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的效率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生产论文,要素论文,效率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是投入要素的增加与技术进步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技术进步已经成为经济增长过程的关键因素。早在1956年,M.Abramovitz就发现:美国近百年的经济史实表明,资本的增长和劳动力的增长, 对产出增长的贡献, 合起来仅占50%,还有50%属于其他因素增长所引起的。而后人证明,这些其他因素,基本上可以由“技术进步”来概括。可以预见,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周期不断缩短的今天,技术进步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从技术进步所产生的经济效果来看,任何旧技术的改良革新和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必然导致用同样多的投入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或用更少的投入生产同样多的产品,也就是说,技术进步的作用使得各要素对产出作用的效率得以提高。因此,在农业产出增长的源泉中,一部分来源于投入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自然测度量的增加;另一部分则是来源于投入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投入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来源于两种类型的技术进步,一是外生的技术进步,既独立于投入要素之外的部门平均技术进步;二是内生的技术进步,此类技术进步主要是由于投入要素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引起的。我们假定,所有的物质投入要素平均分享外生的技术进步,因此,可以把效率的提高看作是质量变化的结果,那么我们可以根据投入要素生产效率的变化来推测其质量的变化情况。
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土地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要素以及环境资源问题的日益重要,农业投入要素效率的变化应该是指土地、劳动力、资本的效率变化。因此,如果把农业生产中各种投入要素的自然测度量的作用与其效率乘数分开,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在测算期间内各种要素质量改善的程度。如连续测算几个时期,比较其效率乘数,可以看出各要素质量的变化趋势。在了解现阶段各要素质量的变化情况和趋势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正确的建议和对策。
二、理论模型
根据Solow-Swan模型的假设条件,可以认为,技术进步是以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自然测度量(仅是一个数量指标,不考虑质量的因素)的作用与其在生产中实际发挥作用量的差别来衡量的,如果把投入要素的自然测度量对产出的作用与其自然测度量和质量对产出的总作用的差别看作是效率变化引起的,并且假设投入要素质量效率的变化象一切技术作用乘数一样,呈时间指数变化,各种投入要素之间互不影响,这样就可以把某种要素的质量效率的变化分离出来。现行的各种统计资料中所列举的投入要素的数据,表面上仅是其数量(自然测度量)的统计,实际上都是数量与质量的综合,都包含了质量的变化,对产出的作用自然就是数量与质量的总的作用。不可能想象,1995年的一个劳动力在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会与1985年的一个劳动力发挥的作用相同。因而,我们可以把投入要素的自然测度量扩大到实际发挥作用量的系数,称之为效率乘数或扩张乘数。这样,我们可以把农业生产函数的形式具体写为:
Y[,t]=F(e[at]T(t),e[bt]K(t),e[ct]L(t))………①
其中,e[at]—耕地的效率乘数;T(t )—以自然单位测度的投入生产的耕地数量;e[bt]—农业资本效率乘数;K(t )—以自然单位测度的投入生产的资本数量;e[ct]—农业劳动力效率乘数;L(t )—以自然单位测度的投入生产的劳动力数量;a,b,c—分别是耕地、 资本、劳动力的效率因子,在测定期间假定为常数;Y[,t]—农业总产出, 这里用的是大农业总产值,包括农林牧渔;t—选取样本的年份。
我们在引言中已经提到,技术进步使得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的质量及效率得以提高,因此,我们可以把要素效率的提高看作是技术进步的作用。如果假定任何投入要素对产出的贡献份额都是由数量及质量两部分因素的作用所致,因此,在测定出要素对产出总的贡献和自然测度量增长对产出的贡献之后,就可以分离出要素的效率乘数和效率因子。由于Cobb-Douglas函数在农业经济分析中的广泛应用和业已取得的权威性,已基本成为农业生产函数的代名词,所以,本文也采用这种函数形式,则式①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Y[,t]=Ae[(aα[,1]+bα[,2]+cα[,3])t]T[α[,1]]K[α[,2]]L[ α[,3]] ζ…………………………………②
