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北约关系文件在巴黎签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约论文,巴黎论文,俄罗斯论文,关系论文,文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爱丽舍宫签字仪式纪实
本报巴黎5月27日电 记者果永毅报道:世界瞩目的《俄罗斯联邦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互关系、合作和安全的基本文件》今天上午10时30分在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正式签署。
今天巴黎天气晴好,爱丽舍宫院内正厅台阶上铺着红地毯。上午10时前后,身着深灰色西服的希拉克总统在阵阵礼乐声中,一一欢迎叶利钦总统、索拉纳秘书长和北约成员国各国元首或政府首脑。
会议大厅的布置是经过精心安排的:正面墙上并排挂着北约组织的旗帜与俄罗斯国旗,两侧分列着北约16国国旗。圆桌会场呈马蹄形,中间讲台两侧分别是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和俄总统叶利钦的席位。从索拉纳左侧开始,北约成员国依英文字母顺序排列,法国作为东道国排在最后一个。索拉纳左靠比利时首相,叶利钦右侧则刚好是希拉克与克林顿。
10时10分,签字仪式正式开始。法国总统希拉克作为东道主首先致辞。他说,俄国与北约关系基本文件的签署,使持续了半个世纪的相互猜忌、对立与分裂的欧洲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接着,俄总统叶利钦发表讲话。他说,俄罗斯对北约东扩依然持否定的观点,但同时对北约各国尊重俄的利益并准备与俄签署协议表示赞赏。他认为,北约承诺不在新成员国部署核武器、重武器以及北约不在俄罗斯周围部署常规武装力量,双方不再损害对方的安全利益,这就是最重要的成果。
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在致辞中指出,由于北约与俄罗斯领导人的勇气和远见,双方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他说,基本文件的签署是俄的胜利,同时也是北约和整个欧洲—大西洋共同体的胜利。
10时30分,签字正式开始。叶利钦总统与索拉纳秘书长首先分别在蓝、红两册文本上交替签字。然而,自比利时开始,北约盟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先后签字。此时,希拉克总统不时与分坐左右的叶利钦和克林顿交谈。30分钟后,两个文本签署完毕。叶利钦与索拉纳在一片掌声中交换了文本。
签字仪式结束后,美国总统克林顿等北约成员国领导人先后发表了简短讲话。在克林顿讲话后,叶利钦突然插话,宣布俄决定不再将核弹头瞄准北约成员国。这句话使签字仪式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俄与北约关系文件要点
目的和基本思想 俄罗斯和北约不把对方视为潜在的敌人,将努力缓和过去的对抗,加强彼此的信任与合作。北约将通过扩大其政治和维和职能继续改革这个组织。决定重新考虑北约的战略构想。俄罗斯将继续建设民主社会,实施其经济和政治改革。双方将承担继续削减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的义务。
合作原则 双方将在建立共同和全面的欧洲安全体系方面进行合作。其总任务是:抵抗侵略性的民族主义;对不扩散核武器、生物和化学武器进行监督;同恐怖主义作斗争;维护人权和少数民族的权利;防止发生区域性冲突。双方有义务在国际关系中不使用武力和用武力相威胁。
常设机构 常设联合理事会是一个磋商、协调和尽可能协商一致地通过涉及双方利益的决定的机构。常设联合理事会将进行各种级别的会晤。北约秘书长、俄罗斯的代表和北约一个成员国的代表将轮流担任常设联合理事会主席。常设联合理事会的所有决定都将在双方同意的基础上通过。
合作范围 这包括保持欧洲的安全与稳定、以先发制人的外交手段防止发生冲突、共同进行维和行动、不扩散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等等。
