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环境中的艺术形象与读者情绪,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绪论文,图书馆论文,形象论文,读者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绪论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图书资料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
为了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图书馆除了树立“一切为了读者”的观念,采用现代技术、设备,逐步实现各项服务工作与管理工作的自动化之外,还应该为读者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览环境,让读者保持饱满的情绪,以提高阅读效率。
所谓读者情绪,是指读者对阅读对象和所处的阅览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态度。
阅览环境,就是围绕着读者,并对读者的行为产生影响的外界事物。当外界事物通过视觉、听觉和其他感觉器官进行传递,唤起符合个人特性情绪水准的情绪状态时,这种情绪状态又进一步导致“接近或回避”的行为产生,也就是说,行为是由环境在人的心理产生的情绪所引起的。环境与情绪的关系如此密切,所以,高校图书馆为读者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览环境,对促进教学和科研都具有重要意义。
图书馆环境由馆内环境和馆外环境组成。
馆内环境指的是:分割好了的小空间及相应的设备配置与装饰布置,还包括光线设计和色彩构成等等。
馆外环境由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组成。自然环境包括图书馆所处的地理位置,海拨高度,周围地形地貌,自然形态的植物景观以及气候的变化,还有时间因素——昼夜的转换和四季的更替等。自然环境不是本文所探讨的对象。人为环境包括图书馆建筑外观及相应的园林布置。园林是由治水、筑山(宜山则山,宜坡则坡)、绿化、香化、彩化以及园林小品——亭、榭、桥、阁、园林雕塑、廊、架、灯饰等等元素构成。
在图书馆环境的构成元素中,有不少是以艺术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室内布置中的字、画、宣传品、光线和色彩的构成;室外有图书馆建筑的外观,园林雕塑,园林小品等等。这就是图书馆环境中的艺术形象,本文正是以这些艺术形象与读者情绪的关系作为探讨对象的。
高校图书馆的环境,应该具有较高层次的文化意蕴,较高格调的艺术情趣,馆内与馆外应该融洽在一个丰富的文化氛围之中。
馆外环境
馆外环境应该结合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植树、铺草皮、造花坛,建花架廊,砌水池,建凉亭……在点睛之处立一尊雕塑,雕塑的主题、体量、色彩、手法、风格都视环境构成因素而定。把图书馆外围打扮成鸟语花香、优雅舒适的园林。让读者刚接近图书馆立刻被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所包围。
在馆外环境诸多构成元素中,体量最大,对视觉的冲击力最强的莫过于图书馆主体建筑了,建筑属于艺术的范畴,具有艺术形象的共同属性,讨论时,应该首推之。
高校图书馆主体建筑,其外观应带有鲜明的文化气质,所谓文化气质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是外观——形;二是蕴藏在形之内的设计的构思、立意、象征意义等意识形态的东西——神。形神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故观其形同时亦感其神。图书馆的外观远远看去犹如一排排巨大的精装图书矗立着,此为形似;如取神似者,其气质应该高雅而和蔼,雄伟而深邃,这是设计之前构思阶段就有意追求了的,这种构思贯彻到施工图纸,再通过施工实践加以实现。色彩关系取整体调和而局部对比,既有变化又有统一,点点窗户就象书上的文字,这些效果都体现一定的设计思想,于是,其文化气质就显而易见了,当读者走近图书馆时,不由自主地被它的神韵所感召而产生一种崇敬的心理效应,并意识到祖国人民对他们的关怀和期待而面对图书馆肃然起敬。封建时代的藏书楼只有少数所谓精神贵族才能光顾。高校图书馆不应该象藏书楼那样令人望而却步;也不能象皇宫那样森严、孤高;更不能象当代的由钢架和玻璃板构成的火柴盒那样冰冷和傲岸。新中国的高校图书馆形象应该使读者感到亲切而又神圣,感到一种催人奋发的力量。