其中,A—初始值;α[,1]、α[,2]、α[,3]分别是耕地、资本、 劳动力的自然测度量对产出的弹性系数,ζ为残差项。如把aα[,1] +bα[,2]+cα[,3]记作r,②式其实就是Tinbergen在1942年提出的测定广义技术进步的模型形式。由②式可以推出
dY/Y=α[,1]dT/T+α[,2]dK/K+α[,3]dL/L+(aα[,1] +bα[,2]+cα[,3])dt…………………………………………………③
以资本为例,来推导出其对产出的贡献份额应该是自然测度量的作用和质量效率的作用之和,所以,资本对产出的贡献份额为
TA=(α[,2]dK/K+bα[,2]dt)/dY/Y………………………④
如果模型中没有测定广义技术进步的时间趋势t, 农业生产函数形式就变成如下形式:
Y[,t]=AT[β[,1]]K[β[,2]]L[β[,3]]ζ ………………………⑤
由式⑤可以推出资本对产出的贡献份额
TA=(β[,2]·dK/K)/dY/Y……………………………………⑥
由式④=⑥,则b=[(β[,2]-α[,2])dK/K]/(α[,2]dt)………………………………………………………………………………⑦
同理,可以求出耕地和劳动力的效率因子a和c,有了效率因子和时间t,就能够得出各投入要素的效率乘数。 由于所选取的时间跨度相同,因此,也可以通过比较效率因子和效率乘数的大小和变化来反映各投入要素的质量改善及效率提高的不同,从而来判断农业生产中技术进步对各投入要素质量的不同影响及其变化趋势。
三、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实例分析
下面分别分析“七五”、“八五”期间的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的效率乘数和效率因子,在测算过程中,选取了实际的农业总产值作为测算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为耕地面积、农林牧渔劳动力和农业资本投入。考虑到统计资料的兼容性,可以用农业生产中的物质消耗代替资本投入,由于农业物质消耗是指农业总产值减去农业净产值,因此,它既包括了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劳动对象(流动资金的使用),又包括了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固定资产的折旧和维修(固定资金的使用),已经完整地包含了农业资金投入的内容,应当认为是可行的。为了同农业总产值指标相对应,农业物质消耗采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进行了修正。另外,为了加大样本量,提高分析结果的可信度,样本中加入了同全国平均生产水平相近似的河北、山西、安徽三省的数据,分别用模型②、⑤进行OLS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如表1、表2所示。
表1“七五”期间农业生产函数的回归系数
回归模型② 回归模型⑤
变量 系数T—检验系数T—检验
常数项(A)
-0.43-2.03*-0.32-1.95*
耕地面积-0.94-2.43*-0.96-2.52*
农业劳动力
0.73 5.04**0.66 5.61**
物质消耗 0.39 2.87**0.46 4.32**
时间 0.0040.85
Adjusted R[2] 0.99
0.99
F—检验 4597** 6237**
D-W检验
1.74
1.86
注:* * 表示0.01水平显著程度;* 表示0.05水平显著程度。
表2 “八五”期间农业生产函数的回归系数
回归模型② 回归模型⑤
变量 系数T—检验系数T—检验
常数项(A)
-0.48-3.22**
-0.165
-1.98*
耕地面积-0.1293.63**0.1082.73**
农业劳动力
0.4924.98**0.2884.88**
物质消耗 0.4484.53**0.655
12.9**
时间 0.0167
2.42*
Adjusted R[2] 0.99
0.99
F—检验6039** 6169**
D-W检验
1.41
1.19
注:* * 表示0.01水平显著程度;* 表示0.05水平显著程度。
测算出这两个时期的农业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之后,然后再求出农业生产中各种投入要素自然测度量的年变化率(见表3)。
表3 “七五”、“八五”期间农业投入要素的年变化率
投入要素 "七五"期间
"八五"期间
耕地面积-0.24%-0.19%
农业劳动力
2.3% -1.48%
农业物质消耗 6.4% 14.2%
利用上面的模型回归结果,根据式⑦计算后得出这两个时期农业生产中各种投入要素的效率因子和效率乘数(见表4)。
表4 “七五”、 “八五”期间农业投入要素的效率因子和每年的效率乘数
"七五"期间 "八五"期间
投入要素效率因子效率乘数效率因子效率乘数
耕地
-0.0000150.99998 0.00031 1.0003
农业劳动力 -0.0022 0.9978 0.0061
1.0061
农业物质消耗0.0115 1.0116 0.0661.0682
四、结论建议
