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化学部分命题特点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启示论文,化学论文,全国论文,理综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变中求稳
从全国高考理综卷(Ⅰ)的整卷结构来看,2006年和2005年完全一致。生物、化学、物理各学科试题的数量及赋分也都一样:生物5道选择题,2道非选择题,共72分:化学8道选择题,4道非选择题,共108分;物理8道选择题,4道非选择题,共120分。各学科内容的编排顺序也无两样:第Ⅰ卷按生物、化学、物理顺序编排;第Ⅱ卷按物理、化学、生物顺序编排。所有试题都是学科内综合,无学科间综合。
就化学部分的试题来看,今年命题所涉及的内容、试题类型及命题的意图等,和2005年也基本相同。试题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第Ⅰ卷选择题以考查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涉及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气体摩尔体积、阿伏伽德罗常数、电解原理、物质的量、离子反应、电离平衡、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溶液中离子的电荷守恒;试题也都是常规试题,考生大都比较熟悉,而且难易适中。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道:一道是涉及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的推断题,一道是涉及物质性质及反应的无机题,一道是以中学化学基本反应为基础的实验题,一道是涉及有机物分子组成、结构、同分异构体、官能团与性质及反应的有机试题,也和去年的基本一致,涉及的内容也都是高中化学中最基础的知识,甚至两年有些相同题号的试题所涉及的内容也都是相一致的。化学试题的难度和去年基本相当。
高考试题所表现出来的稳定性,特别是命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保持稳定,对稳定中学教学、促进课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变中求新
稳是相对的,变是绝对的。高考命题为了有效实现其选拔功能必然要求变求新。只是今年全国高考理综卷(Ⅰ)化学部分的命题在求变求新上有其不同于往年的显著特点。概而言之,今年的命题一改往年出新的方式,没有在试题所涉及的素材上下功夫,而是在试题设计及呈现的方式上出新出彩。
今年的试题虽然很少涉及生产生活实际,也没有联系社会热点和新科技成果,但以学科主干知识为载体,通过创新试题的设计形式、提高试题的灵活性来有效地考查考生的学科能力,同样也显示出较好的区分度和较强的选拔功能。下面就几道非选择题进行具体分析。
第27题 以置换反应为中心,考查考生对中学化学中置换反应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化学反应的理解水平,同时还考查考生对元素周期表的掌握情况。试题综合性强,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能很好地考查考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
和传统试题不同,该题把题设条件和问题倒置呈现,非常新颖,给人以先抑后扬的感觉。撇开题后的两个附加条件,该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考生很容易回答,但正是由于有了题后的两个附加条件,使得试题又具有极强的封闭性,给人以先易后难、先喜后忧的感觉。两个附加的限制条件把试题提高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考生要准确回答此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既要有一定的整体性(统摄性),还要有高度的灵敏性,要有综合驾驭知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严谨细致的良好品质。
对于置换反应考生不陌生。据统计,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的具体的置换反应就有24个之多,但大都不符合此题要求。就单个具体反应来讲,能够成为备选答案的只有下列三个:
此题的命题方式使考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能够入题,但要圆满回答还确实不易,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学科素养,才会有易如反掌之感。
第29题 以消毒剂萨罗为素材命题,考查的知识包括有机物的分子模型、结构简式、同分异构体、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及反应类型、有机物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及有关计算等,应该说考查的内容都很传统,都是多年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内容。但在试题设计上有其不同于往年的独到之处。整个试题没有过多的信息给予;5个问题基本上是环环相扣,前边的解题是后边解题的基础,考生入题容易,但逐步深入仍感到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第(4)问要求在第(3)问确定的同分异构体的基础上任选一种,根据题目以框图的形式给出的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关系来书写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指出反应类型。这样的试题设计方式很有新意,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较高的区分度。第(4)问既是以第(3)问为基础,同时又是对第(3)问考查的深化。从表面上看第(3)问只要求写出符合要求的水杨酸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考生有可能靠猜测答对。但要正确回答第(4)问,考生必须在第(3)问就能够准确地写出符合要求的水杨酸的同分异构体。考生如果第(3)问是靠碰运气答对的,到了第(4)问就无法解答。看来,要准确回答第(4)问,考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学科能力。因此这样的试题具有很好的区分度。第(5)问虽然考生对有机物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及计算比较熟悉,但面对此题所涉及的两个方程式之间反应物系数关系的特殊性,有些考生也容易感到茫然,再加之试题又给出的量较多,思维不清楚的考生容易困惑而束手不前。这也是此题在设计上的独到之处。这样的设计使得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这一问同样也有极强的区分性。这些都体现了命题人的匠心独运之处。
