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麻和硬脊膜外联合麻醉中不同脑脊液流速对麻醉效果的影响分析论文_黄季芳

湘潭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湖南 湘潭 411228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腰麻和硬脊膜外联合麻醉中不同脑脊液流速对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进行腰麻和硬脊膜外联合麻醉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06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n=53)和对照组(n=53),将实验组患者脑脊液流到腰麻针口的时间控制在5秒以下,对照组患者则控制在10秒以上。结果:实验组患者达到T8阻滞平面的时间和达到最高痛觉阻滞平面的时间分别为(8.86±0.34)min和(10.26±0.19)min,均远少于对照组的(12.38±0.39)min和(15.69±0.54)min,同时实验组中麻醉效果为Ⅰ级和Ⅱ级的患者例数远多于对照组,为Ⅲ级和Ⅳ级的患者例数则远少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腰麻和硬脊膜外联合麻醉中将脑脊液流速控制在5秒以下的麻醉效果最好。

【关键词】腰麻和硬脊膜外联合麻醉;不同脑脊液流速;麻醉效果

腰麻和硬脊膜外联合麻醉是临床上针对手术患者的一种常用麻醉方式,但同时其麻醉效果的影响因素也比较多,需要麻醉医生在临床应用的各个环节加以控制[1]。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照试验分析研究了腰麻和硬脊膜外联合麻醉中不同脑脊液流速对麻醉效果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进行腰麻和硬脊膜外联合麻醉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06例,患者自愿签署实验意见书后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n=53)和对照组(n=53)。纳入标准: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无椎管内麻醉禁忌症,ASA等级均在Ⅰ-Ⅱ级范围内且均无糖尿病、器官功能不全等系统疾病史;排除标准:排除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或有精神病史、意识障碍的患者。实验组中有男性35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在24-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8±4.6)岁;患者体重在49-84千克之间,平均体重为(72.4±2.9)千克。对照组中有男性37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在23-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1±4.8)岁;患者体重在47-85千克之间,平均体重为(72.6±3.1)千克。两组患者的资料对比结果显示为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腰麻和硬脊膜外联合麻醉手术治疗,首先对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电图等指标进行常规监测并建立静脉通路输注300-500毫升的复方氯化钠溶液,指导患者保持侧卧位,在患者腰L3-4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并行蛛网膜下腔穿刺,待腰麻针突破硬脊膜后,将实验组患者脑脊液流到腰麻针口的时间控制在5秒以下,对照组患者则控制在10秒以上;而后对两组患者均推注3毫升0.5%浓度的罗哌卡因以及2毫升0.75%浓度罗哌卡因与1毫升生理盐水的混合液,推注时间控制在30秒左右,置入硬膜外导管后指导患者恢复仰卧位;同时若手术过程中患者心率低于50次/分钟或平均动脉压低于基础值20%则应及时给予麻黄素或阿托品药物进行处理,若患者麻醉平面持续低于T10时则应对患者追加注入4-8毫升2%浓度的利多卡因药物。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患者达到T8阻滞平面的时间以及达到最高痛觉阻滞平面的时间;②评估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Ⅰ级表示患者麻醉完善,手术过程中无明显疼痛感,Ⅱ级表示患者麻醉完善但手术过程中有轻微疼痛感,需要适当使用镇静药物辅助,Ⅲ级表示患者麻醉不完善,手术过程中有明显疼痛感和躁动情况,使用镇静药物的效果也不佳,Ⅳ级表示患者麻醉完全无效。

1.4统计学分析

将时间、例数等数据输入SPSS软件,对计数资料采用%表述并通过X2值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s表述并通过t值检验,若P<0.05则说明两组患者情况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达到T8阻滞平面的时间和达到最高痛觉阻滞平面的时间对比

实验组患者达到T8阻滞平面的时间和达到最高痛觉阻滞平面的时间均远少于对照组,数据之间对比结果为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对比

实验组中麻醉效果为Ⅰ级和Ⅱ级的患者例数远多于对照组,为Ⅲ级和Ⅳ级的患者例数则远少于对照组,数据之间对比结果为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目前腰麻和硬脊膜外联合麻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骨科、肛肠科以及泌尿外科等科室的手术过程中,与单纯腰麻方式相比,其具有药物用量少、麻醉起效时间短、手术安全性高以及阻滞效果好的显著优势,但同时有研究指出,其麻醉平面和麻醉效果很容易受患者体位、药物种类、药物剂量以及脑脊液流速等因素的影响,而本研究在保证患者与药物因素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对脑脊液流速的手术影响进行了着重探讨[2][3]。脑脊液本身具有循环流动的特点,患者收缩期其在椎管内的流速最高可达1.2-3.3厘米/秒,在舒张期则可达1.6-4.5厘米/秒,进而使麻醉药物的扩散形式与组织效果都充满不确定性[4]。一般来说,脑脊液的流速越快,脑脊液的硬脊膜内循环速度和患者麻醉平面的上升速度也越快,因此在手术中适当提高脑脊液流速就可以有效促进麻醉药物的扩散,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进而减轻患者的手术痛苦,使临床治疗能够更加平稳进行[5]。

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达到T8阻滞平面的时间和达到最高痛觉阻滞平面的时间均远少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中麻醉效果为Ⅰ级和Ⅱ级的患者例数远多于对照组,为Ⅲ级和Ⅳ级的患者例数则远少于对照组,这说明与脑脊液流速在10秒以上相比,脑脊液流速在5秒以下的麻醉效果更加显著,可以有效缩短麻醉药物发挥作用的时间,减少患者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保证临床手术治疗顺利进行。这一结果与国内其他专家的研究也是一致的[6]。

综上所述,在腰麻和硬脊膜外联合麻醉中将脑脊液流速控制在5秒以下的麻醉效果最好,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磊. 腰硬联合麻醉中脑脊液回抽对麻醉平面的影响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 10(17):166-167.

[2]张鹏. 腰硬联合麻醉中腰麻穿刺成功率与硬膜外导管有效性相关的临床观察[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 30(11):1628-1629.

[3]王宁, 林玮玲. 不同比重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对剖宫产术后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 中国药业, 2018, 27(22):172-174.

[4]张月玲, 李富辉. 盐酸罗哌卡因在高原地区高龄患者下肢手术行腰硬联合麻醉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 青海医药杂志, 2017,49(41):119-121.

[5]胡彬, 段雨杉, 王晓艳,等. L_(4~5)椎间隙“把持式”锐角侧入路硬脊膜外腔穿刺术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 2016, 54(32):106-108.

[6]张迁龙, 齐立杰, 李胜男,等. 脑脊液流速对腰麻和硬脊膜外联合麻醉效果的影响[J]. 武警医学, 2018, 29(27):115-116.

论文作者:黄季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第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7

标签:;  ;  ;  ;  ;  ;  ;  ;  

腰麻和硬脊膜外联合麻醉中不同脑脊液流速对麻醉效果的影响分析论文_黄季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