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第五代和第六代_社会观念论文

中国的第五代和第六代_社会观念论文

令人瞩目的中国第五代和第六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令人瞩目论文,中国论文,第五代论文,第六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1949年建国至今,共和国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 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人们,随着繁衍生息和代代交替的规律,已经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六代人的序列。

第一代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这代人从旧中国走来,亲身感受到了民族的屈辱和奋争,深刻体味到了1949年的“解放”在政治上的意义。第二代人:基本上是建国17年来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是共和国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建设者。他们制造并发射了第一颗原子弹和人造卫星,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代人和第一代人共同成为17年辉煌成就的建设大军与见证人。第三代人:文革中的“红卫兵”、“老三届”、“知识青年”等等,是这代人特有的符号。他们经受过艰苦岁月与困难环境的磨练。他们是共和国的社会风浪摔打过的一代。偶像的幻灭、知识的再崇拜、就业的困难、下岗的危机,这代人一一走过。今天,他们中的许多人又以极其复杂的心情回首“黑土地”和西双版纳。第四代人:差不多是文革中或之前出生,即60年代出生、80年代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一代,即人们常说的“68式青年”。他们的儿童时代几乎都在文革中度过,求学时代面临了改革初期种种外来思潮的汹涌而入。现在,他们开始被培养着走上骨干岗位。第五代人: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那时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基本上是在改革开放的年月接受学校教育的,老一辈领导者于他们而言已完全是课本中的人物和电影里的主角了。文化大革命开始成为一个故事而不再是记忆中的往事了。第六代人:以1991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次年党的14大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标志,自那时起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这代人,目前有的在小学里念着拼音,有的拉着父母的手看卡通片,有的同爷爷奶奶撒娇。确切地说,他们,就是当代的儿童少年。

共和国培养和哺育了这样整整六代人。

本文所要关注的,是第五代和第六代。因为这两代人,将进一步改变中国。

(二)

什么是“代”、什么是“代际交替”、“代”的标志与特征是什么,这些问题在展开以下论述前必须回答。

“代”首先是一个年龄问题。由于自然规律的作用,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自然地形成了不同的年龄“代”。这就是“代”的年龄属性。

“代”的年龄属性非常重要,它规定了代的社会属性。上代人可以具有下代人的某些表象,但由于年龄特征,上代人不可能隶属到下一代之中。我们会戏谑地称上代人是“老青年”、“老顽童”,苏轼会放歌道:“老夫聊发少年狂”,但我们不会天真到抹杀上代与下代的根本区别。

“代”更具有社会性含义。如果人类仅以年龄差异而形成了“代”,那是缺乏意义的。那只是一种简单的重复与更替。“代”之所以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重要的就在于它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代”的社会属性就是每一代所具有的共同的社会特征,这种特征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每一代人,凭借这种特征把自己与上代、下代区分开来,又凭借此找到自己的同志。

于是,就有了“代际交替”。“代际交替”首先源于自然规律,上代人总有一天要退出历史舞台,要从叱咤风云的角色转为发挥余热的角色。这是一种无奈,但也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代际交替的加快,是社会文明与加速度发展的一个标志。

同时,代际交替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上代人代表的文化特征,尊崇的价值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失去了,先进性、领导性。这时,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就会把自己的文化扩散开来,这种文化往往首先是带有对上代文化的“背叛”、“反抗”性质。一眼望去,几乎是离经叛道。这在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尤其明显。这种青年亚文化,最后,为上一代人默许、接受而融入甚至演变为主体文化。比如,迪斯科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发展就是这样。当初,迪斯科几乎是人人侧目的一种同“颓废”相近的文化现象。可是今天,老年迪斯科早已成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的一项内容了。

代际交替还存在着继承,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社会里,代际交替便意味着“把传统好好保留在身边”。当然,继承不是全盘照搬,最好的继承是发展。

“代”的年龄属性、社会属性,代际交替中的创造与继承,这,就是“代”的标志与特征。具体看,除了年龄以外,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情感取向是构成“代”的重要特征。这三者越具有与上代的相异性,“代”的更替越明显。

