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研究课程论文_李璐

多研究课程论文_李璐

(四川省达川区福善镇中心学校 达州 635000)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从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因此,在教学同一篇课文时,可以从不同的思维方式,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展开学习,以求作者思路、教师教路、学生学路三者同步和谐进行,达到教学目标。其实,对于同一篇课文,我们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研究,撰写出多篇教学研究文章来。这里就以《开国大典》(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26课)一课为例,与同行们谈谈笔者撰写与发表本课三篇教学研究文章的体会,看看能否给一些有志于写作,但又苦于无从下手的青年教师一点启迪。

一、依循“文脉”,顺序导读法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教学时,可根据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激发他们爱党爱国的情感。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针对农村小学普通班级的教学,笔者撰写了这种比较扎实、全面,容易掌握的“情境型”教法设计文稿。

二、抓住“欢呼”,重点突出法 《开国大典》一文中先后五次出现“欢呼”一词,贯穿于“典礼盛况”、“阅兵式”、“群众游行”三部分课文重点之中。教学时,可抓住“欢呼”一词,引导学生阅读,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人民群众欢欣鼓舞的心情。为此,笔者抓住“欢呼”这“牵一发动全身”的词,设计撰写了“探究型”教法文稿,具体从两个方面阐述: 一是抓住“欢呼”,把握课文的重点内容。首先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镜头,让学生领略开国大典的盛况,尤其是万众欢呼的动人情景;然后让学生带着下面问题,快速阅读课文:

(1)文中“欢呼”的情景出现了几次?(2)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读后让学生了解“欢呼”出现在第二部分“典礼盛况”、第三部分“盛大阅兵式”、第四部分“群众游行”的课文重点内容中。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再让他们默读重点部分,边读边思:这三部分课文围绕“欢呼”一词描述了那些内容?读后进行讨论,师生共同作出归纳,“典礼盛况”主要写了三项内容:①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②五星红旗升起;③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式”也主要写了三项内容:①阅兵式开始的情况;②各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③群众看到检阅部队后很激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群众游行”主要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的游行场面。二是抓住“欢呼”,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遣词造句往往抒发出强烈的感情,可联系课后练习第3题,引导学生细读“欢呼”的内容,结合语言环境,品味文中词句的感情色彩,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如,第二部分写“典礼盛况”的“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这段文字,可分步导读:(1)这“宣告”,这“声音”指的是什么?(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2)人们是怎样“欢呼”的?(一齐)(3)听到这“宣告”,这“声音”,为什么会全场欢呼、万众欢跃?(着重体会其中的排比句所表现的磅礴气势和强烈感情) 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学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感受:一是从人民群众的表现中来感受。如“他读到‘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一句,应引导学生感悟到: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他是人民群众心目中最敬爱的领袖。人们期盼他成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他为主席正合民意。所以当听到毛泽东当选为新中国的主席时全场热烈鼓掌。二是抓住文中那些直接描写毛泽东言行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可以引导学生练习电影、电视、图书中看到的毛泽东的形象,边读文中的句子边想象,读、想后讨论: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三、紧扣“场面”,难点突破法 《开国大典》一文,通过四个场面的具体描述,展示出1949年10月,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此,教学本课,可以抓住文中所描绘的场面,引导学生阅读,通过品味语言文字,加深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和伟大意义;要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要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的揣摩来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为了突破本课教学的难点,针对广大城镇小学的教学设备不断更新的实际,笔者设计撰写了“研读型”教法文稿,发表在《小学教学参考》1998年第9期。 该文是这样阐述的:1.入境,感知场面,激发自豪感。《开国大典》这个题目准确、鲜明而精炼地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据此,教师首先可感情饱满地导述(导语略);接着揭示课题,理解题意;然后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镜头或投影幻灯片,使学生进入大典的情境之中;再让他们说说这些图像反映了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感人的场面?由此从整体上感知开国大典盛况,并启发他们领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而激发其民族自豪感。2.速读,依据场面,学习理文脉。本课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条理清晰。根据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在学生进入情境,感知场面的基础上,可引导他们带着课后练习第1个问题,快速默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内容,并分清文中四次场面描写的段落起至,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条理。而后根据各部分内容的主导语,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3.品味,读懂场面,体会爱国情。用词准确是课文的特点之一。本文许多词语都蕴含着强烈的思想感情,可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中的场面描写,联系语言环境,细细品味用词的准确性和词语的感情色彩,让他们深入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真情实感。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场面描写的方法。先结合课文学习,弄明白怎样进行场面描写:即,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写出气氛;层次清楚,有条不紊。再明确所谓“场面描写”,就是由特定的地点、一定的景物、人物的活动这三者的综合构成的;而场面描写是这三者有机结合的动态描写。最后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布置学生留心观察一个场面,并试着写下来。 最后总结强调这种教法既具备了第二种教法的优点,又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但难度大些,较适用于学生能力较强班级的教学。

论文作者:李璐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8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4

标签:;  ;  ;  ;  ;  ;  ;  ;  

多研究课程论文_李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