从以上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对两个时期投入要素效率因子和效率乘数的比较后得知,我国农业生产在“七五”期间的各种投入要素质量效率的提高程度均明显低于“八五”期间,说明“八五”期间的技术进步率高于“七五”期间,而这可能是造成“七五”期间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2.在“七五”期间,耕地的效率因子为负值,说明技术进步使其质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一结果也正和许多专家的观点一致,美国的一位专家发现,中国农业用地的3/4愈来愈缺少磷和有机质,这导致了土壤的硬化和日益增多的土壤流失。耕地质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一方面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和有机质含量的降低,使得水分和养分保持能力丧失以及生物活性减弱;另一方面,化肥的大量集中使用,破坏了土壤养分的平衡,微量元素越来越少,造成了耕地质量的下降,由此使得产出效率明显降低,这反过来又迫使农民增加了化肥的使用量。据统计,现在中国每年投入的化肥总量高达1900万吨氮肥,平均每公顷耕地200公斤,居世界首位,是美国的4倍。这一循环的继续发展,结果使得依靠化肥投入的增加来增加农作物产出的这一增长方式在中国已趋于极限。在“八五”期间,耕地的效率因子为正,说明其质量呈现上升趋势。
3.在“七五”期间,农业劳动力的效率因子也为负值,说明在这一时期内,其质量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有资料显示:自1985年以后,非农产业的迅速崛起,使得农业劳动力迅速向其转移,农业劳动力的老妇幼化日益明显,其结果是使得纯农业经营者的受教育水平和技术接受能力远低于被分离出去的农民,留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的文盲半文盲率比被分离出去的劳动者高出近10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的操作技能明显下降。另据对辽宁省黑山县的调查,农业劳动者中掌握化肥、农药、农膜使用技术的占20%,似懂非懂的占30%,完全不懂的占50%。此外,劳动力素质的下降将直接导致增加了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困难程度,这可能也是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八五”期间,农业劳动力效率因子为正,说明农业劳动力的质量呈现上升的趋势,这可能是因为该时期内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国家对粮食收购价格的大幅度提高,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致。
4.在这两个时期内,农业资金的效率因子为正值, 效率乘数大于1。这表明农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一直在不断增加,一方面反映了农业生产中资金的投入,对农业生产实际所需要的投入来讲,呈现一种稀缺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农业生产中资金运用更趋合理性的一面。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一定表明单位资金产出率在稳定增加,也即相对于其他的投入要素来说,资金的投入可能是相对较多的一种要素。
由于技术进步的作用和目的是促进农业综合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农业生产是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这就对其投入要素的效率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各种投入要素对产出的总的作用服从“木桶效应”。即农业产出整个效率的增加不是取决于某一个要素的高投入和高效率,也不是取决于总体平均的投入水平和产出效率,而是取决于其中投入最低和效率水平最差的要素。单个投入要素效率的增加,并不意味着综合生产效率也能同步提高。而投入水平和效率相对较低的要素,如果增加其投入水平和提高其效率乘数,将对产出的增长起到比其他要素更加明显的作用,其贡献份额也将明显提高。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到:由于目前耕地质量效率和劳动力质量效率提高速度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必将影响到农业资金投入的效率。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结合目前农业投入要素质量效率的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1.广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不仅可以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业生产力,而且随着视野的开阔和信息交流的日益增加,还可增强追求新技术的兴趣和消化新技术的能力。
2.增加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推广秸杆还田、先进的施肥技术和耕作技术等新技术,加强对水土流失的治理,采取多种措施来保护耕地,提高耕地的质量。
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增加对农业科研、推广的投资。这样不仅刺激农业生产者自觉地增加农业资金等各种要素的投入,而且还将进一步提高农业资金等要素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