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2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NAT2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邢慧敏[1]2007年在《基质金属蛋白酶-2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上皮性卵巢癌遗传易感性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简称内异症)和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过去认为是同一性质的疾病,只是异位内膜侵袭的部位不同,子宫腺肌病因侵袭子宫肌层而曾称之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近年来研究发现二者在发生、诊断和处理上均有很大差异,故不再采用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之名,而称之为子宫腺肌病。但EMs和腺肌病在病理上相似,临床上腺肌病患者约15%同时合并EMs,并且研究表明二者在发病机理和易感性方面可能存在许多相似之处。EMs和腺肌病作为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1997年Kennedy[1]指出,EMs可能是由多位点基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一种遗传性疾病。虽然在病理诊断上EMs属于良性疾病,但它在生物学行为上有许多类似恶性肿瘤之处,也有EMs可恶变为卵巢癌的病例报道。许多研究提示卵巢癌候选基因可能也是EMs候选基因,如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卵巢癌的发病、侵袭和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样在EMs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内异症、腺肌病和卵巢癌是妇科常见疾病,众多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这叁种疾病的发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故在此我们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和卵巢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一个蛋白水解酶家族,几乎能降解细胞外基质(extracell matrix,ECM)和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BM)的所有成分,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存在于MMPs基因上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可能影响其基因的转录水平和蛋白质的表达,从而与一些疾病的发病有关。近年来,我们课题组对MMP家族成员的一些多态位点与EMs、子宫腺肌病以及上皮性卵巢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进行了系列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研究旨在探讨MMP-2启动子区-735bpC/T多态与中国北方汉族妇女EMs、子宫腺肌病、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来源于2002年12月至2006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妇产科住院行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内异症271例,腺肌病162例,上皮性卵巢癌210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确诊。245例健康对照来自同期在同一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无关个体。患者的资料由住院病历记载,健康对照的信息由采血者和主管医生直接询问获得。均采集外周静脉血5ml,采用蛋白酶K消化-饱和氯化钠盐析法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分析方法检测MMP-2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1.5版软件包(SPSS Company,Chicago,Illinois,USA)进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基因型分布比较采用行×列表χ~2检验。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计算表示相对风险度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年龄作校正)。结果:健康对照组MMP-2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1 MMP-2基因启动子区-735bpC/T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遗传易感性的关系:内异症组患者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6.2%、23.8%,与对照组(76.3%、23.7%)相比没有显着差异(χ2=0.002,P=0.962)。内异症组患者C/C、C/T+ 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8.3%、41.7%(由于T/T基因型频率较低,将C/T与T/T基因型合并),与对照组(57.6%、42.4%)相比也无显着差异(χ~2=0.030,P=0.863)。与C/T+T/T基因型相比,C/C基因型不增加内异症患者的发病风险, OR值为1.031(95%CI=0.727~1.463)。2 MMP-2基因启动子区-735bpC/T多态性与子宫腺肌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腺肌病组患者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3.8%、26.2%,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着差异(χ~2=0.688,P=0.407)。腺肌病组患者C/C、C/T+ 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1.9%、48.1%,与对照组相比也无显着差异(χ~2=1.281,P=0.258)。与C/T+T/T基因型相比,C/C基因型不增加腺肌病组患者的发病风险,OR值为0.794(95%CI=0.533~1.184)。3 MMP-2基因启动子区-735bpC/T多态性与上皮性卵巢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卵巢癌组患者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81.0%、19.0%,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着差异(χ~2=2.864,P=0.091)。卵巢癌组患者C/C、C/T+ 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6.7%、33.3%,与对照组相比则有显着差异(χ~2=3.978,P=0.046)。与C/T+T/T基因型相比,C/C基因型可能明显增加卵巢癌组患者的发病风险,经年龄校正的OR值为1.475(95%CI=1.006~2.163)。