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广播电视台都市生活频道)
摘要:出镜记者是现场报道中的桥梁,而出镜记者的语言表达又直接影响到电视新闻传播的效果,所以要求出镜记者要具备精彩的语言表达技能。也就是说,出镜记者需要具备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这两种职业特点的综合能力。本文就电视出镜记者的语言技能问题,作者总结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电视出镜记者;语言技巧;培养
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最大的信息载体是有声语言,出镜记者的有声语言表达特点是以口语化为主。在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要开门见山地亮明事实和观点,语句组织要围绕报道的目的来展开,表述时要以短句为主、信息简洁、逻辑清晰,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词语和容易产生听觉障碍的复句。只要保证叙事流畅、思路清晰,表达中的停顿是相对随意的。
接下来,具体分析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应该具备怎样的语言技能。
1.即兴语言表达能力强
既然出镜记者的有声语言表达特点是以口语化为主,那么即兴口语组织和表达能力就是出镜报道的根基,出镜记者即兴口语表达能力直接关系到出镜报道质量的高低。新闻调查的主持人王志说:“在现场你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伪装,也没有任何捷径可行,只有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用自己的神情去把握,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否则就是失败的开始。”
实际操作中,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分为录像型和直播型两种,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现场即兴语言组织能力是对出镜记者的基本要求,而即兴口语表达的能力又直接关系到出镜报道的质量。现场报道的语言组织要符合电视新闻报道的特点:首先,要体现其导语的作用;其次,语言内容必须短小精悍、重点突出、逻辑清晰。而即兴口语表达的要求是流畅完整,尤其不要纠结在某一个点上越说越多,偏离主题。
录播型和直播型的现场报道,出镜记者都可以提前准备好文稿工作,但是在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由于时间紧迫,出镜记者一般只能依据提纲完成报道。事先写好的文稿可以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但容易束缚出镜记者的有声语言表达,比如说完上句想下句,出现冥思苦想的表情,一旦说错,就无法继续表达,出境记者表情僵硬,语言表达一板一眼等等。
例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笔者当时担任成都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成都全接触》的出镜记者。在灾区青川县,当我将镜头带入到一个小山上面时,了解到此处是原来一个场镇的中心区域,口播里我打了一个比喻“地震发生时,我们通过镜头可以看到对面那座大山将自己原有的土石像投篮一样,投了出来,能量巨大,土石方的当量就是半座山。而抛出来的土石将原有的场镇完全填埋,变成了如今的小山。而我现在所站的位置50米下就是原来的场镇街道,换句话说在不到十秒的时间,这里就修了一座50米的高楼,我此刻就站在这个楼顶,哪怕是世界上跑的最快的人也无法从200米长的场镇里跑出来。”说完这句话后,心里如刀绞般难受,沉默了很长时间,而摄像机没有停止拍摄。
所以,即兴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的关键是要勇于面对随时变化着的新闻现场,沉着控场,表达才能清晰。
2.镜头前适度兴奋
镜头前适度兴奋可以在镜头前体现积极的有声语言表达状态,可以调动起出镜记者的传播欲望,避免自言自语。在适度兴奋的条件下,出镜记者可以自然地加重报道内容中的重音,语气变化多,表情丰富,使得报道生动,感染力强。当然,这里要强调“适度”,因为如果表现得过于兴奋,则容易产生大惊小怪,小题大做等夸张的有声语言表达现象。所以,镜头前适度兴奋并不是指将现场报道类型化,演出化,忽略出镜记者镜头前表现与新闻事实之间的密切逻辑关系,造成镜头前表现与新闻现场气氛、新闻报道内容相脱节的现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保持镜头前兴奋重在“适度”!
