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工匠精神的发展及启示论文

论日本工匠精神的发展及启示论文

论日本工匠精神的发展及启示

葛燕,吕晋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

摘要 :日本的工匠精神根植于日本文化,渗透在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在日本社会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该研究分析日本工匠精神的历史发展脉络及特点,以期为我国“工匠精神”培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 :工匠精神;匠人;传承发展

匠,本意为筐里背着刀斧工具的木工,现引申为在某方面造诣高深的人。在日语里,汉字“匠”读作“たくみ”,能工巧匠的“巧”在日语里也读作“たくみ”,可见“匠=巧”,即指手艺巧妙精湛的人。在日本,对这类高级工匠有个敬称“职人”,是对拥有精湛技艺的手工艺者的称呼,以前主要是指传统手工业者,现多指掌握着尖端技术的制造业者。日本的职人以所累积的超越时间的智慧为背景的熟练技艺——“职人之技”,让人感动,受人尊敬。这群“职人”带领战后百废待兴的国家走向富强,将“日本制造”推向全世界。这种独特的“职人文化”从何而来,又是如何经受住时代的考验,在现代工业发展领域大放异彩的呢?该研究拟对日本工匠精神的形成追本溯源,并分析日本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以探究对我们的启示。

1 日本工匠精神的历史溯源

1.1 中世纪时期工匠精神的形成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里,中国的创世神是伏羲和女娲,他们是一堆人面蛇身的兄妹神。伏羲手握曲尺,女娲手持圆规,基本是就是如今木工使用规矩的模样。同样,在日本也有将工匠的历史归结到神祗上的。当天照大神隐藏在天岩户时,世界被黑暗所包围,为举办请出天照大神的祭祀仪式,石凝姥命从天香具山采铜,制作了一面八咫镜。据说石凝姥命作为先祖,曾为了飞鸟时代豪族的镜作联盟之职人集团的形成,出面掌控了他们的锻造技艺。同样,在天照大神隐藏在天岩户时,制作八尺琼勾玉的玉祖命,也成为玉作联盟制作曲玉的工匠集团之祖。于是,各个门类的工匠都在神话中寻求自己的先祖。

到了飞鸟奈良时代,来自中国和朝鲜半岛的渡来人给日本带去了新的技术,日本的工匠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在奈良时代,当时的中务省内设立了内匠寮,有绘画、金银、玉石带、铜铁、铸造、造船、髹漆等15种工种之分,可以说工匠制度基本确立。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统治阶级考虑从中收取税款,但一味收取税款容易引起不满,因此政府考虑给予工匠垄断买卖的权利,于是就产生了拥有特权的同业者集团——“座”。在室町时代初期,足利将军准许各地寺院设立“座”,于是在京都、奈良等地都设立了“座”,工匠的实力越来越强大。至此,日本的工匠文化绵延而持续发展。

1.2 江户时代工匠精神的发展

日本传承到现代的工匠文化,多数来自江户时代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宽永元年,在德川政权日益巩固之际,政府为了建造日光东照宫而将大量的工匠集中到了江户(现在的东京)。虽然工匠们背井离乡来到江户,他们的待遇并没有因此而变差。反而是因为他们因承担了公共事业,而使得他们又多了一层“国家公务员”的高贵身份,因此得到了相应的社会地位和优越的物质条件。在这种背景下,在江户的日本桥附近形成了工匠集中的职人町。另一方面,地方上的工匠并没有因为江户工匠的隆盛而沉寂,漆器、织物、蜡烛等各地方特产大量涌现,地方上的工匠文化也开出了绚烂的花朵。明治维新后,日本快速实现了工业立国,这与工匠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可以说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日本的工匠在不同的时代受到了当权者不同程度的优待与支持。于是,工匠的发展在不同时代出了不同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个税递延保险所面向的客户群体是庞大而复杂的,但是目前在上海个税递延保险试点进行过程中差异化的发展模式尚未形成,例如目前部分即将退休的工作人员,其已经缴纳了较多的税赋,但是在个税递延保险推行以后,由于所缴纳的年限比较短,积累不充分,最终会造成其退休以后的收入水平下降,生活质量难以保证,针对该类用户群体并没有推行必要的差异化发展模式,同时在个税递延保险发展过程中,也没有结合职业、性别等内容进行差异化的调整与发展,个税递延保险的积极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从近现代江户时代开始,为了进一步增强日本工匠的职业信心,日本政府出台了各种政策对工匠给予各种“奖励”和“名誉”,这为日本工匠的长足发展与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按照数据是公有还是私有,参与者是否需要得到许可进行读写,我们把区块链机构分为如下四类,我们分别列出了他们的特性,以及随之带来的可扩张的强弱。多数商用的区块链将采用私有的、需要许可的架构,使其开放性和可扩张性达到最优。最终,通过私有的、需许可的区块链,公司无论大小都能在其中获得商业价值。本就占据主导地位的企业可以继续保持中心化的地位,也可以与行业中的其他参与者联手获得和分享价值。而参与者可以从安全共享数据中获利,当然,哪些数据被分享,分享给谁,何时分享,都应是可被控制的。对所有公司而言,通过先小范围试验再逐步规模化的路径,许可链、私链可以让不同的价值主张得以稳步实现。

1.3 现代工匠精神的传承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河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配水资源,实现对农业生产所需水资源的供给和满足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需要。但随着水资源枯竭和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河道的水资源调配功能大幅度降低,河道淤积问题在很多农村较为常见。这些趋势不利于农村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因此,农村河道整治工作十分必要。

