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基于网络平台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网络平台;研究性学习;特点;优势;模式
研究性学习是随着教育改革产生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它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网络环境下得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方式符合现代教育改革“由教到学”的转变。因此,研究性学习作为当前流行的学习模式之一,在基础教学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国外称作项目课程、主题研究、专题研究、专题研习等,因其在推动学生主动探究地学习、培养学生通过收集信息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和价值,自80年代末以来受到国际基础教育界比较普遍的推祟和重视。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习活动”的形式呈现的,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特点
1、具有交互性。“传统的学习过程中,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亲自参加各种讨论,尽管在班级间会有交流,但在一个课堂上,只有少量的交流机会,网络的发展为交互式教学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环境”。教师可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水平不同,通过不同的方式建立网络虚拟教研中心,并采用即时通讯软件、博客、BBS、网络视频会议系统、Wiki等形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2、具有仿真性,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学生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前,教师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的范围,诱发探究动机”。“网络虚拟现实与虚拟性交互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丰富的信息世界,汇集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仿真技术及人体行为学等多项关键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生成视、听、触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
3、学习时空的开放性。传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限制,研究性学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网络环境提供开放的时间和空间供学习者进行探究学习,从而为学习者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提供了可能性。
三、模式应用的优势
1、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创设有利于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直接告诉学习者结果,而是提供学习资源和必要的帮助,由学习者个人或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2、有利于形成学习共同体。通过网络能让学习者之间形成更加高效便捷的知识共享和信息交流,这种开放性的学习系统有利于激发学习共同体成员的创造力。
3、有利于对教学效果进行巩固。通过网络学习能加深学习者和教师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习者在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更快地解决。
四、基于网络环境研究性学习模式
1、问题产生。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应是源于实际生活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基于网络环境研究性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产生有意义的话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基于网络环境研究性学习可提供一个面向学生的空间,如BBS论坛、IRC实时聊天、MOO虚拟环境等,从而让学生能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独到的见解。另外,基于网络环境研究性学习,教师与学生可平等共处,但教师的导向作用仍十分重要。
2、立题。经过问题产生阶段,学生会产生一些疑难问题,诸如自己的观点缺乏论据,不知如何解决问题,对课题感兴趣却无从下手等情况。基于网络环境研究性学习正是利用这种学生求知的内需,将个人问题转化为公共问题,发动群体智慧,帮助他们立题研究。同时,教师可找到恰当的时机,鼓励学生运用集体智慧解决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撰写开题报告,设计课题,推荐给合作伙伴共同完成课题。
3、展开研究。学生经过立题后,学生这时可运用网络查分工合作找各种资料(利用Web浏览、在线虚拟图书馆、FTP、VOD等),还可从专业人员那里直接获取学习资源,有必要时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分析资料,并初步得出结论。由于每个学生思考的视角不同,感受不同,因此也会产生不同的结论。这就要求成员能在达成共识与尊重别人意见之间找到平衡,锻炼学生合作能力。由于学生这时还不完全具备研究问题的能力,教师就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学习情境中若缺少必要的挑战和干扰,探究就得不到深入,因此,一定的挫折和困难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教师也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适当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能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
4、分析讨论。研究性学习需要充分的对话,需要对问题做出多种解释。因此要将得出的初步结论放置于公共社区(如专题讨论区、留言板等)予以分析和讨论,每位同学都应参加讨论,课题研究小组需为自己的结论答辩。同时,每个讨论者依据自己的视角和论据展示个人的观点,并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别人的观点,这对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合作能力是很好的促进。课题经过分析讨论后,可能使研究小组重新思索和审视自己的课题,从而转回到重新查找资料,寻找新的论据,修正结论和展开新的研究;也可能产生了课题的新问题,使小组成员就新的问题展开研究。尽管分析讨论有时不能马上产生最终结论,但这也是得出最后结论不可缺少的思考过程。
5、发布结论。经过一系列的讨论与研究,学生得出了较成熟的结论。这时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发表研究的成果,要避免专断地替学生做决定。小组成员也可在发布成果的同时,附上本组和本人在研究中的优秀思想、步骤、方法、心得。一方面是对学生的充分展示和鼓励,另一方面是供其他学生研究中参考。研究者成果的发表可有不同的设计,这样能更好地展示学生的风貌与才华,也能在对比中促进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6、形成性评价。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其评价应是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除教师的全程跟随式的指导、反馈与镶嵌式教学外,网络还提供了过程性学习的记录与评价工具,在学习过程中自动产生评价。比如,反映当前活动状况的社区积分,可供自主管理、记录学习过程的网络型档案夹(Potfolio)等。这些过程性的记录与评价工具都是采用联机结果记录法,在学生研究和讨论的现场采集和记录信息,记录学生查找资料的路径,分析研究的思路,推理和论证的逻辑等。这些资料和数据能及时的反馈给教师,供教师参考,决定何时介入给予镶嵌式教学--提供支架。
学生在学习中所进行的讨论和相互的信息反馈也是评价的一部分。因学生个体在其他学生的影响和帮助下,会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调整和重新认识。另外,利用电子档案夹可记录特定学生的信息,得出一些规律,从而对学生的研究、合作能力做出科学的客观评价,了解其学习特点和认知风格,并为今后对此学生的教育指导提供依据。用统计方法加工学生研究的信息可能得出学生学习特定内容和运用特定方法的规律,为指导今后的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最重要的是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的目的不是“区分”,而是促进“发展”,评价是为了学生找到自己能力的增长点,从而更好的改进学习;评价的作用需通过学习者的自我反思和主动改进而实现;评价结果的表现形式是各个学生的不同潜能的开发和对未来学习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14(06).
[2]卢雪松.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4(07).
[3]徐世东.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14(03).
论文作者:翟秋瑾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8
标签:研究性学习论文; 学生论文; 网络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学习者论文; 评价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