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育:人性教育的回归_人性论文

幸福教育:人性教育的回归_人性论文

幸福教育:一种人性教育的回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性论文,幸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07)10-0028-05

人的目的也就是教育的目的,教育无非就是要多快好省地实现人的目的。人的一切行为——不管是物质生产活动、社会关系活动还是自我建构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安顿自己的情感。比起认知,情感更具有本源性,人一生下来并没有认知,但是一定有情感。本源性的东西往往也是归宿所在。固然,人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而人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不断出现、不断自我超越的需要,以便安顿自己的情感。“人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也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当他的活动、发展离开了安顿自己情感的目的时,它们就有可能成为人的异己物”。[1]

反观今天的教育,我们总是忘记了自己的目的,反而把一些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本身变成了目的来追求。比如教材、教学方法、分数、作业、考勤管理等等,它们都应该是学校教育帮助人健康成长的手段,但是,在很多场合下它们没有被放在人这个目的下来使用,而是自成目的,甚至让人这个目的反过来为这些手段服务,这样手段就蜕变为压抑人、控制人、折磨人、奴役人的异己物,成为剥夺人的幸福生活的“教育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幸福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不要以为仅仅是大人的专利,也是孩子们理应享有的权利。那么,“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成人,是教育者,老师、父母……”[2]

一 幸福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想,也是一种教育实践

幸福教育跟愉快教育不一样。“愉快”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是“人类原始的情绪之一”。幸福要跟人性联起来界定。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应该是生理、心理和伦理的统一,所以,幸福应该也是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伦理幸福的统一。幸福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它首先是一种主观感受,所以,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里,感受是有差异的。而人性的肯定方式有三种,一是正面的肯定,这也是我们通常对幸福的理解,即人性得到积极发挥和通达满足的时候所产生的快乐之情。二是反面的肯定,在人性从反面遭到否定时,如果主体有不安、抱怨、痛苦、愤恨等情感,这可以看作是人在反面地追求人性的肯定,它们反映了人具有肯定自我的渴求并能促使人性的发展。比如面对社会上不正义的现象,人们往往感到非常愤慨,而这种愤慨情感正是从反面对人性做出了肯定,在这种愤慨中,我们的人性得到了证明和升华。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幸福的反面往往不是悲恨而是麻木,即对人性命运的无动于衷,没有道德良心,没有道德义愤。三是人性的复杂肯定形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复合幸福体验。由于人性是由相对独立的生理、心理和伦理三部分构成,它们虽是整体平衡的,但也有差异和冲突,所以在同一条件下,三个方面可能会得到不同的肯定,这些肯定既有量上的差异,也有质上的不同,有些得到了肯定,而另一些可能同时遭到否定,它们糅合在一起,于是就产生了比前两种幸福更为复杂的复合幸福情感。假如有一个学生因家里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但若是有很多师生在与他分担着不幸,他却同时又是幸福的。

从人性的本质上讲,人活着就有追求。“人们追求的东西很多,包括饮食、婚姻、安全、财物、权力、名誉、地位等等,但抛开这些身外之物,内含着一样本质性的东西,那就是幸福。”[3] 而学校是促进人发展的精神家园。校园,更需要一种幸福的构建。

几年前,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四小学还是一所默默无闻的小学,现在,成了当地一所公认的名校,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信任与肯定,家长们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往这里“挤”。短短的五年,学校的学生由500多名增加到现在的1800多人……这一切,是学校对“幸福教育”孜孜追求的结果。

