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若干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思想政治论文,新课程论文,策略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2006年秋季开始,浙江等五省(市)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至此,全国共有10个省(市、区)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主要是为了解决困扰多年的教育难题,有助于推动中学教育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革,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效。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改革,引起了教与学方式的根本改变。面对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策略。
策略一:围绕一个中心
以高中学生的素质发展为中心。新课程十分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把学生看作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参与教育活动的人,他们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育活动中复合主体的重要构成,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自主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强调:“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倡导学教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潜力”。这就要求我们,要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全新“平台”,这一平台最本质的特征是“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本”。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和教学,必须构建在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学生的“平台”上。一节优秀的思想政治课,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同时,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价要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状态,即学生的参与状态、交流状态和学习目标的达成状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意志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及学生的需求、潜能等内容给予评价。评价的方法和手段要多元化,并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学的评价。
策略二:体现两个原则
民主与长效原则。在原有“以知识为本”平台上构建的课堂教学,不顾一切地追求知识的获得,往往以牺牲学生许多方面的素质发展为代价。这种课堂教学的主要弊端是“专制”与“封闭”。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民主”与“开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与学生在法律上平等、在人格上平等,教师要做到:赏识每一个学生,感受每一颗心灵。在课堂教学上要体现民主原则,教师要做到和蔼可亲,温和友善,情绪稳定,诚恳信实,充满关怀照应的情怀,不只关心其学业的进步,要注重其人格的养成。在教学方面,高中思想政治课应考虑学生原来具有的知识及过去的经验,“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在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运用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其次,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体现“开放性”:一是教学目标的开放性,注重知识,更注重能力;注重认知,也注重情感体验。二是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对学生思想政治表现的评估,要更为关注其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争取更为关注的方式。”三是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注重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处理好文本与课外材料的关系,做到依靠文本又不依赖文本,超越文本又不脱离文本。
策略三:抓住三个要点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紧扣时事热点。《思想政治》经济生活模块教材,相对来说知识点比较多,也比较杂,而且教学过程要留给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学时间比较紧。因此,教师应抓准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按照“淡化知识,注重情景、强化解析”的要求,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价值观等层次进行适度拓展。对教学难点,应补充一些背景材料,恰当地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尽量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时事政策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中学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高中新课程的重要课程资源。它对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生动活泼的国情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贯彻高中思想政治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高中学生群体”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要选择时政材料,拓展教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体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色。
策略四:关注四个视角
关注三维目标的落实。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分强调认识而忽视情感、态度在学习中的功能,把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局限于狭窄单调的认识主义框架中,这种缺乏情感内涵的教学,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新课程则将情感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它不但要使学生明白重要的思想政治观点,更要将其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信念,完成感人、化人、育人的任务。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的学习和确立,则是本课程教学活动要实现的重要目的。
关注以学评教。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并以学生的情绪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进行评价。
关注问题意识。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要求学生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活动体验,文本研习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探究学习。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探究式学习的归宿。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学中心的学习,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它是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必须关注的新的视角。
关注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的引导和影响有直接的关系。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重视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强化实践环节,倡导研究性学习,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的能力。
策略五:处理五个关系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课堂应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要求教师要精心预设,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但预设不是目的,因此要更关注生成。关注“生成”,必须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适当引导,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
文本与资源的关系。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要求教师与文本展开对话,即与课程标准对话,与教材对话,与各种教学资源对话。通过对话,深入理解课标精神,准确把握教材,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做到用文本,但不拘泥于文本。
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评价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评价应该重结果,更应注意过程。传统评价方式,如卷面考试是静态的一次性操作方式,不利于将评价和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尤其忽略了对学生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形成过程的考查,必须加以改革。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影响内容。教学过程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有机统一体。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运用活动体验、文本研习等多种形式,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更好地把教学内容落到实效。
继承与创新问题。新课程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加强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教学的整合力度,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但传统好的教学方法如教书、讲授法等,不能一并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