第26题 就题目本身来看,是很常见的根据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推断元素的一类试题,但第(1)问的设问方式要讲出三个元素是否在同一周期的理由却不常见。虽然试题难度不大,但仍能很好地考查考生对元素的原子结构及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之间关系的理解水平。
第28题 以和
相互作用生成
这一化学反应为中心命题,把
的制取、
与
反应以及氧气的制取等三个实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考查考生对化学实验的理解水平及实验的设计能力。该题实验素材直接来自于中学化学教材,是对教材实验的改变与整合。应该说考生并不陌生,但要准确回答,仍需要积极思考和理解实验原理和装置原理,有较熟练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要具备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例如,实验的目的是证明过氧化钠可以作为供氧剂,但有些考生在C处填浓硫酸,目的是为了除去B中出来的气体中的水蒸气;而在D处填
,目的是和
反应。这正好反映了这类考生具有除杂的化学实验意识,但整体思维能力较差,不能综合考虑问题。B处出来的气体中有水也不影响实验的目的,但如果D处出来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则影响实验目的的实现。再说就是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用过氧化钠作供氧剂,也不能完全脱离水蒸气。第(4)要求考生续写实验操作,实际上是对制氧气的实验操作及对氧气助燃性检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其涉及的知识都是考生具备的,关键是看考生能否有效迁移和综合运用。所以此题同样通过试题设问的创新来考查考生的思维水平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总之,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在命题设计和呈现方式上创新,是今年全国高考理综卷(Ⅰ)化学命题最显著的特点。这也是广大师生所期盼和欢迎的。
三、启示
研究分析今年全国高考理综卷(Ⅰ)化学试题,我得到了和往年不同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要在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上着力。日常教学要重点引导学生多动脑思考,增强其对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力,提高其学科理论水平,使其能掌握并养成用学科理论知识思考、分析、理解具体的化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和习惯。多开发值得探究和具有思考价值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学科方法。要提倡轻松学习,轻松备考,彻底摒弃题海战术。适量的习题训练是必要的,但习题的选择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二是对长期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的高中三年课程两年完,留下高三全年复习应考的教学安排应做深入的反思。对于高中这样的教学安排,广大师生(甚至包括全社会)似乎都习以为常。正因为习以为常,就熟视无睹,就缺乏思考,就缺乏用心体察和反思其优劣。我认为,这样的安排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使其疲于奔命,忙于囫囵吞枣式地接受和生吞活剥式的吸收,而缺乏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内化、发展智慧、增长见识、丰富自己。教师的教学时间由于无形中减少了一年,也无法对中学阶段应该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讲透彻、作拓展、作辨析。所以中学和大学间的台阶越来越大,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的教学质量。这样的安排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没有好处,而且对高校的生源也是不利的。因此,本着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而全面发展的原则,也本着能更好地适应现在的高考命题的改革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中学的教学安排应该正常化了,这包括高中和初中。
另外,从每年的高考命题来看,要求考生除了具备良好的学科素质外,还要具备认真细心的习惯。对于认真细心,人们往往认为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实质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是一种能力。认真细心需要的是具备能够集中注意的能力和辩解真伪、求事务必精确、完美的品质。因此,笔者认为教学也应把习惯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