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质教育以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然成为教育改革的要点,尤其是在中学阶段。中学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重要的转折点,在中学的众多学科中,数学具有超强的逻辑思维性,同时也被应用到多个领域中。因此,数学教学又是培养中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根据有关数据调查,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普遍没有关注到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也无法掌握学习的方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这一块的重视程度都很低。本文就针对这一现状,结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具体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习习惯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与弟子周游列国14年间,结合自身的学习和成长经历以及对弟子的了解和对他们学习的观察,总结出了许多经典的学习、做人做事的良好习惯。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等等。可见,自古以来我国就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上有着悠久的教育传统。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教育传统逐渐不被人所重视,然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当前社会进步和教育改革进程的要求。
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意义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国的教育正走入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阶段,是围绕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展开的,给提高全民综合素质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中学生作为人生最重要的转折阶段,也是形成良好习惯最好的时期,正如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习惯往往决定一个人的细节,因为好的习惯拥有着巨大无穷的力量,它会不自觉的让你在好的轨道上前行,帮助你实现理想,让你走向成功,终生受益。在某种程度上说,习惯也是素质的一方面,素质也会通过好的习惯体现出来。因此,在学生阶段,就要具有培养习惯的意识,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是促进素质教育进程发展的捷径。
(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就曾发表过“能力要在习惯中养成”的名言,这就告诉我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促进了老师的教学质量,更深层面的是可以提升个人的全面发展,也能为获取成功提供动力和源泉。
二、初中生数学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
人的众多行为习惯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就是学习习惯,贯穿于人的一生当中,特别是在学习阶段更加尤为突出,是衡量个人素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那么对于初中生来说,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习惯究竟是怎么样的呢?经过抽样某中学1000名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依次为课堂上的听课效率、完成作业的准确率、课堂上的记忆习惯、与他人合作的学习习惯、有创新性学习的习惯、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等,具有优秀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学生仅仅只存在13.2%,达到良好标准的有49.3%,而剩下38.5%的学生完全没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调查数据显示,有80.5%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比较注重听课效率,能百分百完成作业;也有61.2%的学生,对于数学课堂上的记忆习惯也占了58.6%,但是在与他人合作的学习习惯上就减少到了34.8%,创新性学习习惯也只有19.6%,能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学生只有25.8%。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初中生都认为上课注意听讲、准确完成作业、记住课堂内容就够了,也只做到了这三个方面的学习习惯,却大大忽视了数学学科所延伸的合作学习、创新性学习、知识应用等学习习惯。对此现状,教师们要加强这部分内容的延伸,引导学生养成有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习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一)注意课堂听讲、课堂记忆习惯的培养
在任何的课程学习中,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注意老师的讲解,必须做到全神贯注的听课,尤其是跳跃性较强的数学,比其他学科都更加灵活。因此,也要比其他学科更加集中注意力去学习。教师在数学教学课堂上也需要花一定的精力和心思去吸引学生的思想,避免学生走神,培养学生注意听讲的习惯。比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生动的图像和音效巧妙的设定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找答案,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达到学习目的,最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还要注意学习内容的记忆,要真正理解学习的有关要点,从而有效的掌握好知识点,培养课堂记忆的习惯,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帮助他们学习进步,推动学生提升学习能力。
(二)分析习惯、合作习惯的培养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性和灵活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有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目的之一。但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的每一堂课上要对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定义、定理等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对例题进行举一反三,让学生真正掌握其中的要点,最后还要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帮助他们分析归纳,最后总结要点,对学生做出好的结论老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有分歧的结论老师要及时进行纠正,让学生提升自我分析问题的能力。
另外教师还需要给学生灌输团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师可分组让学生进行数学答题竞赛,让学生在互相配合中完成比赛,以此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养成合作的学习习惯。
三、创新性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世间的万物都不是绝对的,因此对于书本教材以及课堂上老师所讲解的任何习题,学生都完全具有条件质疑。任何人都会出错,对于任何有疑问的东西,学生在有理论逻辑支撑的情况下都可以勇敢提出来,这样无形中让学生参与和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现、形成的整个探索过程。因此,善于发现,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都是非常优秀的学习习惯,而质疑这一学习习惯也能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老师在数学课堂中如果遇到学生提出质疑,不管是否正确,都要鼓励学生,都要重视学生提出的质疑意见,逐渐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的习惯。
除此之外,为了促成学生养成创新性学习习惯就要培养学生提高创新性思维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要积极思考,要具有批判精神,吸收老师所教授的经验,融入自己的想法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养成创新性思维的习惯。
四、结语
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学习习惯亦是如此。在最重要的中学阶段,学生应该更加严格自我要求,重视学习的一点一滴,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养成课堂记忆的习惯,完成数学课堂课内书本和老师的基本要求之外,还要重视课外延伸的要点,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创新性思维、分析能力、合作意识,对于学生提出的质疑和问题,老师不仅要给予正面的鼓励和接受,更要积极耐心的给学生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让学生真正掌握其中的难点;另外,老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素质教育的改革步伐。
参考文献
[1]孙云晓,张梅玲.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北京出版社.2004:55-56.
[2]陈 琦.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5-56.
[3]陈茂叶.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走进中考: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的运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4]温议凤.优化课堂,激发学习: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有效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论文作者:马小荣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7
标签:学习习惯论文; 学生论文; 习惯论文; 数学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能力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8月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