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施及其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_课程改革论文

课程实施及其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改革论文,作用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01)09-0018-06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但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实施,实施过程本身也应当成为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如何理解课程实施,如何正确地认识与课程实施有关的各种因素,使课程实施过程更加合理有效,是当前课程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课程实施的含义

课程实施问题是伴随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出来的,并逐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目前,人们对课程实施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种主张认为,课程实施问题就是研究一个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对课程实施的研究重点就是考察课程方案中所设计内容的落实程度。这种观点是将课程方案看做固定的、不可变更的,实施就是一个执行的过程。作为课程执行者的学校和教师,应当很好地理解和运用课程,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中规定的项目。而实施的效果如何,决定于课程执行者对课程方案的理解水平和落实程度。

另一种主张认为,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课程实施是研究“一个预期的课程是如何在实际中运用的”。因此,课程实施问题不只是研究课程方案的落实程度,还要研究学校和教师在执行一个具体课程的过程中,是否按照实际的情况对课程进行了调适。课程的实施应当研究的问题包括:一个具体的课程已经实施的程度有多大?有利于和不利于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为使课程方案更适应具体的情境,执行者是如何对课程进行调适的?用什么样的方法论研究课程实施问题。富兰在《教育改革的新含义》(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一书中较全面地阐述了课程实施的过程及其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影响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作了详细的分析。基于成功的教育改革,他提出研究课程实施问题时的一些基本原则。

1.不要假设你所要进行的改革是应该实施的和可以实施的。相反,应该假设实施过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施者与有关因素的相互作用来转变你对应该做什么的认识。

2.假定任何有意义的改革,如果想取得改革成果的话,都需要实施者按照他们自己的理解去做。

3.假设冲突和不同的见解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成功改革的基础。

4.假设人们需要改革的压力(即使是他们渴望的方向),但只有在这样一些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允许他们反对;允许他们形成自己的想法;允许他们与其他实施者合作;可以获得技术辅助等。

5.假设有效的改革需要时间。

6.不要假设不能实施的原因是完全拒绝改革所主张的价值观,或与全部改革内容相对抗。而要假设有许多原因所致:价值观不同;缺少资源;时间不足等。

7.不要希望所有的或大多数人或一组人都进行改革。

8.假设你需要一个基于以上假设的计划,这个计划要面对已知的各种因素。

9.假设并没有更多的知识使我们清楚地知道应该做什么。

10.假设改革机构的文化是一个实际的议程,而不是单为改革的实施而设的。

富兰提出的这些假设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课程实施的本质,明确研究课程实施问题时所应采取的策略,有很大启示。在思考实施的问题时,研究者或课程的设计者从一个什么样的出发点来认识这个问题,这关系到如何理解和认识实施,如何解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实施过程不等于简单地重复课程方案,也不应该是课程方案的照搬。实施过程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实施者可能忠实地按照规定的课程方案去执行,也可能用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来理解课程方案,或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做一些调适。与课程实施有关的各种条件会对实施的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从理论上说,同一个课程方案,对于不同的实施者和不同的条件,很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恰当地认识课程实施的过程,就应当将出现这种差异视为正常。课程的设计者,或课程的评价者,如果不认识这一点,就会对课程的实施产生各种误解,也就不能站在一个客观的、正确的立场来认识课程实施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恰当地准确地认识课程的实施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应当综合地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最后对课程的实施以及课程的方案与具体的实施结果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也就不会对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不尽如人意(应该说不如设计者的意)的现象,表现出惊奇和不可理解。从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多少年来一直是以统一的课程为主。而在不同的地区之间、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发展水平和条件之间,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对于课程实施的条件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一个具体的课程,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指望按照一种标准达到课程的设计水平是不可能的。因此,同一个课程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也是不足为怪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课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再现,什么样的实施是合理的?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所作的调适哪些是正常的?这是研究课程实施过程应当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课程内部系统实际运行来看,课程实施的问题不只是作为实施者的教师的问题,而且应当是课程的设计者、课程的执行者以及课程的评价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二、课程实施的研究取向

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课程实施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而对课程实施的不同认识和理解,也产生了对课程实施研究的不同思考方式。Snyder等(1992)归纳了课程实施研究的三种不同取向。

