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_税收论文

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税收论文,理论论文,实证研究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1994年工商税制全面改革以来,我国税收收入呈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长态势,增长率保持在两位数,特别是自1997年以来,增幅更快,已经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税收弹性不断攀升。面对这种情况,财税理论界和实务界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对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开展了热烈讨论。本文试图对此作一些探讨,并提出一些看法。

二、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

在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谋求本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共同目标。在西方经济学中,对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颇为丰富,而且不同的学派还建立了各自的经济增长模型。在这些模型中,很多学者都考虑到了政府的作用,其中政府政策运行对经济增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这些政策就包括税收政策。所以在衡量经济增长的时候,必须考虑到税收对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影响。

经济是税收的源泉,经济决定税收,而税收又反作用于经济,即税收既能阻碍经济增长又能促进经济增长,这是税收与经济关系的一般原理。那么税收如何影响经济?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何?税收效应理论表明,政府通过征税,可以影响纳税人对消费、储蓄、投资和劳动作出一种使自己获得最大效用的理性选择,进而影响到资源配置;而宏观税负理论、税收弹性理论和平衡预算财政有关原理可以阐明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

宏观税负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的税收收入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关系,即T/GDP,也称宏观税率。西方供应学派的税收政策中,美国著名学者拉弗通过拉弗曲线解释了税负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见图1。

根据图1所示,在税率为0时,税收收入为0;如果税率为100%时,无人选择工作,生产停止,也没有税收收入。如果税率降至B点,则生产开始恢复,政府有少量税收,降至B点,生产扩大,政府税收增加。同样道理,如果税率从0升至点和B点,政府收入也会增加,但不会影响生产。B点右方区域被视为“禁区”,因为在取得等量税收收入的情况下,该区域的税率要比左方区域税率高得多。可产生最大生产量和税收收入的点是A点,超过A点,生产和税收都会下降。拉弗曲线表明,宏观税负与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讲,应该存在一种最佳的宏观税负水平,即能兼顾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

研究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离不开对税收弹性的分析。税收弹性反映的是税收收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反应程度,其基本表达式为:

E为税收弹性,T为税收收入总量,△T为税收收入增量,GDP为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一般而言,当E<1时为缺乏弹性,税收增长速度小于经济增长速度;当E=1时,表示税收与经济同步增长;当E>1时为富有弹性,税收增长速度大于经济增长速度。

根据凯恩斯理论,税收有乘数效应,乘数为-b/(1-b),当政府增税时,国民收入减少,减少的数额为税收增量的b/(1-b)倍,反之亦然。因此,如果单纯考虑税收因素,税收增长不利于经济增长。政府支出同样具有乘数效应,乘数为1/(1-b),当政府支出增加时,国民收入增加,增加额相当于政府支出数量的1/(1-b)倍,反之亦然。因此,单纯考虑政府支出因素,则政府支出有利于经济增长。如果同时考虑这两个因素,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在税收增加的同时,增加相等数额的政府支出,则有:

-b/(1-b)+1/(1-b)=1

这说明数额较大的税收和政府支出,即使保持相等,也会产生扩张效应,而且GDP的增加额正好等于二者的增加额,这就是平衡预算原理。[1]在预算平衡条件下,预算规模具有扩张效应是由于税收乘数小于支出乘数,即增加税收的收缩效应小于增加等量政府支出(购买支出)的扩张效应。因此,研究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必须看到政府支出的作用。

三、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我国1994~2004年税收增长和经济增长现实考察

1994年工商税制全面改革以后,我国税收收入连年增长,增幅不断上升。有关的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我国1994~2004年GDP、税收收入相关数据 单位:亿元

税收收入 税收收入占GDP增长率 税收增长率

税收收入

年度 GDPGDP增量税收弹性

(T)GDP的比重(%)(%)(%)增量

199446759.45126.88 10.96 34.620.5

12125.0 871.580.59

199558478.16038.04 10.33 25.017.8

11718.7 911.160.71

199667884.66909.82 10.18 16.414.39406.5 871.780.87

199774462.68234.04 11.06 9.716.76578.01324.221.72

199878345.29262.80 11.82 5.210.53882.61028.762.02

199982067.5

10682.58 13.02 4.613.43722.31419.782.95

200089442.2

12581.51 14.07 9.122.87336.11898.932.49

2001

-95933.3

15301.38 15.95 7.319.86529.72719.872.77

2002

102398.0

17573.38 17.20 6.714.86464.72272.002.22

2003

116694.0

20466.10 17.54 9.116.46 14296.02892.721.15

2004

136515.0

25718.00 18.84 9.525.66 19821.05251.901.40

资料来源:1994-2002年数据引自:毛翠英:《对我国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2003、3004年GDP和T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他数据根据GDP和T进行计算所得。