例如:北大图书馆,主楼高大以示神圣;副楼平缓且带有明朗的水平分解线条,使人倍感慈祥;因主建筑正面朝东,阳光充足,呈现出橙黄调子,淡雅柔和,给人以温暖、亲切之感。沈阳农学院图书馆,主楼三层,两翼两层,象一位墩实的农民盘坐着,伸开双臂,欢迎读者,门前开阔,外围绿树成荫,环境幽静,偶尔鸟啼两三声,很有田园牧歌之风。苏州医学院图书馆乳白色,外观以明显的垂直分解线为主,活象一排巨大的精装图书矗立着。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虽然只有四层,但层高较高,而且横宽是高度的七倍,“一”字排开,气势宏大,再配上前面宽广的草坪、花坛以及草坪中央巨大的长方形水池,水池与图书馆成“T”形的关系,环境宁静、高雅;构成简洁、单纯。 以上是外观效果较理想的高校图书馆中的几个例子。从中可以看出,建筑外观对读者情绪的影响相当显著。
如果说建筑是最大的艺术形象的话,那么雕塑就是最典型的艺术形象了。雕塑,对视觉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它一经座落,就占有相当大的空间,还要长时间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它要经得住大学师生及其他读者的评头品足,还要经得住日夜更替、四季的轮转和岁月的流逝——时间的考验,才能保住其物质性的生命(物理强度)和精神性的生命(审美价值、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雕塑,不管采取什么样的题材、形式、风格、材料都应该与主体建筑及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它是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贴在“环境这块脸”上的“胶布”。首先,它必须体现时代的特征——当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物质文明可以从材料的选择,体量的大小,与环境的比例、施工手段的现代化程度等等去体现;精神文明则可从题材,主题思想,立意,构思,手法,风格等等蕴藏在塑像内的精神内涵去体现:题材新颖、主题积极、思想进步、立意高远、构思巧妙,手法具有时代感,风格视环境而定。具有这么些特性的雕塑能够唤起读者的共鸣和求知欲,从而更加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由于雕塑包含的精神内涵深邃而博大,所以能让大学师生伴随着视角、视距远近、光线的变换等变化——从而塑象也随之变幻——而开动联想的机器,结合自己的美感情操,得出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这是无法用语言文字代替的一种意会,所谓见仁见智,所谓理智感寓于美感之中。这就是雕塑与读者情绪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高校这样一个特殊环境里,雕塑宜采用抽象的形式,因为读者们都掌握了一定的文艺理论,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他们敢于思考和善于思考,不会满足于那些一览无余,题材和主题单一的、说教式的艺术形象,认为那是“下里巴人”。而抽象雕塑留有广阔的联想和思考的空间,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观赏的同时被其巧妙的构思,奇特的造型和神秘莫测的变幻所激动,所感染,从而生发出理智的情操而思索、而追寻、而发现美之所在,而更加尊重知识,这才是合适他们口味的“阳春白雪”。总之,雕塑是一本硬质材料(石头、水泥、铜、不锈钢等)或软质材料(水柱造型、光束组合等软雕塑)制成的“书”,其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是在审美过程中,通过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才体现出来的。正如一切造型艺术的社会职能一样。
当读者带着满意的、积极的情绪,带着馆外环境给予的美好印象进入图书馆时,他们是神采奕奕的。
馆内环境
馆内环境中第一个迎接读者的是门厅。门厅应该是宽阔而富丽堂皇的,它时刻在散发出知识殿堂的气息,作为知识殿堂的一部分,门厅的正面墙上应该有一幅巨大的壁画,其内容可以反映宇宙的广袤无垠;也可以反映海洋的深奥莫测;可以描绘世界七大奇观;也可以用抽象的手法表现时空之密不可分……总之,要求壁画的内涵丰富,外延深远。让读者一进门立刻置身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圣洁的探求心理油然而生,他会觉得自己在博大的面前显得渺小而不敢大声说话,这是一个教人谦虚,催人奋发的场所。
