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主导产业理论体系研究综述_比较优势论文

我国区域优势产业理论体系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优势产业论文,理论体系论文,区域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807(2010)10-0036-06

经过CNKI学术趋势网站统计,我国学者对优势产业的学术关注度呈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并且根据在中国期刊网中所查找的文献,其文章视角多数是从区域经济角度讨论选择并优先发展优势产业的问题,这表明区域优势产业越来越多的引起各地区的重视。笔者通过大量文献采集认为区域优势产业理论体系研究的提出一方面可以克服目前我国各地区产业重复建设,造成国家资源严重浪费,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和全国市场的恶性竞争的问题,另一方面它又使得优先发展产业理论复杂化,造成优势产业和其它类型产业概念上的混淆,使得人们在优先培养产业的选择上更加模糊不清。因此,我们不仅应认清区域优势产业理论体系所带来的好处,同时也应重点解决其带来的问题。

图1 学术关注度的趋势图

我国学者结合各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对区域优势产业理论从三个部分展开研究:①优势产业的内涵、特征、作用以及与其他产业类型的对比分析;②优势产业的选择基准和方法;③优势产业的形成机制和培育措施。本文从以上三部分着手,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至今关于区域优势产业理论体系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综述,并为理论体系的完善提供一些意见。

1 区域优势产业内涵、特征、作用及与主导产业的比较的相关研究

1.1 区域优势产业内涵的相关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一些学者对区域优势产业内涵提出了自己的认识,陈长民较早的对优势产业内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指出优势产业是对提高和改善整体产业结构水平有着特殊作用的产业,它排斥广泛空间上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趋同性,更多地是一个地区的拳头产业、重点产业、经济特色产业,甚至是大部门产业的“子产业”[1]。另外,还强调了市场、品牌等方面的优势,但是他对优势产业内涵并没有给出精炼的定义。随后国内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四类视角完善区域优势产业的内涵:

1)产业视角:其特征是学者们受到当时流行的主导产业理论的影响,在研究区域优势产业时,仍然套用主导产业的研究模式,从产业发展速度、产业关联性以及产业贡献等几个因素定义区域优势产业,如:冯江华等认为优势产业指那些在当前经济总量中其产出占有一定份额,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基本合理,资本营业效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2]。随着国内市场机制逐渐成熟,学者在定义区域优势产业内涵时又将市场因素加入其中,如:李金叶等指出优势产业(产品)是指市场前景好,对产业结构的升级有较大的牵引力,产值和利税位于同行业前列的产业或产品,这些产业(产品)可以由前后关联较强的产业以链条形式形成的产业链,也可以由相互独立又相互结合的产业以网络形式形成的产业群[3]。从这类视角所认识的区域优势产业内涵与主导产业内涵过于相似,容易造成两者间的概念混淆,而且很难突出区域性的特征。

2)贸易视角:学者们受到国际贸易相关理论的启发,以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作为区域优势产业的理论基础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一些学者支持比较优势理论所定义得优势产业。如:蒋智华提出从实质上看,优势产业可以简单理解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4]。还有些学者更倾向于将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结合起来定义区域优势产业。如:王文成等认为区域优势产业是指产业部门高度集中于拥有相应竞争优势的地区,在该地区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它是形成区际分工的基础,同时它也具有比较优势,实行专业化生产,除了能够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外,还能供应其他地区的市场需求,从区外市场获取利益[5];宋德勇等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的最新发展同时结合竞争优势理论指出区域优势产业包括外生比较优势产业和内生比较优势产业两种层次,二者都在一定产业范围内具有竞争优势,区别在于内生比较优势产业比外生比较优势产业更易获得持续和稳定的产业竞争优势[6]。徐仕政认为区域优势产业是指以区域的功能定位为基本立足点,依托区域内所拥有的现实或潜在比较优势,在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共同作用下,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面向国内国际不同层次的市场,在产业价值链条中某环节或多个环节有着决定性影响的、产业绩效高、产品市场空间广阔的产业或产业群[7]。该类视角是对区域优势产业认识的升华,但是受到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争议的影响,从而导致概念细节上的不确定,主要体现在我国不发达区域在具体选择和培育优势产业时,是优先考虑比较优势,还是优先考虑竞争优势,无论选择哪一种都会担心陷入各自的陷阱中。

3)综合视角:其主要特征是借鉴主导产业相关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以及竞争优势理论来定义区域优势产业。如:韩庆鹏认为区域优势产业是以地区比较优势为基础,能够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技术条件、区位条件等,资源配置基本合理,资本运行效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率,并能体现地区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8];谢南斌认为优势产业或称主导产业,是承担主要产品的生产,并具有相对的资源优势和一定的生产规模,在一个地区或行业的经济中有较大的比重的产业,是经济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一种或几种产业(行业)的组合。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取得优势:一是比较优势,二是竞争优势,三是网络优势[9]。虽然该视角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却也使得主导产业与优势产业的概念更加难以区分。

