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工业产业结构现状及其调整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西论文,产业结构论文,现状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山西省地处我国中部,拥有得天独厚的煤炭和其它矿产资源优势。建国以来,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工业中建立在资源优势基础上的重型结构得到了更快发展,山西作为全国能源基地的地位已得到巩固。从整体上看,山西现实工业产业结构状态符合经济比较优势,带动了山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为全国经济提供了强大的能源支持。但是,近年山西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在全国的地位日渐下降和后移,与周边省市形成了新的落差。这些问题的形成,工业产业结构的虚重型化和不协调是个重要原因。因此,深入探讨其产业结构的现状及调整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1. 山西工业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和比较
1.1 山西工业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地位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山西经济的迅速发展,其产业结构已发生了明显变化
(见表1):
表1. 山西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表(按GNP计算)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78年 20.7 58.520.8
1993年 15.1 56.528.3
由表中可以看出,山西省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为(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第一二产业的比重有所减少,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所增大。
另一方面,我们对1993年山西和全国的三次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与劳动力构成比例进行对比分析(见表2):
表2. 山西三次产业构成与全国比较
三产构成三产的GNP构成
三产的劳动力构成
一产 二产 三产一产 二产 三产
山西15.1 56.7 28.246.0 31.4 23.6
全国21.2 51.8 27.056.4 22.4 21.2
我们不难看出,按GNP计算,山西第一产业比重较低,比全国低6.1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又偏高,比全国高4.9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人员从业结构与全国比较, 山西呈第一产业比重小、而第二三产业比重大的特点,明显优于全国。总体上看,山西三次产业演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工业产业的GNP 比重占一半以上,优势明显。
1.2 工业内部构成的比较和分析
建国以来,山西能源、原材料和重型制造工业获得了长足进步,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21.4%上升到1993年的81.23 %;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60.3%上升到1993年的79.9%。从1993年工业产值结构分析, 煤炭工业仍是省内最大的工业部门,机械工业是第二大部门,冶金工业位居第三,其它依次为化学、电力、食品、纺织、建材。(见表3):
表3. 1993年山西工业产值结构分析
部门煤炭 机械 冶金 化学
产值比重(%) 26.9 16.7 16.4 11.7
部门电力 食品 纺织 建材
产值比重(%) 6.67 5.25 5.03 4.21
这说明山西工业内部结构是建立在资源优势上的,与全国和外省比较,具有明显的趋异特征。横向比较,以发展较快的山东、江苏及与山西经济结构有可比性的辽宁、陕西为例,四省的工业内部排前四位的无一例外都是机械、纺织、食品、化工,与山西的排序形成鲜明对比。
由于山西工业畸型发展,而且重工业内部发展不平衡,采掘工业比重大,而后加工、特别是深加工比重小,其重型化程度已超出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呈现出明显的“病态”特征。
另外,国际上有些学者在划分三次产业范围时,常常将采掘业划入第一产业,因为采掘业与加工工业有本质差别。如果以此分析,山西三次产业结构特征将发生巨大变化,第一产业比重将上升10个百分点以上,第二产业比重将下降10个百分点以上。由此看来,山西以采掘业为重点的结构超重型化,其“虚”的成份很大,工业产业结构也呈现虚高特征。
1.3 所有制结构及企业规模结构的比较和分析
山西省产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变化明显,以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为例,全民所有制比重大幅下降,由1980年的77%下降为1990年的60%,集体所有制比重上升明显,由1980年的17%上升到1990年的31%,个体所有制也由1980年的6%上升到1990年的9%。但目前全民成分与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及邻近省相比仍偏高。全民所有制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维持在所有制结构中的主体地位。
从工业规模结构来看,1980年到1990年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大型企业的产值比重由31%上升到32%,小型企业由52%上升到55%,只有中型企业比重由17%降到11%,形成了企业规模两头大、中间小的葫芦型格局,与重型结构所要求的宝塔式规模格局不相适应。
1.4 产业素质现状分析
工业产业素质从质态上反映了工业产业发展水平,是工业产业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劳动力结构等诸多指标的综合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工业产业素质的提高是缓慢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是结构素质呈现单一化、初级化、重型化特征。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多年来一直在3/4左右;产品结构中,1992年以矿产品为主的初级产品比重占工业总产值的23.4%,是全国同比率的三倍。由于普遍存在着加工程度低、成本高、质量差、服务不足的问题,致使产品竞争能力差,甚至一些传统名牌产品也受到外省同类产品的强烈冲击。
