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公民意识教育研究论文_李良杰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公民意识教育研究论文_李良杰

四川省内江市第七中学 四川内江 641000

摘要:随着社会实践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物质生活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但是精神文明的发展相对却有些落后,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的发展。初中时期是学生们成长非常关键的时期,想让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就一定要学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其中涵盖的公民意识对学生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程;公民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课程里面包含了许多有关公民意识的知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能够有效地进行指导,让学生们都能成为具有爱心和责任心的良好公民。现在大部门初中生都具有较强的公民意识,但还是有一些学生的公民意识很薄弱,本文针对如何把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公民意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教育展开具体的分析及讨论。

一、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对学生的诱惑也越来越多,很多学生要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导致学生没有空余的时间以及精力参加公民的的教育活动,况且很多学生主观上就不愿意参加。这也是我们进行公民教育的困惑所在。很多时候学生都是依靠老师的安排,降低了学生参与公民教育活动的积极性,这也是学生不参与公民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学生不愿意参加公民教育活动跟学生们自己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性格比较内向的同学在参加公民活动的时候会放不开,甚至去学习也不参与活动。与其相反,性格比较外向,活泼开朗的学生就会主动参加活动,而且在活动中急于自我表现,结果就会导致“从众”的现象,虽然内心很想参加,但又怕在众人目前出丑,所以也迟迟不参与。那么还有一些学生觉得《道德与法治》课不是学习中的主要课程,只是科任课,所以不用在这门学科上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只要把理论知识记住,考试的时候考个良好的成绩就可以了,根本不用花费时间去参加公民教育活动。这也是我们公民意识教育问题的原因所在。但是,虽然学生已经进入初中阶段,但在心智方面发展的还不够完善,正处在心理最敏感的时期,在思考问题时还是会有所欠缺。常常把自我作为中心,做事极易冲动,从不考虑后果会怎样。同时也缺少一定的经验,遇到事情的时候只看表面现象,从不深入的去思考,因此出现紧急情况时就不能很好的独自去面对。然而中学阶段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也很差,往往有人在面前的时候会积极主动地表现,但没有人在旁边的时候就会放松自我,做事情也无所顾虑。比如:学生在违背社会公德以后,没有人在第一时间对他的所作所为给出正确的指导,那么学生在自我意识里就会有错误的认知,长此以往学生很可能会出现违法乱纪的情况。这就要求学校和家庭以及社会对学生发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时,一定要做到连贯性以及一致性,才能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公民教育活动,真正地成为一名有责任心有爱心的良好公民。

二、增强公民意识教育对学生的意义

(一)有助学生发展

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公民教育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推动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不断前进的有效方法,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公民意识教育的认识,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所以,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授课中,需要不断的更新教学观念,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更好的教育,让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有助于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

如今,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推动公民意识教育对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都有很大的转变,从中可以说明推动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增强公民意识教育。教师能够主动的转换自己以往的教学理念,运用最新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真正地将所讲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师生能够达到共同发展,真正的提高教学水平。

三、应用措施

(一)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问

想要公民意识教育发挥其真正的意义,就要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提出恰当的问题。教师可以运用有趣味性的、代表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时候,也是慢慢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过程。教师在针对教材内容提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遵循科学的有趣的宗旨进行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减少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主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将教师由主动变被动,有效提高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比如教师在讲《生命的思考》这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生命到底是什么呢”?学生的第一反应就会想自然生命,老师可以接着引导学生思考“社会有没有生命呢?精神会不会有生命呢?”老师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就会豁然大悟,明白了自己可能对生命理解的有些狭小,从而学生对生命就会有更加完整的了解。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减少学生机械化的记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尽可能的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将所学的知识更好的理解和记忆。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些与课程相关的教学情境,搜索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或者比较感兴趣的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将生活中的现象灵活变化为教学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对公民意识的理解,为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公民意识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要给予学生日常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亲身体验实际生活,加深学生对公民意识教育的理解以及记忆,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产生良好的社会意识,在不断的成长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最终成为一名有爱心有责任心的良好公民。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每一个初中学生都是我们社会的公民,都应该具有最基本的公民意识,而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的公民意识是非常重要而又关键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当中,强化学生对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督促学生积极参加公民意识教育活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全面综合发展,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成绩,对社会发展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润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J].学周刊,2019(12):69.

[2]闰焕云.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9(02):179.

论文作者:李良杰

论文发表刊物:《学习与科普》2019年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4

标签:;  ;  ;  ;  ;  ;  ;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公民意识教育研究论文_李良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