行政平台与北京、天津具有不可比性,而且除唐山外,还有石家 庄、保定、廊坊等几个实力较大的城市。

对此,笔者认为,我国北方区域热点的经济区概念,最好定位为“京津大都市经济区 ”。凡出现一个一定规模的经济热点地区,必须有1~2个核心大城市作为基础,以其幅 射周边腹地的一片中小城市群,从而拉动葡萄串式的一片城市群或一个城市带的崛起。 北京市是我国13亿人口的首都,天津既是中央直辖市,又是我国最早的民族工业大城市 之一,目前,经济实力为全国六大城市之一。两城相近,等于是一对姊妹城,这对姊妹 城尽管各有一定的劣势,但却有全国众多城市无法可比的绝对优势,打造好这对姊妹城 ,完全具备形成经济热点地区的条件和基础。只有突出北京和天津这对姊妹城的地位, 才能真正实现这一地区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实现三足鼎立的格局。这种概念定位 ,比较符合实际,也符合大都市圈发展原理。

二、京津大都市区区域规模应该明确定位

由于京津区域经济区概念定位不明确,故对这一地区的区域规模定位,长期以来未能 明确。笔者认为,根据大都市圈理论和参考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经验及京津地区 的实际,京津大都市经济区区域规模,最好以北京和天津为核心,在半径300公里范围 内的大中城市,作为京津大都市经济区的范围。这一范围大致是北到承德,西到张家口 ,东到秦皇岛,南到石家庄——沧州东西一线。这一区域有大中小城市27座,总面积约 1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有7000多万,是目前我国三大经济区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地区 。

对于这一区域规模定位,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因素考虑:

第一,这一区域交通很发达,已形成配套齐全的航空、海运、高速公路、铁路的立体 交通网络。从北京、天津的公路机动车可在3小时内到达这一区域内任意一个城市,从 而实现3小时经济圈。

第二,这一区域大中小城市分布结构合理,大、中、小城市梯形布局优势明显,具备 建立大都市卫星城市群的先天条件。

第三,北京、天津周边城市空间大,便于北京、天津两大都市产业扩张、功能外延, 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三、京津大都市经济区应该借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经验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强劲发展的态势,有可能进一步拉大京津大都市经济区的距离。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京津大都市经济区一定要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吸取有益的经验, 以此借鉴,扬长避短,走出符合京津大都市经济区特点的路子来。

目前,有两个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第一,强化县域经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区域内县域经济相当发 达,构成了支撑核心大城市上海、广州的富饶腹地。在2002年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 排名中,浙江、江苏、广东三省共有56个县(市)名列其中,这56个县(市)多数集中在上 海和广州市周边地区[1]。这充分说明,县域经济是支撑大都市圈经济区发展的基础, 中心大城市是带动县域经济的龙头。只有县域经济和中心大城市实现互动,才能实现一 定区域内经济区域的全面发展,否则,大城市就会成为孤岛。对于这一点,正是北京、 天津和河北省的弱势。这一地区的县(市)和后改成辖区的原各大城市郊区县总数超过15 0个,但真正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的,不及苏州一个市。苏州所辖的5个县级市全部进入 百强县市。因此,京津大都市经济区要想后来居上,一定要在腹地县域经济上下工夫。

第二,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构和合作机制。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目前区域发展的互动 协调机制相当成熟,区域经济一体化已基本形成格局,这是目前京津大都市经济区所无 法相比的。京津大都市经济区发展落后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相互 封闭,各自为政,难以分工协调,资源配置极不合理。京津大都市经济区一定要从全局 的战略高度,彻底打破行政的人为障碍,在改革开放的总原则下,让市场经济无形的手 ,将京津大都市区域融合起来,从而达到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健康发展。

四、京津大都市经济区未来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对于京津大都市经济区的未来发展,尽管京津大都市区不同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根据现有的劣势和优势,要使京津大都市区迎头赶上,必须在三个战略问题上加以突破 。

第一,建立和健全京津大都市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合作同盟机构和合作同盟机制。 根据国际国内区域合作的惯例和规则,一定区域范围内同盟成员的合作,一定要建立区 域合作同盟机构。区域合作同盟机构的职能是协调区域合作同盟成员之间的关系,制定 区域合作的章程和有关合作规则,制定区域发展远景规划,协调处理合作同盟成员之间 发生的各种矛盾。合作同盟的机制是平等竞争,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目前,京津大都市经济区合作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在河北省廊坊市建立区域合作同 盟机构的计划,已经进入启动阶段。廊坊市地处天津、北京两市中心地带,建立京津大 都市经济区合作同盟机构总部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二,京津地区行政区域应该进行合理调整。京津地区的平面图就像是人的一只巴掌 :河北省是巴掌的主体,北京和天津处于手掌心;河北省的行政管理中心在石家庄,处 于手腕位置,但全省的经济中心区即巴掌的大片地区却在北方,这一地区受北京、天津 幅射影响最大。针对这一特殊的区位结构,有必要对京津地区进行行政区划的重大调整 。