3.表述丰富、神情自然
出镜记者的表述内容和语气变化丰富是与镜头前适度兴奋相互联系的。语气的感情色彩能够充分展现复杂的情感变化,语言表达语式丰富多样,语言分寸感的把握恰当、层次清楚,达到表述的丰富性,这样有利于增强与观众的交流意识和对象感。
表情神态作为副语言,在现场报道中传达了出镜记者的情绪状态,表述的丰富性还应该配合自然协调的神情。例如,每年春节期间,中央、省、市等电视媒体都要直播成都大庙会的现场热闹景象,而与热闹的现场比起来,有些记者显得严肃淡漠,语言色彩不够暖,与传达的主题基调不相符。这里强调,表述丰富加上神情自然才会使现场报道充满感染力。例如,以出色完成对汶川大地震采访任务而出名的中央电视台(原成都电视台)记者蒋林,他是我多年的同事,他承担《成都全接触》卫星直播车每天最为重要的现场事件的直播工作,他不仅能够沉稳大气地做好领报道中,为了配合救援现场紧张气氛,他语气凝重,神情关切,显示出现场抢救伤者的迫切性和报道者的人道主义态度。报道中,他能准确、仔细地交代现场情况,并且逻辑清楚,表述时的情绪随内容变化而自如变化。
4.内容深刻、形式多样、感情真挚
深刻独到的新闻内容,活泼多样的结构形式,真实诚挚的情感表露是出镜记者报道的核心体现。所以,现场报道的内容首先要有一定的深意,如果只是泛泛带大家走一圈则会事倍功半,还不如直接加画外配音。所以,出镜记者要着重挖掘现场,完成“你让观众看到什么,你告诉观众什么”这一根本任务,要通过出镜记者的报道使复杂的新闻现场有序化、清晰化、生动化,这样才能使报道内容充实、独到、深刻。
同样的内容,不同的结构形式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表现效果,现场报道的形式很多样,有介绍、访谈、评述、现场解说等等,出镜记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手段,揭开新闻事件本身与观众之间的隔膜,让新闻事件中的真人、真事、真情通过出镜记者的活动与观众面对面,而出境记者的语言形式也会随着报道形式的多样而变化丰富。如果为了出镜而出镜,为了现场而现场,套用万金油的语言,做一开头一结尾的“照片式”出镜,则完全不能起到捕捉新闻点,连接事件脉络,带领观众调查的效果。
5.善于倾听
现场报道中的采访环节也考验着出镜记者的语言技巧。平时工作中,大多数记者的注意力总是集中在如何提高提问的技巧,然而本文认为,提问的技巧再纯熟也只是从出镜记者本身的角度出发,这是不够的。采访中,出镜记者良好的倾听习惯才是刺激被访者展开话题的前提。倾听时,要配合运用正确的副语言,眼神认真关注被访者,可以对其讲话内容予以适当的点头、微笑、蹙眉等回应;另外,在倾听时,出镜记者要把握报道的核心思路,既善于抓住可以继续追问的语言点,又要及时引导被访者和观众摒弃与报道主题不相关的内容,将话题始终围绕在报道主题的核心上。
有的出镜记者在现场采访报道时,提问像机关枪一样,按照自己准备好的问题大纲一个接一个地问,既不考虑被访者的感受,又对被访者的回答欠考虑,欠分析,这样就削弱了现场报道的现场感和面对面的交流的真实感。现场报道中的采访一般是三言两语的快速采访,所以提问要一针见血,要见缝插针。出镜记者需要考虑问什么,替谁问,怎么问,问到什么程度,这个过程必须要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上。
综上所述,融会贯通地使用这些出镜记者应该具备的语言技巧是解决目前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法宝。具体来说,要做到恰当准确地使用语言技巧,有声语言表达流畅,语言链条与思维逻辑链条同步,面对镜头时交流感强,流畅地说出去,自然地说出去,做到“我的现场我表达”,这才是出镜记者最根本的素质体现。
作者简介:杜茂(1981-),现为成都市广播电视台都市生活频道营销策划部和《小茂生活帮》栏目总制片人。
论文作者:杜茂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6
标签:出镜论文; 记者论文; 现场报道论文; 语言论文; 现场论文; 语言表达论文; 自己的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