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辩证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在其文选第三卷中,一方面要求全党全国人民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另一方面又给全党全国人民指明了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方法,这些基本方法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方法,本质和现象辩证统一的方法,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统一的方法等。现就这三种最基本方法,谈个人的一点理解和体会。
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方法
邓小平指出,“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①这里讲的“社会主义”是指社会主义的矛盾普遍性,这里讲的“中国实际”是指我国社会主义的矛盾特殊性,这里讲的“切合”就是将矛盾的普遍性同矛盾的特殊性联系起来、结合起来、辩证统一起来,这种联系、结合、统一起来的样子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向人们指明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道理,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法,是搞清楚我国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由矛盾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事物的样子是由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规定的。要正确认识事物,就必须发现和把握事物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这是搞清楚事物是什么样子的根本方法。
要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搞清楚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就必须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矛盾普遍性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了解人类社会的矛盾普遍性,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普遍性是人类社会的矛盾普遍性的特殊表现。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过程始终的最基本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矛盾普遍性。一定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及由它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构成人类历史上处于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那么,是什么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和由它决定的生产关系构成社会主义社会呢?列宁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以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这一事实为依据的。”②这就表明,生产社会化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列宁又指出:“生产社会化不能不导致生产资料转化为社会所有。”③这就表明,同社会化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只能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因此,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公有制之间的矛盾,就是一切社会主义的矛盾普遍性。正是这个矛盾的辩证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规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存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一方面,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程度决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产生及公有的程度,社会化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决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适应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建立起来的,它必将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它必然不断自我完善自身的具体形式以满足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向前发展。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化生产力的社会,是不断发展壮大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社会主义的两条根本原则,一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则,一条是坚持和壮大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矛盾普遍性的原则,缺少或违背任何一条,都不是社会主义。因为,生产社会化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内容,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物质内容存在的形式。离开内容,社会主义的形式就不存在,离开社会主义的形式,生产社会化就不成为社会主义的内容。所以,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是社会主义,不坚持和发展生产资料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正因为这样,所以邓小平反复强调指出:“总之,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④又说,“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⑤。
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和坚持社会主义矛盾普遍性规定的这两条根本原则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离开我国生产力的现实情况,片面强调发展“一大二公”的公有制;另一方面又忽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四人帮”时期,甚至否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并把它当作修正主义的观点来批判。后来,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又否定坚持和发展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原则,主张私有化,走资本主义道路。我们知道,社会主义矛盾普遍性的两个方面的内容是辩证统一的,否定一方面必然否定另一方面。不论是来自“左”的干扰还是来自右的干扰,都是企图从否定社会主义矛盾普遍性的一个方面来否定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⑥为了排除来自“左”的方面或右的方面的干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为此认真去研究和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何等的重要。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矛盾的各个方面各有其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特殊性,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矛盾着的对立面双方的具体情形、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正是这些具体情形、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形成各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同样子,形成社会主义社会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样子。邓小平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莫桑比克的社会主义“只能是讲符合莫桑比克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莫桑比克也应该有莫桑比克自己的模式。”⑦所以,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特殊性,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关键,是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的关键。
我国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矛盾着的双方的具体情形和特点是:生产社会化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又很不发达,而且还有一部分非社会化生产力,只能实行与之相适应的“基本的生产资料”⑧公有制和部分非公有制,不能实行恩格斯所说的“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⑨,这就是我国社会主义的矛盾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决定我国还不能建立完全的成熟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能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以非公有制为补充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不能只讲发展生产力,还要讲解放生产力,“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⑩;决定我国不能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只能实行计划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这样,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具有三个特色,一是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为补充的所有制结构特色;二是迅速发展生产力的生产力特色(11);三是国家宏观控制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运行特色。