4以卵巢癌分期作为分层标准:卵巢癌早期患者C/C、C/T+ 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5.9%、34.1%,与晚期患者(67.2%、32.8%)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χ2=0.039,P=0.844)。与早期患者相比,携带C/C基因型的个体不比携带C/T+T/T基因型的个体发生转移的风险高,经年龄校正的OR值为1.060(95%CI=0.594~1.890)。5以卵巢癌病理类型作为分层标准:卵巢浆液性癌患者C/C、C/T+ 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7.5%、32.5%,与粘液性癌(77.8%、22.2%)、宫内膜样癌(66.7%、33.3%)、未分化癌(53.6%、46.4%)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χ2=3.685,df=3,P=0.298)。四种病理类型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与正常人相比,粘液性癌的基因型分布与正常人相比结果有显着性差异(χ2=4.131,P=0.042,其余χ2值及P值见表8)。与C/T+T/T基因型相比,C/C基因型可能明显增加粘液性卵巢癌的发病风险,经年龄校正的OR值为2.582(95%CI=1.006~6.622)。结论:1 MMP-2启动子区-735bpC/T多态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的发病风险无关。2 MMP-2启动子区-735bpC/T多态可能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病风险有关,与C/T+T/T基因型相比,携带C/C基因型可能增加卵巢癌的发病风险,经年龄校正的OR值为1.475(95%CI=1.006~2.163);但分层分析显示此多态可能与卵巢癌的分期无关,却可能与病理分型相关,即与C/T+T/T基因型相比,携带C/C基因型可能明显增加粘液性卵巢癌的发病风险,经年龄校正的OR值为2.582(95%CI=1.006~6.622)。

陈黎[2]2003年在《NAT2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背景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且近年来发病率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迄今为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糖尿病及哮喘一样,是一种多因子遗传性疾病,其发病可能是由多位点基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个体的遗传易感性可能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有研究报道,某些毒物代谢酶基因如谷胱甘肽S-转移酶M1(GSTM1)、谷胱甘肽S-转移酶T1(GSTT1)、N-乙酰转移酶2(NAT2)及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GALT)等的遗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遗传易感性有关。 N—乙酰基转移酶2(N-acetyltransferase 2,NAT2)是外源性化学物质在体内生物转化过程中重要的二相解毒酶之一,参与多种环境毒物的代谢。其编码基因位于染色体8p21.3-23.1,受遗传控制,呈多态性。目前已发现有26种等位基因,中国人常见的突变等位基因有C481T(M1),G590A(M2),G857A(M3),可导致酶活性下降和乙酰化能力受损,造成个体遗传易感性的差异。至少有一个野生型等位基因存在是快乙酰化型,而携带2个突变型等位基因是慢乙酰化型。研究表明,乙酰化代谢不仅决定经NAT2代谢的药物治疗效果和副作用,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而且还影响人类对某些疾病包括肿瘤、糖尿病、哮喘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的遗传易感性。有学者推测NATZ活性的改变可能会增加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风险,或者NATZ基因的多态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易感位点可能存在连锁不平衡。 1 998年,Bischoff等首次报道在北美人群中漫乙酞化可能增加个体患111一W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风险,但次年Nakago等学者却发现英国人群中m一IV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更多表现为快乙酞化。有趣的是Baranova等报道在法国人群中I一n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与慢乙酞化相关,而工11一W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NATZ基因型与对照组相比并无统计学差异。这些结果均提示NATZ基因多态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相关。但在不同人群中得出的结论存在较大差异,而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提示两者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因此,我们采用PCR一RFLP结合DNA测序的方法,通过检测并比较7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80例非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妇女NATZ基因的常见多态位点Ml,MZ,M3的突变率,以探讨汉族妇女中N八TZ基因这叁个位点的多态性分布及其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材料与方法 病例组取2000年1月一2002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经病理组织学或腹腔镜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75例。按修正的美国生育协会标准(rA FS)分期:其中I一11期21例,111一W期54例。平均年龄40.5岁(25一50岁)。对照组共80例,为同期因异位妊娠(22例)、小型子宫肌瘤(20例)及输卵管吻合术(38例)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经腹腔镜或开腹手术证实的非子宫内膜异位症妇女。两组均为无血缘关系的浙江籍汉族妇女,否认遗传病家族史,年龄分布均匀,无统计学差异。 两组人群均在麻醉前抽取外周抗凝静脉血2ml,分离淋巴细胞后参照QIAGEN公司提供的QIA田np Mimi Kit试剂盒的说明书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基因组DNA,PcR扩增产物分别加入勒n工,介ql和BamH工叁种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所得酶切产物经2%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判断每例样本的基一3一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因型。计算病例组和对照组中NATZ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并对其分布进行Hardy一Weinberg平衡检验。用才检验的方法对两组间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进行比较。数据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1.