第一种是课程实施的忠实观(fidelity perspective)。这种研究取向假定,所期望的课程改革结果应当是忠实于原计划的。课程的评价就是确定课程设计预期的结果是否真正达到。当教师执行了规定的课程变革,实施就是成功的。课程被执行的程度越高,表明实施的效果越好。按这样一种研究取向,研究者总是试图测量课程改革在实际中的实施程度,并试图考虑那些影响改革措施实施的因素。研究者所关注的内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测量特定的改革在实际中的实施程度,二是确定有利于或不利于课程实施的因素。这种研究取向是将课程作为一个现成的、人们已经确定的、固定不变的一套有待实行的材料。那么课程实施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些固定的由专家设计好的内容具体化的问题,就是一个如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将这些内容实现,以达到所规定的课程目标的问题。研究课程实施就是看确定的课程内容是否真正在具体的课堂中得到落实,或者所规定内容的实施程度。用课程方案所规定的内容在具体教学中的实施程度来判定一个课程的实施水平。这样一种思路是将课程的设计者与课程的实施者完全分开的想法。课程的设计者是负责规定课程的目标、内容与方法,而课程的实施者,即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落实这些规定的课程,以达到确定的教育目标。这两者的吻合程度越高就说明课程的实施越有成效。反之,就会得到相反的结论。以这样的研究取向指导课程实施的研究,所用的方法基本上是以量化的方法为主。将文件规定的预期课程进行定义、分类,尽量将其分解为可以测量的部分,然后用与之相关的量表来测量课程在实际中的实施情况,这些量表可以是现成的,也可以由研究者自行设计。Snyder等(1992)认为这是一种传统的研究方法,是在心理测验的基础上确定的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在现实的教育研究中应用得比较广泛。

第二种是课程实施的互动适应(Mutual Adaptation)观。这种取向是将课程实施看做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互动适应是一个由课程的设计者和执行课程的人共同对课程进行调适的过程。这种课程实施取向是在总结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中提出来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所进行的一些课程改革的失败,使人们感到,课程的设计者和政策决定者似乎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人们在实际中做了什么和没有做什么是一个关键性的变量”(Fullan,1982)。大量的研究表明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出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许多改革方案,对于研究者设计者来说是好的,在理论上是行得通的。但问题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将设计者的真正意图体现出来。也就是说,改革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并且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互动适应的过程。这种研究取向是对课程实施的忠实观所主张的价值和假设的一种挑战。在这种取向中,“不仅要描述人们在学校中的感观和行为,而且还关心在学校实践中基本的假设和社会价值,以及它们是怎样对改革产生影响的”。对于第一种取向,对实施的评价是关于实施的课程与原来的设计之间的配合程度的判定。而在互动适应研究取向中,对实施的评价更多地是由在特定条件下所发生的事件的描述组成的。

这种研究取向将课程看成是可以调整和改变的。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条件和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对课程的一些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造。在这种观点看来,课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规定的课程与实施的课程可能是不同的,会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这种研究课程实施的价值观,是人们在对课程实施的研究过程逐步认识的。“在实际研究中,课程从来没有像计划的那样完全地实施过。一些人将这种修正看作是没有很好地实施,而另一些人则将这种修正看作是实施的一部分”(Snyderet al,1992)。对于这种规定的内容与实施之间出现的差异,用第一种观点来看,就是一种不吻合的表现,是一种不恰当的实施。而用第二种观点来看,这种改变应当视为正常的。完全照搬,不随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并不一定是一种好的课程表现。因此,用互动调适观研究课程实施,主要集中在研究具体实施的课程与规定的课程之间存在什么差异上。研究者的任务就在于找出并具体分析这些差异,从而确定这些差异的性质和改造的措施。可以看出,采用互动调适取向的研究者是将实施过程中主动对课程方案研究的修正作为实施的一部分,而且是成功的实施所必需的。对课程的调适也呈现出不同的水平。人们可以从不同的层次来认识和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调适,使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达到最佳效果。以这种取向研究课程实施,需要研究者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对所研究的课题拥有较多的了解,以及对实际的教学情境具有较好的认识程度。

第三种是课程的参与制定(Curriculum Enactment)观。这种研究取向认为,课程并不是在实施前就固定下来的,课程实施过程也是制定课程的一部分。认为课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实践的结果。教师是课程的发展者,与他的学生一起来实现课程的发展。这种研究取向是将课程的实施过程看做课程形成过程的一部分。认为在教学之前并没有一种完整的、规定好的课程。而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实践是修正和制定课程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课程的目标与内容。这种研究思路可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制定课程中的作用。然而这种思路过于理想化,不见得适合大多数教育实际情况。但是也应该看到,让教师更多地参与课程的制定过程,已经成为国际上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

