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峰撞击综合症的诊断论文_贺尧,田冕 李飞龙,黄伟

肩峰撞击综合症的诊断论文_贺尧,田冕 李飞龙,黄伟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 重庆 400016

摘要:背景:肩痛现在已成为骨科第三常见的骨骼肌肉症状,其病情的症状可能都相似,通常只有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或关节镜检查才能鉴别。方法:此文章基于对MEDLINE数据库进行选择性搜索所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肩峰撞击综合症是经过询问患者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并通过X射线、超声和磁共振成像来确诊。结论:针对肩峰撞击综合症,需要更多的诊断及排除方法从而加强其正确性。

病因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主要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1);一项研究表明,16%的人在一个月内有肩部疼痛。发病高峰年龄是在60岁。而最常见的临床诊断则是肩袖损伤(85%)和/或肩峰撞击综合症(74%)。肩袖损伤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超过30%的70岁以上的人都有损伤,但75%的患者并没有临床症状。(2, 3)

长期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与肩袖损伤有关。这两者之间的的关系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4)。肩袖损伤被认为是由于内部退变和外部压迫共同造成的结果。(5)。

外部撞击的发展可能受到肩部顶端一些骨性结构的影响,比如钩状肩峰则是肩峰撞击的一个危险因素(6, 7)。另一个风险因素是肩关节肩峰的过度覆盖,它可以由肩重角(CSA)和肩峰指数(AI)进行定量评估。

诊断

病史及体格检查

应该询问每位患者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和程度,以及任何有关的外伤或挤压病史(即便是是轻微的外伤),以及止痛药的使用情况。患者常诉当手臂抬高70°到120°,或夜间出现肩部疼痛。疼痛通常局限于肩峰的前外侧。体格检查包括视诊,触诊,主动和被动时肩关节的活动范围,与对侧比较肌力情况,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患者,外展或外旋肌力减弱。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通过5-12MHz的有线探头在标准断层面上可以看到滑囊炎、肌腱退变或撕裂等与撞击相关的病理改变。滑囊炎的特点为滑囊部位的积液渗出和囊壁的增厚;而肌腱退变的主要变化则显示为肌腱高回声及肌腱增厚(8,9)

X线平片

肩关节的X线主要包括标准的前后位和出口位。这两个部位可以使医生通过观察患者肩部的骨性结构从而评估患者的喙肩弓状态、肩锁关节、肱骨头的居中情况,肱骨大结节以及骨性关节炎的骨性改变等解剖变异情况。

对于一些特定的肩峰形态异常,比如在出口位看肩峰的形状若为III型(图1),则预示着更大的几率出现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在前后位上测量肩重角(CSA),评估患者肩峰对于肱骨头的横向覆盖范围(图2)。如果肩重角超过35°,患者肩袖损伤的风险更高,如果CSA小于或等于35°,肩关节炎的风险就会更高。

肩峰指数(AI)(图2)肩峰最外侧点和肱骨大结节最外侧点分别到到关节面垂直距离的比值,一个高的AI值表明肩峰的明显增宽,这是肩袖撕裂的一个显著风险,并被认为是一个肩袖修补术后预后的不利因素(10)。肩 峰一 肱骨头 间距(AHI)。在出口位下,肩峰下方平面和肱骨头最高点之间的距离;通常在正常男性中约10毫米(7–14毫米),女性9.5毫米(7–12毫米)。在出口位上一个异常的低AHI常提示一个部位以上的肩袖损伤(1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磁共振成像(MRI)

磁共振成像(MRI)是用来评估盂唇,关节囊,肩峰下滑囊,和肩袖等软组织的情况,并确定肌肉的萎缩(Zanetti 和 Thomazeau分型)和脂肪浸润(Goutallier分型)的程度(10)。是对肌腱肌肉组织回缩程度进行分类和评估的影像学研究。有研究表明MRI平扫对撞击综合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和93%(12)。肌腱脂肪新号减少,喙肩弓压迫肌腱,以及高信号都提示撞击综合征可能。直接进行肩关节造影术,将对比剂注射入盂肱关节后获得MRI。这可以更好地检测关节的损伤,如冈上肌腱部分损伤。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CT在撞击综合征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观察肩关节骨质的变化上。

参考文献

[1]Habermeyer P:Schulterchirurgie.München:Elsevier,Urban&Fischer 2010; 4th edition.

[2]Makela M,Heliovaara M,Sainio P,et al:Shoulder joint impairment among Finns aged 30 years or over:prevalence,risk factors and co-morbidity.Rheumatology 1999;38:656–62.

[3]Yamaguchi K,Ditsios K,Middleton WD,Hildebolt,et al:The demographic and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rotator cuff disease.A comparison of asymptomatic and symptomatic shoulders.J Bone Joint Surg Am 2006;88:1699–704.

[4]Harrison AK, Flatow EL: 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J Am Acad Orthop Surg 2011;19:701–8.

[5]Bigliani LU,Levine WN: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J Bone Joint Surg Am 1997; 79:1854–68.

[6]Epstein RE,Schweitzer ME,Frieman BG,et al:Hooked acromion: prevalence on MR images of painful shoulders.Radiology 1993;187:479–81.

[7]Neer CS:Shoulder reconstruction. Philadelphia:Saunders 1990:41–142.

[8]Daghir AA,Sookur PA,Shah S,et al:Dynamic ultrasound of the subacromial-subdeltoid bursa in patients with shoulder impingement:a comparison with normal volunteers.Skeletal radiology 2012;41:1047–53.

[9]Kloth JK,Zeifang F,Weber MA:Clinical or radiological diagnosis of impingement. Der Radiologe 2015; 55: 203–10.

[10]Nyffeler RW, Werner CM,Sukthankar A,et al:Association of a large lateral extension of the acromion with rotator cuff tears.J Bone Joint Surg Am 2006;88:800–5

[11]Saupe N,Pfirrmann CW,Schmid MR,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rotator cuff abnormalities and reduced acromiohumeral distance.Am J Roentgenol 2006;187:376–82.

[12]Jesus JO,Parker L,Frangos AJ,et al:Accuracy of MRI,MR arthrography,and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rotator cuff tears:a meta-analysis.Am J Roentgenol 2009;192:1701–7.

论文作者:贺尧,田冕 李飞龙,黄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界》2018年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0

标签:;  ;  ;  ;  ;  ;  ;  ;  

肩峰撞击综合症的诊断论文_贺尧,田冕 李飞龙,黄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