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扶持打造电影产业神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神话论文,产业论文,政府论文,电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澳大利亚国土面积769.2万平方公里,人口2155万。近10年来,澳大利亚电影人或澳洲制作的电影已经赢得了17项奥斯卡奖,70项奥斯卡奖提名,在国际影坛占据一席之地。新西兰国土面积不到我国的1/30,人口只有400万,但在全世界电影界被公认为“超能力发挥”,涌现出超常数量的天才。新西兰有着成熟的电影拍摄、制作和消费环境,据统计,新西兰平均每人每年进5次电影院,其电影观众总人次占世界第四。
这两个无论面积还是人口都无法和中国相比的国家,在电影产业方面取得如此骄人成绩,让笔者充满好奇。近期有幸考察了这两个国家的电影产业,与电影界有关人士进行了深入交流,对两国有关电影业的发展状况、基本体制、立法情况及电影业的相关政策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两国政府高度重视电影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扶持本土特色的影片生产,两国政府主管部门都采取了有效的保护和促进措施,从而取得了令世界电影业界瞩目的丰硕成果。
政府扶持的意义认知
电影是国家名片
两国政府十分重视电影业的发展,电影在本国文化产业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澳大利亚作为年轻的移民国家,注重打造自身文化特色,一直努力在电影制作方面有所作为。澳大利亚有着悠久的电影制作史,世界上第一部大型故事片——《凯利匪帮的故事》1906年就诞生于澳大利亚。尽管经过了20世纪很长一段时间的低潮期,但是政府始终全力支持电影产业。如70年代,当时的总理哥顿(Gorton)认为,通过艺术这条可行之路,澳大利亚这个年轻国家可以在国内和国外被发现和表现出其身份象征,于是成立了专门的基金组织,资助电影制作。经过长期的扶持,“澳大利亚制造”的影片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扩大,经常夺得负有盛名的奖项。影视制作不仅让全世界听到了澳大利亚的声音,更给澳大利亚带来滚滚财源。电影已成为澳大利亚的重要产业。
新西兰前任总理兼文化部长海伦·克拉克对新西兰电影业的前景十分看好。她认为,只要政府向新西兰电影从业人员提供各种优惠的政策和支持,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地创作,新西兰的电影业就会有更大的发展。
作者与指环王中的“数字演员”——咕噜姆“合影”
通过电影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后期制作方面出色的能力已经不仅为本国电影产业带来实惠,还带动了其他文化产业如旅游、教育的发展,从而使电影成为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以电影《指环王Ⅰ》为例,除去在新西兰创纪录的1450万新元(约合人民币5000万元)的票房收入外,其电影人物玩具、电影录像带、电影音乐CD和电影DVD等衍生产品的销售成绩也很可观。其录像带和DVD在新西兰第一周的销售量就超过了在新西兰销售的任何一部美国大片。影片《指环王Ⅰ》的成功还带动了新西兰旅游业的发展。数以万计的世界各地的游客被影片中新西兰的美丽景致所吸引,纷纷涌入这一国度。《指环王Ⅰ》的新西兰导演彼德·杰克逊的第二部影片《金刚》于2004年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地区开拍,拍摄预算为2亿美元。该拍摄项目给惠灵顿地区提供了近2000个工作机会。据估算,从2002年《指环王Ⅰ》的上映,到2005年《金刚》的完成,总共有3.5亿多新元(约合人民币21亿元)注入到新西兰的国家经济中。
政府扶持的基础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电影产业主体几乎都是独立制片人和导演,但其产业发展并非完全依靠私人力量,而是强调政府资助和扶持,并不断将各种税收、补贴扶持政策法律化,从而优化电影产业链,保护和发展民族电影产业。
设立独立的政府电影执行机构
