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 四川 宜宾 644000)
【摘要】目的:分析应用64排CT扫描头颈CTA最佳时机。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头颈联合CTA扫描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回顾性分析对照组患者颈动脉联合成像的延迟时间和靶血管对比剂浓度之间的关系,重新设计延迟时间的计算公式后,再次进行扫描。结果:对照组测得的对比剂浓度CT平均值为(371±53)HU,对照组对比剂浓度CT平均值为(442±69)HU。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新公式计算扫描延迟时间,有助于控制靶血管对比剂的浓度,将其稳定在能够显示血管斑块的浓度值范围内,避免造成静脉伪影。
【关键词】头颈CTA;64排CT;最佳时机;扫描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4-0198-02
头颈CTA扫描在临床具有较高的使用率,具有微创、高灵敏度、血管图像直观的特点。本次研究对我院近期进行头颈联合CTA扫描的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应用64排CT扫描头颈CTA最佳时机进行探索,现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头颈联合CTA扫描的患者病例资料,随机从中抽取出150例作为临床研究的对象,按照患者进行头颈联合CTA扫描的时间,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为2016年1月-2016年12月间进行头颈CTA扫描,共有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26~83岁,平均(61.4±15.8)岁;观察组为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进行头颈CTA扫描的患者,共有90例,其中男50例,女40例,年龄27~80岁,平均(61.8±15.4)岁。
1.2 方法
1.2.1仪器与参数设置 两组患者均采用西门子新双源CT, Medyad双筒高压注射器,选择典比乐(370mgI/m1)为对比剂。平扫参数设置如下:管电流250mA,管电压100kV。增强扫描参数设置:管电流450mA,管电压120kV。覆盖宽度设置为64×0.625mm。层厚设置为0.625mm,螺距设置为0.969:1,转速为0.4秒/圈,FOV18~24cm,矩阵为512×512。
1.2.2对照组方法 取仰卧位,提醒患者扫描时避免做吞咽动作。扫描前用对比剂20ml团注测试,以3.5~5.0m1/s进行肘静脉注射,用20ml生理盐水冲管。在C4椎体层面做同层动态扫描。观察并测量峰值浓度,记录造影增强的时间-密度曲线上的转折点数n值,以“10+2n+2”计算扫描延迟时间,调正对比剂用量后,对患者进行同部位的对比剂注射流率扫描,获取患者的头颈CTA扫描图像。
1.2.3观察组方法 重新设计扫描延迟时间计算方法,对患者进行头颈CTA靶血管中对比剂浓度进行测量。测量前根据患者的体质量和血管承受高压注射的能力,对流速进行调整,范围在3~5ml/s,做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测量对比剂峰值,造影增强的时间-密度曲线上的转折点数n值。计算患者的延迟时间并调整对比剂用量。随后对同一部位进行对比剂注射流率扫描,获取头颈CTA扫描图像,处理后获得VR图。新的计算方式如表1所示。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研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头颈CTA扫描测得颈总动脉与大脑中动脉对比剂浓度CT平均值为(371±53)HU,对照组对比剂浓度CT平均值为(442±69)HU,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图像均有我院放射科的4名专家进行分析,并一致认为,观察组患者的图像更加清晰,对于临床诊断具有更大的帮助意义。
3.讨论
临床医学研究指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患者的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是评估患者病情的常用标准,对于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有研究资料提出,在动脉管壁代偿性扩张作用的影响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管内的斑块体积在增加的情况下,其管腔面积也能够长时间不变。CTA检查是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一种常用检查方式,对血管壁斑块具有良好的敏感度,对与由斑块造成的邻近管腔狭窄的狭窄程度也恩呢挂钩进行有效测量与评估。
目前,CTA检查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规头颈CTA检查注重图像质量,一般情况下,血管内对比剂的浓度相对越高,图像质量越好。但有较多的研究资料指出,对比剂浓度过高时,会造成较小的斑块被掩盖,而浓度过低会造成血管显示模糊,斑块难以辨认。因此,在CTA检查中选择适当浓度的对比剂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对比剂的速率、血容量、心输出量与扫描时机等,均会对血管内对比剂浓度产生影响。本次研究中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生理状态,对延迟扫描时间的计算方法尽心了重新设计,提高了对比剂浓度的精确性和稳定性。研究的结果也提示,该计算方法能够将对比剂浓度稳定在显示血管内斑块的浓度上,有效减少对比剂渗漏。同时,对比剂的用量也有所减少,对患者肾脏功能的潜在危害也有所降低。
【参考文献】
[1]钟俊锋,李云霞,钟兰生等.64排CT在头颈CTA中最佳扫描时机探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3):579-581.
[2]孙桂军.64排CT在头颈CTA中最佳扫描时机探索[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162-162,163.
[3]陈文保.64层螺旋CT头颈血管成像的扫描技术优化及图像后处理技术的探讨[D].蚌埠医学院,2012.
[4]温齐平,郭稳利,李振国等.64排螺旋CT头颈CTA血管造影扫描技术探讨[J].医疗装备,2013,26(4):10-11.
[5]张凤令,程钢,贺文等.64排CT血管成像对老年人头颈部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16,18(2):220-223.
论文作者:赖宇林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8月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5
标签:头颈论文; 浓度论文; 患者论文; 血管论文; 对照组论文; 图像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8月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