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内容论文,中学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既定的教学目的,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下,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教学制度进行必要的扬弃修正和更新,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使教改取得显著成效,就不能孤立地只进行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的改革。尽管这些年来中学历史教改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主要是围绕着教学方法进行,而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方面的改革却多有忽略。这必然导致历史教改成效不大,以至高考历史成绩普遍很低。因此,教学改革首先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只有教学内容发生变化才能引起教学方式、方法的根本性变革,从而在一个整体中获得最大效度的张力。
考试是教学评价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高考作为考试测量的一个部分实际上对中学历史教学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考什么以及如何去考反映了把教学引向何处的问题,因而高考具有明显的导向性。高考命题改革的重点是考试内容的改革。在能力考查的思想指导下,它一方面注重摆脱和纠正“左”的思潮对历史教学的影响,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引导科学客观地认识历史;另一方面它注重对历史事实的分析,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对历史现象之间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总之,它考查的是“历史学”,是对历史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即使能力考查本身,它也是源于对历史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由此而来的对历史道理的领悟。可见高考改革的重点在于考试内容的调整。考试内容的这种变革作为一种导向,必然促使中学历史教改必须首先强调教学内容的变革。近年来,中学历史教学界对知识更新,理论提高的重视正兆示着改革教学内容的必要性。
教学内容是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教育因素三者的统一,其中学科能力是教学内容的核心。它们都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教材(主要是教科书)主要是展示了学科的知识体系及其具体内容,它与教学大纲有一些距离和偏差,与学科发展水平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且能力与思想教育只隐含于教材所展示的知识体系之中。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实际上就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借助于教材使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伴随着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而物化成可操作的行为目标。这一教学活动是优化教学内容的过程,是重新处理教材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质即改革教学内容。对此本文从三方面略作展开。
(一)学科知识:由于现行教材的某些不足,特别是它的滞后性,教师必须不断吸收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更新知识,对教材进行必要的知识和观点的补充与修正。例如讲英国工业革命,必须补充圈地运动的过程与影响这一知识,补充工业革命推动英国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发展史是近代史主流这样的观点。讲美国内战,必须指出,林肯在内战初期害怕分裂坚持统一立场是正确的,如果较早地颁布“解放黑奴宣言”会导致没有参加叛乱的一些蓄奴州倒向南方。补充这一点既可修正现行教材的滞后性,也可突破教材单向度的思维模式。另外,知识的补充还包括相关学科知识的引入和渗透。自古就有文史哲不分家以及左图右书的说法,这表明语文政治地理这些相关学科知识的引入是历史教学的有机组成。地域性是历史的一大特征,而且它包含历史的必然性。例如英日在国际关系史上的行为与影响就离不开海上岛国这一地理因素。至于语文学科的阅读与议论文写作常识,政治学科的概念与原理,它们引入历史学科是不言而喻的,它对理解和把握历史的关键有着重要意义。如上所述,对学科知识的修正和补充不仅是知识的拓宽而且是思维的开拓和理解的深入,它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方面。但是如此看来,教学内容中的知识愈益增多了,无论从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来看,还是从高考减轻记忆负担的导向来看,都无必要再认再现过多的知识。那么这些已有的和补充的知识如何处理?