澳新两国对电影业的扶持和管理采取“一臂之距”的管理模式,即联邦政府中的某个部门负责制定电影产业政策,并通过立法及设立独立的法定机构对电影产业进行管理。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就开始设立专门的政府电影执行机构推动电影产业发展。1970年成立澳大利亚电影发展局。1975年改成澳大利亚电影委员会(AFC)。委员会的部分资金来源于政府,另一部分是源于其投资电影和电影贷款的回报。在成立后的前5年,AFC共资助拍摄了大约50部电影,盈利约8%。80年代,设立澳大利亚电影金融公司(FFC)。2003年,将AFC和澳大利亚国家影音资料馆合并。2008年将AFC、FFC和澳大利亚电影有限公司合并成立澳大利亚影视委员会。该委员会的组织架构类似公司,有董事会和首席执行官。董事会的成员构成多样,有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也有电影界的从业人员。董事会定期举行会议,就现行政策方向及所拟资助的影片等问题进行讨论。这种经济界与艺术界的混合搭配,使得董事会能平衡电影作为商品的经济效益及文化内涵。
位于新西兰惠灵顿市著名的Weta Workshop后期制作中心
新西兰电影委员会于1979年成立,之前没有任何机构和部门来推动电影发展,致使新西兰电影制作业十分薄弱,一年甚至不能生产出一部电影。30年来,在政府支持下,新西兰拍摄制作了200部电影。新西兰电影委员会有职员20余人,工作职责分为四块:剧本创作、法律事务、财务审查和市场发行。
设立多层次的核心政府基金机构
除联邦政府设立电影执行机构外,澳新两国几乎每个州都设有州立的电影委员会。如在澳大利亚,除前面提到的三个联邦机构外,还有南澳大利亚电影公司、新南威尔士州影视办公室、电影维多利亚、西部银幕、太平洋影视委员会等。另外还有法定的或国有的电影机构来负责类似的工作。如SBS独立制片公司。该制片公司是在澳大利亚特别广播集团下成立的,是一个推广多元文化的影视集团。在过去几年里,它已经委托制作了一些原住民电影,如《翻筋斗》。SBS独立制片公司在本国和国际上一些地区赢得了观众好评,在澳大利亚电影的筹资和制作环节扮演了重要角色。
两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对影视产业的扶持政策,而且这些政策还可以“兼得”,例如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拍摄电影,在享受了联邦政府的优惠政策后,还可以享受该州政府10%的补贴。
联邦和各州的机构各负其责,联邦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政策,各州政府具体执行联邦政府的法令。如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电影委员会负责向前来本州拍摄电影的公司颁发拍摄地点许可证,在拍摄期间负责协调维持秩序,出现特殊情况时与有关部门具体沟通等。这样,联邦与各州政府一起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构建了顺畅的机制。
发展行业自律组织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有大量活跃的行业协会和社会团体组织,这些组织在行业自律、推介电影企业和影片评奖、引进海外资金、研究评价扶持政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澳大利亚影视机构中以电影机构居多,分为两类:一类是核心政府基金机构,一类是非政府电影机构。除了上文中提到合并成澳大利亚影视委员会的三个机构属于联邦级别的核心政府基金机构以外,还有SBS独立制片公司。另一类非政府电影机构在澳大利亚电影产业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类机构有澳大利亚电影导演协会、澳大利亚电影制片人协会、媒介娱乐和艺术联合会、澳大利亚剧作家协会、澳大利亚电影理事会、澳大利亚电影办公室等。其中澳大利亚电影办公室是代表澳大利亚电影工业吸引外商投资和生产的一个国际窗口。澳大利亚电影办公室联合私人部门、政府、电影工业部门的力量,充分发挥介于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的协会机构的作用,使得澳大利亚能够被选作外景、拍摄和进行后期制作的理想之地,是海外制片人了解澳大利亚税收建立政策、选景和拍摄的第一人选。
新西兰有基于各主要电影分类学科的产业团体:代表独立电影制片人和电影公司的电影生产和发展协会,代表电影导演的新西兰电影导演协会,此外还有作家协会、剧作家协会、演员权益协会、新西兰电影和电视技术师委员会等。
政府扶持的睿智与坚持
长期坚持,不断调整
