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第二中学 510900
摘 要:校本课程的评价一直是课程实施者发出的最强烈的声音之一,评价问题不解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则难以实行。在校本课程开发价值不断地从主观上被人们所认可、课程开发实践因为评价问题没有妥善解决而步履艰难的今天,校本课程的评价问题已经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本文尝试探讨学校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促进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希望能引发思考,共同服务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关键词:有效评价 校本课程 实施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标准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促进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是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校本课程的评价是方方面面的,有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对所开发的校本课程的评价,也有对整个开发过程的总体性与阶段性评价等。如何优化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促进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一、校本课程评价的对象
校本课程应关注的是过程而非结果。校本课程不应该是仅由教师编写,形成一种教材式的东西,再由教师执行的文本形态,把课程编制和实施再次人为地分裂;它应该是由教师直接参与编制,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及学习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它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情况的变化经常修订。校本课程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提高课程质量。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反思,不断地修正这门课程。因此,校本课程的评价与以往意义上的课程评价不同。对它的评价应该是对自身开发历程进行评价,是对自身开发过程的一种质量的监控过程。校本课程的评价应当伴随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每一个环节。斯尔贝克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一般要经历五个阶段:1.分析情境;2.拟定适切性的目标;3.建构适切性的课程方案;4.解释、交付实施;5.追踪与方案的重建。因此,校本课程评价的对象包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境与目标定位的评价分析、对校本课程方案可行性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估。进行校本课程的评价是为了保证校本课程的质量,弥补校本课程的不足,提高校本课程的内涵品质,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二、校本课程评价的主体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要求学校加强课程开发的责任感、针对性和适应性,应成为校本课程评价的重要功能。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在对待校本课程评价上要转变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外部评价的观念和做法,转向内部评价。校本课程评价的主体应是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相关教师及学生等人员。
三、校本课程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开展合理的校本课程评价,将有利于校本课程的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两部分,评价内容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学业的评价和对课程本身评价三部分。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持续性、过程性的特点,决定了校本课程的评价不能仅以终结性的结果为指标,关注过程是必要的。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直接目的是要让学生受益,为学生的个性张扬创造条件,所以评价校本课程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学生的发展。既要考察校本课程在学生中受欢迎的程度,又要看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中的实际表现,还要看学生通过校本课程所得到的收益,如学生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了锻炼、学生的见识是否得到了增长、学生的心灵是否得以净化等。
1.对教师的评价。校本课程的显著特点是让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因此在评价校本课程时,有必要考虑教师的态度、行为以及实际的收获。(1)教师是否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实践;(2)受学生欢迎程度;(3)教师在实践中是否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是否科学规范地从事课程开发实验,如做调查、写反思、收集资料,编写课程纲要、撰写论文等;(4)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中的实际收获,如有的教师在开发课程的同时使自己补充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有的教师通过课程的开发实践形成了教育科研成果等。
2.对学生学业的评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学生学业的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出勤、平时学习的认真程度、团结协作、学习成果、终结性测评等情况,评出该门课程的学习等第,分为优秀、良好、合格、须努力四档。学生只有取得该门课程合格以上成绩,才能获得1个学分。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评价:(1)修习时间(每节课点名考勤),每学年至少修满18学时;(2)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评和学生互评);(3)学习小结、体会、成果,或考查考核(教师考核)。
3.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对课程本身评价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与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下一轮更好地开设课程。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具体根据课程纲要和学生调查):(1)目标定位是否准确;(2)方案设计是否具有可操作性;(3)内容实施是否具体生动;(4)方法选择是否多样合理;(5)时间安排是否恰当;(6)教学效果是否令人满意。
四、校本课程评价的策略
1.自主评价与他主评价相结合。校本课程的评价应突破传统意义上的甄别与选拔的倾向,建立一种能促进每一位学生个体发展与提高的发展性评价。让学生自评,一是有助于学生对照活动目标,特别是在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教育自我、发展自我;二是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自信、自强不息的人格精神;三是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创新精神和独创能力。他主评价包括学生之间、教师或家长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而学生之间的互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竞争心理,评价他人,反思自我,能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指导活动的水平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2.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校本课程的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和实践能力。传统意义上的评价仅注重对学生已有能力水平和已经取得成绩的判断和测试,忽视了对学生如何达到这一水平的过程评价,更忽视了对学生将来发展潜能的估价。因此,在评价时不应过于看重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与作品的优劣,更应关注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关注学生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总之,评价应贯穿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为突出过程性评价,我们在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对每一项活动内容都要求教师认真填写评价卡(自评、互评、终评),如进行实验或制作某一项作品,允许学生失败后重做,重新给予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再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专门设计“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发展成长袋”,内容包括课堂发言、质疑问难、参与活动、实践作业完成情况等,就课堂发言中有“引人深思的问题”、“精彩绝妙的发言”、“独具慧眼的设计”等内容,让学习小组长作好平时记录,及时组织评比,努力使过程性评价真正落到实处。
3.统一性评价与个性化评价相结合。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应全面观察学生发展的态势,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要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发展态势,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全面合理地分析学生的情况,并及时给予调整,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如组织学生开展《大气的污染及其防治》这一调查实践活动时,社交能力强的学生乐意到有关企业开展调查活动,寻访污染源;有的学生不善言辞,但习作能力强,我就让他们用具体的文字、有说服力的数据来反映实际情况,提出整改措施;还有的学生表演能力强,就让他们彩排有关环保宣传的文娱节目。这样的教育实践活动,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组织活动与评价,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
4.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传统意义上的评价,教师只注重考察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能力,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投入、态度的变化、方法的领悟以及情绪的体验等。这样,仅靠量化的方式或精确的数学方法来分析、评价学生,会将教育的复杂性和学生学习状态的丰富性都泯灭其中,也必然会使教育失去最有意义和最根本的东西。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有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如学生会做哪些小实验、会制作哪几种作品、学到了多少科普知识等。还应重视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和可持续能力发展的评价,如科学学习态度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独立设计和开展活动的能力,获取、处理和利用现代科技信息的能力有无提高,是否具有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和乐意倾听同伴意见(或老师、家长)的学习品质等。
参考文献
[1]崔允郭 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
[2]赵兵 浅析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J].现代教育科学,2008,(2)。
[3]李利平 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增权之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4期,45-47。
[4]李臣之 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取向与实做[J].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5期,19-24。
[5]徐勇 龚孝华 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P2~8。
论文作者:尹永庆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7月第28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1
标签:评价论文; 校本课程论文; 学生论文; 课程论文; 教师论文; 过程论文; 能力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7月第28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