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真学习论文,江泽民同志论文,讲话精神论文,深刻领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把党的建设和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认真学习和领会《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这是当前全党一项最重要的任务。
一、充分认识《讲话》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立足国际国内大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面回顾和总结了我们党80年的光辉历程和基本经验,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进一步阐明了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胡锦涛同志说:《讲话》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坚持和运用、继承和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和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为我们党在新世纪迎接新考验,赢得新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第一,注意把握《讲话》的主要特点。
《讲话》高层建瓴、气势磅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战略性、实践性、针对性和指导性。《讲话》的主要特点是:
一是主题集中。全篇《讲话》的中心内容是“三个代表”,贯穿的灵魂和精神是“三个代表”。《讲话》用一个大的部分专门论述了“三个代表”问题,把一年多以前提出的重要论断以及一年多来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展开、升华,对“三个代表”的丰富内涵作了更加系统、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论述,充分说明了“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
二是内容丰富。既有对奋斗业绩的概括,也有对历史启示的总结。既有实践的提炼,也有理论的分析。既有党的建设的诸多内容,也有对党的事业的重要要求。涉及到方方面面,论述了很多问题,提出了很多要求。思路和视野非常开阔,有一种登高望远的气势。
三是观点鲜明。处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处在历史大变动中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新的考验。特别是实践中提出的很多比较复杂的理论和政策问题,人们迫切需要得到科学合理的回答。面对这些问题,《讲话》明确强调要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开拓前进。从这样的思想方法出发,《讲话》对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了回答,鲜明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四是思想深刻。《讲话》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始终站在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总揽大局,把握大势,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明我们党的战略方向、战略思路、战略要求。所提出的一些重要论断,具有非常深刻的思想内涵。比如“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等等,都有很强的理论深度,也都需要从理论上作出进一步的研究和阐释。
第二,从总体过去、开辟未来的角度认识《讲话》的地位和意义。
《讲话》是指导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我们党28岁时,毛泽东曾经写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把党比作“像一个人一样,有他的幼年、青年、壮年和老年”。走过28年的中国共产党,“已经不是小孩子,也不是十几岁的年青小伙子,而是一个大人了。”今天,中国共产党走过了80年的历程。八旬岁月,对于一个人的生命来说,不算短了;但对于一个政党来说,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对于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来说,则更不过是短短一瞬间。28岁时算是一个大人,那么现在,大体上就应该属于壮年的范畴。
“80华诞正壮年”。壮年意味着什么?《新概念英语》中有一句话:"There is only one difference between an old man and a young one:the young man has a glorious future before him and the old has a splendid future behind him."意思是,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只有一个差别:青年人的辉煌在他的前面,而老年人的辉煌在他的后面。老年人与青年人的差别几乎就一个"before"还是"behind"。一字之差,既形象,又深刻。如果这个命题能够成立的话,那么作为壮年的我们党,辉煌在何处呢?应该是,既在她的后面,又在她的前面。
回顾过去,我们党主要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件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二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第三件是进行改革开放,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正确的道路。第三件事还在做。三件大事,使20世纪的中国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共产党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永远值得纪念的丰碑。这就是留在我们身后的辉煌。
但,纪念过去,不是只停留在过去。如同青年人一样,我们的辉煌还在前面。面向未来,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做。从新世纪开始,我们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阶段。我们要争取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抓好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任务。目标辉煌,任务艰巨。当年毛泽东说万里长征刚刚走完了第一步,到今天80年时,大概算是走了第三步、第四步。万里长征,还应该走多少步?无论如何,要走的步子还多着、长着呢!所以,纪念80年,最重要的,还是面向未来,继续前进,开创新的辉煌。
能不能继续前进,是党有没有生命力的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存在的。大国兴衰,文明交替。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多少事,如过眼烟云。为什么?就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根本规律。新事物不断出现,充满勃勃生机,于是就不断成长。但如果失去活力,陷于停滞、僵化,不能继续前进,甚至违背历史规律和人民要求,那就迟早要被历史淘汰。古今中外,这类事实不胜枚举。所以,江泽民同志一再要求我们增强忧患意识,认真思考如何使我们党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问题。
万里长征,继续迈步,我们才不仅能在身后,而且能在未来,创造更多的辉煌!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正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站在时代和世界大局的高度,深刻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一步阐明了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回答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战略方向、战略思路和战略要求。《讲话》不是一般的历史文献,而是面对世界大转折,研究新问题、开辟新未来的纲领性文献,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是把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
二、深刻领会“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
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内容丰富,但主题鲜明。“三个代表”贯穿始终。还专门用一个部分,集中“三个代表”的研究成果,把去年在广东提出的重要论断进一步展开,全面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讲话》是迄今为止关于“三个代表”最为系统、最为丰富、最为深入的一次阐述。
第一,认真总结80年最重要的经验,充分认识坚持“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
江泽民同志指出:“总结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讲话》不仅继续强调“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而且进一步指出:“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这一重要的论断,实际上是把“三个代表”扩展成为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根本要求”。
第二,全面理解和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三个代表”是一个总的论断。每一个“代表”的内涵是什么?有什么要求?《讲话》作了全面的阐述和规范。
所谓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根据这样的界定,《讲话》全面分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强调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为此,必须始终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牢固树立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自觉性,坚持生产力标准,把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作为第一要务,把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的经济、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广阔的通途,坚定不移地履行好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职责。