为了让读者尽快找到他要去的地方,门厅应该有一幅醒目、简洁的各层平面图。在合适的位置要有馆藏分布说明,新书宣传专栏。入馆须知之类。这些都要用装饰手段来表现,让读者视线所及无不赏心悦目,这也是文化气质的一种表现。
走过门厅,读者一般先到流通部的出纳厅,这是读者集散要地,应该有幅较大的宣传《中图法》的装饰宣传画,二十二个基本大类清楚醒目;查卡方法,出纳制度、库存简介也要让读者一目了然。出纳台后面,即读者对面的墙上,贴一个蓝色的半米见方的“静”字,或者挂一幅《踏雪寻梅》之类的国画拟作镇静剂,叫读者不要喧哗,让工作人员心平气和。一片净土乃寻觅“知音”的乐园。
走出出纳厅,读者可能去的地方有:报纸阅览室、期刊阅览室、自修室、外文阅览室等等,教师可能去教师阅览室、专家研究室,这些阅览室因功能之不同其环境的艺术处理也不一样,下面分别探讨一下,看看那些小空间中的艺术形象与读者的情绪关系如何。
报纸阅览室,乃纵览中外时事,洞察古今民情之所。应该有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图”,这不是地理学范畴的地图,而是一幅壁画,一幅用马赛克镶嵌而成的图案,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不过是图案创作的基础而已。“陆地”为白色,“海洋”为深蓝色,简洁明了,醒目大方,起到美化环境,渲染气氛、协调阅读情绪的作用。它作为一个讯号,引发读者对世界地图的联想,进而对世界各地的联想。因为读者普遍懂得世界各国的地理,写实的地图大可不必。而这种经过概括、提炼等艺术处理的“地图”使读者的思维获得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随着想象的翅膀的搏动而激发起读者的美感情绪和理智感情绪,这情绪状态又进一步导致认真读报的行为产生。这样的壁画与环境是十分协调的。此外,还可以办一个“时事板报”或“一周要闻”之类的宣传栏,让功课紧张的读者不用费时读报而知天下事之一个大概。
期刊阅览室,有文理之分。文科阅览室应该悬挂文史哲领域的巨人肖像画,如孔子、司马迁、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世界四大文豪等。以激励读者产生崇仰与效仿的心理。另外悬挂一幅莽莽苍苍的林海或辽阔的草原之类的油画,以中和肖像画可能带来的枯燥,也可以变换一下视觉感受。理科阅览室应该挂有中外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的肖像画,如张衡、祖冲之、爱因斯坦、牛顿等等。另外悬挂一幅表现火山奇观或海啸的狂涛之类的色彩斑烂的油画,因为这类绘画的题材带有自然科学的色彩。另方面,理工科大学生和老师长期淹没在数字、公式、定理、定律等等枯燥的符号的海洋里,精神紧张,长期的逻辑思想维模式可能使之情感冷漠,用惊心动魄的壮观的画面向他们“大喝一声”,使之清醒,使之活跃起来,这样可以调节一下他们紧张的神经和被抑制的情感,达到情绪上的综合平衡。
期刊阅览室内肖像画的作用非同小可,它不仅仅是肖像画,而是有生命的人。因为读者或多或少都掌握画中人的信息,加上联想和憧憬等心理作用,使得每一个踏进阅览室的读者都不由自主地感到一双双巨人的眼睛在注视着自己而心里一阵灼热,而为之振奋,而为之认真看书学习,这对提高阅读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甚至对树立正确人生观也不无影响。
自修室是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良好的学习环境,由于读者所修专业各不相同,这里不宜摆设主题性绘画,只需一些镇静剂和一些学习方法或指导为人处世的哲学之类的至理名言,并请书法家书写,装裱成精美的卷轴悬挂起来。自修室环境追求宁静、淡泊的气氛,有利于读者专心致志。读者偶尔抬头看到的不是色彩斑烂的绘画,而是轻清淡雅的书法艺术及其文字的内蕴,既可以变换一下视觉感受,又可以接受至理名言的提醒,有利于坚持长时间的自修。正所谓: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外文阅览室,总的要求是异国情调。使外语系的学生和外语爱好者刚踏进阅览室,立刻有置身于异国他乡之感,这对阅读外文图书和理解内容的含义具有促进的作用。为此,整个室内采用现代派的艺术手法来装饰之。所谓“现代派”是指许多现代主义艺术派别的一个泛称,主要指主本世纪初在欧美等国家兴起的,以反对一切艺术传统,提倡绝对自由为旗帜的各种艺术流派。如美术上的表现主义,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例如俄国的康定斯基的《白色的中心》、荷兰的蒙德里安的《构成》就是典型例子。阅览室墙面色彩构成应该大胆一些,可以借用修拉的点彩法洒上各种色粒,制造各种各样肌理效果,组成一幅巨大的印象派绘画;或者采用蒙德理安的分割构成法则来划分墙面,然后涂上既有对比又有调和关系的色彩,视觉效果强烈。