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DSA技术在颅内血管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观察论文_蔡强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介入治疗中心 湖南省长沙市 417000

【摘 要】目的:探讨三维DSA技术在颅内血管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颅内血管性病变患者随机选取300例进行研究,将其分为两组,就DSA二维导航技术(对照组,n=150)与三维DSA技术(观察组,n=150)对动脉瘤显示情况、介入治疗成功率、辐射剂量以及对比剂用量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动脉瘤显示情况、介入治疗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辐射剂量以及对比剂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血管性病变诊治中应用三维DSA技术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可提高检出率以及介入成功率,降低辐射剂量以及对比剂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三维DSA技术;颅内血管性病变;应用效果;安全性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类型,对患者危害较大,主要是机体脑动脉壁出现异常膨出所导致,若治疗不及时极易并发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其他疾病,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对其生命安全有严重威胁,所以及时有效的实施救治至关重要[1]。本次研究主要对三维DSA技术在颅内血管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颅内血管性病变患者随机选取3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90例,女性患者60例;年龄区间22~67岁,平均年龄(44.5±8.5)岁。对照组男性患者95例,女性患者55例;年龄区间23~68岁,平均年龄(45.5±8.5)岁。两组患者资料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研究资料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所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均有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以及头痛等临床表现。排除标准:(1)排除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2)排除具有严重心、肝、肾疾病者;(3)排除不参与本次研究者[2]。

1.2方法

1.2.1对照组实行DSA二维导航技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实施局部麻醉之后在患者股动脉进行穿刺插管,然后对椎动脉以及颈内动脉实施正位、斜位以及侧位造影。

1.2.2观察组实行三维DSA技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局部麻醉并对患者股动脉进行穿刺插管,当导管进入颅内血管之后给予三维DSA技术治疗,采用日本岛津9400平板以及美国GEigs330平板DSA实施旋转DSA采集,然后将所得图像传输至后工作处理站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处理,经过处理之后会形成血管树,并生成三维血管图像。主治医师对生成图像进行阅读并寻找最佳显示图像,然后将图像上传检查室的参考显示器进行相关处理,使该图像既包含二维实时信息又包含三维实时信息,然后尽快确定病灶位置[3]。

1.3疗效评价指标

对动脉瘤显示情况、介入治疗成功率、辐射剂量以及对比剂用量展开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分析以及整理数据的软件为SPSS17.0,其中 表示计量资料,检验方式为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检验方式为 2检验,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以P<0.05表示。

2.结果

2.1动脉瘤显示情况、介入治疗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动脉瘤显示情况、介入治疗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讨论

颅内动脉瘤的具体病因临床尚未明确,但其发生以及发展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以及血管炎相关性较强,患者一般会出现脑血管痉挛、动眼神经麻痹以及自发脑出血等症状,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以及致残率,对患者身心健康有严重影响,所以发病后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临床对该病的治疗方式主要有手术治疗以及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以血管内介入治疗以及开颅手术最为常见,在术前对病灶进行定位对手术成功至关重要[4]。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动脉瘤显示情况、介入治疗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辐射剂量以及对比剂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原因分析为:①颅内动脉瘤实行介入治疗的效果与瘤颈的宽窄密切相关,瘤颈越宽治疗过程中完全栓塞效果越差,若将其误诊为窄颈动脉瘤,则很难达到完全栓塞的目的,还会导致术后并发症增多,对患者预后有严重影响,所以临床在治疗的过程中对瘤颈的宽窄判断十分重要,因此在治疗前首先要确定患者的病灶位置。DSA又称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常规的DSA难以获得完整的诊断信息,并且确诊率较低,而三维DSA技术属于先进且可视化技术,可融合三维图像以及二维实时透视图像,可将病灶的解剖信息完整且准确的显示出来,同时还可显示出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大小以及毗邻关系,为临床医师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5]。②在实施介入治疗时,相对于二维DSA技术来说,三维DSA技术更能准确定位病灶,并且具有较高的动脉瘤检出率,且治疗成功率相对较高,有助于治疗顺利进行。并且就辐射剂量以及对比剂用量来说,三维DSA技术明显低于二维DSA技术,表明三维DSA技术对患者以及医生的伤害更小,可减少对比剂用量。研究中采用三维DSA技术辅助治疗后动脉瘤检出率为98.67%,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9.33%,辐射剂量为(98.65±9.57)mGy,对比剂用量为(56.88±5.54)ml,表明在颅内血管性病变诊治中应用三维DSA技术可有效提高动脉瘤检出率以及介入治疗成功率,降低辐射剂量以及对比剂用量,这与章永强[6]的研究中动脉瘤检出率为94.56%,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6.88%,辐射剂量为(97.53±8.96)mGy,对比剂用量为(55.42±4.66)ml相一致。

综上所述,颅内血管性病变诊治中应用三维DSA技术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可提高检出率以及介入成功率,降低辐射剂量以及对比剂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永招.分析探讨三维DSA技术在颅内血管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学,2016,22(04):50-51.

[2]杨萧琪.DSA三维导航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7,26(05):1456-1457-1466.

[3]刘伟,郭庆东,付洛安,等.3D-DS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脑血管造影阴性中的作用[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5,14(1):12-14.

[4]王伟,晁满香,王岚,等.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三维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204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5,32(5):674-677.

[5]姚斯元,郭建平,范伊乐,等.3D-CTA与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对照研究[J].实用医药杂志,2016,33(5):404-406.

[6]章永强,赵海玲,江晓勇,等.三维时间飞跃法 MRA 筛选温岭社区人群颅内动脉瘤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5,24(12):1039-1042.

论文作者:蔡强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9

标签:;  ;  ;  ;  ;  ;  ;  ;  

三维DSA技术在颅内血管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观察论文_蔡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