所谓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根据这样的界定,《讲话》说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强调指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说明了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讲话》指出:“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正确武装起来和不断提高起来。这也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按照这样的要求,我们一定要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培养“四有”公民,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
所谓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根据这样的界定,《讲话》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80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为此,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一定要增强人民群众的观念,时时刻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挂在心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第三,全面把握“三个代表”相互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充分认识“三个代表”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一致性。
《讲话》指出:“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对每个“代表”内部的关系,如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等等,《讲话》都作了更充分的论述和发挥。对“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讲话》明确指出:“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讲话》揭示的这种辩证统一关系,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现了物质与精神、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统一,也体现了历史发展规律与历史创造主体的统一。
“三个代表”源于“老祖宗”,与“老祖宗”一脉相承,但又讲了新话,是对“老祖宗”的发展。《讲话》明确指出:“‘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的基本要求,与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两者之间,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坚持,又有创新。所以,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时,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全党同志一定要坚持把全面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统一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统一于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三、准确把握党的建设的任务及其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完成新世纪三大任务的关键和保证。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把党称作“全国人民的主心骨”,明确要求“继续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首先,充分认识党所处环境及其任务的两个重大转变,深入研究共产党执政的规律。
《讲话》指出:“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个转变,是我们改善党的领导、改进党的建设的历史前提。明确这两个转变,为我们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寻求解决党建新课题的思路、办法,奠定了更加牢固的逻辑基础。
与此相应,《讲话》第一次提出研究“共产党执政的规律”问题。要求适应新的历史条件,把握时代特点,“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对于“执政的规律”,过去我们注意得不够,研究得也很不够。为了提高我们党的执政水平,迫切需要加强对这方面问题的研究。
正因为我们面临着新环境、新任务,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课题,对党的建设问题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大胆的探索。所以,《讲话》明确提出,要“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二,正确认识党的先进性与阶级性的关系,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同时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
《讲话》提出:“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里的表述与现行党章比较,有重大增补,加入了“三个代表”,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改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另外,还要求“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在党的先进性与阶级性的关系上,强调“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讲话》分析工人阶级的新特点,明确肯定继续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指出: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在发展,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的科技文化素质。”虽然一些工人群众的工作岗位发生变化。但“这并没有改变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而且从长远看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发挥工人阶级的整体优势。”因此,“中国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同时,《讲话》还分析了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明确把六种人员归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行列,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能简单地把财产的有无和多少作为判断先进与落后的标准。
那么,吸收新党员应该掌握什么样的标准呢?《讲话》指出:“伟大而艰巨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能否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是否符合党员条件,是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是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同时也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并通过党这个大熔炉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从而不断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随着党的群众基础的扩大,怎样看待一个政党的先进与否呢?《讲话》对此作出明确回答:“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的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也有不少来自知识分子,还有来自非劳动者阶层的革命分子。但是,我们党的理论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我们党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不仅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求党员首先在思想上入党,指导他们为实现党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因而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第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保持并不断增强党的生机和活力。
发展党内民主,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讲话》要求:“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加强党员对党内事务的了解和参与。凡属党组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都应力求组织广大党员讨论,充分听取各种意见。通过建立有效机制,保证基层党员和下级党组织的意见能及时反映到上级党组织中来。上级党组织应充分听取党员和下级党组织的意见,集思广益,不断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在民主的同时,也坚持必要的集中,维护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维护中央的权威。在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上,《讲话》第一次提出要“通过发展党内民主,积极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战略方向和战略道路问题。