我校建构“幸福教育”的两个体系是:其一,让教师拥有一种物质和精神的幸福生活。因为孩子的幸福观、幸福品质和幸福能力主要从教师那里获得。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当作幸福的活动。只有充分张扬个性,肯定自我,才能使教育成为一种让人幸福、令人羡慕的职业。其二,不仅给予孩子一个幸福童年,还要给予孩子一个幸福人生。所谓幸福童年,指充满成长气息的校园生活;所谓幸福人生,是为孩子今后人生走向构成完整而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生基础。幸福是一种心理体验,也是一种追求的过程,在这种体验过程与追求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学生对幸福拥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外,还需要他们具有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以及享用幸福的能力,“幸福教育”就是将相对较高的教师的幸福能力“移植”到幸福能力相对较低的学生身上去,使学生从主要由教师赋予他幸福渐次转变为主要由自己去创造和享受幸福。

“幸福教育”的学术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教育本来是不满于儿童生活能力的现状才产生的,但现实中我们的教育并没有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幸福能力,有的甚至反而降低了他们向生活获取幸福的能力。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教育应该是“幸福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实施和推进“幸福教育”,进一步探索了教育的本源和价值,进一步理解和落实学校所承担的功能和责任,具有极重要的理论价值。“幸福教育”是学校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实施和推进“幸福教育”,对于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教师发展,促进孩子发展,进而改造社会、完善社会、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幸福与教育的理论有很多,但鲜有人涉足于小学幸福教育理论与模式研究。即使有一些研究,但没有到达到操作层面。就全国而言,全面、系统地进行研究,特别在实践层面进行切实的操作、实验与落实,还不多见。

二 “幸福教育”是一种应然,更是一种实然

教育是针对人的,幸福教育是对人性的建构,所以人性的构成也就决定了幸福教育的构成。在幸福教育中,智育是由情感和认知构成的统一,体育要以心身统一为指导,德育则要做到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我们习惯上把教育分解为德育、智育和体育三大横向并列的板块,但是在幸福教育里,它们是纵向超越的关系:智育是处理认知与情感的关系,处于最底层次,然后依次是体育和德育。德育是对体育和智育的超越,高于它们却又以它们为基础和前提,教育是由智育、体育、德育依次超越所构成的立体组织。

“人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内在的精神的发育,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4] 幸福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精神的发育和发展。幸福教育不应停留在应然状态。这几年我们学校对“幸福教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让孩子从喜欢课桌椅开始,才能真正让孩子喜欢校园生活

让学校成为孩子们理想中的好地方,成为他们天天向往的地方,老远看到学校就欢呼雀跃,而不是愁眉苦脸,这才是理想中的好学校。“如果孩子厌烦了校园,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经失败了”。[5] 首先是从课桌椅开始。我们设计的这套课桌椅为白色框架,多彩桌面,网眼式桌洞,桌子和椅子颜色一致,而每套桌椅之间又有红、黄、绿、蓝颜色之分。每张桌子是三角形,4张三角形的桌子又能拼成一个四边形。这样的桌椅设计既精致美观,又方便实用。课桌椅可以根据需要能分能合,合起来可以在教室里排列呈U型的组合,供讲解课使用;分开就变成了秧田式,供考试和其他课型使用。我们改变的不仅仅是课桌椅的样式和颜色,还有教师的理念和课堂教学方式;学生们不仅喜欢新式的课桌椅,也喜欢老师的讲课。因为老师们不再总是站在高高的讲台上,而是走到学生们中间,与学生“平起平坐”,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活动,创造出生动、活泼、热烈、动感、充满激情的课堂;学生不再被要求挺直腰板,背着手老老实实地端坐着,而是可以围在一起,进行交互式学习。

(二)从提高孩子班级生活质量出发,来审视、改进常规管理

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抓好常规管理无可厚非。但如果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重复这种管理模式,就会把孩子训练成一个个小奴隶、小工具,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的激情,就会变得很平庸而失去创造力。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培植儿童的时候,若拘束太过,则儿童容易枯萎;如果让他跑,让他跳,让他玩耍,他就长得活泼有精神。”每个人都想追求品位高尚的生活,难道孩子就不希望拥有高尚、愉快、幸福的生活?孩子也是人,只有尊重孩子,一切从孩子的利益、孩子的角度出发,我们的教育才能成功。我们改变了以往盯住班级、评价班主任工作的老办法,把常规量化管理改成了“校园生活质量评价”。导向变了,各个班级就会改变呆板、僵化、沉闷的班级生活,真正从孩子的需求和快乐出发,自觉地组织起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如坟地里的生命教育,课余的闲暇教育,女红书法教育等等,不断提高班级生活质量,真正把学校办成孩子们的幸福乐园。