这三个特色,是目的、手段、机制的辩证统一,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是受特殊性规定制约的普遍性,因此普遍性不能脱离特殊性自己表现自己,只能在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来表现自己,“社会主义”存在于中国特殊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中,是受不完全不发达的社会化生产力和不完全不成熟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规定和制约的社会主义,因此它不能自己表现自己,只能在公有制为主、非公有制为辅的所有制结构中并通过它来表现自己。另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是依附于普遍性之上的东西,是普遍性的特殊性,是受普遍性规定和制约的特殊性。因此特殊性不能脱离普遍性自己表现自己,只能依赖于普遍性并通过普遍性来表现自己。我国现今社会制度的三大特色,是依附于社会主义矛盾普遍性之上的三大特色,是受社会主义矛盾普遍性规定和制约的三大特色。因此这三大特色不能脱离矛盾普遍性的根本原则自己显现自己,只能依赖于社会主义矛盾普遍性并通过社会主义矛盾普遍性即社会化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辩证统一来表现自己,也就是说中国的特色只能是社会主义的特色,是社会主义之上的特色。所以,我国社会主义的矛盾普遍性是带有特殊性色彩的普遍性,我国社会主义的矛盾特殊性是贯穿普遍性内容的特殊性,正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内在统一,构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这两个统一的有机结合,就是社会主义,就是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因此,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三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问题没搞清楚,就不可能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二、本质和现象辩证统一的方法
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之间的外部联系。本质是构成事物的内在矛盾的主要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它扎根于本质之上,不能离开本质。本质一定表现为现象,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不存在。真象是本质的直接表现,假象是本质的歪曲表现。所以,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要认识事物是什么样子,就必须从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关系上去了解和把握。要搞清楚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就必须从社会主义的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关系上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2)社会主义的首要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用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使生产力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产生和存在的前提;二是现实的发展着的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从过去适应生产力发展而现在已经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中解放出来,建立起新的体制,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三是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成果是属于人民的。其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及一切人剥削人的社会的根本标志。只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所以这一本质,内在包含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否定私有制和不劳而获。再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是富裕不是贫穷,是大多数人富,大家都富,不是少数人富。在这三大层本质中,第一层是整个本质的基础和前提,第二层是由第一层规定和制约的。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物质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发展壮大以至完全成熟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必然途径。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公有制发展到什么程度,剥削的消灭,两极分化的消除就到什么程度,第三层本质是第一、二层本质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三层本质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主义社会完整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由什么规定的呢?是由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过程始终并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矛盾,即社会化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公有制之间的矛盾规定的。这个矛盾怎样规定社会主义的本质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了解这个矛盾的辩证关系。(一)社会化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和内容,社会化生产力的一定程度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赖以建立的基础,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发展和壮大依赖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社会主义要向共产主义发展,就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生产力不断向着高度发展的方向迈进。所以,从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产生、巩固和发展的内在必然联系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由于生产社会化决定生产资料公有制,而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直接决定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所以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13)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社会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指生产资料公有制是解放和发展(社会化)生产力的必然社会经济形式。我们知道,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适应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取代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之后建立起来的。这种取代,一方面是解放生产力,另一方面是发展生产力。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一开始就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形式出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先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相适应的公有制的具体形式与之发生矛盾,要求进行变革,建立公有制的新的具体形式与之相适应。由于这个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去得到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长过程中,这种矛盾的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过程,就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所以,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同时也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一步一步地走向完全成熟的过程,就是一步一步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有比较,有鉴别,才有认识。为了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还必须了解非社会主义本质,什么是非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给我们明确指出来了。这就是:“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4),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15)两极分化,“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16)不是社会主义,总之,非社会主义的本质跟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根本对立的,认识了非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过去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一方面是由于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它究竟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往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排斥在社会主义的本质之外,用“抓阶级斗争”去代替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把非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加以颁扬、维护和坚持。这个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通过社会主义的现象表现出来的。要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必须认识社会主义的现象。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表现出来的主要社会主义现象是什么呢?这个问题,邓小平也给我们明确指出来了。一是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不断得到释放和发挥,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17)。