课程实施的不同研究取向,反映了研究者对课程实施的不同认识和价值观。这也是我们进行课程实施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它涉及我们从什么角度来认识课程的实施,从什么地方入手来研究课程的实施,以什么样的观点来分析和解释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发现的事实。在我国,由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所规定的课程,一般都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实践和论证而形成的,总体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任何课程方案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况且不同的地区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不可能存在适合所有地区的课程方案。为使课程能更好地在不同的地区实施,就应当鼓励教师根据具体的情况在实施的过程中作一些适当的调适。合理的、符合实际的调适应当是有效地进行课程实施所必需的。所以我们在对课程实施的研究过程中,应当将规定的文件课程作为一个考察的基础,但它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标准。要了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文件中所规定内容的实施程度,同时也要了解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作了哪些调整。对具体的课程实施状况的解释,并不只是以实际的实施程度来判定实施的好与不好,而是对具体出现的差异和引起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的背景资料和现实的教学情境,来解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判断其是否合理,进而可能找出一些值得思考的有价值的问题。

三、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

研究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分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对不同的课程以及不同的课程实施环境,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可能是不同的。但我们可以从总体上认识影响课程实施的基本因素,从而有一个思考问题的思路和出发点,进而认识影响一门具体的课程实施的具体因素。对影响课程实施的一般因素,一些学者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可以使我们从中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Snyder等学者(1992)综合了近年来有关课程实施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了影响课程实施的四类十五个因素。

第一类是与课程改革本身的性质有关的因素。主要包括:改革的必要性及其相关性,改革方案的清晰程度,改革方案的复杂性,改革方案的质量与实践性。

第二类是在校区水平上影响实施的因素。主要包括:地区在改革需求方面的历史,地方的适应过程,地方管理部门的支持,教职员队伍的培养与参与,时间安排与信息系统,部门与交流系统。

第三类是在学校水平上影响实施的因素。主要包括:校长的作用,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的特点与取向。

第四类是环境对实施的影响。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外部的协助。

以上这些因素在不同水平上,以不同的程度影响课程的实施。在具体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课程实施产生影响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因素对一个确定的课程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例如,我们近些年来进行的一些整体改革方案和学科的单项改革方案,在初期的实施过程中,都会受到来自地方政府、学校领导以及家长等因素的影响。当这些因素产生积极影响的时候,一项改革方案就能够比较顺利地在学校和课堂层面上得到实施。假如地方政府或学校对一项改革方案持否定或怀疑的态度时,在实施的过程中就会受阻。如果是一个普通的正为大家所采用的课程,那么情形可能就会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前提是有关行政部门已经采纳了这个课程,或者已经选择这个课程在该地区内实施。在这种条件下,这些因素对课程实施的影响就会有不同的表现,不是在决策的层面上,而是在实施的指导环境的优化与具体政策的制定上表现出来。其他一些因素,对课程实施的作用可能会比较突出,如教师的因素、不同地区学校的特点以及学校内部及外部的环境等。因此,在考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时,要从具体课程实施的特征,以及这个课程在具体环境下的实施历史等因素来综合考虑,以确定哪些因素可能对课程的实施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影响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往往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各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耐斯(Nias 1992)等的研究发现全校性的课程改革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学校文化、资源、组织结构和领导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见下图)。学校文化方面,要求学校内各成员必须认同及分享以下的价值取向:强调学习、珍惜互助及合作、接纳不同专业意见的表达、重视相互参考及支持、愿意妥协。资源包括教师的义务、时间、人力和材料。组织结构包括正规的和非正规的学校内的组织结构,要更多地容许和方便教师沟通,一起学习,一起工作和作决定。领导也分为正规和非正规的。当学校具备这些方面良好的条件时,实施全校性的课程改革就会容易成功。

由于课程实施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学校和教师文化入手探索课程实施问题。将学校作为研究单位,对于了解关系全校教师的课程改革问题是特别合适的策略。耐斯等就是从全校整体改革的角度探索学校课程改革的问题。在对学校的深入的个案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了上述影响全校改革成功与否的四个主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又是相互影响的。教师是课程实施中的主要人物,影响课程的诸多因素往往要通过教师反映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内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和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因此,从对教师的研究入手,深入研究课程实施的过程,特别是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对课程进行调适的,是一个被许多研究者认同的研究课程实施的恰当策略。