(三)把“课业”变成一种幸福,将幸福教育落实到课堂

我校实行了课堂教学质量“飞检”制度,变期末一次考试成绩定结果,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与强化;变考学生、排名次,为检验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教学的过程。把“考孩子”转向了“检测教师教学情况”,孩子没有了考试的压力,家长没有了孩子名次的苦恼,“飞检”制度回归了考试作为重要教学环节的本质功能。“飞检”由教务处具体组织,根据各年级教学进度,不预先通知地对任何一个年级前段学科教学情况进行抽查,采用小题量,随机随堂测试。然后通过分析测试成绩,为本学科教师提供一面教学反思的镜子。最后组织教师进行讨论、商榷,肯定成功之处,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写出教学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寻求更好的教学技巧和艺术。“飞检”不再问学生考的怎样,只关注教师教的如何,我们认为抓住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同时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四)制造一串串校园“关键事件”,让孩子在幸福的生活中长大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有一点越来越明确起来,学生学习的基础不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更加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学生的情感、态度甚至价值观。学校要善于制造一系列校园关键事件,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譬如,我们参照国际访问学者的做法,组织了“访问小学者”互访活动。甲班的一个小组到乙班生活、学习一周。对于甲班这个小组的同学来说,代表的是班级甚至是班主任老师的荣誉,自然孩子们非常看重、非常珍惜,表现特别优秀;对于被访问的乙班的全体同学来说,也是非同一般,客人来了,当然要做得更好。通过访问、交流,不同班级的同学可以相互比较,互相学习,不仅对访问小学者自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而且加强了所访问班级的班风建设,培养了学生的自律、自强、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态度、情感、价值观的阳光也洒满了孩子幼小的心灵世界。像这样的细枝末节的幸福小事,我们设计了许多。“五·一”节过后,天气越来越热,不少孩子因为戴着红领巾,脖子上捂出了痱子。学校定做了“红领巾徽”,让学生别在胸前,取代红领巾,既体现了学校对孩子的人文关怀,又使学生不失少先队员的风采。让孩子们不再每天上学放学时背负沉重的书包,我们定做了一批翠绿色的小书兜,配发给学生,方便学生将放学后有作业的课本和本子带回家。老师们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取消了“√”和“×”,以两枚图章代之,一枚是一张孩子欢笑的脸,用来表示正确或肯定学生的成绩;一枚是一张孩子思索的脸,用来表示错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六·一”儿童节,大都挑选部分孩子排练、演出一些节目,然后放上一天假,多少年的“六·一”儿童节都是这么过的。我们改为发红包,并且是校长亲自发,送到孩子手中。孩子们惊奇,孩子们兴奋。

三 “幸福教育”需要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并使师生在幸福上相互“感染”

幸福教育是为“人”的幸福的,教育不是主要与教师或学生某一方“人”有关,它是师生双方的实践,所以没有教师“幸福地教”,也就无法真正有学生“幸福地学”。教师不只是在为学生服务,教育活动本身也是教师的主要生活方式,如果教师在教育中不能感受到幸福,则他的人生也很难是幸福的。一些教师经常被职业倦怠心理折磨,这应该是教师的不幸。

