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栽培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猪苓论文,栽培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猪苓是一种多年生菌类药材,呈不规则黑色块状。具有抗癌,消炎利水功能,主治肾炎,肝炎,小便不利、全身浮肿、水泻等多种疾病。以地下菌核入药,生长期的猪苓有黑、灰、白三种颜色,生长过程是由白变灰再变黑,黑、灰苓即是商品药材,亦可无性繁殖,白色是膨大期的幼苓,无经济价值。
猪苓同其它真菌一样,产生子实体及孢子,孢子形成锁状联合菌丝,以自身分解吸收木质素等营养,菌丝纽结而形成小白苓,白苓停止生长即转为灰色,并逐渐变成黑色与原营养源脱离关系。这时只有等密环菌侵入后,又开始继续生长,密环菌不侵入当年生长的白苓,只侵染休眠后的灰苓和黑苓并形成共营关系。
猪苓生产过去一直依靠野生资源,八十年代末,科研人员采用猪苓菌核加密环菌,进行仿野生无性繁殖栽培法,获得了成功,但是这种仿野生栽培法受场地环境条件的限制,种块较缺,生长缓慢等因素影响,难以推广,只有少数人种植并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猪苓的不断研究,终于采用孢子分离法制做纯菌种,进行人工栽培获得成功。经试种,在适宜温度条件下,纯猪苓菌种播种30—40天可长出许多豆粒大白色幼苓,10—20天后转色形成小灰苓或黑苓。播种栽培期不受季节限制,生长周期由过去老法栽培的4—5年缩短为2—3年,每平方米两年生产5—10公斤,三年生产15—20公斤,不仅适宜山区林间种植,亦可在平原、庭院、大棚和室内种植。具体栽培方法如下:
1、活树(桩)根栽法:选直径较粗根部土层深厚的阔叶树,在根部刨开表土,找到1—2根较大根,沿根生长方向挖宽30厘米,长1米左右种植坑,露出根部,切断须根及根稍,距树干20厘米处,将刨开的侧根根皮环剥3—5厘米,坑底铺上5—10厘米半腐烂树叶,沿根左右10厘米处摆放预培好的菌棒,或者密环菌菌种及适量小树段,将猪苓菌撒播在树叶中,用腐殖土填平并略高于地面,上盖适量树叶或杂草。任其生长2—3年采收。
2、坑栽:根据粗细不同的木材进行打孔或直接撒播,也可以利用棉子壳、玉米芯等代料进行房前屋后和箱栽。直径5厘米以上杂木,截段50—60厘米,晒至8—9成干即可打孔,随即将菌种取出塞满小孔,接间距10厘米平行摆放于种植穴内,棒与棒之间填上3厘米厚湿树叶,在棒的两端及树叶中间放上适量密环菌菌种或种过天麻的旧菌棒。用腐殖土填平坑穴并高于地面。零星种植按60×80厘米挖坑,田园成片种植按宽80厘米,长度不限挖条形种植带,种植带之间间隔40厘米。
直径5厘米以下树枝,可以截成15—20厘米小段,或代料可以参照以上方法挖坑进行撒播,但应种植两层为宜。每平方米用优质猪苓菌种1—2瓶密环菌1瓶,阔叶树木段或旧菌棒、代用料等合计40—50公斤,三年亩产鲜品5000公斤以上。
菌种栽培猪苓成功与否的关键,取决于猪苓菌种质量的好坏。优质猪苓菌种,菌丝洁白粗壮,表面有网状菌根,培养基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球形菌核,开始白色,10—20天由白变灰,质地致密,有猪苓气味,干后坚硬;菌丝萌发力强,成活率高,地温15℃以上点播三天菌丝定植,15—20天菌丝向土中延伸呈根网状,40—60天开始在树叶及土层中形成白色球形幼苓。凡是采用常规方法组织分离,或多次扩转而生产的猪苓菌种,菌丝细弱,灰白,无网状菌根,培养基表面没有上述现象的球形菌核,或菌核极小,易老化菌丝不向土中延伸。因此菌种质量的好坏与效益有很大关系,各引种栽培户一定要认清菌种的优劣,谨防假冒,以免上当受骗,造成经济损失。
为服务本刊读者,我单位现有部分优质优价猪苓菌栽培种供试种,可办理邮购。另备有详细栽培技术资料,可来函来电索取。
陕西佛坪县塘湾宏发菌种厂
雷兆德
邮编:723400
电话:0916-8912830
手机:13891626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