澳大利亚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一系列对电影产业的扶持措施,并不断上升为法律条款;随着条件和情况的改变,也不断调整政策,完善法规,促进电影产业发展。上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设立了“实验电影基金”,目的是培养有创造性的电影天才,通过这个项目发掘的摄制人员将就读于国家电影学校。1975年,设立“联邦电影基金组织”(AFDC),资助地方电影制作。80年代,联邦政府建立了一套与电影业有关的税收系统——10BA税收减免制。10BA制鼓励私人投资者向本地的电影提供资助,并向私人投资提供150%的税收回扣。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澳大利亚政府又出台了一些相关的鼓励政策和措施,其中包括:通过设立《(影视)投资公司注册计划》及设置专项基金,加大政府资金的直接投入;通过设立澳大利亚电影金融公司等措施,加强产业建设,健全从教育培训、投资、制作到流通各产业环节;完善法律法规建设,通过法律保障电影投资者的权益,吸引投资等。这些政策开始对电影产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由于2001~2006年电影生产的不景气,电影产量连年下降,好莱坞作品依然占据澳大利亚市场的85%,导致这些政策受到抨击,连澳政府在审查报告中也坦陈,以往的鼓励政策“成效甚微”,于是,2007年又推出了新的三项改革措施——拍摄地补助计划、后期制作补助计划和制作人补助计划。
新西兰的情况与澳洲相仿,也在2003~2008年不断推出并完善了三项大的改革措施——大型预算电影制作补助政策,电影后期制作、数码及视觉效果制作补助,电影制作奖励基金。
这些政策法规,通过税收返还、费用补贴等方式,利用风景优美的优势促进本国对电影的投入,同时吸引国外尤其是好莱坞资金,弥补了澳新两国人口少,无法形成产业规模的劣势,打出澳大利亚制作和新西兰制作的品牌,优化了产业格局,促进了电影产业快速发展。
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悉尼歌剧院和悉尼铁桥
扶持的智慧
由于多年的扶持和培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后期制作方面占据了领先地位。同时,澳洲和新西兰风光旖旎、景色秀丽,是吸引国外影片投资的卖点。围绕这两大亮点,两国在扶持政策方面做足工夫。
设立制作地补助计划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了鼓励国内影片在本国拍摄,也为了吸引外国影片来本地拍摄,为在澳、新拍摄的影片设立制作地补助计划。澳大利亚自2007年7月1日起开始执行“拍摄地补助计划”。申请公司必须是澳大利亚的本土公司或在澳大利亚设立了永久性营业机构的外国公司,而且应当是澳大利亚商业成员(ANB)。要取得这项补助,该影片的“澳大利亚制作费用”(下称QAPE)必须达到1500万澳元。QAPE包括在澳大利亚产生的绝大部分费用,如演职人员工资等。QAPE在1500~5000万澳元的,影片的全部制作费用中必须有70%以上花费在澳大利亚本土。QAPE在5000万澳元以上的,不受此限制。拍摄公司应当在拍摄期间向环境、水资源、遗产与艺术部提出申请,取得补助许可的公司可以向澳大利亚税务办公室要求返还15%的制作费用。这项计划既可以针对国内的公司,也可以针对国外来澳拍摄的公司。
新西兰政府自2003年7月开始,对电影公司实施“大型预算电影制作补助政策”(下称LBSP)。“新西兰当地拍摄费用”(下称QNZPE)达到1500万新西兰元便可享受补助。这项补助的额度起初为12.5%,2007年7月16日起调整为15%。
推行后期制作补助(退税)计划 澳大利亚自2007年7月1日起,实行“后期制作补助计划”。新政策的适用对象为准备来澳大利亚拍摄和进行后期制作的境外电影制作公司。该影片不许在澳大利亚本土拍摄,但是在澳的后期制作费用应当达到500万澳元。
新西兰于2007年7月16日起,在LBSP补助计划中又增加了电影后期制作、数码及视觉效果制作补助(下称“PDV补助”)。2007年7月16日之后开始的电影制作,且仅进行后期制作、数码及视觉效果制作的,可以申请PDV补助。申请PDV补助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次制作的QNZPE在300~1500万新西兰元;QNZPE支出用于PDV活动;符合同部影片投入相关规定的申请,PDV制作费用可以累计。补助政策的管理机构是新西兰电影委员会(NZPC)。申请者必须为新西兰本地公司,或在新西兰设有接收所得税退税固定营业点的外国公司。提出补助的申请者在电影制作方面将不再享有申请新西兰政府其他电影资助或税收优惠的权利。补助金额将按照新西兰税务局出具的审计证明计算。只要申请者提交的资料完整并经核实,新西兰电影委员会会在提交申请后的三个月内批准支付补助。新西兰经济发展部将根据新西兰电影委员会的通知支付补助。