《讲话》第一次提出了健全和完善党的工作机制的问题。指出:“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进和完善的主要问题,是处理好党与政的关系。《讲话》对此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总的要求是,既保证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又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和其他方面的职能作用。具体的来说,党委要通过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机制,加强对人大、政府、政协、人民团体的领导,人大、政府、政协、人民团体的党组以及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员干部,在依法进行职责范围的工作中,必须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的决定。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坚决贯彻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工作部署。前些年,江泽民同志提出了“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十六个字。在这个《讲话》中,要求按照这个原则,“进一步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发挥好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健全党委常委会的决策程序。凡属重大决策,都必须由党委集体讨论,不允许个人说了算。”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我们党的领导方式、领导制度等也要相应地变化。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努力掌握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领导艺术、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把坚持党的领导同发扬人民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尊重客观规律有机地统一起来,特别是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保证党的领导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第四,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强盛不衰,关键看有没有和能不能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邓小平在人才问题上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讲话》不仅坚持了这些思想,而且强调,要“进一步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风气。”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对照《讲话》,我们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还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特别是用“识、用、爱、聚”几个字来衡量,我们甚至感到汗颜。全党特别是处于高级岗位的领导同志,一定要从党和国家大局的高度,真正把《讲话》的要求落到实处,真正把优秀的人才用起来。尤其是不能一方面压着人才不用,却又净用一些庸才甚至品行不端、仅仅因为善于溜须拍马而得到赏识的“劣才”。
选拔人才、任用干部,重在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讲话》要求,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努力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这些年来,我们已经尝试和探索了一些新的方法、制度。应该总结经验,努力使它们完善起来。
对人才,除了在政治上进行教育培养外,在分配制度上,也应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加以改革和改善。按照《讲话》的要求,加快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和人尽其才的收入分配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各类人才得到与他们的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
第五,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作风建设,坚决克服消极腐败现象。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党执政的时间越长,党内就越可能出现一些消极现象,所以,党就越要抓紧自身建设,越要从严要求干部。要把这种从严的要求贯穿于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的各个方面。
党风问题,是目前特别需要加以重视的问题。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作风问题也是形象问题”。这次《讲话》又进一步强调:“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我们应该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充分认识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反腐倡廉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权力,正确行使权力。特别是要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力度,通过体制创新努力铲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讲话》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作风建设,特别是把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纳入视野,要求“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从实践中的情况看,一些干部出问题,大都首先是在生活作风上出了问题。因此认真研究解决干部的生活作风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一切不符合党的事业发展要求、不符合人民利益的不良风气,都应坚决克服。
《讲话》在提出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作风的同时,还提出“要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努力培育新的作风”。这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要求。
四、正确认识党的发展进程和历史任务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历史跨度大,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对党的建设、党的发展、党的任务等等,都不是简单地着眼于一时一事,而是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规律来思考和认识问题,因此体现出一种宏大的世界眼光和历史眼光。
第一,从长远历史进程的角度纵览和把握党的地位和作用。
《讲话》首先把两个80年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指出:“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中国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八十年。在前八十年中,封建统治者丧权辱国,社会战乱不断,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饥寒交迫。在后八十年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空前团结和组织起来,冲破重重难关,革命斗争不断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日益昌盛,人民的社会地位、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前后两个80年的比较,说明了一个基本的道理:“中国能从最悲惨的境遇向着光明的前途实现伟大的历史转变,就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在比较的基础上,用三个“八十年”对党的历程作出基本的评价。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八十年,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而不断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八十年,是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断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八十年,是为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而不断经受考验、发展壮大的八十年。”三个“八十年”,揭示了党的奋斗历程的最主要内容。进而肯定了两个“不愧”:“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的核心力量。”前一个“不愧”是历来的评价;后一个“不愧”突出开创新事业,更具有时代精神。
《讲话》用三个“启示”提炼和概括了党的80年的历史经验。第一个“启示”: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第二个“启示”: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动力。第三个“启示”: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三个“启示”,就是三条基本经验。
最后,《讲话》用两个“一百年”、两个“历史伟业”以及两个“五十年”,总揽中国近代以来直至下世纪中叶的历史进程。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是为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彻底结束民族屈辱的历史而奋斗,这个历史伟业已经完成。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是为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个历史伟业,已经奋斗了五十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未来再经过五十年的奋斗,也必将胜利完成。
