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金融制度、功能取向及汇率制度调整_汇率论文

香港的金融制度、功能取向及汇率制度调整_汇率论文

香港的金融体制、功能定位和汇率制度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汇率论文,金融体制论文,功能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香港特区政府对汇市和股市干预的成功,抵御了投机资本的冲击。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香港经济仍然出现了下滑趋势,而且港府入市干预也留下了一些隐患。随着危机的发展及欧元的面世,国际金融体系必然要有一个重新调整组合的过程,香港今后的走向颇为引人关注。目前香港经济的焦点集中在汇率制度上。本文认为香港的汇率制度有其特殊性,是与香港的金融制度以及功能定位相联系的,本文拟从这个角度探讨今后香港汇率政策的走向。

一、联系汇率制和香港汇率制度调整的若干看法

目前对香港汇率制度的调整,各方面的主张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①港币美元化②实行浮动汇率③改钉一篮子货币④限制短期资本流动⑤维持联系汇率制但重新修订汇率水平。这些看法大多是针对联系汇率制现有缺陷而提出的替代措施。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是通货局制度的一种,港币的发行是有100 %等值美元作储备的,实际上类似美元本位制。它的关键特点是它的自动稳定机制——“套戥与竞争”机制,发钞行发行港币要向外汇基金以固定汇率缴纳等额美元,同样也可以固定汇率用港币换回美元,而外汇市场是放开的,这样只要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波动超过银行换汇成本,银行就会在同业现钞市场和外汇市场间套利,从而把汇率稳定在规定的固定比价附近。联系汇率制的最大优点就是稳定,这也是符合香港的经济特点的,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第二大服务体系,港币的稳定是香港保持竞争力的一个关键筹码。香港采用联系汇率制也是自然发展的结果,七八十年代的汇市动荡对香港经济造成很大危害,而联系汇率制很好地起到了促进香港繁荣的作用,但是联系汇率制也有自身的弱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采用联系汇率制,限制了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调节经济的手段就是汇率和利率,而两者是不能同时作为调节手段的,一旦汇率固定,利率的变动就要受到稳定汇率的限制。二是采用联系汇率制受美国经济影响大。香港80年代的通货膨胀很大程度上就是输入型的。三是联系汇率制只是在发行现钞时有100%美元储备, 流通中的M1、M2等仍然不是有完全等量的美元支撑的,一旦居民信心丧失,仍然会发生美元对港币的全面替代,冲击汇率的稳定。联系汇率制能否稳定最终仍取决于居民的信心,如果在外来强大冲击下居民信心丧失,联汇制还是维持不住。但这并不意味着采用浮动汇率制就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浮动汇率由于市场作用会发生不规则变动,在投机资本冲击下,往往会发生大幅震荡,是经济不能承受的。香港之所以采用联系汇率制也正是因为汇率浮动被证明为是成本过大的。IMF的有关报告也指出80 年代以来的历次危机表明汇率是否浮动与发生危机并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从这个意义出发,本文对几种建议作一个简要分析(浮动汇率制不在考虑之列,因其显然不可行)。

1.港币与一篮子货币挂钩:这个建议是希望通过钉住一篮子货币使港币定值更合理,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更强。但是钉住一篮子货币技术上复杂,货币的选择也很困难,尤其是目前日元走软,欧元前景尚不明朗,目前不易选择。联汇制的关键是稳定,能够维持在于信心,而信心主要是来自经济的内在稳定和汇率制度的透明。香港作为自由港,钉住美元还是很好地达到了这个意图,钉住一篮子货币会使问题复杂化,未必有什么益处。

2.限制短期资本流动:对长期资本流动进行管制已成为共识,港府也已采取了一些管制措施。但是香港作为金融贸易中心,是以经济自由度作为其优势的,在目前情况下进行更严厉的限制措施如征收托宾税之类是不适当的,尤其是新加坡开设恒指期货,措施不当会引起资本向新加坡流动,这个措施目前是不可行的。

3.港币美元化:指经济生活中全部流通美元,以美元定值,实际是放弃港币发行权。目前香港学者对此争论很激烈,而且香港经济中也出现了部分美元化,居民和企业持有美元资产不断增加,这反映了香港居民对港币的信心不足。采用美元化从表面上看消除了投机者攻击的目标,能彻底断绝投机资金的冲击,但是美元化实质是和美国结成通货区。根据通货区理论,这需要双方商品、劳务、资源和资金的自由流动,目前香港与美国在经济体系方面还存在差异,经济上不可能实现政策的协调,而且政治上、技术上也是不可行的。实际上,目前香港经济和内地依存更紧密,实行美元化是和香港经济现状不符的。