军事问题 北约表示,它既无打算、也无计划、更无必要在其新成员国领土上部署或存放核武器。双方继续在维也纳谈判中做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方面的工作。这个条约应该在有关各方都同意的基础上签订,并在2001年重新进行审议,以后每5年重新修改一次。
调整相互关系新阶段
俄罗斯与北约关系文件的正式签署,标志着俄与北约的关系进入了新阶段。这份文件的中心内容是围绕北约东扩界定俄罗斯与北约相互间的关系。
北约决定采取的东扩举措,是美国全球战略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冷战思维和集团政治的突出表现,它将推动俄罗斯调整军事战略,改变军事部署和重新审定对外战略,对欧洲及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
西方政治家和舆论称上述文件奠定了冷战后协调欧美俄关系的新体制,其重要意义不亚于本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凡尔赛体制和雅尔塔体制。
5月14日俄与北约就这份文件内容达成初步协议后,俄舆论就强调,这是双方在外交上取得的胜利,是相互让步的结果。据认为,俄取得的成果是:一、北约保证“它既无打算、也无计划、更无必要在其新成员国领土上部署或存放核武器”。北约还表示不在中欧部署超过一定数量的常规武装力量,而具体限额则留待修改《欧洲常规裁军条约》时商定。二、俄与北约成立常设联合理事会,“磋商、协调和尽可能协商一致地通过涉及双方利益的决定”。三、西方邀请俄参加七个工业国首脑会议,向俄进一步提供财政援助,等等。
但是,这一切并没能消除俄罗斯的忧虑。俄总统叶利钦一再强调,俄始终反对北约东扩。俄驻英大使称,北约扩大是“一次历史性错误”。对俄罗斯人民来说,北约东扩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早在1990年东西德统一的前夕,当时苏联允诺将从东德撤出苏联驻军和解散华约军事集团。西德总理科尔、英国首相梅杰和美国国务卿贝克则都向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保证,北约不会向前扩大一寸土地。现在,俄罗斯感到的不仅仅是受了欺骗,而更重要的是了解了西方国家对俄的政策取向和俄罗斯在西方国家中的地位。
从文件看,实际上北约没有明确承诺永不在新成员国部署常规武装和核武器。它只允诺和俄协商解决涉及双方利益的问题。在常设联合理事会中,俄并没有否决权。另外,这一文件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北约和俄也解释不一。无论如何,它并不像俄原先要求的那样具有条约性质。
这份文件的签署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和西方国家同俄相互关系中前一阶段存在的紧张状态。但是双方围绕北约东扩的斗争并未因而消除。北约强调它的大门对所有国家开放。这意味着,北约在迈出东扩第一步后,还会迈出第二步和第三步。而俄已表明,它的底线是北约绝不能在独联体国家中吸收成员,它将根据北约的举措做出必要的反应。
北约同俄就目前的东扩计划达成协议,还将使一些潜在的矛盾表面化。首先是东扩的费用如何确定和分摊的问题。在美国,已有共和党议员提出美国不能负担过多。其次,美国借东扩巩固它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和西欧借东扩把美国拴在欧洲为己所用的矛盾将日益发展。第三,可能第一批加入北约的中东欧三国担心它们成为二等成员,其发言权甚至比不上俄罗斯。可以预见,随着北约东扩的实施,各种摩擦还会增多。
矛盾隐伏 前途坎坷
如果要说俄罗斯与北约签署了相互关系文件有什么积极意义的话,我看最主要的就是打破了几年来北约与俄罗斯之间在东扩问题上的僵局,采取了以对话协商解决问题的方式,避免了直接对抗的方式。但这很可能只是暂时缓解了矛盾,并不等于就解决了问题,还须冷静观察在签字国欢庆胜利的背后隐伏的问题及其带来的影响。
