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对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血管病变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我院将2014年11月到2015年12月的60名患有2型糖尿病的29名女性患者31名男性患者年龄在30到75之间,血糖空腹血糖<7.0mmol/ L,餐后2 h 血糖<11.0mmo l/ L,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使用加减当归四逆汤,对照组应用西药阿司匹林等抗凝血药进行治疗,在出院时对于其整体下肢周围血管病变治疗效果进行有效率比对。结果:治疗组显效22 例,有效8 例,无效2 例,,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显效8 例,有效12 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1.43 %。2 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当归四逆汤加减对于治疗糖尿病下至周围血管病变具有明显疗效。
关键词:当归四逆汤;加减;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系统的慢性疾病,目前其在全球尤其是在欧美国家和亚洲国家其发病率是相当高的。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压力的加剧及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得我国糖尿病患者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多且年龄更趋于年轻化。糖尿病本身对身体不具备太多的伤害,其造成巨大伤害的都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在糖尿病的并发症当中血管病变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其中下肢周围血管病变的病历较多且目前对于糖尿病下至周围血管病变的治疗手段较少,西医使用阿司匹林类的抗凝血药物,而中医则使用当归四逆汤来对糖尿病下肢周围血管病变进行治疗,效果较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排除标准:2 型糖尿病诊断明确,年龄30 ~75 岁,空腹血糖<7.0mmol/ L,餐后2 h 血糖<11.0mmo l/ L可入选;下肢皮肤破溃,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发热、外伤、急性心肌梗死、新发脑梗死、胃溃疡病史及严重感染等除外。
1.2一般资料:60 例均为2014 年11 月~ 2015年12 月本院住院患者,诊断符合1999 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诊断标准[1],患者除自觉有下肢或足部发凉、麻木、疼痛和间歇性跛行外,均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下肢皮肤温度低,所有病例经B超证实有不同程度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甚至管腔狭窄或闭塞。将60 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 例与对照组28 例。治疗组男17 例,女15例,年龄33 ~ 75 岁,平均年龄57.5 岁;糖尿病病程1~ 25 a,平均病程4.5 a。对照组男14 例,女14 例;年龄34 ~ 72 岁,平均年龄58.5 岁;糖尿病病程2 ~ 22 a,平均病程5.0 a。2 组性别、年龄、病程、空腹血糖、体质量指数及中医证候等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2 组患者按糖尿病饮食,控制每日总热量,适量运动,口服降糖药或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根据血糖变化调整用药方案,使空腹血糖<7.0 mmol/ L,餐后2 h 血糖<11.0mmol/ L。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药用当归15 g,赤芍20 g,白芍20 g,桂枝20 g,细辛3 g,甘草10 g,通草15 g,川椒目15 g,怀牛膝20 g,炮附子5 g(先煎30 min),鸡血藤30 g,生黄芪15 g,水煎300 mL,早晚分服。对照组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Qd,2 周为1 个疗程,观察1 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统计学方法:用SPSS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显效:下肢或足部发凉、麻木、疼痛症状消失;有效:下肢或足部发凉、麻木、疼痛程度减轻;无效:下肢或足部发凉、麻木或疼痛程度无改善。
2.2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22 例,有效8 例,无效2 例,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显效8 例,有效12 例,无效8 例,总有效率为71.43 %。2 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0.05)。
3 讨论
糖尿病下肢周围血管病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其对于患者造成的痛苦是极大的,前期可以见下肢冰凉症状,而由于糖尿病患者大多数都是肥胖人群其大部分都是极为怕热的,对于这样的症状很可能不会太重视,只会觉得自己穿的过少导致的,逐渐的冰冷感会慢慢变为麻木感,或者触摸式有针扎疼痛感,这时糖尿病人才可能会将其重视起来,随着病程的增加,这种感觉会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完全没有知觉或者是丧失部分知觉,随之而来的则是下肢的变色和溃烂,最终很可能会导致截肢。下肢周围血管病变一旦发展到后期几乎任何常规的治疗手段都没有太好的疗效,只能在其前期和中期进行及时的治疗才能有效地使病情得以控制。然而在前期和中期的控制治疗方面,西医大部分都是采用胰岛素加上抗凝血药物进行双重治疗的,这样的方式尽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糖尿病患者下肢周围血管病变的发展进程,但是其效果还是相对较差的,在上面的实验中也能看出其有效率在71.43%,而中医对于糖尿病下肢周围血管病变有着自身独特的理论,中医首先将糖尿病本身与糖尿病引起的下肢周围血管病变进行区分,将其当作两种不同的病症,糖尿病在中医中称之为“消渴症”而下肢周围血管病变则属于“痹症”,两者分别对待,但是却有相互联系因此在中医治疗糖尿病上面,中医首先要对消渴进行对症治疗。中医认为消渴的出现就是由于患者身体中阴虚所导致的,阴虚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阳盛而阴衰,但是在中医理论里正所谓“阳根于阴,阴根于阳”人体中的阴阳是一种互根的关系,因此阴衰时间过久必然会导致阳气的衰败,此时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内阴阳具虚,阴阳二气一衰弱就会导致血液循环的不流畅,正所谓“气为血帅”,气不行,则血不畅,逐渐地糖尿病患者就会气虚血滞,导致身体内的血液无法想四肢良好的供应,四肢的末梢神经得不到充足的血液营养供应就会出现下肢冰冷、麻木和间歇性跛足,日久年深肌肉筋脉得不到血液濡养,血脉堵塞,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最终导致末梢神经坏死,出现坏疽现象。当归四逆汤加减则是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其主要的作用在于其能够温养经脉,驱寒散瘀,养血通脉。其中主药当归有养血活血的功效,而桂枝、细辛、川椒目、通草、炮附子温经通络;赤芍、鸡血藤活血化瘀,怀牛膝引药下行;生黄芪、甘草益气活血,气帅血行。结果表明,诸药标本兼顾,虚实并重,疗效满意。
总而言之,当归四逆汤加减对于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血管病变是具有显著疗效的,并且其与阿司匹林之类的抗凝血药物具有较大的副作用甚至可能导致败血症且治标不治本,只能缓解和延缓血管病变不同,当归四逆汤对于糖尿病患者是一种标本兼治能够有效对糖尿病患者的整体状况进行改善,并且逐步减轻血管病变,是一种目前较为有效,且副作用低的治疗方法。但是我们也应当清楚的认识到,中药治疗还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由于中医讲究辨证治疗因此每个不同的患者所服用的当归四逆汤都是需要进行单独调整的,所以此种方式想要普及是十分困难的。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诊断及疗效标准(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3,9(6):150 ~ 151.
[2]梁丽,李芙蓉.凯时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疗效观察[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3,6(3):58
[3]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3.9(6):150~151
[4]陈淑长.周围血管病变中医研究最新全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355~356
论文作者:兰海滨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6
标签:下肢论文; 糖尿病论文; 血管论文; 当归论文; 疗效论文; 血糖论文; 都是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