4)核心视角:是以核心优势或核心竞争力理论为基础定义区域优势产业。如:魏益华提出在区域经济层面上的有效核心优势即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经济开发的中心环节,任何地区的有效核心优势总是通过一定的优势产业或优势产业群来体现的。因此,培育区域有效核心优势,实际上就是建立与发展本地区的优势产业[10];范松海等在“提升云南优势产业竞争力研究”课题中利用综合竞争力来定义区域优势产业,综合竞争力指某产业在发展基础、辅助发展条件以及市场盈利能力等方面较同类产业所具有的优势,是产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包括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辅助竞争力三个部分[11]。这类视角给我们对优势产业的认识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尚处于萌芽期。

1.2 区域优势产业的特征和作用的相关研究

国内关于区域优势产业特征的具体描述并不多见,但学者们对区域优势产业特征的认识仍然不能统一,如:陈长民在对优势产业内涵的论述中,指出优势产业的特征应该是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性、众多优势结合的结果即综合性、本身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以及具有相对动态性等特征[1];余鲁系统的归纳出优势产业的四个特征,即阶段性、区域性、关联性、栋梁性[12];唐建又在此基础上添加新兴性,即优势产业产出的新技术能洐生出一批新兴产业[13];徐仕政不仅提出反应区域优势产业本质的四个基本属性:系统性、相对性、动态性、综合性,还根据其基本属性和定义总结出六个特点:弱可模仿性、时空性、发展性、创新性、产业关联性、差异性[7]。

区域优势产业作用的研究一般是区域优势产业对其它事物所产生的正面影响有哪些,目前,国内学者一致认同区域优势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如:何跃等提出优势产业具有两个作用:①作为国民经济中起支柱作用的产业部门,能带动国民经济实现较快的增长,并且保持各个产业间及其内部比例的协调;②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转变,使经济系统从整体上能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14];宋德勇等对优势产业作用机制进行具体论述,将其分为区内作用与区外作用,他认为一个区域内的优势产业发展不仅能提高本区域内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的转变,也能在本区域内的生产要素重新配置的同时导致生产要素在区际间的重新配置,这种配置的结果是通过产品、资本、劳动力和技术扩散四种途径来造成各区域的经济总量和分工格局变化的[15]。

1.3 优势产业与主导产业的比较的相关研究

为了进一步认识区域优势产业内涵、特征和作用,国内学者对优势产业与特色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其中优势产业与主导产业的关系一直是我国区域优势产业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如:陈长民认为优势产业无疑应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能对其他产业产生一定的后向关联、前向关联和波及效应,能推动地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的发展,甚至演变为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强调优势产业与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存在着转化、交错的关系[1];冯江华等对主导产业与优势产业之间的关系做了详细的辨析,他们认为两者的着眼点,产业寿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以及各自强调的目标利益都不相同。从产业逻辑演进过程看,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与支柱产业的排列顺序大致为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2];宋德勇等从研究视角,理论基础,政策涵义三个方面说明主导产业与优势产业的区别,并强调在区域经济发展路线中,区域优势产业的选择能够克服主导产业选择的缺点,防止产业同构现象的出现,并提出区域优势产业分析代表着研究区域经济的一种新思路,即从区域自身条件和环境出发,发挥优势、各展所长、突出特色的区域差异性产业发展思路[15];徐仕政在分析优势产业与主导产业关系中,指出优势产业与主导产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两者都有注重科技进步与创新、产业发展的增长率。区别在于两者的产业关联效应不同、地位和作用不同、产业周期的发展阶段不同和表现形式不同,最终强调优势产业与主导产业是可以相互转化[7]。

2 区域优势产业的选择指标及选择方法研究

2.1 区域优势产业选择指标的相关研究

历来国内外对于产业选择指标的研究都不曾间断,国外的著名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等学者对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完善总结出的比较优势指标、波特将他所提出的钻石模型作为竞争优势指标以及主导产业选择理论中的攸原二指标和产业关联指标。这些指标都为我国区域优势产业选择指标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我国各地区优势产业选择指标的构造形式可分为单一指标和指标体系两种。单一指标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等特征,并且信息密集量大,能够粗略并简单方便的衡量产业的优势程度,如:产值、产值区位商指标、波及效应指标等。指标体系是由多个单一指标所构成,能够综合衡量产业优势程度,它是区域优势产业选择指标研究的方向。从层次分析指标构建视角看,国内区域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可分为单层指标体系和多层指标体系。