对病例组和对照组对NATZ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分别进行 Hardy一Weinberg平衡检验,结果示P>O.05,表明在所选群体中N八TZ 基因己达遗传平衡。2.对病例组和对照组间N八TZ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进行卡方检 验,结果示P>0.05,提示NATZ基因的叁种常见多态与中国人群的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无明显相关性。3.工一n期与111一IV期内异患者间NATZ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进 行卡方检验,结果示P>0.05,提示NATZ基因的叁种常见多态可能与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期无相关性。今士绪吞二曰少乙 NATZ基因的各等位基因频率和各基因型频率在对照组和内异组中以及在内异组的不同临床分期中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提示NATZ基因的多态可能不是中国妇女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危险因素。

陈黎, 邓琳, 林俊, 张信美, 陈正云[3]2004年在《NAT2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严重危害育龄妇女健康的常见病。目前认为,EM发病是由多位点基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个体的遗传易感性可能是EM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N-乙酰基转移酶2(N-acetyltransferase2,NAT2)是外源性化学物质在体内转化过程中重要的二相解毒酶之一,参与多种环境毒物的代谢。NAT2基因呈多态性,且在不同人种间表现为不同的常见基因型。中国人常见的突变等位基因有C481T(M1),G590A(M2)和G857A(M3),同时携带2个突变型等位基因者为慢乙酰化型,表现为代谢酶活性下降及乙酰化能力受损。研究表明,乙酰化速度不仅决定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而且还影响人类对某些疾病如肿瘤、糖尿病等的遗传易感性。

康山[4]2007年在《基质金属蛋白酶基因多态性及表达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良性但具有侵袭与转移生物学行为的妇科疾病。调查表明,30~40岁妇女的患病率据保守估计为25%,且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30%~50%合并不孕。尽管有包括手术在内的多种方法可以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但结果却并不满意,无论经过何种治疗,其5年内的复发率均在40%以上。究其原因,乃是该疾病的病因学和病理发生学尚未完全阐明,治疗的针对性不强。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在组织学上表现为异位内膜组织可以出现在子宫以外的全身多处,与恶性生物学行为相似,因而,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关键因素可能与恶性肿瘤相似。目前普遍认为子宫内膜细胞在盆腔种植生长需经历叁个主要阶段:细胞黏附→细胞外基质重建→血管生成,相似于肿瘤的侵袭转移过程。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在细胞外基质重建中起重要作用。MMPs是一个高度保守的依赖于锌离子的内切蛋白水解酶家族,可降解细胞外基质的大多数蛋白。在生理条件下,MMPs即存在于多种正常细胞中,但表达量极少,而在炎性细胞因子、激素、生长因子刺激下和细胞转化过程,其表达量上升,此过程涉及人体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如炎症、胚胎发生、血管形成、肿瘤侵袭转移等。在人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不同的MMPs在月经周期中的表达不同,子宫内膜间质可表达数种MMPs,这些酶可能参与子宫内膜重建、囊胚种植及滋养层浸润。但研究发现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内膜中也表达多种MMPs蛋白,且部分MMPs在异位内膜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在位内膜组织,并不受月经周期的影响。MMPs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迄今为止,MMPs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内膜中过度表达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研究主要以研究转录调控为主,研究其表达调控,从分子水平上阐明疾病的发生机理和细胞的重要功能,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基因多态性在基因的转录调控中起重要作用,可能与一些疾病的易感性相关。因此本课题选择了与基因转录活性调控相关的4个MMPs基因的多态性位点,研究基因多态性和其表达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关系。我们的研究内容包括:(1)比较MMP-1、3、7、9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和异位内膜组织中表达的差异。(2)分析存在于MMP-1、3、7、9基因启动子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风险的关系。(3)分析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与其mRNA、蛋白在患者在位内膜组织中表达的关系。通过以上研究探讨MMP-1、3、7、9四种基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从遗传差异上阐明该病的发生机制,寻找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的MMPs遗传易感基因。第一部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和异位子宫内膜MMP表达的比较研究目的: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宫内膜和异位组织中MMP-1、3、7、9表达的差异,探讨MMP蛋白表达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检测2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宫内膜和40例异位组织MMP-1、3、7、9基因表达。t检验分析在位宫内膜与异位组织4种MMPs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1)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宫内膜组织MMP-1蛋白表达量为1.00±0.13,异位组织MMP-1蛋白表达量为1.09±0.16,两者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组织MMP-3蛋白表达量为1.00±0.22,异位组织MMP-3蛋白表达量为1.29±0.23,两者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组织MMP-7蛋白表达量为1.00±0.16,异位组织MMP-7蛋白表达量为0.94±0.20,两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4)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组织MMP-9蛋白表达量为1.00±0.13,异位组织MMP-9蛋白表达量为1.04±0.11,两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次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方法分析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宫内膜和异位组织的MMP-1、3、7、9的蛋白表达,结果表明:1)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内膜中MMP-1和MMP-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在位内膜,表明MMP-1、3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和发展有关。