建立制作人补助计划或者制作奖励基金 2007年7月1日起澳大利亚开始执行《电影制片商退税计划》。新政策规定电影制片商可在该片应缴税款中获得40%的退税优惠。这种制片商获得退税优惠的模式改变了过去由投资者直接享受优惠的模式,反映了澳政府对如何切实促进其电影产业健康与持续发展的思考。首先,新政策实施后,电影制片商成为退税的直接受益人,这也使得制片商在融资阶段中掌握与投资者谈判的主动权,便于制片商有更多的渠道进行融资。其次,新政策将帮助制片商在产业链中扮演更积极主动的角色,有利于增强制片商自身实力,使政策切实惠及电影产业的发展。同时,这项改革措施向业界传达了一个明确信息:政府将坚定地推进澳大利亚电影产业的商业化发展,改变澳电影制作依赖政府资金的状况。尽管澳政府在2006~2007年度仍向电影产业注入1.6亿澳元的资金,但今后澳政府将更倾向于支持那些政府资金占总体投资比例低的资金申请。
2008年7月1日,新西兰政府设立电影制作奖励基金。基金向符合申请资格的新西兰故事片、电视剧以及其他具有显著新西兰特征的影视作品提供资助。基金提供如下资助:对符合申领资格的故事片返还40%的QNZPE;对符合申领资格的电视剧或其他影视作品返还20%的QNZPE。基金适用对象为以下形式的影视制作:故事片、独幕剧、纪录片、电视系列片、动画短片。
对我国电影产业的启示
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电影产业发展的情况来看,最值得借鉴,也是最需要借鉴的有两点:一是对电影产业始终如一的扶持,二是对扶持方式不断的思考和变化。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扶持应当树立一种观念:变化的只有扶持方式、方法、范围、对象,不变的是扶持的态度。
加深对电影产业重要性的认知,坚持扶持的态度
一个政府对电影之于文化产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意义认知,直接关系到政府扶持的力度和深度,关系到其能否不计回报地长期扶持。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电影学界,始终存在不同的声音,甚至有些电影委员会委员也坦陈,政府多年来对电影的扶持几乎没有多少回报。但是,难能可贵的是政府算的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大账,而不是区区电影委员会的一笔单账,并能够始终坚持,终于获得成果。
电影作为文化产品,有许多物质产品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物质产品随时间推移会老化、折旧,电影却有可能更有价值;物质产品可以满足人类的衣食住行,但是人们记住的却是某一个或几个电影、书籍等文化产品;物质产品的生产消耗能源、原料,生产过程可能造成污染,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属于“无烟工业”,安全环保;物质产品实现使用价值后可能就没有价值了,而电影在实现使用价值时却可能带来更多的价值;另外电影是最好的档案,可以真实记录当时的风情风貌,成为历史的记忆。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景色秀美,适合发展畜牧业,并且为了保证牧场的质量和环保要求,不发展大工业。两国结合本国国情,着力发展了电影这种“无烟”产业,带动了整个文化产业,成为本国重要经济来源。我国目前在基本满足温饱需要后,可以更好地发展文化产品生产,尤其是反思近年来狂热追求GDP,过多发展工业造成的环境、能源压力后,国家和政府应当比以往更加重视电影产业。我们有理由相信,对电影的投入会得到加倍的补偿。
反思政府扶持方式,如何能够更好地扶持
在对澳大利亚、新西兰电影产业政策,尤其是不断调整的扶持政策的研究中,可以揣度出调整的原因。那就是对自己国家国情的深刻了解,以求扬长避短;对国际环境的准确把握,以求审时度势。
中国现行的电影法规政策对电影产业也有许多方面的扶持,在效果上保证了电影制片单位的国有和国产影片的制作数量,也保护了国产影片的放映时间,而在这一点上,澳、新两国不论是国产影片的数量和国产影片的票房都不如中国,但是其影视产业的总产值远远高于中国相对应的比例。
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具有孕育好电影的丰厚底蕴;中国之大,气象万千,具有拍摄电影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中国人多,劳动力便宜,有利于降低电影拍摄成本;而中国的大市场是全世界都看好的。那么在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投融资越来越多的今天,中国应当在电影扶持方面如何立足本国国情,“扬弃”国外的扶持政策,发展中国的电影产业呢?这些正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