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山区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 四川 眉山 620860)
【摘要】 目的:探析新生儿黄疸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预防有效性。方法:将我院2013年12月-2016年8月产科分娩的316例足月新生儿按照护理方法的区别命名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与观察组(早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新生儿的黄疸发生率以及黄疸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数据显示,观察组、对照组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分别为36.70%、63.29%,相对于对照组来说,观察组新生儿黄疸发生率较低(P<0.05);观察组血清胆红素指标、胎便转黄时间、体重、黄疸消退时间等临床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对新生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有效预防新生儿黄疸症状,还可明显改善黄疸患儿的各项临床指标,对提高患儿的治疗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早期护理;护理干预:预防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4-0353-02
The prevention effect of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neonatal jaundice
Wang Liling
Prevailed in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infection management section) sichuan meishan 620860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neonatal jaundice prevention effectiveness of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Methods From December 2013 to August 2013 obstetric according to nursing 316 cases of full-term newborn method named as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compared two groups the incidence of neonatal jaundice and jaundice symptoms improve the situation. Results Incidence of neonatal jaundice observing group i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linical index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also has obvious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s For neonatal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neonatal jaundice symptoms not only, also can obviously improve the clinical indicators of jaundice patients, to improve the treatment outcome of children with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words】The newborn; Jaundice; Early nursing; Nursing intervention;Prevention effect
儿科临床常见疾病中新生儿黄疸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日龄<28d的新生儿是黄疸疾病的高发人群。新生儿黄疸主要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造成的,患者临床以黏膜黄疸、巩膜黄疸、皮肤黄疸等表现为主[1]。研究资料表明,新生儿黄疸之所以发病,与肝脏胆红素代谢异常、胆汁排泄障碍、胆红素过高等方面的因素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2]。本文对我院收治的新生儿分别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干预,结果证明,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新生儿黄疸疾病方面具有更加明显的效果,现将护理效果对比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均来自2013年12月-2016年8月期间我院产科分娩的足月新生儿316例,男152例,女164例,胎龄为38~40周,平均胎龄为(39.12±5.12)周;Apgar评分为7.1~10分,平均(8.6±1.4)分;所有新生儿均是选择母乳喂养模式,将出血、感染、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胆道闭锁、新生儿肝炎、新生儿溶血等容易造成病理性黄疸等致病因素全部排除。分组之前均询问家属意见,征求同意后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58例。两组新生儿的性别、年龄、胎龄、Apgar评分、喂养方法、排除标准等各项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临床对比分析。
1.2 方法
观察组、对照组新生儿均实施纠正缺氧、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方式干预,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新生儿常规护理。观察组则联合早期游泳护理、早期抚触护理、早期光照护理等早期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详细护理步骤体现如下。
(1)早期游泳护理。由专业的医护人员为新生儿安排游泳,控制室内的温度在26℃~28℃的范围内,控制水温在37℃~38℃的范围内,确保游泳水质能够达到相关标准要求,将特殊制作的游泳圈佩戴在新生儿颈部。由于新生儿肚脐容易受到感染,应该通过护脐贴给予保护,游泳时间为10~20min/次。