二是人民群众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不断改善提高(18)。三是在消灭剥削的路上,逐步创造出剥削阶级既不能存在也不能产生的条件,这表现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并不断发展壮大;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征收个人收入所得税,缩小贫富和富裕程度的差距;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受公有制及其上层建筑的支配主导等等。认识了社会主义的现象,就可以透过现象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达到正确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达到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单纯从理论上抽象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从实际上认识社会主义的现象,不可能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隐藏在社会主义的现象背后,无法靠感官去感知,只能靠思维去把握,而思维只有通过现象才能把握本质。正确认识现象是正确认识本质的必然途径,而且是唯一的途径。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不相信改革开放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的,认为它是资本主义的。后来看到了实践的结果,看到了凡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都好了起来,他们就相信了。所以,离开社会主义的现象就无法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而认识的真正任务是认识事物的本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真正任务是搞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本质和现象辩证统一的方法。
单纯从感性上了解社会主义现象,不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可能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因为,虽然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但现象不等于本质。而且现象又往往不直接以真象表现本质,有时是曲折地表现本质,有时甚至是歪曲地表现本质。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我国土地改革时,公开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是消灭剥削这个本质的直接真象表现。但是,在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又允许和鼓励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表现在人们眼前的现象是有雇工、有剥削。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同社会主义的本质不相符合的。然而,从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发展壮大来看,这种现象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是相符合的,同消灭剥削也是相符合的。所以,离开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现象的辩证统一关系,就无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现象,从而就无法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现象和本质辩证统一的方法。
正如一切事物的本质有它产生、形成,完备和成熟的过程一样,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有它产生、形成、完备和成熟的过程。与这个过程相适应的各个阶段表现出来的现象是不尽相同的。所以,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现象的辩证统一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
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统一的方法
邓小平指出:“有的人认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19)这是邓小平指明的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又一个重要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统一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常识。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就是矛盾,而矛盾着的对立面双方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主要方面是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次要方面是处于被支配地位起从属作用的方面。主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起着从属的决定作用。因此,从整体上说,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主要决定作用和次要方面的从属决定作用共同规定的。什么是事物的性质?构成事物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统一,就是事物的性质,就是一定的事物。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作为矛盾的次要方面的非公有制的辩证统一,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就是我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关于这种统一叫做社会主义社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有两段十分明确的表述。第一段:“我们的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还有其他经济成分”。(20)这就是说,公有制为主体和非公有制为补充的辩证统一,就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就是我国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段:“我们执行对外开放政策,学习外国的技术,利用外资,是为了搞好社会主义建设,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21)邓小平这两段话,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上,明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这就告诉我们,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统一的方法,是我们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方法,我们必须牢牢掌握和学会这个方法。
“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吗?多不了!因为,作为矛盾的次要方面的“三资”企业,它的被支配地位从属作用,不是被支配从属于别的什么作用,恰恰是被支配从属于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及由它决定并为它服务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支配主导作用。因而,“三资”企业被支配从属作用的结果,必然体现着公有制及其上层建筑支配主导作用的结果,从而对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发展壮大起着有益的补充作用。“三资”企业发展得越多,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就越多。所以,“三资”企业多了,不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而是社会主义的物质财富多了,不是发展了资本主义,而是发展了社会主义。认为“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资本主义,这种看法的错误在于:割裂了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公有制和作为矛盾的次要方面的“三资”企业之间的辩证关系,离开了公有制对“三资”企业的支配主导作用和“三资”企业对公有制的从属补充作用,孤立地看“三资”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因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有人主张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应当“平分秋色”,不分主体和非主体,平衡自由发展,互不干扰,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它反对公有制为主体,否认公有制的支配地位主导作用,也就必然否认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支配主导作用,这样还有什么社会主义可言。作为矛盾次要方面的非公有制,离开公有制的支配主导作用,就不再成为矛盾的次要方面,它的作用就不再从属于公有制的支配主导作用,从而就不再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有益补充,这就意味着让资本主义在中国自由发展,这是中国人民不能同意的,中国的历史证明此路是行不通的。这种主张从反面启发我们,必须掌握和运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统一的方法,才能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坚持社会主义。
以上是关于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三种基本方法。这三种方法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丢掉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注释:
①④⑤⑥⑦⑧⑩(11)(12)(14)(15)(16)(17)(18)(19)(20)(2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111、149、375、261、91、370、328、373、116、255、111、251、238、367、781、376、373、172、195页。
②《列宁全集》第20卷199页。
③《列宁选集》第2卷599页。
⑨(13)《马恩全集》第37卷443、443页。
标签: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生产社会化论文; 公有制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矛盾特殊性论文; 生产资料所有制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本质与现象论文; 辩证思维论文; 统一企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