可见,香港联系汇率制目前仍是最佳选择,改变汇率制度是不恰当的。事实上,一份对香港业界的调查也显示,认为上述措施可行的都在10%以下。

二、联系汇率制本身调整的空间有多大

联系汇率制度需要保持,联系汇率的水平在目前是否需要变动是另一个争论的重要问题,目前要求港币重新定值的压力还是存在的。香港政府为稳定汇率,屡次提高利率水平,虽然达到一定目的,但是利率和美元利率的背离本身就说明了对港币信心不足,因为联系汇率制下两者应是同向变动的,而且利率水平过高对经济增长不利,最终会削弱币值稳定的基础。另一方面,香港经济中出现部分美元化对港币也构成一个压力,香港目前17000亿港元中,已有11000亿外币,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有可能出现美元对港币的全面替代,这对香港是不利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香港的汇率目前有调整的空间,这是因为:

1.联系汇率制本身具有刚性,联系汇率制关键在于稳定机制,而汇率的稳定根本上取决于投资者的信心。一旦港币汇率调整,就会使投资者产生进一步下调的预期,最终迫使汇率浮动。联系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是两极,中间不存在均衡点。

2.联系汇率制调整正中国际投机资金的下怀。目前仅美国老虎对冲基金就仍持有约18000张期指空头合约,说明投机资金还有相当实力,一旦调整汇率,就会给投机资金以可乘之机,乘机继续放空港元,通过带动市场形成“羊群效应”迫使港元汇率继续下滑。

3.欧元效应不容忽视:欧元已经问世,欧元的走势目前还不明朗,这时仓促调整是不利的。国内已有学者指出欧元效应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不容忽视。欧盟各国在加入欧元前,普遍汇率贬值20%—30%,造成国际资本向新兴市场的流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兴市场的经济泡沫,是危机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如果欧元趋强,很可能造成大批资金回流,这将对国际金融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目前港府应是积极待变,不宜仓促行动。

虽然香港的联系汇率制仍是最佳选择,而且目前汇率水平调整的空间也不大,但金融危机显示香港的汇率制度是有缺陷的,有调整的必要。实际上,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不是一个简单的汇率安排,金融体制安排是与其汇率制度融为一体的,而且香港的联系汇率制也与香港的功能定位密切相关,调整这两个方面也可以达到效果。

三、香港的金融体制调整

分析国际投机资本对港元的4次冲击, 可以看出单纯冲击联系汇率制是难以达到目的的,国际炒家采用的都是立体炒作方法:即先放空期指和港元期货,然后拆入大量港元狂沽港元现货,逼迫港府提高利率,同时打压股市推低股指,从而在汇市和期指市场中获利。事实上,如果投机者不能轻易获得资金来源,冲击市场是不能够成功的。港府的几次干预之所以成功,就是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这也说明不能孤立的从联系汇率制角度看问题,要和香港的金融体制联系起来,香港的金融体制中存在着一定漏洞。这主要表现在当炒家冲击港币时可以轻易的从银行借得港元,而在香港政府加强对短期流动资金的管理后又可以变换手法借得港股抛售以套现,而这又和香港允许放空股票和不严格执行T+2有关,这些管理上的问题实际上反映了香港金融体制的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自由,香港历来是奉行自由放任政策的,其经济自由度也一直居全球前列,据“1998—1999年度世界经济自由度中期报告”评定,香港在1998年自由度仍排世界第一。维持自由放任政策是香港的优势所在,也使它易受投机资金冲击。香港管理上一些漏洞是面临外来竞争尤其是新加坡的挑战的结果。实际上,香港在1988年的“新会计安排”和1993年成立金管局是要向加强类似中央银行职能迈进,但是由于面临新加坡的挑战,两个地区在90年代以来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放松措施以吸引资本流入。香港以自由作为竞争优势,在面临外来挑战时的对策是进一步放开,这必然给管理上造成隐患。

二是香港是一个吸收——转移式的国际金融中心,即香港本地经济资金已经饱和,主要是吸收闲置资金向外转移。这在体制上表现为香港的大部分银行(除本地银行和少数外资银行外)不经营储蓄存款业务,而是使港外资金流入香港后再贷放出去,整个金融业贷大于存(1995年后,存款22090亿港元,贷款为37380亿港元)。因为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贷款,而且外资银行又占很重要地位,要使它们不向国际投机资本提供资金是很困难的。

香港以自由作为竞争优势是最主要的,也是最关键的。因为金融体制的外向型特点和管理上的漏洞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化解不良影响。目前港府为巩固联系汇率制而采取的从去年9月7日起实施的7 项技术性措施和为加强证券及期货市场纪律实行的30项配套性措施,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这些措施只是治标,减缓投机者冲击,并不能完全防止投机冲击。但只要执行自由放任政策,体制上就一定有漏洞。香港目前金融体制调整的关键应是从完全自由到有限度的加强监管转变。