MMP-1为胶原酶,MMP-3为间质溶素,二者的高表达均可增加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能力,所以异位组织中MMP-1、3的高表达可能表明细胞降解细胞外基质的能力增强,与组织的重建、出血及种植有关。2)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在位和异位内膜中MMP-7和MMP-9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第二部分基质金属蛋白酶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风险关系的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对照组妇女人群MMPs基因多态性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探讨MMPs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外周血白细胞DNA为实验材料,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了14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160位健康妇女对照的MMP-1基因启动子区-1607 1G/2G、MMP-3基因启动子区-1171 5A/6A、MMP-7基因启动子区-181 A/G和MMP-9基因启动子区-1562 C/T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布情况。t检验分析病例及对照组年龄差异;χ2检验分析两组人群MMP-1、3、7、9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分布的差异,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计算表示相对风险度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EH软件分析基因多态性单体型频率。2LD软件分析等位基因连锁不平衡状态。结果:1)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MMP-1中2G等位基因频率(79%)明显高于对照组(66.9%)(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组1G/1G、1G/2G、2G/2G叁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28%和65%,与正常对照组16.6%、32.7%和50.7%相比也有显着差异(P<0.05);患者组2G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1G/1G基因型相比,单独的2G/2G基因型或2G/2G+1G/2G基因型均能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发病风险,校正的风险值分别为3.65(95%CI=1.41~9.43)和3.25(95%CI=1.29~8.23)。2)MMP-3中5A、6A等位基因频率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中分别为14%、86%和20.3%、79.7%,两组之间分布无差别(P>0.05);5A/5A、5A/6A、6A/6A基因型频率分布在两组间也无显着差异(P>0.05);与6A/6A基因型相比,5A/5A或5A/5A+5A/6A基因型均未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校正的风险值为2.51(95%CI=0.25~25)和1.63(95%CI=0.92~2.98)。3)将MMP-1和MMP-3基因多态性联合分析结果显示,2G纯合子和6A纯合子同时存在于个体时,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风险增加了4倍,校正的风险值为4.13 (95%CI=1.55~10.99)。4)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MMP-7中G等位基因频率(7.3%)明显高于对照组(2.8%)(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A/A、A/G、G/G叁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6.0%、13.3%和0.7%,正常对照组则分别为94.4%、5.6%和0,两者有显着差异(P<0.05);与A/A基因型相比,携带G等位基因能明显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经年龄校正的OR值为2.71(95%CI=1.19~6.16)。5)MMP-9中C和T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8.8%、11.2%及91.9 %、8.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C/C、C/T和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8.3%、21%和0.7%,对照组则分别为83.8%、16.2%和0,两者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C基因型相比,携带T等位基因未能明显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经年龄校正的OR值为1.41(95%CI=0.79~2.52)。结论:在国内外首次研究报道了MMPs基因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风险的关系,其研究结果如下:1)MMP-1基因启动子区-1607 1G/2G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风险相关,即2G等位基因的携带者可能明显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风险。2)MMP-3基因启动子区-1171 5A/6A虽然不能作为独立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风险的分层标记,但6A/6A基因型可能与MMP-1 2G/2G基因型成为联合分层标记。3)MMP-7基因启动子区-181 A/G多态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存在关联。即G等位基因的携带者可能明显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4)未发现MMP-9基因启动子区-1562 C/T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存在关联。5)某些存在于MMPs基因上的多态性位点可能成为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风险的独立分子标志物。