最后,无须赘言的是:随着社会变迁力度的加大和速度的加快,随着市场经济年代的来临,中国社会的“代”特征愈益显著,代际交替愈益加快。

(三)

让我们来看看第五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社会的发展就是这样的迅速和剧烈。在第五代人生长的时期里,中国已经结束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改革开放已经是亿万人民共同的思想认识和伟大实践,计划经济体制范畴内的一切东西,无论过去多么神圣不可侵犯,现在都受到实践的挑战。思想观念的解放,生活方式的丰富多彩,情感上的直率和坦诚,这些,都不能不深刻地渗透进了人们的生活与观念之中,不能不深刻地冲击到了人们的家庭之中,不能不同时影响到家庭中的孩子们,即中国的第五代。

第五代是这样一代人:他们是建国以来思想上十分开放的一代,他们的观念很少再有政治教条上的束缚。他们热烈地谈论着大洋彼岸的生活,迫切希望读好英语,飘洋过海;他们听着流行歌曲,有的狂热地追着明星;他们充分暴露自己的个性与想法,竞争着学生干部的各个职位;他们不再掩饰个人好恶,甚至把男女感情提早到中学阶段就开始尝试“早恋”。他们对政治的关注热情大大低于第三代,他们对历史和传统的了解也普遍比不上第四代。他们尚在孩提时代,就被社会以矛盾的心情称为“小太阳”、“小皇帝”,而不再是象第四代那样被贴上“祖国下一代”、“祖国的花朵”之类的政治标签。他们的出路不是象第三代那样“老大农村、老二工矿”,也不像第四代那样只能千军万马走高考独木桥。他们有的考了大学,有的读了职校,有的随父母离境出国,有的中学毕业就自谋出路。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选择着社会,社会的不同层面也在选择着他们。

第五代人就是这样地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代!可以说,看到他们身上每一种历史性进步的同时又可以看到令人忧虑的先天性不足。他们的迅速成长,几乎令社会、令家长措手不及,当社会尚未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模式时,第五代人已经成长起来。现在,他们已经在我们身边工作了。

第五代人最大的特征,或者说,集体性的标志是,他们是共和国历史上较少受到过极“左”思想污染的第一代!而前四代或多或少总无以逃循极“左”思想的影响。

第五代人在他们上学的时候,教室正面墙上再也不挂领袖标准像,他们读的语文课本中,再也不会出现导师语录;英文课上,第一节课教国际音标,而不是“Long live the Chairmen Mao!”政治教材中,加入了“公民”、“法律”一类常识;“阶级斗争”、参加“三大革命运动”再也不是放学以后的主要内容。甚至什么是“样板戏”、他们都知之甚少。“文化大革命”之类共和国有史以来极“左”思潮带来的痛苦经历和民族灾难,于他们而言,基本上鲜有直接的感受。在他们眼里,那些是过去的历史,仍至成了可笑的故事。

极“左”思潮危害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第一次在他们这儿“断裂”了。极“左”思想观念对共和国几代人影响,或许将第一次在他们身上难以找到市场。第五代人从师长那儿得知了极“左”的可怖,第一次,整整一代从小在心理上有了一定的防备机制。

这是共和国的大幸。这是改革开放得以顺利进行下去的重要的思想保证。

第五代人,已从政治观念上剔除了上四代人或多或少存在的极“左”影响。于是我们高兴地看到:目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有活力、最年轻的一代人是这样的健康。他们将以这种健康的头脑指导自己的行动,他们将以此改变中国。

(四)

那么,第六代呢?