从表1可以看到,我国税收在这一阶段经历了几个大的飞跃。从绝对数总量来看,1994年税制改革时税收收入总量为5126.88亿元,五年后即1999年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682.58亿元,2001年超过15000亿元,2003年突破20000亿元;从绝对数增量看,1997年增收首次突破1000亿,2001年增收达2700亿,2004年增收达5200多亿,比1994年的税收收入总额还多。从相对数看,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即宏观税负不断上升,虽然1994~1996年有所下降,但1997年后该比重提升较快,无论经济增长如何变化,宏观税负都在增长,年均一个百分点左右,不过始终没有超过20%;从税收的增长率看,该指标一直保持在两位数,虽然1994年及其以后两年有下降趋势,由20.5%跌至14.3%,但1997年有所回升达16.7%,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化,1998年又跌至最低点10.5%,然而,随着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财税改革的深入,税收增长在其后几年迅速爬升,2004年更是高达25.66%。从税收弹性看,1994~1996年税收弹性都小于1,说明税收增长率要低于经济增长率。此后几年,该指标有所回升,在2~3之间波动,但2003年又下降至1左右,2004年也没有超过1.5。

从图2可以看到,1994~1996年我国的GDP和税收均呈高速增长,GDP增长率要高于税收增长率,但二者增长趋势下滑。1997年税收增长首次超过经济增长,税收增长率有小幅上扬,但经济增长率仍呈下降态势。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GDP增长率和税收增长率跌至这一时段的低谷,但税收增长率仍然高于经济增长率。截至2004年,税收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的这一现象没有改变。但从图2我们还可以发现,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变化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

(二)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实证研究

1.税收收入与GDP总量相关性分析。

取表1中的税收收入T(Y)与GDP(X)两列数据进行回归计算,得到二者的回归方程为:

Y=-8989.645+0.250X (括号内为t值)

(-6.655)(18.576)

判定系数R[2]=0.968,相关系数为r=0.984。

判定系数R[2]=0.968,说明这一时期由GDP解释税收的可信度高达96.8%,其它随机因素不到4%;相关系数为r=0.984,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税收收入与GDP总量之间是高度正相关的;从t值反映的情况看,预测回归方程是可靠的;弹性系数为0.250,表明GDP每增长一亿元,税收收入便可增加0.25亿元。该结果再一次验证了经济决定税收的原理。

2.宏观税负与GDP增长率相关性分析。

取表1中的GDP增长率为Y,宏观税负(税收占GDP的比重)为X,对这两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为:

Y=33.114-1.504X,判定系数R[2]=0.260,相关系数为r=-0.510。

判定系数为0.260,说明由宏观税负解释GDP增长率的部分仅占26%,解释程度很低,即宏观税负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不显著;相关系数为r=-0.510,说明这一段时期我国宏观税负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较弱的负相关性。弹性系数1.504表明宏观税负每增加(减少)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就降低(提升)1.504个百分点。

3.税收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相关性分析。

取表1中税收增长率为Y,GDP增长率为X,对该两列数据进行回归统计分析,得到回归方程为:

Y=15.982+0.123X

判定系数R[2]=0.069,相关系数为r=0.262。

由判定系数R[2]=0.069可知,用GDP增长率来解释税收增长率的可信度极低;相关系数为r=0.262,说明二者影响是正相关的,但相关度也不高,说明还存在其他更为重要的因素影响税收增长率。

四、对我国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基本判断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对当前我国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基本判断是: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属于合理范围之内,经济增长决定税收增长,税收增长没有妨碍经济增长,即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是协调发展的。

(一)从我国促进税收增长的各因素来看,目前税收增长机制是合理的,税收增长建立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之上

1.经济增长因素在税收增长的诸多因素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表2数据可知经济增长因素在税收增长因素中比重达50%以上。经济增长促进税收增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GDP的总量不断提高,可供分配的“蛋糕”越来越大,即扩大了税源,促进了税收增长。从表1可知,1994~2004年的11年间,GDP总量增长了2.92倍。二是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对税收增长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导致税源结构和税收收入的改变。因此,经济结构的优化能够促进税收增长。[2]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致使可税GDP的比重不断提高;同时,所有制改革也在深入,国有企业效益和非公有制企业效益不断提高,为税收增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2.非经济增长因素促进税收增长的作用不可小觑,但从构建长远的税收增长机制,促进税收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来看,其作用有限,税收增长的重任最终还是由经济增长来承担。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税收增长除了经济增长因素之外还有管理性增长和政策性增长,笔者统称为非经济增长因素。从管理性增长来看,近几年来,税收管理的加强对税收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我国存在大量的税收流失现象,近几年来通过强化税收征管,加大打击走私力度,堵塞税收流失漏洞,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增加,这属于正常的税收管理。但我们还应该看到,目前存在一些非正常的税收管理手段,如提前预征税款的“寅吃卯粮”,贷款缴税,集资缴税,造假账,以“列收列支”实行“无税空转”,造假账、虚填账单等行为,[3]也在客观上使税收收入总数不断增大。无论是正常还是非正常管理,在这一阶段都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增加。从政策性增长来看,通过开征新税,各种优惠政策到期恢复征税等措施也促进了税收增长。