第叁部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内膜组织MMP-1和MMP-7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与基因多态之间的关系目的:探讨MMP-1和MMP-7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0例携带MMP-1、MMP-3不同基因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在位内膜组织2种基因mRNA的转录活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MMP-1、MMP-3不同基因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在位内膜组织2种基因蛋白表达水平。秩和检验比较不同基因型的在位内膜组织mRNA和蛋白表达差异。结果:1)MMP-1基因1G/1G基因型携带者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mRNA相对表达量为0.33±0.10,1G/2G基因型携带者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mRNA相对表达量为0.43±0.16,2G/2G基因型携带者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mRNA相对表达量为0.54±0.24,叁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2)MMP-7基因A/A基因型携带者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mRNA相对表达量为0.37±0.26,G等位基因携带者(A/G+G/G)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mRNA相对表达量为0.37±0.26,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3)MMP-1蛋白主要表达于在位内膜的间质细胞中,2G/2G基因型携带者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蛋白表达明显高于1G/1G基因型携带者(P=0.047)和1G/1G+1G/2G基因型的携带者(P=0.019)。4)MMP-7蛋白主要表达于在位内膜的上皮细胞中,与携带A/A基因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相比,A/G基因型携带者的在位内膜的MMP-7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16)。结论:首次研究证实MMP不同基因型携带者的妇女宫内膜组织相关基因转录活性和蛋白的表达可能不同,其结果可能导致不同个体在位内膜的差异,从而造成发病风险的不同。1)携带MMP-1基因1G/2G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组织MMP-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强度不同,即2G/2G基因型的携带者MMP-1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它基因型(1G/1G和1G/2G)的携带者,表明MMP-1 2G等位基因可能通过增加基因的转录活性导致在位子宫内膜MMP-1蛋白表达的增加。2)携带MMP-7基因A/G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组织MMP-7 mRNA和蛋白的表达强度不同,即G等位基因的携带者在位子宫内膜组织MMP-7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强,说明MMP-7的G等位基因可能通过增加基因的转录活性导致在位子宫内膜MMP-7蛋白表达的增加。总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进一步证实了MMPs基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且推测不同的MMPs基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和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不同,MMP-1基因的遗传差异所导致的个体差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风险的个体差异相关,其蛋白的异常表达还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进展相关;MMP-3基因的异常表达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MMP-7作为一个上皮性表达的蛋白,可能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起重要作用,带有MMP-7高表达的在位子宫内膜细胞更易在经血逆流中“异位”种植,增加个体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MMP-9虽然在本研究中没有被证实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和发展有相关性,但鉴于其它相关研究,有待于从其它方法证实MMP-9在子宫内膜异位症进展中的作用。

冯云霞[5]2008年在《炎性因子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遗传易感性家系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胃癌(gastric cancer)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目前多数学者一致认为:胃癌的发生是生物因素(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感染)、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如饮食、饮水和维生素摄入等)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发生也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继1994年WHO把H.pylori作为胃癌的第Ⅰ类致癌源以来,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关于H.pylori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H.pylori感染引起胃部慢性炎症是胃癌发生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最近几年又有研究者发现,炎性细胞因子在胃部炎症的维持、发展及胃癌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们与胃癌发生的遗传易感性也有关系。根据El-Omar的研究发现,TNF-α、IL-1β、IL-8、IL-12和IFN-γ等促炎细胞因子,和IL-4/IL-13、IL-1ra、TGF-β和IL-10等抗炎细胞因子在H.pylori感染引起的胃部慢性炎症中分别起到不同的调节作用,从而促进或阻止胃癌的发生。自从2000年El-Omar发现IL-1基因多态性和胃癌易感性有关以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在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中进行了IL-1基因多态性和胃癌关系的研究,但结论不尽一致。TNF-α的基因多态性和很多疾病易感性有关,但其和胃癌关系的研究报道尚不多见。通过家系研究分析胃癌的家族聚集性及胃癌的遗传易感性随着家庭成员亲属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报道亦不多见。