由于他们目前尚处于少年儿童时期,人生的发展尚未定型,可塑性还很强,而且,历史与社会也远远没有提供给他们以充分展示的舞台,所以,我们尚难以描绘第六代的具体特征。

不过,我们却身处第六代成长的重大历史性变革之中。

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到90年代初时,由于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和党的14大的召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课题终于揭开了层层面纱,第一次显现在全体中国人的面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终于确定。计划经济模式终于被划上了句号,虽然在部份人的头脑中和有些领域里依然存在,但是,毕竟——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阶段已经开始,中国全新的历史性发展已经起步。

如果说共和国前五代人都或多或少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活过,并且在观念上或多或少受到影响的话,那么,从第六代起,以后的中国人将在很长的时期内从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活了,而第六代,就是在这种条件下生活和成长起来的第一代。

更重要的是:由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第一次结合起来,因此中国的第六代既有市场经济的观念,又有社会主义的信念。我们是否可以说:由于他们的出现,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理解:将改变当代人类的群体划分呢?或者由于他们的出现,将从以上两种学科角度为当代人类学研究提供全新视野呢?因为,有史以来有哪一代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呢?

对于中国而言,延续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终于在他们身上“断裂”了,相对应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和情感取向,将在他们身上遇到最强大的挑战,他们将以一种全新的东西来取代。可能那种观念还称不上“体系”,但是,毕竟将取代他们父辈、祖辈的许多观念。

这就是今天成长中的第六代人的共同特征,他们的这种特征将决定了到他们成长起来之后,会改变中国。确切地说,是改变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观念,及其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行为。

(五)

综上所述,这就是中国的第五代和第六代的令人瞩目、令人欣喜和令人神往的特征。

几乎从他们诞生的那一天起,时代就造就着他们的特征,中国就在为自己的腾飞准备着新的接班人,中华民族就在为自己的复苏与强大准备着新鲜血液。

他们的祖辈、父辈和兄长,可能会以惊奇的目光看着他们,也许还带有责备与不理解。但是历史就是这样,在社会的巨大变迁中,锻炼着自己的新生代。

当然,由于代际交替中继承性的规律和不断社会化的规律,上代也必须向第五代和第六代进行教育。其中,最重要的是历史教育。

第五代和第六代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对以往历史的一种陌生感,尽管他们的陌生感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这也同时造成了他们或多或少对以往历史的轻视。包括对优秀传统知之甚少,甚至一味责备和简单抛弃,这在第五代某些人身上已初见端倪。背负历史包袱自然无法前进,但背弃历史,同样会失去根基无所适从,因而也就无法开创新的历史局面。

这样,历史教育无疑非常重要。这两代人对极“左”理论知之甚少,一方面是好事,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可能对极“左”危害和历史的淡忘,从而也意味着防备机制的丧失。这样,谁又能保证从来没有被极“左”思潮污染的一代,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突然又狂热起来呢?以至又陷入一种新形式下的极左泥潭呢? 一个具有警醒性的实例是:二战50余年后,欧洲社会青年中又出现了新法西斯主义极右情绪,而他们,的的确确自小便很少受到法西斯主义教育的污染。变动中的社会往往就是这样,会使一部份人在特定的情势下捡拾起历史沉渣并加以利用。因此,邓小平曾在南巡讲话中深刻地告诫我们:“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不仅对于共和国前四代人具有自警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培养第五代和第六代上,我们必须同样牢牢记取。

1996年3月, 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向世人庄严宣布:“‘九五’时期,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年在人口将比1980年增加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 年翻两番;”“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李鹏总理表示:经过“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我们国家的面貌就会有一个更大的变化。”

今年,正是“九五”的第一年。过15年,即到2010年,国家规划中的三个五年计划的目标已全部完成。那时,第四代人正处于不惑之年和知天命之时,第三代人开始逐步退出工作岗位,第二代人垂垂老矣。而第五代人才刚过而立之年,第六代人正朝气蓬勃,他们构成了社会最有活力的建设者大军,社会从而正式进入第五代和第六代人的时期。伴随着“九五”、“十五”、“十一五”计划成长的这两代人,开始着手建设强大的中国。中国将会发生进一步的巨变。

让我们援引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富有诗义和感召力的结束语来结束我们的论述吧:

“新中国站在每个人民的面前,我们应该迎接它。”

“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

“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

标签:;  ;  

中国的第五代和第六代_社会观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