我们固然可以有选择地删减一些次要的知识诸如时间人物数据地点等等,但知识仍然很多而且散乱。我们知道,历史是一个有发展规律的运动过程,历史教学就可以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将有规律地运行之中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从而使它具有一定的知识系统性。本世纪50年代兴起的认知学派认为,每门学科都有一个认知结构,学习就是内部认知结构的形成,而认知结构源自于对知识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因此布鲁纳说“务必教诸学生以基本结构”。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将教学内容中的历史知识结构化。将知识组织和整理,根据种种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构筑一个基本的历史知识体系,使它既能涵容某个时期各方面的历史知识又能体现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例如世界近代史就是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这三股潮流形成一个基本框架。在蒸汽时代,资产阶级力图按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将世界在资本主义纽带下连成一体,从而基本确立了资本主义体系;工人运动作为它的辅助力量反抗自己敌人的敌人;民族解放运动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资产阶级属性的,另一部分则是中世纪的旧式民族运动,但它又与资本主义的征服密切相关。这就揭示了世界近代史上判断种种历史的现象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然后,将相应的三条线上的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串联起来,这便是我们所称的知识体系。可以想见,这一体系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解决知识多而杂的问题,而且使知识获得框架的稳定性,并使知识拥有较大的联想面与广泛的联结点。历史知识的掌握与活力正在于体系之中。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在于对教材知识进行系统的增减并加工成基本知识体系。它可以由若干的体系及其所属小体系构成。然而,即便如此,它仍然是知识,只是教学内容改革的文本。只是一个基础性的胚胎,还有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即知识体系中陷含的学科能力,况且它还是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
(二)学科能力:目前关于学科能力的说法是五花八门各说一套,有人归纳为七种不同类型的表述,中学历史教师基本是认同95考试说明中的四个方面九个条目。关于能力的培养也是各自为阵,竞相开放,但也多在教学方法的层面上展开。我们知道,历史学科的能力是人们所能达到的对历史认识的某种水准。这种认识水准显然包含着知识(历史认识的对象)、方法和理论三个方面的内容。学科能力有各种因素构成,其中核心因素是历史思维,历史思维实际上就是对历史的哲学思考,因而可以认为历史思维的知识是辩证思维,明确了这一点,就可以明确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培养就是要训练人们在认识历史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时,运用辩证思维从事哲学的思考,从而把握到历史的理性。显然它同样涉及知识、方法与理论三个方面,作为一种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能力培养建立在历史知识上。可见,能力依附于知识并表现在知识的学习,掌握和运用的活动之中,知识是它的载体和基础。所以,培养能力首要之处在于理解历史知识并多角度深层次地分析历史知识,对历史知识的把握程度愈深,其能力水平的层次就愈高。例如法国二月革命这一知识,它处于工业革命的扩展和法国大革命确立的资本主义立国原则受到限制这一地域的、物质的、精神的三维时空框架中,位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这一知识体系中。因此二月革命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七月王朝不符合法国资产阶级对共和制与政治平等的向往;它的结果是建立了共和国,其实质是改变旧的上层建筑以适应工业革命造成的变化了的经济基础,它是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组成部分。而工人在二月革命中的投入则表明了从资产阶级运动中派生出来的工人运动仍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这是二月革命的时代性分析。二月革命的意义在于,它使法国走上资产阶级革命应有的较为成熟的基点,朝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运行,从而有力地推动着资本主义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尔后的六月起义开始表明工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尖锐对立。——这是二月革命在历史上的纵向(或连续性)分析。由上可见,对二月革命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既是知识体系的构筑,又是从特定历史条件出发进行多维分析,这一分析包含了知识、方法、理论三个层次,这就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达到一定水准,能力由此得以体现。如此看来,能力培养的基础在于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深化,但是它似乎仍然是就知识而知识分析,它缺乏知识体系那样的结构,那么我们能否建筑一个能力的结构以使知识的掌握与分析都容纳进去呢?应该是可以的。