但我们应该看到,随着税收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管理性增长的空间会越来越小;同时,随着税制逐步完善而趋于稳定状态,政策性增长的作用也会越来越有限,因此,税收增长最终还是由经济增长决定的。

表2 1998~2001年我国税收增长因素(%)单位:亿元

项目经济性增长管理性性增长政策性增长

税收增量

年份 数额比重数额

比重数额

比重

19981003 31731.645044.923623.5

19991223 80766.041634.0 0

0

20002350155466.130012.849621.1

20012501123149.264025.663025.2

四年合计 7077390955.2

180625.6

136219.2

资料来源:金人庆:《中国当代税收要论》(第30页),人民出版社,2002年。

(二)从宏观税负的角度来看,目前的税收增长尚未损害经济增长

税收收入的增长会改变宏观税负水平,到底是增加还是减少宏观税负,还要看分母GDP的数量,所以税收增长未必会带来宏观税负的提高,即使提高了,也要看提高到了什么程度。根据拉弗曲线的结论,宏观税负与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讲,应该存在一种最佳的宏观税负水平,即能兼顾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为了寻求这种最佳的宏观税负水平,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斯卡利(1991年)采集了103个国家样本,分析了他们1960~1980年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发现,宏观税负不超过19.3%的国家,经济增长率达到最大化,在宏观税负大于45%时,经济增长停滞。1995年斯卡利又分析美国1929~1989年经济增长与宏观税负的关系,发现宏观税负超过23%时美国经济增长率下降。[1]国内学者马栓友对我国1991~2000年的有关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我国的宏观税负应控制在20%左右。还有学者估测在20~25%之间。不可否认,从1994年来,我国的宏观税负不断上升,但始终没有超过20%,应该说我国的税负水平不高,因此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微弱。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宏观税负水平尚处于经济增长可承受范围之内。

(三)从税收弹性指标看,虽然从1997年以来,我国的税收弹性系数一直大于1,个别年份甚至接近3,但并不能据此否认二者的协调性

主要理由有:

1.以税收弹性指标来衡量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必须以准确真实的弹性系数为前提。然而在我国,该指标的准确性值得讨论。在税收弹性计算公式中,GDP是一个重要的数据,该数据真实与否直接影响到计算结果。目前我国的GDP统计数据与真实的GDP存在一定出入,因此会导致对税收弹性的不确定性。

2.退而求其次,即使税收弹性大于1,也并不能否定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或合理性,这一点已被国际经验所证实,即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发展可以表现为税收弹性大于1,[4]见表3。

表3 1998~2000年中、美、英、日税收收入与GDP弹性系数比较

年度中国美国日本英国

19982.042.493.162.46

19992.792.2711.51.31

20002.561.62 4.21.13

资料来源:金人庆:《中国当代税收要论》(第15页),人民出版社,2002年。

(四)从财政发展需要看,目前我国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合理的

现阶段,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公共财政与以往的财政模式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政府为了充分履行其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必须合理规划支出,以支定收。而根据瓦格纳定律,财政支出随着经济的增长、政府活动的扩张呈现渐进增长态势,事实上,近几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财政支出连年增长(见表4),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必须有高增长的税收支撑。

表4 1996~2002年财政支出增长情况单位:亿元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增长额 1113.831296.011564.622389.492698.833034.983109.00

资料来源:陈共:《积极财政政策及其财政风险》(第5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平衡预算原理表明,财政支出的增加用于购买或投资时会对经济产生扩张效应。因此结合财政支出看税收增长可以发现,多收税同时多支出(合理有效的)不一定会阻碍经济增长,只要税收的最终使用(即支出)产生的扩张效应大于征税带来的紧缩效应,那么税收增长大于经济增长仍然是一种良性状态,是合理的。因此现阶段我国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既符合财政发展需要,也适应经济发展。

标签:;  ;  ;  ;  ;  ;  ;  

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_税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