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桃园镇初级中学 郭启山
学生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以最佳的教学艺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学生的疲劳情绪,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课业负担。现将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导中设趣、教中激趣、练中生趣三个环节的一些做法浅谈如下。
一、设趣
美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要重视导语的教学设计,做到“课伊始,趣亦生”。学生上课前是一种有目的的求知活动,多数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就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这节课老师会教我们什么”的想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在每节新课前,教师应从本节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入手,设计一些悬念式的、情境式的、激情式的导言,巧妙地把本节教学要求或教学内容先告诉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讲“反证法”一节课时,一上课先找一个学生讲“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当学生绘声绘色地讲完后,我立即问:“如果大人在场会怎样救人”学生回答:“从水中捞出小孩。”我又问:“司马光是怎样想的”同学们一致认为:“司马光是想让水离开人后才救人。”我总结:“让人离开水和让水离开人是正反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一个人的聪明与否,关键在于你能否从事物的反面去思考。今天,我们学习一种能让人变得更聪明的方法,即逆向思维的——反证法。学生顿时活跃起来,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都想让自己变得更聪明,都想尽快掌握反证法。这一导言点燃了学生的求知之火,起到了以趣促学的作用。
二、教中激趣
重视教学过程,“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是我们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同样的班级,同样的学生,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效果。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学的艺术水平不一样,学生的兴趣也不一样,课堂的效果更不一样。因此,教师要不断探讨讲课时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我平时常采用的有“故留悬念法”、“创设情境法”、“以情感人法”与“夸奖评价法”等等。“夸奖评价法”就是抓住初中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有利时机,寓夸奖于评价之中:“你真聪明!”、“你是个小博士”、“你是个小发明家”、“你是这个问题的小专家!”、“你是大家学习的榜样!”等等,越这样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越高,兴趣越大,一节课会高潮迭起。
对概念课或复习课,还可采用竞赛方式,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若干组问题,分成必答和抢答两部分,再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组派代表抽签,按签上要求回答问题。这样可以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全体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人人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有机整合,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形式多样、变化无穷,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练中生趣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追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尤其在初中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数学课要求我们当堂验收、反馈,让学生尽快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老师尽快了解教学效果,这本身就是培养兴趣的一种好方法。但是,初中生的注意力易分散,如果用枯燥无味的练习去检验,只能引起学生的厌烦,更不会收到良好效果。因此,我们在练习时,要挖掘一些兴趣因素,让学生在练中激兴趣、趣中继续练,循环往复,巩固提高。例如练习时,采用竞赛形式抢答和必答,也可采用游戏形式抽签回答或演板,也可采用辩论形式进行对辩等等,方法很多。通过练习,学生一方面可了解自己掌握了多少新知识,从而提高学习信心,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差距,产生学习新欲望、新兴趣。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上对课标下联教材,在课标中有落脚点,在教材中有体现处,并且有层次、有梯度,做到分类辅导、分层推进、人人参与、共同提高,坚持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练习欲望和练习兴趣,消除学生疲劳厌烦感,力争当堂完成任务,减轻学生课后负担,以达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之目的。
总而言之,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目标,“兴趣”是达到目的的必备条件,是通向目标的必要桥梁。
论文作者:郭启山
论文发表刊物:《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1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9
标签: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目的论文; 激发学生论文; 反证法论文; 学习兴趣论文; 情境论文; 《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1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