关于能力结构这一点,我们可以依四个梯级层次来组建,它遵循教学认知过程的一般规律:由具象到抽象,由记忆到思想。这四个层次是:史实的再现、史实的归纳概括和比较,历史材料的阅读与分析、历史事实的分析与阐述,这四个层次恰恰也涵盖了能力的三方面表现:知识的、方法的和理论的。例如日本明治维新(具体见本文附录)依照这样的模式来进行教学就是把教学内容中的知识和能力较为完善地结合起来了,这样一种结合既是教师对教学信息的编码变换,又是教师对“教诸结构”的教学论的响应,从能力测量和接受能力测量的角度讲,这样的结构是对系统知识含量、理论方法等思维素质的最大挖掘,它能有效地克服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经常出现的五种思维缺陷(即依赖性、单一性、无序性、浅露性和缓慢性),从而提高效益。
我们认为,教学内容改革的最高奋斗目标是知识体系化与能力结构化。而这“两化”中又都必然地包涵着德育的因素。
(三)思想教育因素。其实历史学科的德育不同于政治,它依附于历史事实,德育功能一如能力培养,蕴含在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认识评价上。尽管德育的内容表现得林林总总,但其实就是一种思想认识和觉悟,这种识和悟绝对是在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和对历史认识的阐述中渗透出来的。例如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的分析就渗透出国情的认识和爱国主义的感悟;对1848年欧洲革命后,无产阶级能否很快迎来它自己的革命高潮的阐述就渗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再如通过对英国统治印度的历史分析就能认识到资本主义的血腥性与强权政治,结合印度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分析,不但可以认识到民族独立的必要性长期性与艰苦性,而且可以上升到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认识高度。因此,我们认为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的渗透关键在于跟政治学科的思想教育相区别,而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力结构中的分析与阐述建立在史实基础上,正好又为德育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表现形式(或依托)。
综上所述,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依托于教材(主要指教科书),对知识、能力与思想三个因素的统一体进行改革。一是延伸,补充或修正教材的历史知识并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概括比较和深入的理解构成知识体系;二是借知识体系对教学信息(知识、能力、思想)进行编码变换,建立起能力结构。指导这一结构组建的指导思想是:占有历史知识,依托科学的历史思维这一命脉,从概括性思维到辩证逻辑思维直到目的性生产性思维逐层推进。当然这两个过程的完成必然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即教学方法问题。
方法取决于内容。由于内容的变革以及变革了的内容中已包含方法问题,所以教学方法也就是围绕内容所涉及的教学目标完成一个教师编码,师生共同译码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讲、练、思融为一体,使教师真正成为一个“导师”,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学者”,在导和学中完成教学内容的三位一体化。与此相应的则是幻灯投影仪与透明胶片在教学手段上占有了重要地位。
必须指出,上述教学内容改革的论述并不是一个假说,而是一种实践的总结。笔者的这种改革起始于92年的高三历史教学,效果是比较显著的(笔者发表在92年第6期《史志文萃》期刊上的《帝国主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教学》可以说明)。事实上全国已有不少教师在从事这种努力。当然,它需要用不断的实践来验证,它需要反复的研究来修正和提高。这已非个人所能胜任。
附录一:日本明治维新的教学内容
一、基本知识体系概要:它促使日本社会性质和国家的国际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是日本近代化的开始,是面对西方挑战的有力回应。同时,它是19世纪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性质的革命或改革浪潮的重要组成,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组成。它由背景内容与评价三块构成。
二、能力结构概要
1.史实再现:(以下4题由4位学生同时板演)
(1)列举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三方面表现和日本社会阶级、阶层的构成。
(2)概述明治政府消除国内割据势力的过程。
(3)列举明治政府扶植私人企业的几种方式。
(4)选择与填空(略)
2.概括归纳与比较
(1)概述日本明治维新的原因(根本原因,阶级的与社会关系的原因、外因)
(2)比较明治维新与沙俄1861年改革相似处。
(3)比较说明中国洋务运动失败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3.材料处理:
材料1.《日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第六条侵犯日本人之美国人,当由美国领事法庭判之。如属犯罪,当按美国法律处罚之”。《日美神奈川条约》:第九条日本政府若将此次对于美国未曾准许事予其他外国,当亦对美国予以相同之准许。
材料3:《日韩江华条约》:日本国人民在朝鲜指定之各口岸侨属犯罪,而与朝鲜国人民有关时,应归日本官员审判。(第十款)
材料2:《东亚光党志士记传》:方今维新事业就诸,而四方有不得志之士,英气郁勃,怀叹脾肉,窃望生变,将彼等移植朝鲜半岛,可使将来之内乱而向外,且可建立开拓国利于海外之基础,实为一举两得之策。
回答:(1)用术语概念表达材料1与材料3所列条款的内容。
(2)解释材料2中“不得志之士”及其“不得志”原因。
(3)据材料2指出日本侵略朝鲜的政治原因。
(4)分别指出材料1与维新的关系和材料2、3与维新的关系。并据此谈你的认识。
4.历史事实的分析与阐述
(1)19世纪日本商品经济的分析:A商品经济发展的条件。B商品经济这一阶段的历史实质。C商品经济发展对日本社会关系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D商品经济发展与维新的关系。E哲学启示录。
(2)阐述维新前夕日本门户开放的影响。
附录二:主要参考书目和杂志(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