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空间知识结构分析_地理论文

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空间知识结构分析_地理论文

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空间知识结构解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标准论文,知识结构论文,地理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年制义务教学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地理学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综合性,第二是地域性。地域性,是地理学空间属性的反映。所以,人称地理学是一门空间科学。在此我们对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空间知识作一粗略归纳。

一、地理学空间知识的构成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的分析,地理空间知识由三个不同层次的知识构成的,它们是地理空间、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空间规律。

1.地理空间及构成

地理空间就是地球表面空间,它是由水平空间和垂直空间构成的三维空间。在地球表面空间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地理事物,因此被称为地理空间。地理空间按地理事物主体的不同,我们给了它各种不同的名称,如陆地空间、海洋空间、工业地域、农业地域等等。

地理学为了研究和认识地表空间的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把地理空间绘制成各种地图,形成了图象地理空间。图象空间是真实空间的反映。我们地理教学的空间基础指的就是图象空间,学生的空间概念就是建立在图象空间基础上。图象空间和真实空间一样,都是由空间要素构成的。如距离(比例尺)、方位(经纬网、指向标)、高度(等高线、等深线)、地物(图例)等等,这些空间要素构成了地图教学的基本知识内容。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图空间是我们认识地理事物、地理和地理规律的空间基础。所以地理教学之初,首先进行有关地理空间的知识教学,如“地球和地球仪”、“地图”等教学内容,就是对地理空间的知识教学。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就是讲述地理空间的形状和大小;地图知识,就是讲述图象地理空间及其构成要素。世界地理中的陆地和海洋,是地表空间构成等空间知识教学。

2.地理空间概念

初中地理知识是建立在具体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等感性知识的基础上的,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建立地理概念是初中地理基本教学任务。我们知道概念是反映对象属性的思维方式,它是人们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特有的属性概括而成的。空间概念是指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之间空间关系特有属性的反映,其空间属性有四种表现形式,即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和空间结构。这四种关系互相联系,构成了地理空间概念和整体。

3.空间规律

规律是物质运动的产物。地理规律指的是地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地理事物不是静止的,而是在时空条件制约下,在地表有规律地运动变化。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的主要能源来自太阳辐射,其分布是有规律的。在其影响下的大气运动,及在大气运动推动下的水循环运动、海水的环流运动、生物循环运动和岩石圈的循环运动,也都是有规律的。

这些地理事物的运动是在地表空间中进行的,各自按自己的规律运动着,形成了地表物质的空间分布规律,表现为带性规律和非带性规律两种形态。在高中地理的知识内容之中,主要表现在三大空间规律,即太阳能在地表的分配规律、地表物质的运动规律及地表物质的分布或分异规律。

二、地理空间概念的含义

地理空间概念是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空间属性的反映。空间概念主要表现在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上,表现为下列四种关系:

1,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

地理位置指的是在特定时间条件下,一个地理事物与另一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由此定义可以看出:

首先,地理事物都是运动的,必须受到时间的制约,尤其是运动速度快的地理事物,如副热带高压,若无时间的制约,其位置显得毫无意义。

其次,地理位置是两个具体的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要确定一个地理事物位置,必须由一个已知的地理事物位置,才能确定它的位置,如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亚洲是确定中国位置的参照。任何空间位置是相对的,相对于其它的地理事物的位置而存在,因此,定位必须要有参照物。根据参照物的不同才有经纬度位置、自然地理位置和人文地理位置。有人称经纬度位置为绝对位置,但它们仍然是相对的,相对于0°经线、0°纬线而存在。

第三,地理位置因与参照物的空间关系而具有意义,不同的参照物有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地理位置具有不同的地理意义。地理位置是客观存在的,而地理位置的意义是通过这个客观存在的评价而产生的。评价的目的在于反映这个地理事物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因此,地理位置教学的目的是,对地理事物空间定位并评价这个地理事物的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即外部条件。

2.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指的是同类地理事物的存在的空间范围,如资源分布、人口分布等。

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首先是用地理位置来描述的,因此空间分布也能反映这一类地理事物生存发展所需的环境条件,这是因为这类地理事物的分布与其它地理事物分布在空间上有密切联系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往往以其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为基础,形成不同地理事物分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如热带雨林的分布与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相关。这种地理事物之间的分布关系,是地理教学的重点。

其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往往是不平衡的,这是造成物质运动的原因,如地表热量分布的不平衡,影响地表气压分布的不平衡,从而引起地表大气环流;海水温度分布的不平衡,造成了密度流;世界石油分布的不平衡,造成了中东石油向世界各地运输等等。

第三,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是我们进行地理区划的重要依据,不同地理事物的分布,造成了不同区域的物质构成,因此也是区域差异性的重要反映。

3.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

空间联系指的是地理事物之间或地理区域之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关系。前已所述,它是由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不平衡造成的,通过物质运动实现的。如我国南水北调、北煤南运,反映着我国南北地域之间的物质联系,这种地域的联系,通过水和煤的物质运动实现的。人类社会中的物质运动往往通过运输实现的。

