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在本世纪的命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产党宣言论文,本世纪论文,命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共产党宣言》问世150周年,她在中国传播则是本世纪的事。1920年,陈望道先生功德无量地将《宣言》翻译到中国,迄今已有六个版本,发生逾1千万册。倘若要说本世纪中国彪炳史册的盛事,那就是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在《宣言》的指引下武装斗争,夺取政权,改革开放。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第一次系统的表述,《宣言》充满着政治魅力。所谓“政治魅力”,就是指《宣言》所蕴涵的巨大的真理的力量,所具有的巨大生命力和巨大政治感染力。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首先可以在一国取得胜利的理论、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在《宣言》的“政治魅力”的感召下,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具体运用与发展,或言之,它们都是《宣言》的合理延续。
当《宣言》像雷电般闪现在人类社会的夜空时,资产阶级视马克思主义为“洪水猛兽”,视“共产主义”为“徘徊在欧洲上空的幽灵”。随着历史的推移,西方资产阶级不再如临大敌般地恐惧马克思主义,相反,加以研究,吸取其营养,用《宣言》中所阐述的社会主义理论来“互补”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英国著名哲学家伊赛亚·伯林赞誉《共产党宣言》是“在一切比较重要的社会历史理论当中,胆量最大,而且最充满智慧的巨著”。去年,英国出版“凤凰”丛书32种,内收《共产党宣言》全文,并在其封底介绍说:“这部著作蕴藏了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基本原理”,“它对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知识分子有过深刻的影响”。美国有关部门将《共产党宣言》列为中学生必读的课外书籍之一。我想,人们尽可指责西方资本主义“保守”、“没落”、“反动”,但就它如今仍能见容于被视为异端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之作而言,不失为惊人的胆量和宽宏的雅量。更有甚者,西方资产阶级学者还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机构”,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社会政治学说的一个流派作或比较、或批判、或诠释的“研究”,其中当有阶级偏见,但也不乏真知灼见。据今年7月1日《中国改革报》载,法国学者杜美尼尔和勒维说,《宣言》提出的“必然性”没有过时,资本主义仍然是它自身的掘墓人;德国学者乌尔利希·卡塔里奥斯认为,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今天我们已经超越了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仍然具有现实性,而且越来越具有新的现实性。
正如黑格尔所说:“真理不是一块铸成了的硬币。”同一切伟大的思想文献一样,《宣言》也必然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也许马恩担心有人将《宣言》看作是“绝对真理”,他们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特意申言:“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个别地方本来可以做某些修改”,“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并举例作了说明。其实,29岁的马克思和27岁的恩格斯写作《宣言》,距离他们完成世界观的转变仅有三四年时间,怎能要求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的领域如后来那般深广?又怎能要求《宣言》“句句是真理”?
这里,我们不妨试举一例。《宣言》曾断言:“资产阶级时代,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中间等级将不断向劳资两极分化。”然而,从历史发展和当今现实来分析,阶级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简单化”,中间阶级也与马、恩预计的不同,不是逐步缩小而是不断扩大。其原因,一是每次经济危机周期过去之后的复苏阶段,中间阶级有它的再生性;二是当代第三产业、第四产业的大发展涌现了很多新中间阶级分子;三是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使当今企业分散化、微型化,这也有利于中间阶级的增长。历史给伟大人物也如同给凡夫俗子一样只提供有限的空间与时间,你能要求生于彼时的马恩预料此时的现实变化?不必拘泥于个别论断而对《宣言》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政治魅力”产生丝毫怀疑。
有两种态度为共产党人所不取: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神圣化,一是对马克思主义虚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