这一地区行政区划调整,应该坚持发挥北京、天津两大城市幅射功能和减轻河北省负 荷重的原则。扩大北京市和天津市的腹地空间,解决河北省对一些地区鞭长莫及的劣势 。

对于具体区划调整设想,可将河北省北方的张家口、承德两市划归北京市管辖,这种 调整利于北京市加强对首都北方屏障地区统一规划建设,促进北京市行政资源、大都市 功能、产业外延转移,以此解决北京市目前产业布局空间不足的突出矛盾;另外,将秦 皇岛、唐山、廊坊三市划归天津管辖,这一调整的意义在于可以加强天津市对天津港、 秦皇岛港两大港口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减少两港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矛盾,以此 形成加强两大海港经济的拳头实力。唐山、廊坊划归天津市后,可以使天津和唐山、廊 坊工业资源有效整合,优势互补,形成天津、唐山、廊坊连成一片的工业经济走廊,这 种有效整合的优势,将会超过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以上的调整设想,从空间上看,河北省虽然缩小了管辖范围,但是,从长远看,对于 河北省还是有利的,这种调整最大好处就是减少了石家庄小马拉不动大车的矛盾,促进 河北省将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以石家庄为中心的南部区域。只要北京和天津将原有的河北 省北方地区带动起来,河北省受其幅射也就可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如果能够实现这一 区划调整目标,京津大都市经济区就能真正活起来。

京津大都市经济区如果不采取行政区划调整的手段,势必会使国家资源、社会资源、 地区资源高度集约北京、天津两市,这种现象有失城市发展公正,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 矛盾恶化,严重的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危机。按照以上行政区划手段调整京津地区行政 区布局,符合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五个统筹”和科学发展观精神,这是京津大都市经 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第三,京津大都市经济区域市功能定位应该进行战略调整。京津大都市经济区为什么 落后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京津地区城市定位错位是其主要原因。在这当中,北 京市问题比较突出。北京市城市规划经历了多次反复。建国初期主导意见是把北京建成 大工业城市。1954年10月,当时国家计委在向中央提出的北京市城市规划审议报告中, 明确提出:不赞成北京市规划中把北京市作为“强大的工业基地”城市的定位,但后来 在大办工业基地的思潮影响下,原国家计委的意见没能得到采纳。上世纪60年代,北京 城市建设的问题暴露很严重,北京到底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当时由李富春同志牵头向 中央提交了《关于北京城市建设的报告》,报告提出了北京市城市建设存在的四个方面 的突出问题,明确了把北京建成“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定位目标。1964年3月 ,中央批准了李富春同志的报告,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中央批准的报告不 仅没有得到贯彻实施,而且使北京城市建设更加陷入了无政府状态。1971年北京市在总 结13年经验的基础上又做出了一个总体规划,但由于当时的特殊政治背景影响,此规划 被长期搁置。1982年,北京市又重新编制了一个城市建设总体规划,1983年党中央国务 院批准了这一规划,这一规划再次明确了北京的城市性质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和文 化中心”。党中央、国务院在批复的规划中指出,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都必须服从和充分体现这一城市性质的需要。要为党 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工作和开展国际交往,为全市人民的工作和生活创造完善良好的 条件。北京城乡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要服从和服务于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 心的要求。工业建设的规模,要严加控制,工业发展主要应依靠技术进步。今后北京不 要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不能再发展那些耗能多、用水多、运输量大、占地大、污染扰 民的工业,而应着重发展高精尖的、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尤其要迅速发展食品加工、电 子工业和适合首都特点的其他轻工业,以满足人民的生活和旅游事业的需要,要迅速发 展多种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方便居民生活,创造第一流的社会服务水平。

1983年北京市的总体规划和党中央、国务院的批复意见对北京市的性质定位是正确的 ,准确的。尽管20世纪90年代后北京市对城市规划作了多次修改,没有否定“全国政治 中心、文化中心”的定位,但是,这一规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全国政治、文化中 心”的定位,出现了严重的错位,主要是一些人出于对我党工作重点转移的片面理解, 建国初期要把北京建成全国经济中心,“强大的工业基地城市”的错误观念又重新抬头 ,加之区域竞争影响,追求城市利益的驱动,北京市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工业项 目不加选择、不加限制地纷纷上马。要把北京建成全国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的呼声 一浪高过一浪,在这一风潮的推动下,北京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扩张,众多 郊区县被改成辖区,城市像摊大饼一样无约束地扩大,人口急剧增加,突破了1983年制 定的到2000年人口控制在1000万的规模,现在总人口已达到近1400万。

现在北京首都的个性化失色了,首都的功能弱化了,道路拥挤、城市污染、郊区农民 大量失地、古建筑被破坏的现象,都是史无前例的。北京市的盲目发展,给北京市和中 央财政带来了极大负担,城市基础建设跟不上工业和人口膨胀的需要,城市基础设施建 设几乎成了北京市财政负担的无底洞。在这种形势下,导致北京市建成区、功能区过度 集约,建城区的人口密度已经远远超过伦敦等国际大都市,城市中心向外低效蔓延的矛 盾相当突出,北京市曾规划建成14个卫星城的目标,未能实现。

北京市城市建设定位错位的情况还导致了另一后果,即北京周边城市跟着效仿,出现 周边城市不顾城市定位,在无序竞争中盲目上马一些重复建设的工业项目,效益低下, 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天津市受北京市竞争压力大,因辖区小,工业项目只能聚集在有限的城区空间,而且 很多工业项目与北京市重复,且规模又大,影响了天津的后发展。

因此,京津大都市经济区的所有城市,必须对各自城市的功能定位进行战略调整,在 今后健全大都市经济区合作同盟机制的条件下,统筹这一地区的全面发展。各个城市建 设要体现特色,产业要有所分工,功能要有所分工。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北京、天津的 双核城市地位,发挥两座特大城市的作用,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全地区的协 调发展。

标签:;  ;  ;  ;  ;  

京津都市经济区发展战略中的几个问题_国家中心城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