二是规模经济不足、产业关联度差、产品链短、附加值低、支柱产业对全省经济的整体带动力不足。
三是技术装备程度低,技术进步缓慢。设置老化、固定资产萎缩、技术开发投入不足、能耗大、污染重,“东北病”比东北各省都严重。目前,许多老企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只有50%左右,且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阎锡山时代到九十年代的生产工艺、鼠洞式开采和大型综采机械并存,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山西省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额在“六五”和“七五”期间为15.1%,比全国低9个百分点,1981—1991 年科技进步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33.8%,低于全国5个百分点。 这说明山西经济的增长是建立在高投入、低产出、生产要素耗竭型的外延式增长模式上的。
1.5 外贸出口结构分析
山西出口商品初级化特征十分突出。1992年出口商品中,原材料初加工产品比重占到了60.7%,工业制成品只占39.3%。这种不合理的出口结构,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不仅经济效益不高,而且对省内经济增长缺乏足够的带动力。
2. 山西工业产业结构的基本评价
由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山西省现状工业产业结构是社会、经济、历史等多种因素共同、长期作用的结果,优势和弊端并存。
2.1 山西现状工业产业结构是基本合理的
近年来,山西能源产业发展较快,不仅通过煤电大规模输出支撑了全国的能源需求,也为全省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贡献。其能源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具有国内市场需求旺盛、拳头产品突出,经济效益好于全国水平等优势。这说明山西工业内部结构是建立在资源优势上的,与全国和外省相比,具有明显的趋异特征。从整体上看,目前这种结构状态符合劳动地域分工和比较经济优势原则,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重点和产业政策指向,避免了近年来全国产业结构轻加工化和区域间结构趋同倾向,为弥补全国能源原材料发展滞后、供应紧张的结构性失调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全国布局中确定了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因此,无论从全局战略要求或局部优势发挥看,山西工业产业的现状结构都是基本合理的。
2.2 整体功能尚未进入满意状态
尽管山西工业产业现状结构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着以下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2.2.1 山西现状工业产业结构是一种资源主导型结构, 计划经济的比重较大,是以能源、原材料供给为重点,而不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而对市场环境变化反应相对滞后、迟钝,结构刚性大、惯性大。
2.2.2 支柱产业单一,使能源基地功能不全, 经济协调发展与基地建设矛盾突出。表现为煤炭不能不发展,又不敢多发展,其它产业想发展,却难以发展起来。另外,作为支柱产业的能源工业受资源、运力和其它客观条件的限制,发展活力减弱,后劲不足。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开采受资源赋存条件的约束,挖一点,少一点,不可能无限制增长;同时,煤炭生产属于边际效益递减行业,随着生产的发展,开采难度加深,生产成本将逐步上升,经济效益将逐步下降;此外,山西煤炭的增产还受到运输能力增长的限制,其电力工业虽因煤炭充足而具有良好的建立“三口”电站的前景,但是受省内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制约,电力发展的超前系数不宜过大。总之,在今后,能源工业对山西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和在工业总产值中的份额,都将呈现下降之势。
2.2.3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未来产业演进方向的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起步晚、发展迟缓。
2.2.4 产业结构、产业规模、技术结构、 所有制结构等指标均未达到满意水平,与全国差距较大。
2.2.5 山西与全国的结构趋异效益尚未发挥出来。 虽然从长期看,结构趋异有助于比较优势的发挥,但在目前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轨期,由于体制不顺,特别是价格体系不合理,使全国范围内结构趋同效益大于趋异效益。山东、江苏等与全国结构趋同省份和山西、黑龙江等趋异省份越来越大的发展差距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山西工业产业结构的整体功能尚未达到满意状态,而产业素质低下,是目前其工业产业结构的最大要害。因此,以提高产业素质为最终落脚点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将是山西未来工业发展的重大课题。
3. 山西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3.1 山西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有利条件
调整优化工业产业结构从省内条件来看,山西是一个资源大省,煤炭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煤炭、铝土矿、耐火粘土、镓、珍珠岩、钛、镁盐、石灰岩、铁、铜、芒硝等储量在全国居于前列,潜在价值占绝对优势,主要自然资源的丰度值和人均拥有量高于全国三十多倍,特别是煤炭和铝土矿尤为突出,为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的大力发展和优化配置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山西主要经济人均拥有量综合指数较高,特别是人均资产存量指数比全国高出16倍,表明有较强的工业基础,其中煤炭、电力、原材料工业较为突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山西位于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接合部,起着承东启西的主导作用,又地处全国能源消费扇面中心区位,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另外,山西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持续的高储蓄率为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和资金条件。