四、成功的课程实施应具备的条件

课程改革者应当充分认识课程实施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积极创造条件有效地进行课程实施。创造成功的课程实施条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识实施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从许多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改革的成功有赖于切实有效的实施。而在我们的许多课程改革中,恰恰忽视这个环节。课程改革的设计者,往往对课程方案的科学性、完整性、可行性等作了比较充分的论证或说明。对改革的结果也有一些定性和定量的评价,然而对方案和结果之间的实施过程的切实考察就比较少。对课程实施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使人们切实地认识确定的课程方案是否能够并且真正得到了落实,另一方面从对课程实施的研究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可以作为修正和改进课程方案的重要依据。一个好的课程方案,并不是说按照理想的设计就可以成功的。良好的课程方案的形成需要一个由理论的设计到实践的多次反馈的过程。我们并不要求课程方案是完美无缺的,重要的是使其切实可行。而是否真正切实可行,只有对实施过程进行切实的考察才能得出结论。课程实施在课程发展过程中,往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我们的中小学课程改革中,也不乏设计得很好的课程改革方案。但是没有对实施过程的考察和分析,就很难说明所取得的成果是课程改革的结果,而往往由于不重视实施过程的研究,会使一些设计很好的课程方案中途夭折,或达不到设计的效果。因此,在课程改革中重视课程实施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二)了解课程实施的复杂性。课程实施过程不是简单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互动过程。它不但包含课程方案和教材的改革,也包含组织的革新、角色或行为的变化,实施者对于实施的课程也应具有理解和积极态度,努力学习新课程的有关理念、知识和方法。实施者也应创造性地理解和认识课程实施的问题,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境,对课程进行改革和调适。实施可以是在不同层面和不同水平上进行的,实施者应当随时了解自己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和水平,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实施的水平。

(三)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任何好的课程方案,没有教师的合作和努力,都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人们往往将课程的执行者作为课程发展过程中的被动角色。似乎他们只有听命于课程制定者的义务,而没有创造性地进行课程改革的权利。甚至抱怨课程的执行者们,没有很好地理解课程设计者的意图。重视课程实施这一环节,就要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充分依靠教师,发挥教师的作用。这一方面要重视教师的培训,使教师更多地了解课程方案的思想和方法。尽量让教师明确具体的操作方式,了解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让更多的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过程。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对于课程的改革应当具有发表意见、参与改革的权利。他们也最有资格对课程的改革发表意见。而我们多年来形成的国家统一(大一统)的课程发展模式,没有充分地为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也就很少有这样的参与意识。因此,在重视对课程实施的研究中,不仅课程的制定者要改变观念,重视发挥教师在课程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也要逐渐地创造一种课程研究的氛围,使广大第一线的教师增强参与课程决策的意识。要建立这样一种观念,即课程实施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遵循课程方案去做的过程,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对现成的课程方案进行调适、补充和完善,使课程方案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和方法,与实际的情况相结合,并根据实际的需要作出判断和选择。教师这种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地积极地对课程进行修正和调适的意识和能力,应当是衡量课程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为课程实施安排足够的时间。课程改革的成效和问题只有在实施过程中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研究者不能指望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预期的效果。中小学课程改革一般有几年或十几年的周期,在此期间,课程的制定者和课程实施者应当充分交流与合作,理解和认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短暂实施便开始判断课程改革的成败,往往过于草率。一般在课程实施的早期,学校教师对课程方案有一个熟悉的过程。教师要了解改革的理念、具体的方法,理解和认识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过程。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方案进行调整,创造性地理解课程和运用课程资源。

(五)适时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无论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都应当了解课程实施的进展和效果。评价不只是针对学生的学习,应当对实施的过程进行全面评价。评价也不是终结性的,重要的是为课程的改进提供反馈。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包括课程方案特征的评价、实施课程所具备条件的评价以及实施过程和结果的评价。评价一方面使实施者了解实施的状况,另一方面也对课程设计者提出修改和完善的建议。

课程实施的研究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特别是对课程实施问题的深入研究在国内还很不够。以上只是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些介绍和认识。这方面的实际研究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收稿日期]2001-05-29

标签:;  ;  ;  ;  

课程实施及其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_课程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