研究IL-1B、IL-1RN及TNF-A和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有助于全面揭示胃癌的发病机理,不仅可对胃癌进行更准确的分子分型诊断,而且可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甚至有可能为预后分析提供依据。本课题采用病例对照家系比较方法,研究胃癌病例家系和相应对照家系不同亲属关系成员其IL-1B-511、-31位点、TNF-A-308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和IL-1RN的数目可变的串联序列重复多态性在胃癌病例家系及相应对照家系不同亲属成员中的分布,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癌发生中的联合作用,进而揭示胃癌发生过程中遗传因素的作用,探讨并验证炎性因子基因多态性与我国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本课题把传统流行病学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遗传学的家系研究结合起来,在河南省胃癌高发区新乡和新安两个县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四个乡镇常住居民进行入户面访,调查其先证者本人及家族胃癌患病情况获得胃癌病例家系一级与二级亲属成员296人,和正常对照家系一级与二级亲属成员319人,并抽取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80℃超低温保存备用。提取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聚合酶链反应(PCR)实验方法,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电泳检测IL-1B基因-511、-31位点、TNF-A基因-308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和IL-1RN的数目可变的串联序列重复多态性;用卡方检验比较各基因型在胃癌病例家系成员和对照家系成员间及其一级与二级亲属成员中的分布频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方法)检测上述人群的H.pylori感染情况并运用卡方检验比较H.pylori感染率在一级与二级亲属间的分布差异;运用SNPHAP软件对IL-1B-511、-31及IL-1RN进行haplotype单体型分析;运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IL-1B-31、-511及IL-1RN、TNF-A-308的基因多态性和H.pylori感染在胃癌发生中的交互作用,分析其与胃癌的关系。结果1.通过对四个基因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分布与胃癌关系的分析可知,IL-1B-511C/T和T/T、IL-1RN L/*2和*2/*2及TNF-A-308G/A和A/A等基因型是胃癌的危险因素,IL-1B-511C/T+T/T、IL-1RN L/2+2/2和TNF-A-308G/A+A/A的OR值分别是2.84(95%CI:2.02~4.00)、3.08(95%CI:2.11~4.50)和3.15(95%CI:2.23~4.40);比较这叁种基因型在胃癌病例一级亲属和对照一级亲属间的分布,OR值分别是3.60(95%CI:2.68~5.71)、3.26(95%CI:1.80~5.90)和3.77(95%CI:2.40~5.91),危险性随着研究对象血缘关系的疏远而减弱;H.pylori感染是胃癌的危险因素,病例和对照比较其OR值在一级亲属间为1.79(95%CI:1.19~2.69),在二级亲属间为1.10(95%CI:0.58~2.08),危险性也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而减弱。2.四个基因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与H.pylori感染情况的联合作用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H.pylori感染阳性情况和四个基因位点的多态性基因型协同增加胃癌的危险性。IL-1B-511位点C/T基因型对胃癌的危险性OR值达8.26(95%CI:4.16~15.42),IL-1RN*2/*2基因OR值达14.19(95%CI:3.11~26.34),TNF-A-308A/A基因型携带者OR值达8.38(95%CI:2.24~13.28),H.pylori阳性者OR值为5.57(95%CI:3.39~8.84),联合作用分析后这四种因子对胃癌的危险性均比单独作用时加强。3.IL-1B-31的基因多态性在胃癌病例家系和对照家系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1B-511/-31和IL-1RN的单体型分析可知,-511、-31位点和IL-1RN的单体型以CC*L作为参照单体型,则单体型CT*L是胃癌的保护因素,OR值为0.59(95%CI:0.40~0.88),CC*2、CT*2、TC*2和TT*2四种单体型都是胃癌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是3.73(95%CI:1.68~8.25),3.14(95%CI:1.73~5.70),2.58(95%CI:1.42~4.71)和5.27(95%CI:2.78~9.97)。4.IL-1B-511/-31的基因型联合分析发现,其CT/CC,CT/CT,CT/TT,TT/CC,TT/CT和TT/TT联合基因型对胃癌的危险性OR值分别是5.64(95%CI:2.87~11.06),4.51(95%CI:1.89~10.78),2.80(95%CI:1.54~5.09),2.08(95%CI:1.27~3.41),2.08(95%CI:1.08~3.99)和5.71(95%CI:2.95~11.02)。结论1.携带IL-1B-511T等位基因或IL-1RN*2等位基因或TNF-A-308A等位基因的基因型是胃癌的危险因素,其和H.pylori感染协同增加胃癌发生的危险性;2.携带IL-1B-511T和IL-1RB*2,TNF-A-308A等位基因的基因型与胃癌的关系随着家庭成员血缘关系的疏远而逐渐减弱;3.H.pylori感染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有家族聚集性,随亲属关系降低感染率降低,是胃癌的危险因素。4.IL-1B-511/-31/RN的CT*L单体型是胃癌的保护因素,TT*L、CC*2、CT*2、TC*2和TT*2单体型能增加其单独对胃癌的危险性;这两个基因位点的基因型联合分析可知,其联合基因型CT/CC,CT/CT,CT/TT,TT/CC,TT/CT,TT/TT是胃癌的危险基因型,携带者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

参考文献:

[1]. 基质金属蛋白酶-2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上皮性卵巢癌遗传易感性的关联性研究[D]. 邢慧敏. 河北医科大学. 2007

[2]. NAT2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D]. 陈黎. 浙江大学. 2003

[3]. NAT2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C]. 陈黎, 邓琳, 林俊, 张信美, 陈正云. 第八次全国妇产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4

[4]. 基质金属蛋白酶基因多态性及表达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D]. 康山. 河北医科大学. 2007

[5]. 炎性因子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遗传易感性家系比较研究[D]. 冯云霞. 郑州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NAT2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