《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地理环境包含了人类智慧圈。因此,空间联系还包括了不同地域之间人类社会的文化联系,文化联系是精神联系,是非物质联系。但它仍然可以用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研究古文化的存在,是依据古代遗留保存下来的物质为基础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联系,仍然是物质和能量上的联系。在人文地理教学中,交通等网络系统是实现空间联系的手段。

空间联系是地理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物质表现形式,是地理结构内部地理事物之间有机联系的重要表现。空间联系使地理结构具有了整体性,因此空间联系是地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北煤南运。

4.地理空间结构

地理空间结构,指的是构成特定地理结构的地理事物相互关系在地域空间上的反映,如工业地域结构,它反映了工业原料属地、工业加工地和产品的消费地之间的空间关系。因此,不同的地理结构由不同的地理事物构成的,也有不同的空间结构。

初中地理空间结构具有层次性,如上述工业地域结构,原料地、加工地、消费地,是不同层次的结构反映,每一层次结构都是由具体的地理事物构成的,都有它的位置、都有它的分布,同时表现出它们之间的物质联系。

因此空间结构是地理事物之间空间关系的综合反映,地理空间结构特征是通过对构成这个结构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等空间关系的分析产生的。空间结构是地理事物空间关系的本质屑性的综合反映。空间概念是地理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知道我国沿海地区位置、沿海地区工业分布、沿海地区内外之间的联系,就很难建立起我国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这样的地理概念来。

三、《地理课程标准》有关空间知识的教学要求

1.初中地理空间知识的重点是建立空间概念

《地理课程标准》中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规定,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以“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等四个知识内容构成,以区域地理为主体。从地理学具有地域性的角度看,地球和地图知识属地理空间知识的教学,可以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奠定空间基础。

《地理课程标准》对地图知识的应用提出厂明确要求,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地图进行简单的空间分析和图文知识的转化能力等。而空间分析的能力是建立在空间概念的基础之上,随着地理教学深入而逐步深化、逐步形成的。区域地理概念是由大量的“地名”构成的。“地名”在地理教学中称为个别概念,其教学要求包括“形”(文字)、“音”(发音)、“义”(地理含义)、“位”(位置)四个方面,带有空间属性。区域地理的一般概念,如地形、气候、河流等等,都要求掌握其地理分布,也具有空间属性。区域地理本身,就是由众多的个别概念和一般概念构成,形成了区域地理概念,构成了区域地理的教学内容。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区域地理知识是建立在空间概念基础上的。初中地理教学,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为空间概念的教学。建立学生的空间概念,是初中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

从《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来看,除了空间知识和空间概念以外,还包含了一些空间规律,如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这些都是具体的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空间规律知识则以基本事实为主,是初步的、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为了学习地理知识方便而作为教学内容。可以认为初中地理空间规律的教学,仍然是概念性的,弄清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实施探究性学习时,便于教师对空间知识难度、深度的把握。《地理课程标准》还特别强调,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目的是为避开难度较大、学生难以把握的由于物质运动而形成的空间规律。

2.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地域性”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地理教学中必须突出地理学“综合性”和“地域性”,这两个特点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综合性”反映了地理环境的物质性,它是由地理事物构成的。“地域性”是指构成地理环境的地理事物的空间属性,它们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地域空间中,它们是相互联系的。相关的地理事物构成了地理结构,每个地理结构的特征,都是区域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亚洲地貌结构特征表现为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是亚洲自然地理环境这个区域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能脱离空间属性而存在。如果脱离了亚洲山地、高原、平原等地貌类型的分布,及其在亚洲的这个地域的结构组合,是很难理解亚洲的地貌的本质属性。

3.空间知识在探究性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图文转化能力

区域地理的知识内容一般都可以用地图表示出来。许多区域地理的知识也是利用对地图描述而产生的,因此图文转化能力是学生探究区域地理知识的重要关键。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是学生探究的关键。发现问题的条例:是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想象。配合图片资料,通过地图进行想象,是地理教学情境设置的重要方面。

因此,地图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源泉之一,也是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地图分析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过程,因此培养学生图文转化能力是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的重要基础。

4.空间概念的意义是通过评价产生的,是地理观念教育的重要方面

地理的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和空间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它们所包含的地理意义,是根据人们对它们的认识程度通过评价产生的,往往是主观的。

例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是空间联系的表现形式,是客观存在的。而评价这种联系,发达国家认为是合理的,发展中国家认为是不合理的。同一客观存在的事实,对其意义的评价会得出相反的结果,是由人们的价值观所决定的。因此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学生学习空间概念的重要基础。

上述我们对地理空间概念的内涵、功能和意义,及其与中学地理教学相关的方面作了一个粗略的分析。据我们所知,有些中学地理教师对地理空间概念的内涵不十分明确,因此在空间知识教学中的方法不够得当,如地理位置,许多教师往往引导学生在地图上相应的地名下划线,以作为记住这个地理事物位置的标志,没有进行定位的参照物的教学,使地理位置变成孤立的和机械的。这样的教学显然是不科学的。

探究性教学要求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和初步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和归纳,才能使学生在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等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标签:;  ;  ;  ;  

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空间知识结构分析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