在适当的位置用粗犷明快的笔划,强烈明亮的色彩书写一些外文,内容以劝学格言为主,这些外文字母都设计成装潢广告的形式,洋味十足,读者目光所至,无不神旺。此外挂一两幅精美典雅的现实主义的油画,以此来中和墙面可能带来的狂热,这种一动一静,一文一野的对比关系,使读者获得视觉心理的平衡。在课间操时间或者黄昏时分,上晚自修之前,播放一些典型的西方音乐,如古典音乐中拉索的《回声》,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脑河》;或近现代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萨拉萨蒂的《吉普赛之歌》;或当代克莱德曼用通俗演奏法来演奏的钢琴曲《童年的回忆》等等、等等。读者通过耳闻目染,感到整个阅览室充满了异邦特有的浪漫情调和率真、冒险、又富有幽默感的生活态度。这将有助于提高阅读外文图书的兴趣,也会加强阅读效果。
教师阅览室,主调是严肃而不呆板,庄重而不老气。大学教师大都是较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了某一门学科的理论又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读者,对社会的认识和个体的自我意识都已经成熟,人生观基本稳定,事事、处处表现出自信和从容不迫,能够万事不表惊奇。因此花俏的环境是不适宜的,墙面用淡雅的灰色,如绿灰、蓝灰、乳白等,既不灰暗也不苍白,恰到好处。然后在墙上合适的位置,采用古扑、典雅的明、清风格的山水花鸟画装点一二,配上一两幅书法条幅就够了,光线要求柔和适中。让读者在其间做学问、搞科研,能够“充满海阔天高之量,养先忧后乐之心”。
专家研究室,是高校图书馆里层次最高,知识最渊博的读者光顾的地方。这类读者的情绪更稳定,事事处处都有自己的一套一套的见解和理论。由于见过世面,饱经风霜,博学多才,所以责任心强,意志坚定,行为坚决。常常比一般人更为谦虚和慈祥,有时还表现出返老还童似的率真和单纯,可有时却表现出固执或保守。针对教授、专家的心理特点,其环境应该宁静而高雅,接近一尘不染、超凡脱俗的境界。墙面色彩应该比教师阅览室稍为鲜亮一些,以满足其“人老精神不老”的心理需要。书、画不宜过多,甚至可有可无,而一些精美的古玩,工艺美术品、盆景、奇石,根雕倒是适合他们的胃口,那么,配置一座博古架是适宜的。每当学者伏案过度,出室外走走时,室外天井之中或走廊附近,应该为其提供一个幽雅的环境,使之迅速消除疲劳,保持其安宁的心境,让其思路畅通。不妨在室外小庭院里建一片小园林。例如:砌置一些清虚石假山,山旁配之以荷花池;池边扬柳一两株,方竹两三丛;山上种着拳曲的小松柏,雕凿上隐约飘忽的小型石级;山腰建造微型亭阁,亭阁旁边设置悬泉;山脚水边搭起袖珍舞榭歌台;水面碧波粼粼粼闪闪,池中游鱼影影绰绰;池面小石桥轻搁,桥上大学者漫步……整个室外环境处于雅逸、超脱的境界。此乃创造奇迹的圣地,一旦奇迹出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难以估量。
以上对高校图书馆内外环境中各个空间的艺术处理,谈了一些个人粗浅的见解,旨在用这些例子说明道理,而在现实生活中,其艺术处理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风格也不尽相同,那就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了。
总结
综上所述,说明图书馆环境的艺术处理,受到特定空间的内容、功能以及读者心理的制约,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到各构成因素之间的协调一致,宜繁则繁、宜简则简,然后,共同组成一个和谐的完美的整体。在处理环境中的艺术形象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时,同样遵循这一法则。
高校图书馆环境中的艺术形象是通过视觉的观赏、听觉的聆教和嗅觉的品尝(如花香),以及触觉的感受等等感觉器官的感知进行传递的,然后,唤起符合读者个性情绪水准的情绪状态——美感、理智感、情感等等——时,这种情绪状态又进一步导致积极或消极的阅读行为产生。简言之,环境以情绪作为媒介诱发了行为。环境中美好的艺术形象则以积极的情绪状态为媒介,诱发出积极的阅读行为。
环境与人息息相关,环境学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各方面的通力合作方可发展和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理想的环境和完美的环境艺术作品将不断地涌现,从而,受到读者欢迎的高校图书馆的环境也会不断地增多。
人类在呼唤着环境;
环境在呼唤着有识之士。
〔收稿时间:199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