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运动复兴中的多样性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样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存在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统一模式与独立探索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社会主义发展的主流和主体形式。
—、独立探索与统一模式的争论是客观的历史现象
“社会主义模式”一词,最早是在1953年英国研究苏东问题学者休赛顿——沃森所发表的《从列宁到马林科夫》一书导言中提出的,经过一段争论以后,现在不仅被西方学者,而且被越来越多的共产党领导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所接受和使用。可以说,“社会主义模式”是从50年代到80年代愈来愈广泛使用的一个新概念,是社会主义发展到出现越来越多类型的新阶段的产物,是适应社会主义新阶段新任务而提出的。然而,在讨论社会主义模式的时候,我们还必须把社会主义的模式和社会主义的特征区别开来。社会主义的特征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它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志的理论概括,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共性,即带有普遍真理的性质。而社会主义的模式则是指不同国家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具体的经济、政治体制的特色,以及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和道路上的不同特点,它是体现社会主义共性中的个性,带有更多的民族特点。苏联的那种模式是斯大林时代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根据这个模式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军事封建帝国跻身于世界第一流的“超级大国”;社会主义中国则由一个积弱贫穷的“东亚病夫”发展成为世界举足轻重的“东方巨人”,也正是那样一种过分注重意识形态和生产关系方面与资本主义的分歧与对立的模式,一种不注意社会主义政权和管理机构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相结合的自我封闭的模式。使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没有尽快创造出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社会生产力,也就没有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历史的正反经验都充分表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存在着多样性,而不存在可供所有社会主义者借鉴的共同样板、模式。各国人民只能从各自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苏共把他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整套作法看作是谁也不能违反的唯一模式,推行一条道路,—个模式,在发展中国家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造成不良影响,以致加速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自身的演变和解体,迫使各国共产党对照搬苏联模式和教条主义进行反思,开始认真地、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不少国家的共产党人在苏东剧变后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必须同本国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朝鲜提出要走朝鲜式的社会主义道路,越南提出要确立一个真正为人民带来自由和幸福的正确的社会主义模式。南非共产党要“建设南非式的社会主义”。拉美一批社会主义者提出要建立有拉美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主张。即使一些小党也开始摆脱大国主义的阴影,积极探求适合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综上可见,建立统一的指挥中心或推行唯一的模式只能给社会主义带来危害。中国共产党十四大通过的党章在论述社会主义道路问题时指出:“社会主义将通过各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本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取得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运动的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社会主义运动在90年代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特色,正是对当代社会主义理论的积极探索和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本身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预示着未来社会主义复兴的—个侧面
正像苏联剧变的冲击波并未影响到某些国家一样,中国在这次世界社会主义的低潮中也是一个例外。当苏联模式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难以为继时,中国则开始了超越苏联模式的改革。当苏东剧变发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时,中国的开放更加大了力度,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在实践上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而且在社会主义的理论探讨上取得了重大的新进展。
中国共产党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转变的时期,及时地总结了和分析了中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新的历史创造的过程,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中国,早在5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就觉察到了苏联模式的一些问题,为此他提出了要探索一条动员一切积极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道路的问题。显然这是一个重要的开端,而且取得了一些成果。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把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上了通往富裕和繁荣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继续高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在经济建设,体制改革,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对外开放,党的建设等一系列工作上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为社会主义运动树立了新的典范。当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还在继续探索之中,在取得伟大成绩的同时,还面临着一个又一个有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但是,无论如何,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已初步地、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的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标志着社会主义正在由适应以战争与革命为世界主题的早期阶段进入到适应以和平与发展世界主题的新阶段。
社会主义在中国所显示的空前的勃勃生机已越来越引起世人的惊慕。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兴旺根源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合;根源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规律;根源于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进行社会主义实践,进行了大胆的、卓有成效的改革开放。这在社会主义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创举,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贡献和发展。社会主义在它的发展史上曾经有过由空想变为现实的第一次飞跃,有过由十月革命开辟的由理论变为现实的第二次飞跃。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及其实践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历史上由僵化、统一的苏联模式转变为适合本国国情和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多种模式的第三次飞跃的开端。由此看来,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将是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复兴的大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的这个第三次飞跃与它在二十—世纪的复兴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三、坚持正确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社会主义多样性发展的同时,还要坚持正确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道路模式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表现为道路的多样性、方式的多样性、体制的多样性和策略的多样性。但是,在各国人民自愿地选择不同社会主义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到这样的事实,那就是,我们搞的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能是其它的与科学社会主义相违背的所谓的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由生产力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崭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是根本对立的。与空想社会主义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社会主义制度时,并不是诉诸道德和法,因为他们认为“道义上的愤怒无论多么入情入理,经济学总不能把它看作证据,而只能看作象征”。他们提出未来社会制度问题的根据是“共产主义是历史地从资本主义中发展出来的。它是资本主义所产生的那种社会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可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不仅有着差别,而且是对立的。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因此,无论各国人民选择的模式如何,依据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展社会主义运动,最终在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以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归宿。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的共性,具备这些本质特征就是社会主义,抛弃这些本质特征就不叫社会主义。在这一层次上社会主义没有,也不应该有不同模式。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具体表现形式,即具体的政治经济体制,运行机制,具体的政策、措施,也就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在这一层次上,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环境,因而应该而且必然有不同的模式,这是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多样性的体现。
复兴中的多样性发展是未来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趋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造成社会主义低潮的众多教训中,那种“一个模式、—种方式、一条路线”的“统—指挥”是最深刻的教训之一。社会主义运动应该承认各国的不同的经济、文化、历史传统,承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因地制宜地走自己的道路。当我们承认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多样性的时候也就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