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论文_黄海青

优化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论文_黄海青

黄海青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观察病区 江苏 连云港 222002)

【摘要】 目的:分析优化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以我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则给予优化护理流程干预,比较两组救治效率、治疗前后 MESSS评分。结果:观察组病情稳定率74.3%,较对照组的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分诊、转诊、接诊至溶栓治疗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2d MESSS评分[(13.1±8.0)VS(16.8±7.5)]分、3d MESSS评分[(9.8±4.6)VS(13.7±6.2)]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优化护理流程能明显缩短溶栓开始时间,显著改善患者缺损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病情稳定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优化护理流程;急性脑梗死;救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2-0260-02

急性脑梗死老年人多发,具有较高致残率、病死率及复发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以早期溶栓为主,而溶栓关键在于时间窗[1]。较多研究表明,脑血管再通率与溶栓开始时间呈正相关性,溶栓越早,再通率越高[2],神经功能改善越明显。为此优化护理流程,缩短患者诊治、转运时间,为溶栓争取最佳溶栓时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对我科收治的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优化护理流程干预,效果令人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70例,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均于发病3d内入院,排除肝肾功能严重障碍、恶性肿瘤、入院即死亡等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48~84岁,平均(54.5±4.2)岁;合并糖尿病史23例,高血压病史20例,冠心病8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49~83岁,平均(54.8±4.3)岁;合并糖尿病史22例,高血压病史18例,冠心病7例。对比两组年龄、性别比例、合并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急性溶栓治疗,即80~100万U尿激酶+100ml生理盐水溶栓处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则行优化护理流程干预。

1.2.1小组建立

成立由我科医师、抢救室分诊护士、我科责任护士、护士长、诊断相关人员组成的急诊卒中救治小组,先通过讲座、实战演练等方式提高小组成员业务水平,同时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及能力。随后通过头脑风暴法制定科学、合理的急诊护理流程。且护理人员实施APN连续排班+备班,保证各时段有护士在职。

1.2.2急诊护理流程

(1)通过病情初步评估、相关检查、再评估了解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实行先抢救后挂号方案,开通绿色通道后及时通知相关医师及护理人员做好急救及收治准备。(2)启动卒中应急流程,医师与护士通力协作,及时建立静脉通路,快速准确完成血常规、凝血功能、CT等相关检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3)相关检查完成后,通过交流、病历资料了解患者近期是否存在受伤、抗凝治疗史等情况,同时判断患者是否满足溶栓指征,确定后及时开通第2条静脉通道,以开展溶栓治疗,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者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指征。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分诊时间、转诊时间、接诊至溶栓治疗时间。另外,于治疗前后行MESSS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轻度、中度、重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0~14分、15~29分、30~45分。

1.4 统计学方法

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率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急救效果

观察组分诊时间、转诊时间、接诊至溶栓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另外,观察组干预后病情稳定26例(74.3%),对照组病情稳定16例(45.7%),两组病情稳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5,P<0.05)。

表1 两组分诊时间等相关指标比较 min

组别例数分诊时间转诊时间接诊至溶栓时间

观察组350.5±0.339.4±4.452.4± 4.5

对照组352.5±0.767.5±5.483.6±11.4

t—15.5423.8719.89

P— 0.00 0.00 0.00

2.2 治疗前后MESS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2d、3d MES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d、3d MESSS评分分别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ESSS评分比较 分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2d治疗后3d

观察组3521.8±7.513.1±8.0 9.8±4.6

对照组3521.6±7.816.8±7.513.7±6.2

t—0.112.002.99

P—0.910.040.00

3.讨论

临床实践表明,早期溶栓治疗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的有效手段。而溶栓治疗效果除了与“时间窗”有关外,还与临床急诊护理流程密切相关。通过优化护理流程,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环节,缩短各环节时间,为溶栓治疗获取最佳时间窗,充分发挥溶栓作用[3],而且能协调优化医护人员、各科室团队合作,有效抢救患者生命的同时提高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

护理流程优化实施对象是人,为此需成立专门的急诊优化护理流程小组,专科医师、护士、检验及影像学诊断医师共同组成,通过讨论、循证等方式制定合符医院实际的标准化护理流程,重点在于阶段性时间量化管理,即数名医护人员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多个项目或工作,以显著缩短患者分诊、转诊、检查相关环节时间,进而为患者早期溶栓赢取时间,保证患者于有效时间窗内行溶栓治疗,以促进血管再通,改善缺损神经功能症状。同时溶栓前、溶栓中、溶栓后给予相关护理,如溶栓前准备,溶栓时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监测,对患者意识、血压、溶栓反应等严密观察,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师。溶栓后给予心理辅导、修养环境创造、病情观察、早期康复训练等护理干预,以巩固溶栓效果,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分诊、转诊、溶栓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短,提示优化护理流程有利于早期溶栓治疗,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表2中观察组治疗后2d、3d MESSS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病情稳定率明显比对照组高,提示优化护理流程能明显提高患者急救效果,与梁俊华等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优化护理流程能有效促进患者早期溶栓治疗,明显改善患者缺损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救治效果,值得在急性脑梗死急诊护理中进一步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敏,戴建英,楼敏等.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4,21(17):17-18,19.

[2] 李灵芝.护理流程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0):1826-1827.

[3] 徐敏,王惠琴,杨红燕等.院内卒中应急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3):204-205.

论文作者:黄海青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0

标签:;  ;  ;  ;  ;  ;  ;  ;  

优化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论文_黄海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