1)单层指标体系:由一些系列具体指标构成,每个指标有具体算法且各指标间可能有很强的相关性。如:李建新等提出优势产业选择应特别注重其在当前经济中所占的份额,采用4个指标构建指标体系[16];杨浩在对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实证研究中,也提出4个指标构建指标体系[17];何跃等运用区位商计算公式提出5个指标构建指标体系[14];朱磊等在新疆优势产业选择中选择6个具体指标构建的指标体系[18]。韩庆鹏选择8个具体指标构建区域优势产业选择指标体系[8];

2)多层指标体系:一般由两层或以上指标层构成,第一层由多个因子所组成,第二层是对各因子的具体衡量标准,整个指标体系中各因子间的相关性比较弱甚至不相关,因此,在选择优势产业时,能够了解各主要影响因子在优势产业发展中所占的地位以及作用。

由表1所示:现阶段,国内学者构建区域优势产业选择指标体系的视角趋于多样化,其中的各类指标混用和内部结构相互矛盾的情况屡见不鲜,同时指标使用的重叠现象也大量存在。因此,在区域优势产业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上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2.2 区域优势产业选择的常用方法

伴随着学者对区域优势产业内涵理解不断深入和决策理论的发展,传统用文字并适量的带有重要数据来描述优势的定性分析法已经不能科学的选择优势产业了,如今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必定会建立数学模型,使得区域优势产业的选择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区域优势产业的选择方法可分为指标分析法和模型析法两种类型。

1)指标分析法:一些学者根据某一指标来选择产业,最常见的是区位商分析法,它来源于巴拉萨的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标,该指标一般用来衡量该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把某一地区产业产出结构放在更大的空间系统中考察其相对份额,由此揭示地区产出结构与整个国民经济产出结构的差异,进而表明地区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并能排除区域规模差异带给简单份额分析的影响,一般来说区位商大于1.5的产业在当地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是根据各区域发展程度不同,其评判准则也会不同。如:孙畅等在分析重庆优势产业时认为区位商值大于1.2的行业列为“显著优势行业”;区位商值大于0.8小于1.2的行业列为“潜在优势行业”;区位商值小于0.8的行业列为“比较劣势产业”[27]。但是区位商存在一些缺点,如一个地区的最终产品消费结构等同于全国消费结构、只考虑地区间贸易,没有考虑国际贸易的影响、把一地区的经济总量等同于该地区的消费需求规模等等。目前一些学者对其缺点做了部分修正。如:王文成等针对区位商方法进行改进,将地区的经济总量和该地区的消费需求规模区分开来,采用地区与全国经济总量指标(GDP)之比和消费指标之比作为分母计算。前者比较符合中间品产业的实际情况,因为中间品需求主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而后者比较符合消费品产业的实际情况,因为消费品需求主要受当地消费水平影响,经过第一轮分类,具体选择出中间品优势产业和消费品优势产业[5]。除区位商法外,还有利用投入产出法计算产业关联度的大小来评价一个产业的优劣,但是优势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物,无论是专业化程度还是关联性都只是“优势”的一方面的特征,并不能涵盖所有的优势特征。因此一些学者对多个指标同时分析。如:张朝辉等利用区位商分析法对河北工业优势产业进行选择时,采用两年数据来观察区位商与产值份额的变动情况,并将优势产业分为三类[28]。但这些指标间并没有数学关系,学者仅凭经验设定选择标准,这类方法虽然考虑的因素比较多,但是在综合评价上稍有欠缺。

2)模型分析法:在综合分析法中加权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备受青睐,模型的形式主要分为非线性加权模型和线性加权模型,如表2所示:线性加权模型被国内多数学者所采用,其中主观线性加权模型如: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指标的权重会因各地区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等因素不一样而有所改变,因此,区域间的产业优势将难以衡量。部分学者也曾对其进行改进:赵惠芳等在安徽省优势产业选择中,首先运用专家咨询法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再采用信息熵来修正,已达到客观化的目的[20]。对于主流的客观线性加权模型,我们常在主导产业选择中所使用的因子分析法、DEA法、灰色关联度法等依然没有在优势产业选择中出现过,因此,区域优势产业选择实证研究仍有发展空间。

总之,在选择区域优势产业时,主要有以下四步骤:①指标体系的构建;②赋值和标准化;③计算方法的选择;④确定标准得出结果。其中指标和计算方法的选取是模型构建的核心部分。目前国内众多优势产业选择模型的不同之处也主要体现在这两方面,而在模型的实际应用中时,由于第一、二、三产业在发展条件和具体衡量指标上有很大不同,要建立统一地指标体系对所有产业优势度进行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多数学者利用自身建立的模型针对第二产业进行优势产业选择,少数学者也会针对第一产业进行优势产业选择,而第三产业的优势产业选择几乎无人问津,可见,第三产业优势产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3 区域优势产业形成机制及培育措施的相关研究

