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操作,探究的脊梁论文_赵卉

有效的操作,探究的脊梁论文_赵卉

浙江省浦江县潘宅镇中心小学 赵 卉

【摘 要】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起点,加强动手操 作,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适 时的时空”进行操作,并在关键处要给予恰当的点拨与引导, 以及操作之后的及时梳理提升,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关键词】动手操作 点拨引导 梳理提升

【引言】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 开始,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有效的 动手操作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极大 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是,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操作是 为操作而操作,学生没有进行深刻的体验和深入的探究,缺少 数学思考,致使没有充分发挥动手实践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 服务的功效。如何优化动手操作,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学会利用时间

“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机会”是《新课标》提出的基本理 念,也是动手操作活动得以成功的关键所在。问题一提出就期 望学生能立刻做出反应,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因为 解决问题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在动手操作活动中,教 师要为学生留出较为充裕的思考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1.提供思考空间

三上《认识周长》一课中,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 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教材从学生熟悉 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大量不规则的封闭图形的周长的探求,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师执教这 节课时,拿出一片树叶,问:“同学们,如果想知道这片树叶的 周长,你们有办法吗?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器材(直尺、鞋 带、量角器、胶布等),请大家试试吧。”

学生各自拿起树叶,有的用直尺比划着,有的拿着量角器 在树叶上移动着,还时不时小声商量着。教师一见身边的学生 有困难,就急忙让学生停下来,提示道:“既然不能直接测量, 能不能用鞋带来帮忙呢?”反应快的学生“啊”的一声恍然大悟, 忙用鞋带在树叶的边上围起来;反应一般的学生看着看着,也 跟着做起来。

这堂课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树叶周长”这一问题, 为了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尽快地走上预定 的学习之路,避免学生做所谓的“无为”探索,让学生停下操作, 打断学生的思考。当学生暂时探寻不到测量树叶的方法时,不 要急于告诉学生思路,要耐心地等一等。要知道,学生是数学 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合理安排时间

留给学生适当思考的时空还需教师合理安排操作的时间。 如果时间太短,学生会把操作仅仅作为一种活动,就很难将动 手操作与数学概念、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联系起来;如果在动 手操作上花太多时间,与教学时间有所冲突,学生往往在建构 上得不到实质性进展,动手操作活动就不成为一种数学活动。 因此,动手操作的时间应该合理把握。

一节课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什么内容都操作,学生就 会厌倦,反而会影响教学效率。像这节课,老师一味的重复操 作,没能完成任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想让学生充分感知 8、9 的加减法,出发点 很好,没考虑到孩子动手摆、写速度都慢,操作的次数太多,怎么能完成呢?因此,教师要精心安排操作,把握操作时机。

二、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 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引导。”因此,课堂上“教”必须 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教不越位,是实现课堂学习自主的关 键。

《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共安排了三次操作;第一次是 引入阶段,用 8 根小棒摆正方形,再用 8 根小棒摆三角形,目 的是让学生在操作中知道分物体或摆图形往往有两种结果,一 种是刚好分完,一种是分后还有多余,从而引出“余数”概念, 揭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第二次是圈点子,15 个点子,3 个 1 份,有几份?4 个 1 份,有几份?还多几个?5 个 1 份、6 个 1 份、7 个 1 份呢?操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余数”和“有 余数的除法”,弄清商和余数各表示什么。第三次操作是例题教 学,“20 个乒乓球,每 6 个装 1 盒,可装几盒?还剩几个?”师 生讨论后列式:20÷6=3(盒)……2(个)。然后学生独立操 作列式:21 个乒乓球可以装几盒?还剩几个?”22 个、23 个、 24 个呢?这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余数与除数 的关系,以便得出“余数都比除数小”的结论。

这三次操作,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而设计,目的明确, 并且组织指导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 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操作中产生的有探 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并能在亮点处引领,在冷场处指导, 在迷茫处点拨,在错误处提示,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 使课堂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

三、巩固练习,体会操作

《新课标》提出学生需要一个巩固阶段。其实质就是一个 巩固知识并演绎知识而获得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及时的巩固是 动手操作的价值体现。因此 ,教师有必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对 此进行简单的梳理,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 络。

在《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让学生借助学具推导三角形 内角和。活动后,个别学生出现了疑问,为什么我所拼的角不 是平角?有的学生指出,原来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后,得 到三个或四个三角形,很容易拼错。有的学生提出了以下方法: 剪前将原有三角形的三个角作记号,剪下后将三个有标记的角 拼起来。所以操作活动后及时交流反馈既是对操作过程的回顾 与反思,又能梳理和强化操作活动中的收获与体验。

【结论】总之,要使动手操作活动不再流于形式,使其具 有浓浓的探究味,就要让数学思维与操作活动相结合,把握好 动手操作的时机,指导好动手操作的方法,让操作与理性的思 考同在,与准确的表达同在。

参考文献:

[1]童子双.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与研究[M]. 中国广播电 视出版社,2008 年 1 月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师大出版社,2001 年 7 月

[3]杨庆余.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7 月

[4]王梅音.《让动手操作与数学思考共舞》. [J]

论文作者:赵卉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8

标签:;  ;  ;  ;  ;  ;  ;  ;  

有效的操作,探究的脊梁论文_赵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