这次危机已证明国际金融体系存在极大缺陷,完全放任自由的政策是不可行的,香港政府在这次危机中扮演了一个稳定器角色,没有港府的干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也说明干预的重要性。目前港府托市有大量资金进入股市,这些资金不易撤出,因为如果没有增量资金入场,股市会发生崩盘。有些香港经济学者认为这是对自由经济政策的破坏,得不偿失。实际上可以把这作为一个契机,将港府资金逐渐转换成若干个基金,达到稳定股市的作用。自由政策并不表示不要干预,香港虽然自由度比新加坡高,但在国际竞争力上却落后于新加坡;根据洛桑管理学院开出的8项指标,香港有7项落后于新加坡,而新加坡是强调政府干预的,这说明香港不能过于看重自由度,要注意各项竞争指标的提高。

今后港府在汇率制度上,应该朝着加强金管局作为中央银行作用的方向努力。实际上,香港1988年新会计安排、1990年发行外汇基金票据和1992年流动资金调节制度已向着这一目标前进,今后应在保持汇率稳定的基础上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在保持金融体制自由开放的同时加强监管。

四、香港的联系汇率制与功能定位调整

香港采用联系汇率制是与香港的功能定位相关的,联系汇率制的不稳也正是由于功能定位的偏差。香港自80年代以来一直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国际金融、服务中心,这就要求汇率制度保持稳定,从香港的行业特点就可以看出。

特定产业占GDP值与就业人口比例

制造业传统商业(批发零售、进 运输、仓库、通讯 新兴商业(金融、保

出口贸易、饮食、酒店)

险、地产、商用服务)

(A)

(B)

(A) (B) (A) (B)(A) (B)

1987

22.0 34.1 24.3 24.5 8.6 8.3

17.9 6.1

1991

15.4 24.5 25.9 30.5 9.6 9.4

22.7 7.9

1996

7.2

11.2 25.4 34.7 10.2 11.0 24.9 11.7

(A)占GDP比值(B)占就业人口比值

资料来源:Hongkong Monthly Digest of Statistics,CSD,AKSAR98.6

香港的这种定位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从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看,香港是需求反应型的,随着经济的深化而发展起来的,有现实的基础。但香港在面临外来竞争尤其是新加坡的竞争时没有及时调整,在上海作为金融中心发展起来后,不仅没有利用与内地的联系互相协调,反而形成一种竞争的局面,使得居民对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信心不足。同样在经济结构上,香港在推行服务型定位的同时却忽视了两个问题:一是服务型经济的内部结构,二是服务型经济的外部基础。所谓服务型内部结构是指服务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与消费性服务的比例,生产性服务如金融、房地产附加值高于消费性,如果发展过快,容易形成泡沫,而香港正是这种情况,金融业和房产地业比重过大,造成房地产价格过高,由于内部结构不合理,金融业与房地产连结很深,造成了港府一提高利率,房地产市场就受到重大打击,导致经济不振。外部基础是指服务型经济一定要有一个外部的产业依托,香港自经济服务化以来,与内地的经济合作日益加强,从早期前店后厂式的垂直分工到近期以基础设施为代表的部分服务型功能转移。据调查,香港制造业90%在内地设厂,87%总产值由内地创造,此外内地港产品只有四成运回香港加工,48%已经只经香港转运,这说明香港与内地依存已很紧密。但是香港没有因此调整产业布局,没有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一个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局面,造成了经济空心化,这也是香港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失误。

香港的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功能定位的偏差。香港的优势在于与内地的依存关系,作为吸收——转移式的金融中心,内地一直是香港资金流出的主要方向,内地发展和开放中的融资需求是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香港金融业活动中很大一部分是以内地为背景的,但它没有利用好这种优势,经济结构上也存在同样问题。

因此,香港今后的功能定位应向和内地互相协调、功能互补转换,在金融上加强深港衔接、沪港合作,变和内地的依存关系为引导、共同发展关系,实现和内地尤其是上海金融的功能互补。在经济结构上,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产成本已上升,香港与这一地区应加强深层合作,提升产业质量,形成一个经济区,这是完全可能的。根据香港有关学者调查,认为香港、深圳、珠海、东莞形成一个大都会区的可能性为:一定发生6.6%,很可能25.8%,可能37.7%,少许可能23.4%,不可能6.5%,这说明业界对这一前景还是较乐观的。

如果香港能调整自己的定位,和内地的经济联系更紧密,那么考虑汇率问题就不会仅从港元汇率出发,而要和人民币汇率结合起来。因为汇率的变动将要以一个经济区来考虑,这样联系汇率制本身意义就会淡化,利于进一步调整。

总之,香港的汇率安排是一个综合的考虑,要结合香港的体制特点和功能定位。今后国际金融体系将面临一次调整,香港目前应在稳定汇率的前提下健全金融体制,实现经济的转轨,达到正确的定位。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汇率的问题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压力。

标签:;  ;  ;  ;  ;  ;  ;  ;  ;  

香港的金融制度、功能取向及汇率制度调整_汇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