教师是在自己的工作领域获得幸福感的。首先表现在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理解和个别化表达上。教材只有经过教师的教才是有教育意义的教材。在幸福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是把“干瘪的”教材丰满起来,抽象的教材生动起来,统一的教材个别化起来。其次,教师在统一学生的目的与教师设计的目的中体验到幸福。学生的学习永远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教师不可能直接将经验“打入”学生的头脑,变成学生的素质。因此,教师能否把自己的目的化成学生的目的便是教育是否成功、幸福的关键,教师的不幸常常是因为在两种“目的”上没有“内在统一”地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通过健康地处理好个性的自我与角色的自我之间的关系,获得幸福体验。教师在坚守个性自我的同时并不必然拒斥角色自我,但教师要自觉地超越角色自我,将角色自我审美化、个性化、感性化、情感化,把它沉入个性层次,使角色的规范、要求变成生命体验的一部分。一切优秀的教师都是在超越了角色自我之后展示出丰富的个性自我的。他们的教育活动,往往是最具个性魅力的幸福艺术。

在幸福的教育中,师生在幸福上是相互“感染”的。幸福作为一种内在体验,是“独享”的,但通过外部表情,幸福又可以与他人“分享”。当教师的内部体验外化为表情时,教师的幸福就变成了一种可被观察的对象了,学生通过识别教师的表情,在自己内心激起同构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又要外化成学生的表情。“教师通过学生表情的反馈强化了自己的幸福体验,学生的幸福感也因此渐次强烈”。[6] 这样,在幸福上,师生双方相互感应,不断激荡,慢慢消解中介隔离最后达到同悲共欢的融合境界。这是一种“忘我”的体验。教师“忘掉”了自己的角色,心无旁骛,意到情随,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处理得恰如其分,对一切问题都驾轻就熟,对任何变化都应付自如,把一切技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却又浑然不觉。学生也在“忘我”之中随着教师的指引,沉浸在浓郁的情感气氛之中,他们或愤或悱,或悲或喜,或怒或笑,忘掉了一切杂念,甚至忘了下课的铃声。师生似乎就是为了教育而教育,没有担忧,没有媚俗,他们纯净地迷醉于此时此刻,甚至还忘了此时此刻的“反常”表现。幸福教育就是师生双方在教育过程中的生活“游戏”。

必须明白:老师不是神,也是人,要食人间烟火,也需要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没有教师心灵的舒展,怎会有孩子们心灵的舒展?教师自己都感受不到幸福,又如何去想法让孩子感受幸福?“要让孩子幸福,教师首先要幸福”。[7] 教师的幸福,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物质幸福生活。学校如果不把教师的后顾之忧解决好,不能让老师心情愉快地工作,又怎么能期望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呢?二是精神幸福生活。成立“教师社团联合体”,为教师丰富文化生活、健身娱乐提供的空间。联合体下设“天籁之音”、“激情飞越”和“阳春白雪”三个俱乐部。“天籁之音”俱乐部里有教师合唱团、教师舞蹈团和教师乐队;“激情飞越”俱乐部又下设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团体;“阳春白雪”俱乐部包括英语文化沙龙、摄影协会、作家协会和发烧友书会。在这里,老师们在放松着、充实着的同时,感受着学校对自己的关心和关注。三是心灵幸福生活。从马斯洛的人本哲学理论看,教师的职业特点更容易实现人生的价值。因此,守望好自己的心灵世界,将得到更多的称为“幸福”的人生材料。真正拥有完整幸福生活的人,不仅享受了物质幸福生活和精神幸福生活,而且享受了心灵幸福生活,他们不为财富多少而计较,能够宽容别人,知道感恩世界,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放牧自己的心灵骏马,守护自己的田园嘉禾,平淡、平静、平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入学率在提高,校园在美化,校舍也越建越豪华,教学仪器越来越先进,教师的待遇也在改善,很多人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但是,如果没有得到良好教育体制的配合,这些“华美”非但与人的幸福无关,反而会加剧人的不幸。我们需要一种人道主义的教育体制,人道主义体制需要有人道主义教育理念的支撑,而幸福教育要求把教育的一切都与师生的幸福生活联系起来,让人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人、享受教育的成果。

标签:;  ;  ;  

幸福教育:人性教育的回归_人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