此后,在昭和二十九年(1954年),日本政府根据《文化遗产保护法》,建立了保护“人间国宝”的无形文化遗产制度,针对“失传之技”“价值特别高的项目”进行资助,受资助的工匠每年可获得2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2.7万)的经济支持。从昭和四十二年(1967年)开始,日本厚生劳动省设立了对卓越技能者(“现代名匠”)的表彰制度,从第一届到平成30年(2018年)的第五十二届,共有6 346名匠人受到了表彰。

据史料记载,从江户时代中期,出入日本皇室的商人和匠人有286人,其职业种类从装束、扇子、鞋履、餐具等日常使用的物品到蔬菜、鱼、点心、酒等食物,以及修缮建筑的维修工等。皇室的御用商人在采购皇室物品时,会将“御用”写在灯笼上,这种对皇室提供御用的服务,对于当时的商人和匠人来说都是一种至高的荣誉。虽然这种御用制度后来被废除了,但是在此制度实行的几十年间,日本匠人的社会地位、职业荣誉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在日本传统戏剧“能乐”的世界里,一直遵循着“守破离”的信条。“守”是指一开始忠实于“守护”师傅传授的形式,然后“打破”这个形式、自己加以应用,最后“离开”形式开创自己的新境界。所谓“守破离”,正是基于师徒关系、通往一流的道路。首先是“守 ”。从跟着师傅修行,“守”就开始了。要模仿作为工匠的心理建设,以及学习生活态度、基本训练、程序、心得、技术等作为工匠必须具备的方方面面。在这个阶段,对于师傅所说的事情,要全部回答:“是,我明白了。”忠实、全力地吸收师傅所传授的知识。其次是“破”。所谓“破”,指的是将师傅传授的基本形式,努力下功夫变成自身本领的阶段。通过一边摸索、一边犯错,在师傅的形式中加入自己的想法。此时,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自己擅加修改也是行不通的。最后是“离”。所谓“离”,指的是开创自己新境界的阶段,也就是从师傅那里独立出来,自立门户。

2 日本工匠精神的特色

2.1 独特的匠人研修制度

日本的匠人研修制度在匠人精神高度发展的江户时代逐渐发展起来。当时,江户时代的制造业,采取徒弟住在师傅家里劳动的学徒制度。在日本的关东地区,人们称呼学徒为“坊主”或“小僧”,在关西地区则称作“丁稚”。学徒们在和师傅一起生活的过程中,学习技术和品行,最后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匠人。学徒们和师傅及师兄弟们整天在一起,可以随时观察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偷学”他们的技术,师兄弟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当师傅亲自示范时,看到的学徒们都同样得到教益;这种教育模式,能把从技术到品行所有的一切都传授给弟子。

2.2 守破离精神的传承

另外还有日本首相亲自表彰的 “日本造物大奖”(两年一次),对传统技艺、最先进的技术以及“造物名人”进行表彰。日本的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厚生劳动省、文部科学省等举办的各类大赛出台了各种与“造物”有关的振兴政策。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日本的匠人文化,促进了日本匠人精神的发展与传承。

使用AMOS进行结构方程建模及分析,以找出船员疲劳与疲劳影响因子之间的联系,船员的负荷矩阵见表5,基本研究方法见图2。

3 日本工匠精神的启示

独特的匠人研修制度、“守破离”的精神传承以及日本政府主导的奖励制度等,使得日本的匠人文化得以继承发展,“日本制造”的产品在全世界享有美誉。据统计,日本全国260万家公司中,经营超过100年的企业有25 321家,超过200年的企业有3 939家,超过300年的企业有1 938家,超过500年的企业有147家,甚至超过1 000年的企业就有21家。这与日本社会长期以来推崇匠人精神,日本企业文化中的匠人精神是密不可分的。然而,日本研究长寿企业的专家后藤俊夫解析日本的工匠精神学的是中国。

实际上,中国的工匠文化深厚而悠久,在历史上工匠曾是中国社会一个非常庞大的且重要的阶层,他们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技术主体。从古至今,在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中,也不乏对工匠精神的追求。古代《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形象描绘当时加工骨器、象牙、玉石的过程。对此,朱熹在孔子的《论语》注中做出“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的解读。》《庄子》中的“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尚书》中的“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及贾岛关于“推敲”的典故,无一不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匠人精神。

在2016年、2017年、2018年连续三年的 《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指出:要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掀起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中国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不仅需要大量的科学技术工作者,也需要培养大批富有匠人精神的能工巧匠。在工业4.0时代背景下,我国加快了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发展的步伐,因此更需要发扬和继承传统匠人精神在现代工业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本工匠精神形成的上述制度基础,为中国培育工匠精神的制度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提到“要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校企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试点学校主要负责理论课程教学、学生日常管理等工作,合作企业主要负责选派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组织实习实训”,因此推行现代学徒制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根据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学生通常会有半年的校外实习,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提前感受未来真实工作场景。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与企业合作时应充分实现深度融合与文化引领的作用,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企业文化的同时培养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北康利.匠の国日本職人は国の宝国の礎[M].PHP研究所,2008.

[2]祝振强.“工匠精神”形成的内驱力与外因——日本“匠人精神”的启示[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9(2):52-53.

[3]王妍,米靖.从日本“职业生涯教育”论其工匠精神的培育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8):68-72.

[4]朱琴,刘培峰.日本工匠精神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J].云南社会科学,2018(3):90-96,186.

中图分类号 :D7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10(2019)10(b)-0032-02

作者简介 :葛燕(1983,1-),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方向:日语教学,日语语言文化。

标签:;  ;  ;  ;  

论日本工匠精神的发展及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