我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加大改革力度,加快经济建设的速度和步伐,使能源、原材料需求旺盛;国家制定的总体发展战略和实施的产业倾斜政策和地区倾斜政策,将对山西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2 建立多元支柱体系,并通过产业产品链的建立,推动产业结构演进、升级。
针对山西现状工业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遵循效益优先原则、比较优势原则、产业间的关联性原则、产业素质提高原则、市场导向原则等,对山西省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方向和目标以及相应的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做出如下分析:
3.2.1 能源产业在长时期内是山西重要的支柱产业, 仍须给予高度重视,并确保其稳定增长。
能源产业作为山西的重点支柱产业,这既是由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所决定的,也是进一步发挥山西的资源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需要。山西是国家的能源基地,煤炭和炼焦工业在全国的比较经济优势明显,战略地位十分突出,电力工业的经济优势虽不明显,但对省内和京津唐地区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又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因此,继续优先发展能源工业是合理的。
煤炭工业:今后发展中要坚持“以运定产、合理开发、重点改造、增强后劲”的方针,采取新井建设和老井改造相结合,大力发展综合经营,提高经济效益,使之持续、稳定、综合发展。通过改造、改革采煤方法,提高采煤的机械化程度,提高采区回收率。同时通过筛分、洗选、炼焦和型煤加工等手段,逐步提高洁净煤、初级加工产品及深加工产品的比重,形成煤炭加工系列产品链(见框图1), 从而改变煤炭产品单一的现象,实现增值增效。
框图1. 煤炭加工系列产品链:
电力工业:坚持“煤电并举”方针,加快电力建设步伐,扩大向外输电能力。今后,应以发展燃用劣质煤、煤矸石和节水型的电厂为主,重点新建、扩建大容量、高参数、高效能的坑口电厂,搞好电网的配套建设,同时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发展水电,并集中力量建好七个商品电基地,使山西成为全国的商品电基地。
3.2.2 有计划、 有步骤地在全省培育四个新的支柱产业并大力发展四条相应的产品链
根据未来的市场需求和基础条件,有计划地在省内发展以铝和钢铁为主的冶金工业;以煤机、农业机械和各种基础件为主的机电工业;以化肥和基本化工原料及精细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以水泥和新型建筑材料为主的建筑业,使其发展速度相对超前于全省工业的平均发展速度和全国同行业的发展速度,并逐步形成精深加工的产品链,增强其产业的竞争能力,进一步发挥现有的或潜在的经济优势,壮大其经济实力,使之与能源工业一起构成未来多元支柱产业的新体系。
冶金工业:山西的有色冶金和黑色冶金工业目前在国内的比较经济优势虽不明显,但从省内考察,冶金工业对其它产业的推动作用大,技术进步率高,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多数优于全省工业的平均水平,因此冶金工业具备发展成为山西支柱产业的条件,特别是铝土矿储量居全国第一,可以对铝土矿进行初加工和深加工,形成铝及铝制品系列产品链(见框图2),使山西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铝基地,成为继煤炭之后, 山西第二个大量输出的行业。同时,利用山西丰富的煤炭资源和铁矿资源,大力发展钢铁工业,形成钢铁系列产品链(见框图3)。
框图2 铝及铝制品系列产品链:
框图3 钢铁系列产品链:
机电工业:山西机电工业实力较强,特别是国防工业的人才、技术、设备基础较好。但近年来由于投资比重锐减,产品结构调整缓慢,技术进步不快及国防工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困境,使机械工业慢于全省工业发展速度,机械工业的相对萎缩,对其省内工业装备的更新和技术改造十分不利。机械工业是省内各产业中关联度最大的产业之一,因此发展机械工业为主的装备工业不仅对全省工业经济的增长至关重要,而且对全省各行业的技术进步有深远意义。对省内丰富的能源和原材料为基础的、以机械电子为主体的、有国防科技工业支持并直接为能源基地建设服务的山西机电工业,应成为具有先导作用的支柱产业。其能源机械系列产品链如下(见框图4):
框图4 能源机械系列产品链:
化学工业:以基本化工原料、化肥等产品为主的山西化学工业,由于近年的发展落后于全国,产值占全国化工产值的比重有所下降,经济效益的差距也呈拉大趋势。但是通过对省内工业进行综合分析可知,化学工业与其它产业关联密切,需求弹性大,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从长远看,随着石油资源的日趋紧张和煤化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山西以煤为原料的化学工业具有潜在的优势;加上运城盐湖、代县金红石矿等资源优势,山西化学工业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今后应以调整产品结构为重点,以发展煤化工和精细化工为主攻方向,突出抓好煤炭化工系列产品链的建设(见框图5)
建筑业: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具有先行和基础作用,可以吸纳更多的社会劳动力,能带动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今后应充分发挥山西建材资源优势,增加品种,提高产品档次,突出高标号水泥和新型建筑材料的生产,形成建材系列产品链(见框图6)。 在发展建材工业的基础上,加快建筑业的发展步伐,重点建设城乡居民住宅、国家和省重点建设工程和城镇基础设施,使之发展成为有活力、素质高、效益好的第五大支柱产业。
框图5 煤炭化工系列产品链
框图6 建材系列产品链: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山西省现状工业产业结构是建立在国家能源需求、地区能源优势和本省产业传统的基础之上,是山西工业产业发展长期选择的结果,总体上符合地区间比较经济优势和全国生产力空间布局的要求。但在工业产业深层结构、特别是工业产业关联和产品延伸方面,存在着明显的质态上的缺陷和不足。笔者建议对其未来工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并结合产品链思想,合理配置生产要素,逐步改变产品初级化的不合理现象,建立多元支柱工业产业体系,推动工业产业结构演进、升级。
标签:山西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能源结构论文; 煤炭行业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煤炭污染论文; 煤炭能源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