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亚洲金融危机的思考之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重性论文,亚洲论文,之三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金融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东亚奇迹到金融危机都深深地打着经济全球化的烙印。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经济全球化从何时开始,众所纷纭。但比较接近的看法是,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势不可挡。比较相似的认识还有,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重性。1997年9月25日联大会议期间,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和美国五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外长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指出,经济全球化趋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问题。五国外长呼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及多边国际组织共同努力,建立公正的世界经济秩序。1998年5月15日, 西方七国领导人发表的经济声明认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能够给世界各国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亚洲金融危机表明,全球金融体制中尚有诸多潜在的弊端,危机一旦爆发将给当事国人民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声明认为,国际社会有必要尽快采取果断措施,逐步健全全球金融体制,并增强其防范作用,减少再次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经济全球化包括的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以及信息网络化都具有两重性。在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下,各国逐步降低关税大大推动了贸易自由化进程,但各国都希望出现贸易顺差,为达到这个目标,各国都采取不同形式的保护措施,总的来看,发展中国家仍处于不利地位;投资自由化推动了跨越国界的资金、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带动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的流动,有利于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发展。但是跨国公司不是慈善家,追求高额利益和垄断地位的属性没有改变。日本《世界》月刊1998年8月号载文指出, 在全球化的条件下,贫富差距正在拉大。文章指出,1997年世界最大富翁比尔·盖茨的资产总额达到364亿美元,相当于拥有1.2亿人口的孟加拉的国民生产总值;全球外汇市场每天交易额达到1.5万亿至二万亿美元, 覆盖全球的金融交易网络使资本“以光的速度”从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特别是金融衍生交易既为金融自由化提供了空前繁荣的市场,扩大了金融业务领域,也为过度的投机活动提供了机会,带来巨大的风险;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网络化迅猛发展,但在这个领域,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
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都是由发达国家引导和推动的,发展中国家主动或被动地跟上这个进程。因此,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是利大于弊,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既有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对最不发达国家来说则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联合国经社理事会1998年7月8日在就市场准入问题举行三天高级对话后发表的公报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和国际贸易中,国际社会应当充分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利益。出席会议的各国外贸部长和高级官员认为,努力使最不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免遭边缘化和帮助它们迅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是国际社会义不容辞的义务,最不发达国家需要享受更多的出口免税待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进程加快,以及全球和区域贸易和投资规则的制定,几乎没有任何国家还百分之百的拥有货币和贸易政策的自主性。但是,国家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仍是主要的。如果说东亚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最大受益者是日本,那么这次东亚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受益者则是美国。自东亚发生金融危机以来,从全球流入美国的资金已达上万亿美元,其中7000亿美元来自亚洲。美国的跨国公司还趁机廉价购买亚洲的企业,仅1998年上半年美国用于兼并亚洲企业的投资已达300 亿美元,比上年增加几倍。与有的舆论认为日本“输出”泡沫经济是东亚金融危机的“震源”相反,石原慎太郎在日本《文艺春秋》1998年8 月号发表文章认为,美国通过短期套利资金的进出,在东亚制造了泡沫经济和金融动荡,目标是通过危机掠夺东亚的经济成果。
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是把“双刃剑”,由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竞争能力不同,在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应顾及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无论是推动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进程,还是制定全球或区域贸易投资和金融规则,都应该体现互利互惠的原则。中国外长唐家璇1998年7月27 日在马尼拉举行的东盟地区论坛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东亚金融危机已充分表明,经济安全愈来愈成为国家和地区稳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他指出,要调整和完善现行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尤其要加强对过度投机的监管和防范,经济安全是相互的,不应采取以邻为壑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