应该看到,文件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第一,这只是一个政府协议,而不是俄罗斯原来一直坚持的“立法文件”。两者之间的区别,除了“约束力”不同,还有一个对文本的“解释权”问题。实际上,文件还未签字,俄美之间对一些关键问题、关键词的理解已有了公开分歧,“发言权”与“否决权”之争,预示了这个协议的前途坎坷。
第二,尽管签字双方都不愿承认作了让步或者承诺,但这个文件无疑是妥协让步的结果。问题在于俄罗斯的让步已跃然纸上,它通过承认“各国有权选择自己的安全保障方式”,默认了北约东扩的现实,而另一方的承诺基本上是个“虚数”,它随时可以根据“情况变化”作出新的决定,这就为今后在具体问题上的尖锐斗争埋下了伏笔。
第三,任何协议,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有可能得到稳定执行:一是在压力下强制执行,二是签字各方是在“平等”或“平衡”的基础上达成的协议。很难想象,在一个虽然还有一定军事实力,但刚刚经历国家解体、经济还没有恢复正常的国家,同一个庞大的并且要继续扩大的国家军事同盟之间谈什么“平等”和“平衡”。
不管怎样,有了这一纸文件,北约是无论如何也要东扩了。这是冷战后国际关系中的重大事件,其影响不可低估。
冷战结束以后,旧的平衡被打破了,欧洲需要一个新的体系来维持国际秩序,美国正在通过北约东扩来主导建构这个新体系的主要框架,它预示着冷战后一种维持欧洲秩序的国际体系正在逐渐磨合形成之中。如果北约东扩成功,即使暂时不包括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在内,其地域范围之广,军事实力之强,政治影响之大,在世界史上也是罕见的。这样庞大的一个国家军事同盟,它的管辖范围、它的作用,会仅仅限于欧洲吗?何况几年前它在欧洲之外已显示过自己的军事作用,而且至今仍在起作用。北约是冷战的产物,过去它是为冷战服务的主要军事工具。目前仍然是一个以假设敌为主要对手的国家军事同盟,只不过这个对手由一个集团变成了一个国家,由直接现实的威胁变成了潜在的威胁。在面临21世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以“对话代替对抗”、为主要形式的国际大趋势中,像北约这种以假设敌为主要对手的国家军事同盟,它是否仍然适应冷战后国际局势重新调整的需要也是值得讨论的。
还有一点须引起注意的是,美国并不掩饰把扩大后的北约看成是自己在欧洲“保持支配地位的工具”,这是它实现全球领导地位的重要一环。但是,这与反对少数国家支配国际事务、主张世界多极化发展的俄罗斯和欧洲国家的利益格格不入。因此,随着北约的进一步东扩以及它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在美俄之间、欧美之间,除去已经引起人们注意的经济领域的矛盾以外,同样,也会出现一个引起人们注意的新的矛盾领域。
欧洲安全的重大事件
俄罗斯与北约关系文件的签署,是欧洲安全关系上的一件大事。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对双方安全影响区的初步划分,对雅尔塔协定的修改,也标志着对冷战后欧洲安全新局面的初步认定,即北约成为主导机构,与欧安组织、欧盟(通过西欧联盟)组成多机构交叉的安全体系,美、欧、俄三根支柱同起作用,又相互抗争。美国把东扩看成是巩固东欧巨变成果、防范和套住俄罗斯的关键手段,也是振兴冷战后涣散倾向日益滋长的北约联盟的途径。文件的签署,意味着北约扫除了东扩的主要障碍,美国在欧洲的扩张战略取得了初步成果。
北约在谈判中,虽反复强调不给俄否决权,但也作出必要的让步,并示以经济政治实惠,目的是促俄妥协。俄则采取以退为进策略,旨在把东扩后果“降到最低程度”,试图在美国已许诺为俄加入七国集团等国际机构提供方便的情况下,暂时搁置东扩争论,利用西方新增的贷款,集中精力对付国内紧迫的经济与社会难题。
但俄与北约改善关系也有很大局限性。文件并未解决双方的根本分歧,“里面埋着定时炸弹”;俄反对东扩,有国内民族情绪高涨的大背景。俄的基本战略仍是谋求通过平衡保障俄的大国地位。在俄罗斯演变的大趋势未定下来之前,西方对俄防范的一面还将十分突出,如因俄政局出现逆转而北约加速东扩进程,双方关系将比这次受到更大的损害。