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机制与培育措施是密不可分的,培育措施往往需要自身所认识的优势产业形成机制来具体制定。因此,优势产业的形成机制研究是制定出合理的培育措施或发展对策的基础。通过设定的模型选择优势产业,并对其进行经验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区域优势产业形成机制,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发掘潜在优势产业和明确现在优势产业的发展方向。安虎森在《区域经济学通论》中曾指出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机制是指使区域优势产业得以确立并发展的产业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关系和影响的共同作用方式[30]。现今,国内学者对优势产业的形成机制研究,大多参考国外的优势产业形成过程以及借鉴相关理论知识所总结出来的。如:杨宗岳比较早的总结出优势产业形成的几个途径:①优势产业是开发利用本地自然资源而形成,同时也可以利用它国它地的资源特别是原材料、能源动力而形成;②是以国外区外市场作为基本前提、以规模经济作为基本条件;③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也是优势产业的形成的关键载体;④在政府产业政策的保护和支持之下,通过吸取外国外地的技术、人力、资金和管理经验培育起来的,强调“培育”是形成优势产业的关键[19];冯江华等认为优势产业强调资源的天然禀赋、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经济行为的运行状态。只有当它们都得到了比较好的结合,才能形成优势产业[2];魏益华认为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可以归结为资源禀赋差异、有效规模经济、区域分工协作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原因[10];徐仕政借鉴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理论,强调区域优势产业应考虑区际间的合作与竞争,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区域的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区域现有的比较优势未必是持久的,因此只有依托区域内比较优势,通过形成并发挥竞争优势,才能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使优势本身具备一定的自组织和自发展机制,保证区域优势的可持续发展。并将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机制归纳为五种类型:即资源要素主导型、先发优势主导型、内生比较优势主导型、产业生命周期主导型、政府主导型[7]。

在区域优势产业的培育措施以及发展对策方面,主要是针对目前的优势产业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和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在未来如何培育成为一个优势产业来制定的。其核心思想将产业的比较优势转化成为竞争优势。围绕这一目标陈长民强调应认真分析本地自然资源、区位、资金、劳动力、技术、交通运输、投资环境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培植本地的优势产业[1]。宋德勇等提出了培育优势产业几个途径:①推进制度创新;②实行科学的产业政策;③优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④立足于产业组织创新;⑤把产业技术创新作为最关键的因素[15]。谢南斌认为优势产业的培育,实际上是一个地方制度体系的优化、文化进步的过程。如果说优势产业培育的基础是产业的分工、分化,那么保障分工、分化的制度体系的建立,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工程[9]。另外,还有许多学者针对某些区域的优势产业,提出了众多符合本地情况的培育措施及发展措施,如:王立国等在对秦皇岛工业优势产业选择后,根据本地产业所处环境,提出了五点发展策略[31]。

4

结论和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学者在区域优势产业理论的相关研究中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①区域优势产业基础概念的专题研究偏少,同时其多数参考于国外发达国家优势产业形成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特征来定义,因此,至今还无法统一的形成中国特色的优势产业基本概念;②现今我国区域优势产业的选择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所涉及,例如地理经济领域、产业经济领域、国际贸易领域。因此,我国区域优势产业的理论基础呈现多样化,从而使得对学者区域优势产业的基础概念以及选择指标也呈现多样化;③产业选择方法种类多,但在区域优势产业选择实证中,其选择方法种类却依然偏少;④区域优势产业培育措施的相关研究形式单一;⑤缺少优势产业演化过程研究视角,导致缺少动态选择区域优势产业机制的相关研究。

由此可见,我国区域优势产业理论体系研究仍然处于借鉴居多、创新不足的起步发展阶段,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①区域优势产业的概念内涵界定应该更加细化,即不再局限于对区域优势产业的一般性认识,应结合优势产业的各种分类方式来定义;②对于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也不应再局限于统计学分析方法,可以利用计量经济学、动态系统学等其他领域中的分析方法,从而使得区域优势产业理论更加系统、科学,以便逐渐完善;③区域优势产业的作用机制也应重点研究,更应通过实证的方式了解其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④区域优势产业发展中的各类要素在其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即对区域优势产业形成机制的研究应给予足够重视;⑤对区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的研究,应多体现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优势产业的培育发展措施。

标签:;  ;  ;  ;  ;  ;  ;  

我国区域主导产业理论体系研究综述_比较优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