第二,坚持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基于豪迈的历史气概,《讲话》进一步阐明了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对涉及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更加冷静和实事求是的分析。
《讲话》强调,必须坚持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按照这种辩证统一的要求,我们要正确区分三个层面的纲领和目标。第一个层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是最近的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定位?讲话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初级阶段结束以后,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但这个更高的阶段,仍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这种纲领将会与初级阶段的纲领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不会是改变初级阶段的纲领和各种制度。党的最终目标,仍然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这三者之间有阶段性的差别,决不能混同起来。但三者之间又有着内在的联系,决不能割裂开来。
既然有三个层面的区分,就要处理好现阶段与未来阶段的关系。在现阶段,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着未来推进。
所以,《讲话》要求:“全党同志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第三,用科学的思想方法看待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的远大理想。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讲话》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从总体上预见,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除此之外,对共产主义还能否作出更仔细更具体的描绘?从思想方法来说,“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学上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以往的经验教训已充分说明,这样做很容易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
从历史进程上来说,共产主义不是空中楼阁,它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无论是理论的抽象还是现实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对此,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简单。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全面和深刻得多了。”
五、开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新境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像一条红线,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今天,又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我们学习《讲话》,必须充分注意《讲话》所体现的这种精神。
第一,掌握《讲话》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的新要求。
江泽民同志的《讲话》,以“三个代表”为中心,对新形势下如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和要求。
首先是从人类发展和真理发展历史进程的高度,指出:“人民总是在社会矛盾的运动中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人民也总是从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不断寻找、揭示和发展指导自己前进的真理。”把解放思想问题放到真理发展的这种长过程中来考察,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解放思想并不是任何权宜之计,而是一个伴随着追求真理、发展真理的过程而必然存在的课题和要求。真理的过程没有完结,解放思想的过程也不会完结。
二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作为“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肯定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纪念80年,总结80年,我们不难体会到,坚持这种科学的“结合”,对党的事业的发展和胜利起了多大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党所取得的基本经验,把“相结合”这篇文章做得更好。
三是更加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说明了“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和“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先进的、科学的理论,我们党之所以是先进的、光荣的党,根本上就是因为能够与时俱进,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四是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的论断和三个“解放出来”的要求。强调“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没有这样三个“解放出来”,就不可能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不可能实现理论创新。坚持科学态度,大胆进行探索,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才能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五是进一步表达了我们党不断追求真理的意愿和决心。指出:“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已经载入史册。在我们的前面,还有更长的道路要走。认识真理是不断前进的过程,改造世界也是不断前进的过程。我们要始终不渝地追求真理、为真理而奋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全党同志都绝不能固步自封,绝不能畏惧艰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既是一部革命史、建设史、奋斗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部追求真理、发展真理、为真理而斗争的历史。一以贯之地追求真理,我们就能永不停息地实现思想的解放。
第二,把理论创新作为新形势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点要求。
新形势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出地集中在理论创新问题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同时又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2000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甘肃、宁夏考察工作时,扩大了历来用于科技领域的“创新”这一范畴的外延,明确指出:“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我们进行理论创新,就是要使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2001年3月1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还与理论创新相对应,提出了“实践创新”的概念,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充分发挥历史主动性和革命创造性,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努力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随着“创新”外延的扩展,创新范畴也走入了党的建设。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他要求全党,“集中全体人民的智慧,共同研究和回答关系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新的重大战略问题,保证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真正做到‘三个代表’。”
在“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坚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实现了理论的突破和创新。上述一系列重要观点和思想,都具有创新的色彩和意义。除此之外,对创新问题本身,《讲话》也提出了要求。强调:“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坚持理论创新,就是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党在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
《讲话》特别提出了推进理论创新的两个“观察”、三个“不断”。即“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键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去观察当今世界、观察当代中国,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开拓前进。”观察世界是开阔眼界,观察中国是立足国情。坚持“不断”,才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
学习《讲话》,我们一定要抓住理论创新这个关节之点,深刻领会《讲话》实现的理论创新,深刻理解《讲话》提出的关于“创新”的要求,把已有的理论创新落到实处,结合新的实际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
标签:党建论文; 党的纲领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 科学论文; 时政论文; 工人阶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