基本文件对北约有三方面的影响:1.俄罗斯因素带来的冲击。冷战后,欧洲安全事务的主角是美国与欧盟两家。今后俄将利用北约—俄罗斯常设联合理事会这一正式渠道,争取发挥更大作用。叶利钦总统表示,要利用该委员会阻挠北约采取俄罗斯不同意的行动。这可能使北约的决策力弱化、凝聚力下降,而且,欧俄联手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发挥更大实际作用的趋向可能发展,从长远看,将推动北约的欧洲化。
2.越划越多的小圈圈可能束缚住北约的手脚。除俄罗斯与北约之间出现一条若隐若显的分界线外,东欧国家围绕加入北约问题,竞争激烈,隔阂增加,入选对象圈定后,也将很快形成一条内外有别的隔离线。就是独联体这个圈圈内,也因对东扩的不同态度而分畛域。这将使本已千头万绪的欧洲安全问题变得更为纷纭复杂。
3.军事因素反弹将使北约不堪重负。冷战后,安全问题中的军事因素下降,经济因素上升,熔剑铸犁现象增多。但东扩重新刺激了各国抓军备的胃口。俄罗斯为对付东扩,重点加强了西线兵力,并在纵深地区部署强大的快速反应机动部队。东欧国家为加入北约作准备,也要更新装备。此外,由于东扩需耗费巨资,北约成员国都要因此而承担额外的防务开支。
北约东扩及与俄罗斯关系大事记
1993年10月20—21日,在北约国防部长非正式会议上,美国首次提出同东欧和独联体等国家建立“和平伙伴关系”的计划。
12月2—3日,北约部长理事会讨论北约扩大问题,决定接受美国提出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据认为,该计划是北约东扩的“过渡形式”。
1994年1月10—11日,北约布鲁塞尔首脑会议正式通过“和平伙伴关系计划”。
12月1日,科济列夫在北约总部宣布,俄决定推迟批准加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暂不同北约签订“双边军事合作计划”和“定期公开磋商制度框架文件”。12月5日,俄总统叶利钦在欧安会首脑会议上说,北约东扩将导致出现“两个集团”,有重新触发冷战的危险。
1995年5月31日,科济列夫在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会议上宣布,俄正式加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
1996年3月20日,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布拉格称,美国将不顾俄罗斯的反对,坚决实施东扩计划。
3月25日,叶利钦访问挪威时,提出“法国模式”的折衷方案,即中东欧国家只加入北约的政治组织,而不参加军事组织。4月5日,俄外长普里马科夫在俄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会议上提出“东德模式”的折衷方案,即要求北约不在中东欧国家建立军事基地、部署军队和核武器。
7月2日,叶利钦致函美总统克林顿,反对北约扩大到波罗的海3国,认为北约扩大到这些国家,“是对俄民族安全利益的直接挑衅”。
9月28日,叶利钦表示,北约“应当先和俄罗斯签订条约,然后再解决北约扩大问题,而不是相反”。
10月22日,克林顿宣称,北约将于1999年北约成立50周年之际,正式接纳东欧首批新成员国。
12月10日,北约外长会议决定于1997年7月上旬在马德里召开特别首脑会议,以决定第一批加入北约的中东欧国家名单。
1997年3月21日,叶利钦与克林顿在赫尔辛基举行会晤,俄同意与北约签订一项相互关系文件,不再坚持签订必须经议会批准的条约。
1月至5月间,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与俄外长普里马科夫进行了6轮会谈,双方就俄与北约关系文件达成了“完全的相互理解”。
5月27日,北约16国领导人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巴黎正式签署了俄罗斯和北约关系文件。
标签: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论文; 北约东扩论文; 北约成员国论文; 美国军事论文; 俄罗斯军事论文; 俄罗斯总统论文; 时政外交论文; 军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