(2)早期抚触护理干预。新生儿在完成游泳或者沐浴之后,通过专业的护理人员实施全身抚触干预,抚触的顺序为头部-胸部-腹部-四肢-背部,15min/次,每天2次,早期抚触护理干预以5d为1个疗程。另外,护理人员在实施抚触护理干预是,要求双手润滑温暖,控制合理的力度、轻柔的动作。
(3)早期光照护理。对于黄疸患儿,需要在完成消毒的光疗箱内放置患儿,设置照射的温度维持在30℃~32℃范围内,设定箱内湿度在50%~60%范围内,照射时间为6~12h/d,若患儿的情况较为严重,可以延长到24h。因为患儿处于光疗箱内会出现恐惧的心理情绪,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软毛巾对患儿实施包裹,待患儿能适应陌生环境后在给予照射治疗,以轻柔的动作安抚患儿,分别从听觉、触觉等方面对患儿实施安慰,使患儿在光照护理中产生的负面心理得到有效缓解。在光照护理期间要及时补充患儿的水分,避免出现不良症状。
1.3 临床诊断标准[3]
采用无黄疸、轻度黄疸、中度黄疸、重度黄疸等来诊断所有新生儿经过早期护理干预后的临床表现,主要体现如下:(1)无黄疸:新生儿从分娩直到正常出院,其躯干、面部等位置未发现存在发黄表现,可正常吃奶以及睡觉,血清胆红素数值低于119.7μmol/L;(2)轻度黄疸:新生儿分娩之后发现躯干、面部等位置的发黄表现较为轻微,通过早期护理干预后,发黄等症状均消失,其喂奶、休息等活动可维持在基本正常的范围内,血清胆红素数值低于119.7μmol/L;(3)中度黄疸:新生儿分娩之后发现躯干、面部等位置存在发黄表现,通过早期护理干预后改善幅度较为轻微,新生儿喂奶、休息等活动出现异常情况,血清胆红素数值在119.7~170.0μmol/L范围内;(4)重度黄疸:新生儿自分娩后,其躯干、面部等位置发黄情况较为明显,通过早期护理干预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血清胆红素指标高于171.0μmol/L。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患者的临床数据均录入SPSS30.0统计学软件作分析统计工作,计量数据、计数数据分别通过均数±标准差、率(%)表示,以t、卡方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别以P<0.05表示。
2.结果
2.1 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新生儿黄疸发生率
经过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后,对照组黄疸发生率为63.29%,观察组黄疸发生率为30.70%,观察组黄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3.讨论
儿科临床疾病中新生儿黄疸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若不及时控制,其会严重损害新生儿神经系统、听力系统以及智力[4]。因为新生儿黄疸会导致体内血清胆红素出现异常情况,其巩膜、眼部、黏膜、皮肤等位置会发生黄染症状,情况严重的主要是由于肝脏组织没有获得完全发育,导致血清高胆红素情况不能全部代谢,造成不可逆性伤害,对新生儿的生命健康产生严重的威胁[5]。对于黄疸新生儿而言,在临床护理中应注重早期干预,及早控制黄疸程度。
罗文英在《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分析》一文中指出,通过游泳、抚触等早期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可明显改善干预后5d血清胆红素值、出生后3d体重、胎便转黄时间等数值;在对照组与实验组新生儿总有效率的对比方面,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1%,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8%,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因此,护理人员对新生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黄疸症状,通过光照护理、抚触护理、游泳护理等能促进治疗效果明显提高,主要是因为早期光照护理能够促进血清胆红素氧化速度明显加快,往胆绿素指标转化,通过胆汁排泄或者体外排出尿液,促进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降低[6]。早期抚触护理主要是采用轻柔抚触的方式对皮肤表面神经产生轻微刺激,对脊髓排便中枢起到兴奋的作用,加快胎粪排出速度,使小肠重吸收胆红素明显减少,从而使血清胆红素在体外排出的速度明显加快;早期游泳护理能够明显改善新生儿新陈代谢速度,使新生儿食欲得到改善,促进患儿营养供应明显加强,促进血液循环有所加快,能够维持巩膜黄染、黏膜黄染、皮肤黄染等位置的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另外,一旦加快新生儿新陈代谢的速度则能加快胃肠道平滑肌收缩速度,促进分泌腺体,使肠道消化吸收能力有所增加,为维持患儿营养提供保障。据分析本组研究结果得知,观察组新生儿黄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仅有47例患儿发生黄疸症状,新生儿黄疸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该组血清胆红素指标明显较低,胎便转黄时间明显较少,体重明显较低,消退时间明显较快。
研究表明,新生儿黄疸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不仅可明显改善各项临床症状,还能加快黄疸患儿痊愈速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于秀梅,贾黎英,刘云春.早期护理干预对减轻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2012,v.3411:1751-1752.
[2]闫丽娜.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v.1638:262.
[3]李丽,杨杰,张艳.早期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06:3-4.
[4]胡凌.早期护理干预预防早产儿病理性黄疸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6,08:57-59.
[5]赖丽芸.综合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及黄疸指数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v.104:477-478.
[6]荆宜红.新生儿黄疸应用多元化早期综合性护理干预90例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v.114:2789.
论文作者:王丽玲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6
标签:黄疸论文; 新生儿论文; 胆红素论文; 血清论文; 患儿论文; 对照组论文; 效果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